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代书手述论

来源:哗拓教育
第36卷第2期晋中学院学报Vol.36No.2Apr.

2019

2019年4月JournalofJinzhongUniversity

清代书手述论b

高文涛ɑ,

(广西民族大学ɑ.商学院;b.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在纂修大部头图书、科举考试誊录和私人图书抄清代书手群体活跃于社会各阶层,要:录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书手群体生活状态各异,有的可以凭借抄录得以入仕,有的则只能借此养家糊口。书手群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得一手工整的馆阁体楷书,虽然在书法艺术史上不闻其名,但是书手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清代;书手;四库全书;科举考试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9)02-0060-04一般认为,书手是书手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指在印刷术尚不广泛应用的历史时期,身处官方或者民间,为官府、寺院、私人等抄写图书典籍、宗教经文、日常文书的社会群体,他们凭借自身的书法技能得以谋生、入仕。书手群体的特点:一是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书写水平,识字晓文,能书善写;二是其抄写目的是出于一定的政治任务或是某种经济利益而服务于政府、寺院或者私人。但是实际上即使是在印刷术使用较为广泛的明清时期乃至今天,书手群体都是广泛存在的,这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

清代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应用也比较广泛,古代所有的印刷工艺如雕版印刷、彩色套印、铜活字、木活字、金属字等都有所应用,印书品种繁多。清代官刻和私刻图书事业非常繁盛,官刻有康、乾两朝英武殿本《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扬州书局的《全唐诗》等,私刻有朱彝尊刻《暴书亭集》、王士祯刻《渔洋精华录》、徐乾学刻《通志堂经解》、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等。从存世的清刻本图书的印刷质量来看,清代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在清代,从朝廷官府到普通市民阶层,从官

[收稿日期]2018-11-23

修图书、科举考试到文人鉴藏,到处可见手工抄书的书手群体的身影,而且书手群体在清代的政治生活、市井生活和文化传播领域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

作用。

一、书手的种类

清代的书手活跃在社会各阶层,这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清代书手根据从事工作的性质、服务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官修大部头图书使用的誊录书手清代重视古籍整理,图书编纂风气昌盛。清代刊刻和抄写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为中国古籍的保存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官方典籍整理,会根据内容、部头等选择刊刻或者抄写,某些官方修书部头巨大,印刷技术还主要是手工刻板或者排版,没有像欧洲那样发展成为机器印刷。手工刻板排版速度慢、成本高,靡费人力物力财力,且这类书只为整理藏弆或宣扬教化,作为盛世崇文的象征,无刊行数量之要求,因此无需刊刻。清代朝廷组织修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手工抄录、编纂而成。这类书因部头巨大而无法刻版印刷,只能抄写保存,于是需要大量的书手校对抄写。

“清代书手研究”(KY2015LX091)研究成果。[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982-),男,山东即墨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民间[作者简介]高文涛

文学、文化史。

·60·

高文涛以编修

《四库全书》为例。《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收书3503种,共79337卷。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编纂抄写完毕,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别于“北

四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部,分别于“南三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

6752函,约8亿字。整部《四库全书》的图书整理、抄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书手参与抄写。据统计,乾隆时期为了抄写《四库全书》,缮书处先后网罗书手3826人。

除了《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之外,《列朝实录》《列朝本纪》《黄红玉碟》等都是官方组织抄写的,抄写工作使用了大量的书手,一律用朱丝界格,工楷抄写,称为“内府写本”。

(二)政府机构日常运转中使用的书手

政府日常办公需要书手抄写诏书、制辞(即制书)、布告、题本、制诰、奏折等公文。朝廷也非常重视书写人才的网罗。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第五次南巡时,曾在苏州谕命从江南举荐生员中考选书法精熟者,赴内廷供奉抄写,并取中61人。(乾隆)四十四年奉谕,……尔等出示谕安徽、江苏、浙江举贡生监等,有精于书法愿赴内廷抄写者,

报名考试”[1]233

。说的便是官府招考书手的情况,说明清代官府的抄书任务较重,需要招考专门的人员

来承担这项工作。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代笔,康乾时期名噪一时的书家张照就是乾隆皇帝的代笔人,乾隆皇帝喜欢赵孟頫,而张照写得一手从赵(孟頫)董(其昌)书风演进而来的馆阁体,深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每当楷书大字匾额或抄录重要诗文内容和书画题跋时,常常让张照代笔。投皇帝所好的大臣们也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奏折等公文中展示自己的书法,那些不善书写的官员为了讨得上级欢心,经常要雇请善书者代为书写奏折等。这类善书写的代笔人也是书手。

(三)科举考试使用的誊录书手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为了防止舞弊,实行誊录制度,誊录者(书手)负责誊录考生考卷,以免阅卷官认识考生笔迹而作弊。从中央到地方州县衙门,都设有专职书吏,每逢举行乡试、会试时都设立誊录所,由正身书吏挑选誊录书手千人左右,负

