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来源:哗拓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发表时间:2020-07-18T03:04:27.198Z 来源:《教育学》2020年8月总第221期 作者: 戴书琦

[导读] 在对这一方法论思想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试图找出研究空白,指出这一理论未来的方向。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教育和心理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研究中都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近几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客观而理性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帮助。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Abstract: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emerged as a cognitive theory in the 1980s. It has a huge influence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and it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ecause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focus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has also changed. Understanding objectively andrationally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can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 learning theory 一、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大环境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传统的关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便由此兴起。 正如美国学者Slavin Robert E.所说:“在教育心理学当中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人把它叫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近十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对这一方法论思想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试图找出研究空白,指出这一理论未来的方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J.皮亚杰提出的,作为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又经典地深入分析和阐述。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源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这调和了西方传统认识论中历来普遍存在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即对“人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这一问题的争论。

康德认为,“感知所得到的经验材料与‘先验自我’所产生的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相结合,导致了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皮亚杰对康德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与继承,他抛弃了康德先验论,但是继承了康德的范畴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指出,“认识既不是发端于客体,也不是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过程中”。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也对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影响重大。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了教育和经验之间的关系,即经验是教育的基础,而教育是经验的生长和改造。学生们在经验中产生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又能够激发他们去探索从而产生新的观念(约翰·杜威,1991)。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理论”则认为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认知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社会文化可以支持和促进个体的学习发展。同时,维果茨基还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并且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

学生通过观察在和教师交往过程中体现的社会经验,逐渐将这些社会经验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从而能够不依赖他人从事这些活动,将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新的现实的发展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理论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教育学当中的建构主义可以分为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这两大类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但是,他们都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挑战了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人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开始广泛地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引发了学界关于二者的讨论。二者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能否共处?

一种观点认为,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的理论是完全不能相容的,因为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客观主义上的,事物是客观的,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追求的是一种可控的学习效果;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难以预测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分别解释了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两个方面,在不同的学习理论之中这两种理论是可以互补的。许多学者尝试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

何克抗(1997)在研究《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中概括了国内外研究者在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具体有六条原则: 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是重点强调“情境”这一因素在意义建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调“协作学习”这一因素在意义建构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四是强调对于学习环境的设计,而不是强调对于教学环境的设计; 五是强调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六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才是最终目的,而完成教学目标并不是最终目的。

根据以上列出的原则,何克抗在研究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以及强化练习设计。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2000)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一文中也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的原则,也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习环境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三人还尝试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是把问题(或项目、分歧、案例)作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着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这五个方面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确定的学习任务,也就是问题、项目、分歧和案例。结束部分还有一个教学评价,这也是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成果趋于完善的调控环节。作者们认为源于建构主义的评价在这一环节应该尽可能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地使用元认知和自我分析的工具。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篇文章中,除了提出了一种教学设计模式之外,还分别对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这三种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践进行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析。

作者认为三者在本质上是一种并存的关系而非替代的关系,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受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和学习者自己的整体认知水平这三个因素影响。当学习任务复杂程度增加、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水平逐步提升、学习环境的逐渐丰富,最合适的学习理论逐渐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逐渐发生变化。行为主义能够提升那些只需要简单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概念的形成、事实的获取等。

认知主义比较适合用来教给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给定一些事实和规则,从而解决一些新情境中的问题。这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更适合如同归类、规律的推导这样的任务。建构主义适合于那些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这篇文章较之前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同时还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者有一个合理且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没有简单直接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一个理论,而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了这三种理论分别应该适用于什么情况,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四、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建构主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着重阅读了新世纪以来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文献后,发现我国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建构主义研究重点在于纯理论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建构主义刚刚提出不久的缘故。

第二阶段大致在2000年到201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建构主义研究虽然仍有很多纯理论型的研究,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将理论带进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运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纯理论研究已经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了,现在的研究重点是将用这一理论来指导各类教学。特别是因为最近十年网络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堂以及其他新兴的课堂类型。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教学活动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促进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加强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同时,个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产物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相关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五、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并且认为知识是动态性的,强调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得到关于教育活动的启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建构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3]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4]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5]温彭年 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6]陈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电大教育,1999,(02):40-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