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只属于知识分子 (错。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物质活动及其产品 (错。文化属于精神活动) 3、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属于非意识形态部分。
4、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5、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错。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6、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7、文化的形式有: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8、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错。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9、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10、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错。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1、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只有先进、健康、优秀的文化才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2、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错。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在某一方面的进步。(08海南)。
不能说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13、优秀文化的发展能确保经济的发展(错。确保太绝对,应改为促进)。 14、文化与经济、政治已融为一体(错。改为相互交融)
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错误,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 1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错。改为重要因素)
16、文化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17、文化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错。必须是优秀的文化) 18、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0、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错。改为不可替代) 21、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形成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错。应改为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错,应改为重要动力)
4、文化遗产不是只属于某一个民族的,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年活动体现:文化的交流、传播;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5、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6、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世界民族的文化。(错,应改为本民族文化) 7、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8、不能说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不能说两国或者世界文化的趋同,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9、世界文化不是各国文化的总和,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0、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唯一途径。(错,应改为重要途径) 11、新的传媒方式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错,并不意味着。) 12、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错,应改为主要手段)
13、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四个方面。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14、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固定不变。(错,应改为因时而变)
15、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16、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7、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 18、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9、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错,应改为推动) 文化创新决定民族文化的繁荣。(错,应改为促进)
20、不能说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文化创新不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2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2、守旧主义是一种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错,应以为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指
的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3、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补充: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代。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错,应改为汉字)P64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错,应改为文字)P64 4、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错,应改为曾经)P65
5、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65
6、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P66 7、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67
8、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已完全融合(错,应改为渐趋融合)P68 9、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只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错,还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p70 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P70 举例:和而不同体现包容性。 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源远流长(从时间跨度上看) 12、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P70 1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力量。(错,应改为民族精神的力量)P71 14、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错,应改为优秀传统文化)P71 15、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P71
1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P6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7、体现勤劳勇敢的名言:“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等”。详见P73
体现自强不息的典故: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74 18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四、发展先进文化
1、对待落后文化要教育、改造、剔除。对待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P90-91 2、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9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P93
4、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 制腐朽文化。P94
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P96
6、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P97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P9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者要结合起来。 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97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99 10P105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P105
1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五爱为 基本要求。P105
12、知识不比道德更重要。 知识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不一定高。 13、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