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研究 l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分析 刘宏杰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文章利用传统的凯思斯消费理 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收入水平进行了实证,得出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非稳定的但颇具实践性的函数关系,并对农村居民 的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8—008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今世人瞩目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 平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 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二、收入、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理论的分析主要有绝对收入假说、相对 收入假说和恒常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提出者是凯恩 斯,他在《通论》中关于消费函数的论点主要有:消费支出取决 于收入的绝对水平;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即 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小;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零而小于1。凯恩斯谈到的消费函数是截距型:C=a+b-kY,这 种建立在心理规律基础之上的绝对收入假说是以偶然的观察 为判断的依据,凯恩斯认为他的假说与理性的消费者行为是一 致的。 詹姆斯・杜森贝里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的消费行 、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状况 从1978年~2002年,我国乡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经历 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20多年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 费水平从绝对数量上来讲是逐渐增加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消费性支出从1978年的133.6元、116.06元增加到 2002年的2 475.6元和1 834.3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消费性支出从1978年的343.4元、311.16元增加到2002 年的7 702.8元、6 029.88元。 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人们在消费 方面总是力图向别人看齐,收入在长期内是不断增长的,消费 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成比例的,即长期消费函数为C=b-k Y。 杜森贝里认为,短期内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C=a+b-kY, 如果经济在长期趋势中稳定地持续增长,消费支出将按一个固 定的比率稳定增长,即C=b-k Y。但由于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过 程中,国民收入会周期性地出现大起大落。假设Y,表示经济长 期增长中某一经济周期的顶峰,对应的消费为C 。危机发生后 收入下降到Y ,按照长期消费函数消费应该下降到C ,但是由 于人们力图维持其已有的生活水平,所以尽可能少地削减消 费,保持在C ’;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收入由Y 下降到Y., 对应的消费支出不是C.,而是C.’。经济复苏后,收入逐渐增加 到以前的Y ,消费也缓慢增加,而用收入增量中较大的部分来 恢复减少的储蓄率,即消费在复苏阶段沿着图示短期消费函数 直到到达顶峰为止。Y 可假设为下一经济周期的顶峰。收入从 Y 增至 的经济高涨过程中,消费沿着长期消费函数与收入 同比例增加。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 中提出了恒常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恒常消 费C 取决于恒常收入Y ,二者之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比例关 系:C =b-k Y 。恒常收入假说不包含与长期相对应的短期消费 函数,因为这一假说中恒常收入与恒常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不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992年之后的增长幅度较快,消 费性生活支出基本与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均 保持在0.8以上的水平(1999年、2001年除外);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收入1978年~1991年、1997年一2002年间增长平缓, 1992年 1996年增长幅度较大,家庭消费性支出在1978年一 1996年期间与收入基本保持同步,1996年之后出现了较大的 收入消费差距,2000年居民消费倾向降至0.57,消费性支出为 1 284.74元。 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来看,1978年一1984 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别是一个下降的过程,期间城 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由2.6下降到1.8;1984年~2002年城 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不断上升,2002年收入比达到3.11。 1978年 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收入和支出的绝对 差距在逐年上升,到2002年二者的差值为5 227.2元、4 195.57 元,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比高达3.11和3.3。可以看 出,在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的 过程中,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居民无论在收入 上和支出上的差距都在2倍以上。 f收稿日期】2005—06—13 【作者简介】刘宏杰(1972一),男,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8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变的比例关系。但现实收入与消费同恒常收入与消费并不一致, 存在着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所以,可以从恒常收入消费函数推 导出描述现实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周期的消费函数。即恒 常收入假说也是提供了一种能把经验的短期消费函数和经验的 四、结论和建议 1.正确认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传统 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并存、城乡分割的一种状况。中国是传统的农 业大国,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农业人口又占绝大多数,因此 长期消费函数协调起来的假说或理论…。 图1 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消费与收入关系 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利用凯恩斯消费与收入理论对l978年~2000年我国城镇 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关系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 过eviews软件可以得到如下的分析结果: 1.