清代书手述论

责誊录考生考卷。据《乾隆实录》载:“顺天乡会试誊

录,请于顺天直隶各州县衙门,挑取诚实书吏,乡试一千名,会试七百名,由该督委员送交顺天府。届期

会同知贡举等,验明印臂,押送入场。”(1)

可见使用书手的规模之大和遴选之严。科举誊录书手的设置和来源也都有相应的规定,按定制,誊录所职官,顺天乡试及会试各四员,例由内阁、部院调取钦派;各直省誊录官名额不等,以举贡正途出身之州、县官充任。

(四)私人鉴藏图书雇佣的抄书手

知识分子对抄书的爱好古已有之,这种喜好当是源于文人们为读书识字而进行的抄书活动。在印刷术不甚发达的时代,很多穷苦学子买不起书,借书抄书是他们读书识字不得不选择的途径。久而久之,抄书成为知识分子阶层普遍的爱好。清代文人雅士同样喜欢藏书、抄书。钱塘瞿世瑛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把抄书当做日课,抄有近千册图书。著名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士禛、梁同书等亦将抄书奉为人生乐事,但当自己力有不逮的时候,也会雇佣一些有一定书写能力的书手协助抄写。清初著名藏书家毛晋,曾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对宋版元椠,雇用高手以佳纸优墨影抄,字体工整,如同原作,遂以“毛抄”书著名。其女婿高培亦常借汲古阁秘本抄录,其书法“精好,令人不敢触手,盖深擅楷法也”。著名盐商马曰璐曾凭借全祖望的关系,得见永乐大典》万册,他非常惊喜,急忙付资雇人抄写。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抄书自序》中说,他自己“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

示者则留。或手抄,或募人抄之”(2)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受雇于寺院抄写经书取佣,他的《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里曾有“何如佣书铁佛寺,写经一卷直一缣”的记载。可见善书者受人雇佣抄书、贫寒学子抄书维持生计在清代是很普遍的现象。

二、书手的产生与生存状态如前述,清代书手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庙堂之上、江湖之远俱见书手行走之身影。然而活跃在不同阶层的书手,其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却不可同日而语。直接服务皇室的书手大多可借助主子的威势而跻身上流社会,官僚机构的普通书手亦有可能因受到上级赏识或者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广泛流布于民间乡野的书手,大多是穷酸学子,其从事的抄录工作也非固定之职,勉能维持温饱,如能在抄录工作中得以饱览群书,那自是上天眷顾了。

·61·

“《高文涛(一

)《四库全书》抄录书手为了高质量完成这部史上最大部头的著作,缮书处使用了大量的纂修、提调等官员保举的小楷字体端秀的举子进行誊录,甚至为求“速成”,还雇佣其他善书者协助誊写。缮书处对抄录书手的抄写工作做了详细且严格的规定:每日每人写一千字。誊录完成后各书交回原办誊录、分校官处进行校核,校出错字,即饬随时补改。每三个月考核一次,每年扣去三十天,为赴公所领书、交书的时间,计每人每年需写三十三万字。誉录考绩“按字数多寡工拙酌定等次”。对记过多者要加以处分。“誊录中有字画不甚端楷者,记过一次,罚写字一万”。严格的制度确保了成书的质量和时间。虽然制度相当严苛,但是符合善书条件的士人仍然对这项工作趋之若鹜,因为除了誊写工作有一定的佣金之外,对他们更大的诱惑是可以藉此入仕。缮写北四阁时,誊录书手多是保举的举子,朝廷承诺五年期满考核合格的按成绩论功授官,主要为州同、知县和县丞等官。缮写江南三阁时,改保举为雇佣,其佣金相当丰厚———千字四钱,书成使用誊录书手千余名,开支白银百

余万两。监察御史胡翘元说:“士子知幸进无路,一闻开馆恩旨,无不踊跃争先,厕名誊录,冀邀议叙,

以为仕进阶梯。”

[2]

12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善书者都能成为《四库全书》的誊录书手,要想承担这个既辛苦又充满诱惑的差事,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举荐或者选拔程序。除了前述所言的保举之外,还有考试遴选和直接挑选等方式。考试遴选主要为了革除举荐的弊病,保举到后来为私为亲,导致有才学之人难以得到誊录机会,字画不端者却鱼目混珠,影响抄书质量。考试遴选即让有意愿参与抄书者自行报名竞争,通过考试者可获得誊录资格。这种选拔方式不仅能提高抄书者的积极性,而且也能提升抄书的质量。此外,当常规方式选拔出来的誊录书手不能满足需求时,为解燃眉之急,也经常从顺天乡试落榜者中挑选候补者誊录,或者从国子监学生善端楷者中挑选。也就是说即使考不中进士,如果能成为四库誊录书手,也能顺利入仕,跻身卿贰。如郑宸,慈溪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拔贡,以四库馆誊录议,得布理问,候补江南历署苏松常三府通判,历任扬州同知。张蓉塘,以谋食都门充四库馆誊录,旋中乾隆丁酉举人铨发广西,补柳城令……[3]494根据刘墉奏章,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起至五十年(1785)春季止,前后共议

