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默默(化名),是个在幼儿园不愿说话的女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是她一天沉默状态的开始。据了解,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军人长期在外地工作,母亲的工作地点比较远,早出晚归。孩子长期由外公照料,和外公的感情异常的深厚,无论在哪里总有外公的陪伴。外公说孩子在家很活泼,可是一出家门就很少说话,也不和周围的小伙伴玩游戏总是不离外公的左右。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该幼儿出现了交往恐惧。
那么如何帮助该幼儿改变这种非正常的交往状况? [案例描述]:
孩子刚入园的一个上午,默默拽着外公的衣角进入教室。一进教师,她一只手去拿玩具,另一只手仍然紧拉住外公的衣角。我走过去微笑着和她打招呼:“你早,默默。”她张张嘴倒抽了一口气也没把“老师早”说出口。外公不高兴的撇开她的手说:“赶快说,老师早。”默默被外公的吼声吓住了,立刻嚎啕大哭。拽着外公的手就更紧了。我试图把她抱在怀里,可怎么也拉不住。最后是外公连扯带拉摆脱了孩子,头也不回的离开教室。可孩子却并不罢休,又踢又闹。我意识到,此时讲道理根本不管用,不如用“变魔术”地方法来吸引她。我说“默默,你看我手上什么也没有,可是你不哭的话就会变出东西来。”听我这么一说,她一边哽咽的止住哭声,一边瞪大疑惑的眼睛看着我。我一边说:“变变变,、”,一边从另一只手摸出带有梅花图案的小印章,我用小印章在一张白纸上印出一朵小梅花,并把小印章放在默默的手上:“默默,如果我们能天天上幼儿园和小伙伴共同学习本领,
小印章就能每天送给你一朵小梅花,你说好不好?”默默并没有答复我,只是不停的看着小印章(我知道的方法已经起到效果了)。
转眼孩子到了中班,默默整天还是不怎么说话,我经常站在她身边自言自语:“这些图书不知道是谁看完了也不放好?”默默突然说:“是静静。”我故作惊讶:“原来默默看见了,那么默默可以整理好吗?”默默点点头,不言不语的一本一本放整齐。我看这种完成任务的方法可以帮助默默建立自信心,于是,经常让默默当老师的小助手拿材料,发教学具,经常在活动结束时表扬她。虽然默默并没有表现出我想象中的欣喜,但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和自信。一天,我要上一节语言活动:诗歌《七个阿姨摘秋果》。我刚念完第一句,默默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默默会念。”默默此时低着头揉搓着衣角。我拉起默默的手:“今天,老师和默默一起把这首诗歌念出来。我忘记的地方,默默帮助我。”我一直拉着默默的手,和她一起念,默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此时,我的心中心跳也在加速,
因为默默终于能在大家面前大声的说话了。“默默我们再念一遍。”这样连续了三次,小朋友们也为默默的进步高兴,为她鼓掌。 [案例分析]: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重要的“别人”,当我们用积极地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去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其实是在给他们一种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地态度去看待自己。这也是《纲要》所讲的“能给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感到积极的被接纳、关爱、积极的良好环境。”的原意,是为了给幼儿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以发展幼儿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图书区的安全及伤害说明
案例
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图书区,他们分别选择了自己想看的图书,开始阅读起来。刚开始他们还能各自安静地看书,渐渐地就聊起天来,后来,某同学想看郑好的书,郑好没有同意,某同学就把郑好的书抢了过来,结果某同学的手指头被书划了一道口子。 分析与措施 分析
1.某同学的手被书划破一道口子,是因为某同学动作太猛造成的。
2.经过一段时间的在园生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在想看别的小朋友的书时,他们会先进行商量。但这次,在商量失败后,她采取的方法是抢书,结果还把自己的手划了一道口子。 措施
1.教师立即把某同学送到保健室,保健医先查看她的伤情,然后给某同学擦了点药,并告诉了她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给某同学爸爸打电话说明了这件事情。
3.教师制作一些直观的、让幼儿一看就明白的图示,如正确的看书方法、翻书方法、坐姿等,贴在图书区墙上。
4.引导家长在家也要多对孩子做工作,可以讲些友好相处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事情解决不了时要找老师。
二、图书区的伤害说明 伤害预见
1.为了阅读某本书而出现争执时,易出现打人或者咬人的现象。 2.因坐姿不正确,导致从椅子上摔下来,或撞到其他小朋友的椅子上。 3.翻书时,动作太猛,易被书划破皮肤 4.撕书或用嘴啃书。
伤害面对
1.如果幼儿受伤,教师要先简单查看幼儿的伤口,然后找保健医进行处理。
2.教师要安慰受伤的幼儿。
3.离园时,将幼儿受伤的情况告知家长。 伤害补救
1.引导幼儿要爱护图书不撕书,不独占图书,要懂得分享。 2.指导幼儿正确的坐姿,理解正确坐姿的重要性。
3.每天评价活动情况时,主要点评一下在图书区做得好的幼儿。
4.引导幼儿懂得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人商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