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输出结果 YR=66.65078637+0.7053l54569十XR (2.13) (29.32) R2=0.97 DW=1.2l 其中YR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XR表示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给定显著水平为d=0.05,样本容量T=25,待估计 参数为K=2,t ( ,)=2.07,两个参数的估计值的t均大于临界 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检验临界值表中d,=1.17,d = 1.54,由d =1.54>统计量DW=1.2l>d-=1.17,不能确定随 机误差项是否存在着一阶自相关,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 得到回归方程为: YRl=0.7454742643十XRl (32.86) R =0.9377 DW=1.88 所以原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R=0.7454742643十XR 2.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输出结果 YU=l l 1.160475l+0.7692l38382十XU (4.03) (98.70)R =0.9976 DW=1.68 其中Yu表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XU表示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给定显著水平d=0.05,样本容量T=25,待估计参 数为K=2,t。.。 , 2.07,两个参数的估计值的t统计量均大于 临界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检验临界值表中d.=1.17, d =1.54,DW=1.68,由统计量1.54<1.68 .46,可以确定该 方程中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可见,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消费与家庭人均 收入之间的回归关系比较显著,从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消费与 收入的关系来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得到了论证;从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来看,相对收入假说和恒常 收入假说看起来也有道理。因为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各参数的估 计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d=0.05的检验,而且DW统计量通 过了显著性检验,在经济学中能够反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与家 庭人均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但是从两个群体所得到的不同形 式的回归结果来看,单纯地用哪一种消费收入理论都是片面的, 可见,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还是詹姆斯・杜森贝里的 相对收入假说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恒常收入理论,都是建 立在一种人们主观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之上,过分夸大理性经济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因此,结果往往是不确定性的。 82 相比而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明显,而且存在的时间 很长。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逐步实现我国的城市 化。根据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世界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 般发展经验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城市 化普遍达到8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达到 40%以上。l952年~l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l2.4%提高 到l7.9%,而同期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则由l7.6%上升到 44.3%。l982年~l99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l0个百分点, 同期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l4.9%。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 平依然落后于工业化水平l2个百分点。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2.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落后于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才能逐步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 平,不断缩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整体生活水平差距,实 现城乡持续协调发展。在农村改革的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乡 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释放,收入增长很 快。但随着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的逐渐减弱,农村落后的生产方 式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迫切需要进 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农民对生产成果的支配权、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 和公共物品的投入、农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 决。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进一步发 展,农民收入才会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 低,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市场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配置,从长期地看,必须大力发展农村 教育。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投资教育的能力自然很低。发展农 村教育,首先要提高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要 达到4%以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数都在 5%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1%,而我国更是低得可怜,一直 在2.55%徘徊不前。” 其次是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我 国国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基础教育,我国的各项事业 根本就无从谈起。离开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谈我国的经济建设, 一切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制度经济 学的观点,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动与推进,诱致性制度创新的重要 变量归因于制度预期的净收益。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使 农民把土地当成自己的财产,调动农民增加投入和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的积极性。要认真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在稳定农户 对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把农户单一的土地经营权转变为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权利束,形成一种高度有效的土地 使用制度。 减轻农民负担,必须走规范化、法律化的道路,全面改革农 村税费制度,规范收费行为,从根本上消除乱收费,农民负担的 减少就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依法对农村用电、医疗、教育等 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部门的收费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坚决取 缔违法乱收费行为。