·62·

清代书手述论

叙一等誊录1584名。这些誊录书手授官遍布全国

各地府州县。

(二)科举考试誊录书手

清代科举考试乡试、会试均实行誊录制,科举誊录书手的选拔也非常严格。据载,清制,顺天乡试及会试之誊录书手,由直隶总督于顺天及直隶各州、县衙门正身书吏内挑取,自州、县以至府、厅、直隶州,逐级考验笔迹。适用者,于左臂加盖印记及填注册结,最后送顺天府考验,堪于任使者,由大兴、宛平二县于右臂另加印,严密关防,届期由顺天府会同监临或知贡举于龙门外验明印臂,押送入场。各省誊录书手,由布政使司移取考验。按规定,每名誊录书手,每天定额誊写三份试卷。誊录书手之员额,由考生之多寡而定。可见,担任科举誊录书手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查。誊录书手工作也有风险,有时被利用成为科场舞弊之工具,被称为“晚清第一大案”的戊午科场案就是一例。咸丰八年1858)戊午年乡试,被认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伶人平龄高中第七引起强烈议论,经查平龄等多人的朱卷和墨卷不符,有人为涂改现象,负责查办此案的人抓住这一问题进行深究,从誊抄人员到对读人员,再到同考官一一进行核查,最终主考柏葰被处决,多人受诛连。戊午科场案虽然舞弊之源不在誊录书手,但由于科举誊录关系多方利益,也成为清代中后期科场混乱舞弊的一个重大的风险点,誊录书手稍不留意就会被牵连进去,受尽磨难。(三)普通抄书手

这类书手是指官府或私人因为抄录书籍之需临时雇佣的善书的书手。他们与服务对象之间是雇佣关系,通过抄书工作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为了能够有人雇佣,书手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还有一类是为了生计,自己抄书出售,换取生活物资来源。乾嘉时期的赵魏“家贫无以为食,尝手抄

秘书数千百卷,以之换米,困苦终身”(3)

。同时这类书手一般又是不具姓名的,我们甚至只能在雇主的传记中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书手的专业技能———馆阁体书法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三、书手抄写活动的作用

书手的抄写活动几乎都是机械地抄写,被认为没有创新性、艺术性可言,也没有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这种规范整齐的抄写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文涛清代书手述论

)满足了统治者的基本政治需求(一

无论是朝廷官府中常备的抄录书手,还是科举中使用的誊录书手,抑或是为了缮写大部头图书而专门选拔延聘的书手,其抄书活动实质上是为了统治者服务。常备书手的工作是政府机构的运转更加顺畅,科举考试誊录书手使得科举选拔相对公正,四库书手及其工作则是“盛世修文”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当时社会文化繁盛的景象,宣扬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二)推动了图书整理和社会文化传播

虽然书手的抄书活动是为了仕途晋升或是养家糊口,他们抄书使用的馆阁体书法也为传统书家所鄙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手的抄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图书整理和社会文化传播。《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典籍,至《四库全书》而得以全面地涵盖整理,尤其是相当多已经散佚的图书得以保存下来,这对全面保存中国文化典籍和保持历史原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手抄的七部《四库全书》放诸全国各地,均对外开放,朝廷鼓励文人学子入阁阅览,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文人雅士的图书鉴藏交流活动同样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书手自然功不可没。

清代书手群体是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它包含了皇帝属僚、职业文人、穷苦学子等各类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善书,需要通过抄写活动入仕、攀升或者养家糊口。除少部分人外,大多数书手的职业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他们的职业存在感较差,大多希望能够通过抄写改变命运,不再继续担任书手。尽管书手群体来源各异,成分复杂,流动性比较大,但是从清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其存在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还是必须要加以肯定的。

注释

(1)《乾隆实录》一千三百四十四卷“军机大臣议奏、请增设

顺天乡会试防弊各事宜”条。中华书局,1986年5月。(2)清·易宗夔:《新世说·雅量》。

(3)清·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六·耆旧》“晋斋文学”条。《笔

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五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皇朝文献通考:卷48[M]//文渊阁四库全书:633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佚名.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金鼎寿.桐城县志[M].道光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9.

ResearchontheTranscribersintheQingDynasty

GAOWen-tao

(SchoolofArts,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China)

Abstract:ThegroupofcalligraphersintheQingDynastywasactiveinallwalksoflifeandplayedanimportantroleincompilingandeditingmostofthetopbooks,transcriptionofimperialexaminationsandtranscriptionofprivatebooks.Thelivingconditionsofthecalligraphersweredifferent.Someofthemmightbeenrolledinthegovernmentbytranscription,whileotherscouldonlysupporttheirfamilies.Aremarkablecommonfeatureofthecalligraphersgroupisthattheycouldwriteahandmaderegularscriptofthelibraryandcabinetstyle,whichisnotfamousinthehistoryoftheartofcalligraphy,buttherolesofthecalligraphersinsocial,politicalandculturalcommunicationcannotbeignored.

Keywords:theQingDynasty;transcribers;CompleteCollectionofFourTreasuries;imperialexamination

(编辑郭继荣)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