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审美情感的积淀和丰富,还需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充分重视,而激励则是“充分重视”的前期策略,下面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激励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激励: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敏感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激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一朵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激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激励:让孩子感受表现美的快乐
激励自我体验。也就是是激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等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激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还激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激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教师出示的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动手操作的教学手段,符合儿童喜欢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喜欢自己
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经过动作思维感知建立具体形象才能进行抽象概括的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如教学《原色、间色和复色》时,我首先挂出色轮放大图引导学生观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请三名学生演示配色,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分别装上红、黄、蓝三种颜色水,请一个学生将红色水逐渐倒入装有黄色水的玻璃杯中。学生个个睁大眼睛,看到黄色水的不断加入红色水之后逐渐变成黄橙色、橙色和红橙色的过程。然后再依次演示黄和蓝配成绿色、蓝和红配成紫色的过程。 三、激励:让学生享受创造美的激情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
走,看一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最具有推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精心安排,调控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生时代的兴趣,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运用好激励策略的目的,在于不断地促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并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实现提高整体素质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