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0期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基础教育・ 刍议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 兰永玉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实验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优异的实验教学能像磁石吸铁一般吸引着学生,并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水到渠成地接受自然知识,明 白科学道理。而实验器材的准备是否妥帖则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笔者认为必须遵 循以下“五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有效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有科学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选择的实验材料必须 具备科学性。比如在教学《水能溶解别的物质》一课,我让 学生再现“食盐在水里逐渐不见了”和“沙子在水里逐渐沉 到水底”的现象,通过对比把两种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观察 研究,建立起溶解与不溶解的科学概念。在这一实验中“沙 子”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必须是洗干净后的沙子。如果随 意取来的沙子,很有可能会使杯中的水是浑浊的,这就势必 影响学生的观察,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还有沙子的体积和 食盐的体积也应该是大体相当,以便进行对比。而且选取的 量也要适当(一小匙),如此,既使得学生观察起来显眼, 又便于食盐较快溶解。又如《摩擦起电》一课,其静电实验 的效果如何,与空气的湿度有很大的关系。空气干燥时,空 气的绝缘性能好,用摩擦方式得到的电保存时间长,实验效 果显著;空气潮湿时,其绝缘性能差,用摩擦方式得到的电 保存时间短,实验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沿海地区,其空气中 含有盐的成分,只能选择空气比较干燥的时间上这一节课, 同时还要将实验器材烘干,以免造成实验失败。 只有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在实验中才可能顺利地揭 示自然现象的规律,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概括出科学的 结论。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有生活性 新课程提倡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导 体、绝缘体》一课,要求学生验证橡皮擦、小刀、玻璃、木 棒、塑料尺子以及硬币等物体是否导电时,我有意识的把金 属牙膏管加入到这些材料中去。学生在实验时有的认为牙膏 管是导体,有的则认为是绝缘体,并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 我适时抓住这个矛盾,让学生再次用这种材料进行仔细的实 验、观察。学生们就不难找到矛盾产生的原因,认识到牙膏 皮上有油漆,而油漆是是不导电的,漆包线中的油漆就是起 绝缘作用的。如此,学生们通过自己熟悉的材料,很有兴趣 地掌握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可见,在教学中,选择学生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 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 有科学。 三、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有趣味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 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 提供的实验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好玩是孩子们的天 性,我们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可以考虑引入他们爱不释手的玩 具。例如教学《弹性》一课,教材中所列举的材料分别是: 气球、胶管、橡皮筋、海绵、胶尺及钢丝等,虽然这些材料 也能较好地揭示弹性的概念,但实验中这些材料也存在一些 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材料 是学生常见的,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二是认识弹性应该充 分让学生感受到“用力”及“弹力和弹力的方向”,而这些 材料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要用力”以及物体变形后所产生的 弹力及其弹力的方向。学生缺乏实实在在的感受过程,就难 以从全方位认识弹性现象。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我重新选 择了材料:跳跳鼠(一种底部装有弹簧,用脚使劲踩后会不 停跳跃的玩具),魔棒(一种用纸圈成的圆筒形状的玩具, 用力一甩它会变长,轻轻一甩又可以还原成圆筒状),橡胶 哭娃(一种橡胶制作的玩具,用力一捏后橡胶凹进去并发出 类似于婴儿的哭叫声,松手后恢复原状,并再次发出哭叫 声),还有拉力器、气球、钢卷尺……实验中,我让学生们 每一种玩具都要玩到,并让学生比一比谁的玩法多,观察的 现象多。如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什么是弹性,而且还充分 感受到了“用力”和“弹力及其弹力的方向”。 四、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有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应有开放性,这就要求科学老 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中可 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材料。比如 我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检验 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发动学生自带食物,诸如:苹果、 香蕉、萝b、芋子、面包及饼干等等,可谓林林总总、不一 而足。有了这么多的实验材料,学生们就可以像吃自助餐一 般,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的实验材料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 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 展,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准备材料的负担。 五、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有直观性 因为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我们所提供 的实验材料必须具备直观性。比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 中,我就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纸条,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 着纸条的一端,放在嘴边,然后朝纸条吹气,我们就可以看 到纸条上下不停地摆,并发出“哗啦,哗啦”响声,且吹的 气越大、越急,纸条就摆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 通过这一直观的现象,学生就能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