同时又要加强转移支付等配套改革的力度, 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做好冗员的裁撤工作,从(下转第l25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五,就“技术成果市场化”和“法律对公平贸易的保护”所 依赖的三级指标而言,它们衡量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包含有 人才创新能力的因素在内。从图3的三条折线中可以看出,不同 类别地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本地专业技术人员数”、“三种专 利申请受理量/专业技术人员数”变动趋势,与“专业技术人员 数”的变动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其中一类地区各省市的 专业技术人员在数量上并不都占优势,但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 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却保持较高数值;特别是上海市,2003年其 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21位(不包括西藏自治 区),数量并不多,而人均的两项指标却处于折线图的领头位置, 远远超出其它省市这两项指标的数值。在第三类地区中,无论其 技术人员数多少,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却基 本都处于较低水准。这不仅说明法律对公平贸易的保护、技术成 果市场化在两类地区存在差异,同时也说明人才创新能力的发 挥在两类地区有着巨大差异。 表8 一、二、三类地区市场化指数形成的四个方面状况 名称 一三、结论 从以上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 程的推进,各地市场化发展已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东部地区内 部市场化发展呈现分化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之中、西部地区内部 更为离散。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类地区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三 类地区市场化差距呈现拉大趋势。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三 类地区之间的政府行为规范化差距并不大,但要素市场化程度、 贸易自由度差距悬殊,差距拉大速度递增。而导致这种状况的重 要原因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除此之外,在金融业市场 化、非国有企业市场化、劳动力流动自由度几个方面,一、三类地 区也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而资本市场化方面的差距是要素市场 化五个二级指标中差距最小的,而且还在逐年缩小。 针对这种状况,市场化进程滞后的地区,不仅要重视知识, 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市场化发展准备基础力 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相关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 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地区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努力为人 才营造良好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解除其后顾之忧,激发人才 创造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市场化滞后地区技术成果的研发、转 化能力,从而为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发 展准备条件。要加强市场化落后地区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努力 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努力发展非国有企 业。为缩小区域市场化差距,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l 【1]周明.区域市场化制度与西部经济发展效率【J】.社会科学研究, 政府行为规范化 要素市场的发育 2000《 2001年 2002拒 2003年 2000钲 2001年 2002年 2003 类地区 j二类地 均值之差 类地区与三类地区 均值之差 0 49 0 3O 0 36 0 44 I 88 2 02 2 2l l 82 ~l 75 1 26 2 O0 I 69 I 83 I 46 I 72 4 2I 4 50 4 55 4 70 J27 2 33 2 48 .二类地区与三类地区 均值之差 2 34 2 89 名称 企业市场化 i 32 2 61 贸易自由度 1 23 2 8O 2000妊 2001年 2002钜 2003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O∞肆 荚地 勺一类地区 1 15 2 53 I 48 2 81 2 60 4 31 3 31 5 29 4 72 7 0j 6 96 9 87 均值之差 ~荚地区习二萎地 均值之差 二类地区与三类地区 均值之差 l 29 f 38 1 j3 1 57 f 70 1 98 2.29 2 91 2002、(3). 政府 政府对 劳动力 技术成 资本 收入 金融 非国有企 国有 价格由市 法律对公 年份 规模 经济的 流动自 果市场 市场 市场 业市 业市场化 企业 场决定的 平贸易的 干预 由度 化 化 化 场化 程度 运营 程度 保护 2003年 I 9I I 53 4 53 6 8I 3 2O 4 28 6 I4 4 79 O 8l 2 62 I 7 J2 【2】北师大经济与贸易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R】.北 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3】王燕梅.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 2001,(3). 2002年 1 9I 2 2O 4 09 4 71 3 50 4 3O 6 14 2001年 2 0l t 98 4 19 4 52 3.7t 4.2【 5 87 5 0} 4.88 0 60 2 30 0 t7 I 82 I】73 8 77 【4】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2001年)【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f5】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 展报告(2003)【R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3. 2000年 l 85 I 64 4 23 3 I6 3 62 4 I6 5 87 4 56 0 67 J 69 6 92 }广————— 一 『{ 二二二二3 塑 【6】张曙光.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1998,(11). 【7】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 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9】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经济研究【M】 湖南:岳麓 书社,2003. :i (上接第82页)各方面真正实现农民的减负,增加农民的收人。l4 【参考文献】 f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邱雯.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出路 [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4). 【1O】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 1997,(2). [11】赵彦云,李静萍.中国市场化水平测度、分析与预测[J】.中国人民 大学学报,2000,(4). (责任编辑:X校对:L) I3】王建军,李腊云.教育水平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J】.零陵学院学报,2003,(4). [4】徐李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4,(4). 【5】张晓峒.计量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X校对:T) l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