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
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
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生带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观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究。
(这一过程在于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些给学生以观察的“自由”,讨论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观察完自己组的虫子之后,可以到其他组去观察虫子,进行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机会,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虫子的外部特征。)
3.汇报观察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1.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这些虫子分类,你打算怎样分?
[相信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2.显示学生的分类结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类的虫子依次分别集中在一起。)
3.观察昆虫。
(1)提出问题:若按足分类,几对足的昆虫最多?(三对)那现在我们就单独研究三对足的虫子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2)讨论上面的问题,汇报。在学生基本上说出昆虫形态的相同点后讲解: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上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板书课题:昆虫。)自然界中的昆虫很多,有100万多种。
(3)讨论:请你根据我们研究的这些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推想所有的昆虫有什么特征?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引导学生按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想。由于有了上面的观察基础,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它们都属于昆虫,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昆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昆虫。)
4.指导学生辨认昆虫。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中的9种小动物。(借助电脑的“光、音、色、像、大、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主动参与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图中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要求学生按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为了简单,可以只根据三对足这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进行判断。)
四、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读报道,电脑显示,介绍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2.对昆虫的开发和利用。(养蜜蜂产蜜等)
3.课后延伸:你们还想知道昆虫的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从网上阅读或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教案学习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观看国产飞机图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3.让学生学会纸飞机的一些儿常用折法;
教学内容:
1.引题:有人说,理想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可以让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让大家举手发言,亦可点名发言。总之,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刚才某某同学说想当一名飞行员,请问谁能描述一下飞机的样子?你能说出几种比较的飞机的名字吗?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儿的飞机的图片,并对中国的飞机予以重点介绍。
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学习折纸飞机》:在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见过飞机,但是大家可能没有亲手没过飞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纸飞机的折法,满足大家的愿望。(由教师示范几种折叠纸飞机的方法,让大家观摩)
4.让学生6人一组,运用创造性思维,集思广益地去学习和创新纸飞机的折法。(可以点名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进行评选。然后,让大家相互赠送纸飞机,并写上祝福语)
5.可以向学生简单讲述一下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要求学生掌握。(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实际真飞机的飞行原理是一样的。即飞机在飞行时,机翼上下的空气运动速度不一样,机翼上快,机翼下慢,根据伯努利流体力学方程(流体速度越快,其压力越小),机翼上下就有压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将飞机上举而飞行了)
6.结束: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今天我学习了纸飞机的不同折法,并欣赏了一些儿飞机的图片。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思考,创新几种纸飞机的折法,老师可是会奖励一朵小红花的哦!好了,下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