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报不平 成人之美 汲取(jí) 循规蹈矩(jù) ..B.打前战 一如既往 着陆(zháo) 兵不血刃(xuè) ..C.翻两番 自顾不暇 饯行(jiàn) 刎颈之交(jǐnɡ) ..D.捉迷藏 箭拔弩张 甄别(zhēn) 稗官野史(p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 .... 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 B.身处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世界各国友好交 往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武装力量,应是捍卫自身利益的不二法门。 ....C.面对强震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并非一个民族与生 .... 俱来的素质,而是其在不断经受天灾的历程中代代积累而成的品 质。
D.加强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力所 能及的事情一味地包办代替甚至无所不至,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 .... 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北京的社区店除了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 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
B.如果在公共领域可以没有证据地、恶意地怀疑普通公民的善行, 行善者就会人人自 危,社会就将面对无人行善的尴尬局面。 C.近期,全国各地频发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案件。网络金 融安全遭到破坏,一时间高度引发广大网民关注。
D.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某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供应 商档案和原料采购登记,以确保产品源头可以追溯。 4.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②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③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④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A.王 维 蒲松龄 杜 牧 贾 谊 B.王昌龄 苏 轼 杜 牧 屈 原 C.王 维 苏 轼 杜 甫 贾 谊 D.王昌龄 蒲松龄 杜 甫 屈 原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历史的 ① ,永远是那些走向未来的人们的思维追求。对于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就有学者冷静地指出, ② ,近代
儒家文化曾经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 ③ 。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点,才能真正有助于儒学在新世纪的复兴。
A.①反思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悖离 ③绝境 B.①反省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悖离 ③困境 C.①反思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悖离 ③困境 D.①反省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悖离 ③绝境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
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讇1也。”万年乃不复言。
万年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
2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颛权,咸颇.
○
○
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
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3,发其奸臧,没入辜榷4财物。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免。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5,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有删改)
【注】○1讇:同“谄”,谄媚,奉承。○2颛:通“专”○3钩校:探究查对。○4辜榷:搜刮,聚敛。 ○5 方正:正直不阿。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事,刺讥近臣 刺讥:指责。 ..B.于是石显微伺知之 微伺:暗中探察。 ..C.然操持掾史 操持:筹划,料理。 ..D.咸坐免 坐免:因……牵连被罢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抗直,数言事 .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 .B.乃公教戒汝 . 万年乃不复言 .C.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 .
○○
○
D.然亦以此见废 .
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讇也
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谄媚、奉承人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陈咸稍微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进行申诉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 B.陈咸被髡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 C.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却生活奢侈。 D.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公仪休(人名)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取材于《淮南子》)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诚既勇兮又以武, 。 ,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3)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朝而往,暮而归,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阙 题 [注]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用兽皮做的球。对蹴鞠记录的最早文献典籍是《战国策》,它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
:
城临淄流行的蹴鞠活动。
西汉时期,蹴鞠不仅是底层民众的娱乐活动,也为贵族阶层所喜爱,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非常喜欢蹴鞠运动。西汉时期的军队,经常以蹴鞠活动来演练排兵布阵、训练士兵体格,将其作为“治国习武”之道。班固也曾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认为应属军事训练的兵技之类,可惜后来这本书失传了。
到唐宋时期,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都可以看到蹴鞠的身影。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就说明蹴鞠活动在当时的普遍。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高俅因球技高超而受宋徽宗赏识,最后甚至于被提拔当了太尉。 从历史地看,蹴鞠运动的兴衰,是与统治者的喜好提倡与否密切相关。元灭宋后,马背上的蒙古族出于生活习惯,对汉族许多娱乐游戏不适应,也不提倡。蹴鞠运动开始从官办转移到民间,并逐渐丧失军事意义而成为纯娱乐性的民间活动。再到后来,蹴鞠与歌舞淫乐联系在一起。据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领军出征,“不问军事,辄携樗蒲(麻将、牌九类)、蹴鞠”,渐渐失去相对于朱元璋的军事优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联系自身经历和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鞠客不事产业,唯以娱人获利,把蹴鞠归为赌博之类,认为是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的象征。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清朝入关后,将禁鞠政策扩大到民间,顺治、乾隆二帝都曾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活动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在我国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蹴鞠活动逐渐衰微
并最后消亡。
然而想不到的是,蹴鞠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光大。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经丝绸之路传入大食(今伊朗、波斯湾地区),再传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现代足球运动。长期以来,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是现代足球的前身,主要理由是近现代200多年中国没有人会蹴鞠。2004年初,经专家、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这一结论才为国际足联所确认。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取材于《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有删改) 14.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中有春秋时各地流行蹴鞠的描述,蹴鞠因此而被确认 为现代足球的前身。
B.元代成为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元统治者的某 些民族习惯有关。
C.清代统治者承袭朱元璋全面禁止蹴鞠的政策,这直接导致蹴鞠运 动最终走向消亡。
D.2004年以前,西方人不承认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因为在中 国没有人会蹴鞠。
15.依据原文内容,西汉及唐宋时期开展的蹴鞠活动有哪些共同之 处?请分条概括。(5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 19 题。
我的秦腔记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
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中,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
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表明不管季节如何变化, 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 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C.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 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 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E.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
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4 分)
答: 18.文章第六段描述了作者幻化出的两个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 思想感情?(4分)
答: 19.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结合全文内 容,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或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思悟网”论坛,主题:关于“未知”。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未知”,不等于“无知”,
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你对“未知”有着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文 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