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四十年
——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40年
阎锡屿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北京 10008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创刊已经整整40年了。回顾这40年来的艰辛岁月,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现就个人所知对这40年来的经历和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众所周知,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在解放前虽然也做过一些零星的工作,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建国及蓬勃兴起的建设高潮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解放后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地质部开始建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伍,曾先后担任了武汉长江大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永定河官厅水库、淮河佛子岭、梅山、南湾军水库、浙江新安江水库,并配合水利部门治理黄河、淮河、辽河、海河的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配合铁路选线勘测曾先后进行过宝成、鹰厦、集二、天兰等新线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及北京、包头、西安、湛江等城市规划供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截至1955年底,我国各部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已经有3000多人从事各项工作,其中大多数人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多为解放以后由我国各大专院校培养成才的。有鉴于此,到1956年与地质部筹建成立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同时,大家也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属于本学科的刊物,以便交流工作经验,传播有关知识和研究成果、心得,达到传递信息和相互学习的目的。经领导支持和批准后,首先组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月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共计由有关部门21人组成。由当时任地质部资料局局长的王含馥任主任委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副局长张更生任副主任委员,另有委员19人,名单如下:
主 编:李 捷(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副主编:王大纯(北京地质学院水工系主任)副主编:刘乃隆(地质出版社主编)
其余为朱庭祜、方鸿慈、贾福海、陈梦熊、阎锡屿、张宗祜、刘秉俊、吴光轮(地质部)、张忠胤、张咸恭(北京地质学院)、谷德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国昌(长春地质学院)、萧楠森(南京大学地质系)、陈志德(北京市勘测处)。编委会成立后,指定由地质出版社委员吴光轮担任专职编辑,全权负责月刊的编辑和日常事务工作。由1957年1月份起正式创刊,每月12日出版。每期由专职编辑将稿件汇集好后,召开编委会讨论通过,并研究决定下期稿件情况。由第4期起,编委会又增聘姜国杰、姜达权2人为委员、并改聘贾福海为月刊的副主编。一直到1960年上半年出满第6期(总42期)后,因故暂停出版。其间由1958年第11期起,改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主编,曾在1966年又不定时的出过两期。另外由1959年第5期起,封面题字改由郭沫若书写。这是月刊刊行与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情况。
我国这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期刊,在当时世界各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1份。苏联虽然也有,但为不定期,其余英、美等国家,有关这方面的专业文章多在各类地质刊物中刊出。由于当时的需要,月刊带有一定的机关刊物性质,如需要传达一些有关会议的领导讲话和政策信息等;另外也具有普及和宣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知识的性质。如刊登一些有关专业内容的特约讲座等。月刊出版后,稿源和订户一直长盛不衰,到1960年前后,每期印数都保持在8000多册,为当时同类期刊中,印数较多者。
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阴霾尽扫,政府倡导,科教兴国,在停刊近20年后,终于在1979年又重新复刊,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和地质出版社双层领导,抽调人员组成新的编辑部,计有出版社黎青宁、水文局汪福
、水文地质研究所阎锡屿、阎立本、
、王兆馨等6人。复刊后
水文工程技术方法队乔作
由总第45期起,改月刊为双月刊,加大页码至每期62页(原为48页),并定为纯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我国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提高学术水平为宗旨。经历了长达10多年万马齐喑的日子,全国广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奋起学习,稿源畅通,刊物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前均有很大的提高,深受读者欢迎,为此订户与印数节节上升,每期印数最高达到15000多册,编辑部除定期出版刊物1997年第4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9・回顾与展望
——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40年
黎青宁(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北京 10008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回顾40年,她的兴衰和发展是与我国的建设命脉紧密相连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曾两度停刊,尤其是1966年后,她被迫停刊长达10余年。地矿部(原国家地质总局)于1977年召开了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会议(北京前门会议)。会议决定之一是迅速恢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并责成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和地质出版社负责筹备。1978年后,由水文局、长春地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抽调了4人组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以后发展到6人,最多时达9人)具体筹办。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终于于1979年1月正式复刊(双月刊)。以后,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同行的爱护和支持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日益正规。虽然在编辑部工作的人员不断交替更新,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日趋完善和提高,为“他人做嫁衣”的服务工作也越做越好。
作为有幸参加复刊并在编辑部工作达10年之久的一员,虽已离开编辑部多年,但是一直关注着曾经播洒过心血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抚今忆昔,既有对昔日工作不足的遗憾和惋惜,又满怀对今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赞赏和欢欣。
外,还不定期的编辑出版过数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论丛》,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另外也零星编辑出版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选辑》如第21期的《水文地质史话、杜记》以及不定期的《环境地质研究》等。由于稿源积压,工作繁重,编辑部的人员也一度增多到10余人,后期阎立本调出,先后增加了王亚明、吴霞芬、李丽菡、于焕新、卢时望、徐立德、陈培章等人。复刊后曾不断得到地矿部张宏仁副部长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和地质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已故水文局副总工程师姜达权和地质出版社总编沈树荣的大力协助。在全体工作同志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1 复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复刊之时,正是全国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后不久,国民经济逐渐恢复,科技战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学位学衔和技术职称制度的恢复,极大促进了广大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者对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交流和发展的热情和强烈的需求。所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复刊,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关怀。
编辑部成立之后,不仅人手少,而且许多基本工作条件均缺乏。可是,编辑部的同仁们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创造条件,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当然,编辑部的人员,除一名曾在出版社做过短期专业图书编辑外,其他人员均是从研究部门和大学调来的新手,对编辑工作十分陌生。大家一方面通过实践来学习、摸索;另一方面走访了10家老刊物的编辑部,向他们学习,使编辑部逐渐摸索出一些自生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慢慢走上较正规的工作轨道。
编辑部成立后,即面临着一些具体贯彻落实编辑指导思想和方针方面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它们简直不是问题。然而,在当时却时时困扰着编辑部的同仁。忆及这些,不禁要缅怀当时受水文局领导委托分管刊效益。
编辑部在复刊期满10年后,于1989年改由新组建的水文地质工程质勘查院领导,并相继由黎青宁、汪福、于焕新、陶庆法4人先后负责主编,一直到今天建立了新的编辑委员会,成立了以钟立勋同志为首的编辑部,并增换了新的年轻的成员,相信在新的编委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和辉煌。为此,在兴奋之余,不揣冒昧,胡刍了一首七言绝句,作为回顾40年风雨生涯的结尾。
沥风沫雨四十年,老圃新畦岁月连。精耕细作为人嫁,喜得俊英谱新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