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3 文言文阅读(二)
(时间:40分钟 分值:30分)
一、(2013·泉州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
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 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
小岭,欲为幽栖之处。⑥锸: 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积累感悟园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 .
徙:改变
B.吊死扶伤 .
吊:慰问
C.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 .
衣:穿
D.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 .
卜:选择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分)( )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③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④挽渔父牧儿与饮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且只读奇异书籍,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万念俱灰,意志消沉,决定遁世隐居过悠然的生活。
D. 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1·南平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5分)
宋必达传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
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
[积累感悟园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清泰、怀德二乡久罹.
寇 罹:遭受
B.夏雨暴涨,城且.
没 且:将要
C.及贼前锋薄.
城下 薄:靠近
D.后令踵.
必达乡勇之制御之 踵:脚后跟
6.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宋必达爱民廉政的一组是(3分)( )
①二岁田尽辟 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 ③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 赎之 ⑤必达逊谢之 ⑥褐衣蔬食,老于田间
A.①②⑥ B.①③⑤
④自倾橐计口
C.②③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必达是湖北黄州人。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宁都知县。(他)请求免除老百姓欠国家的税收,用疏通旧河道的方法治河,消除了洪水。
B.耿精忠造反时,宋必达用(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曾经用的办法,训练得到2 000名义勇,一鼓作气率领他的部下把敌人打退。
C.(宋必达)被弹劾罢官,宁都人哭着送他。他去了南昌,中途被强盗捉住,他不屈服,被关押了17天。最后被宁都百姓救了出来。
D.(宋必达)回到家乡后,董卫国来看望他,要替他到吏部求情,让他官复原职,而且按立军功来授职升迁。宋必达谦让辞谢。(最后他)死在了民间。
8.(1)断句(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标记)。(2分)
康 熙 十 三 年 耿 精 忠 叛 自 福 建 出 攻 掠 旁 近 地 江 西 大 震 群 贼 响 应 宁 都 故 有 南 北 二 城 南 民 北 兵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B “吊”在古汉语中确有“慰问”之意,但在此语境中,所带宾语为“死人”,因此应译为“祭奠”方能符合上下文。
2.选B ②讲的是花隐道人有先见之明,⑤表现的是花隐道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3.选C “万念俱灰,意志消沉”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无复风尘驰骤之思”,意思是不再把行侠仗义、奔走江湖作为自己的使命。
4.(1)天下贤人豪杰来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结欢”、“焉” 译对各1分)
(2)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就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隐市”、“ 然”译对各1分)
5.选D “踵”在文中应是活用为动词,意为“紧跟着”。
6.选C 题干提供的筛选标准有两项,一是“宋必达”,二是“爱民廉政”。考生可按标准逐一筛选,按标准一可排除①,此句讲的是老百姓的所作所为;按标准二可排除⑥,此句讲离职之后的生活,显然与“爱民廉政”无关。
7.选B “一鼓作气率领他的部下把敌人打退”有误,是他和“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会援至,贼解去”。
8.(1)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每标错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2)宁都人哭着送他,所有礼物他一概不接受,从小路去了南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