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者特征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逼近法来测量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它是影响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认知结构变量有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定性”。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既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学习者特征,在设计层面上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是不可干预,但是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实践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
可适应的特征要素。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不仅要分析一般性的、稳定的特征外,而且需要考虑学习不同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由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因此,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影响技术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既与技术环境有关,也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关,还同教学设计有关。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基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学习也会表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使学习者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理论上讲,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如果能够包含的学生特征越丰富,这种教学设计理论就越先进。但是,为每个学习者单独设计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或学习方案,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学习者之间有区别,但毕竟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还是会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相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在某些设计要素上增加可选择性,以此来最大限度的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从适用范围角度,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联的策略,如学习动力激发、课堂组织等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
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如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策略,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等。
每一种方法策略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在进行教学策略选择时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而且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方法策略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主要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教师认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它也有自身缺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结合以后的教学设计,人们称之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本文就是通过传统阅读教学设计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诠释“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以
及对提高40分钟课堂学习的实效的作用。
一 阅读教学设计特点的转变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现在,笔者就从传统阅读教学设计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特点的比较研究中,诠释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的特点。
内容 传统阅读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重双基知识(基本知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还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基本技能)的落实 理念 学习重点学习结果,强调掌重学习过程,对“探究”过程目标 握知识点 的体验。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 教学粉笔、挂图 媒体 信息单向传递 传递 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学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帮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网络下的学习 (双向)多项交换 教师教师是教材的“奴隶”,助者, 地位 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教材为教师所用,教师的专业
执行者” 知识被激活。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倡导建设个性化地使用教材。 学生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知识建构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地位 堂教 学的“接收器” 学生单方向发展 发展 学生大班课堂讲授 学习方式 二 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的变革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依据其不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教充分的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的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之上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
主要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参与者 多元发展,“做不了第一,做唯一”。 学生合作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力图建立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能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但是它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导致偏离教学目标。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了以教为主和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兼取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的实际。具有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