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哗拓教育
教育探索

2016年第31期(总第235期)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

桂林市荔浦县东昌镇中心小学 王艳芸

【摘 要】近年来,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表面很活跃,实际上教学质量很不理想。教师只是一味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怎么学,而没有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怎样主导课堂。

【关键词】教师主导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评价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给现在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正,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关系,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在不断探索,不断改正,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对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体会和看法。

一、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自主学习”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我国当前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深化对它的研究非常必要。作为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每一节课都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带领学生复习分数单位、通分及假分数,然后引入新课。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爸爸吃了几张饼,妈妈吃了几张饼,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几张饼?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几张饼?3.还剩几张饼?接下来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这些问题,教师不做任何提示,也不做任何引导。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整节课一开始教师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表面效果很好;但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味追求“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却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似乎非常活跃,学生讨论也很激烈,似乎是在自主学习,但是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环节——练习中,反映出只有优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等偏下的学生都是一知半解。评课的时候,我是这样给予评价的:“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非常新颖,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却忽略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没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没有发挥出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解决‘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几张饼?’也就是‘怎样加?为什么可以这样直接加?’的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第2和第3个问题会更好。这样才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标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86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自主驾驭,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又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是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得到了巩固,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地探索并付诸实践,虽然不是很成熟,但也略有成效。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然后顺势引入新课。接着我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这个游戏来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先猜猜“高大的孩子和矮小的孩子谁的力气大”,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都一致认为是高大的孩子力气大时,我说:“我相信矮小的孩子力气更大,不信咱们比一比。”这时,学生既惊奇又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看着我,仿佛在说:“老师吹牛。”“怎么可能,老师肯定是骗我们的。”到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我因势利导,让一位高大的学生拿出一个三角形木框拉,让一位矮小的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拉,谁将木框拉变形了,谁的力气就大。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想知道到底谁能将木框拉变形。大家带着疑惑,比赛正式开始。当教室里“加油”的声音刚刚响起时,矮小的学生已经获胜。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打开书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看谁最先找到“矮小的孩子能够赢”的答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建立了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和创新,引导学

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每一节课,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过去的课堂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地评价,教师说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好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宣判一样,老套,刻薄,又缺乏新意,学生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对评价的结果也感到无所谓。

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评价的新意。那是一节公开课,一个教师在上《奇数和

下转88页

教育探索

2016年第31期(总第235期)2.“选课走班”的学生上课时聚在一起,下课后就会回

到原来的行政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和自主管理能力发展当作工作重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我的人格素养,引导他们准确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

场景1:“老师,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吧!”

在校本课程青少年体能器材项目练习中,因为班级发生变化,学生相互之间的熟悉度不高,他们习惯性寻找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多种交叉性活动,打散原有的组合,让陌生的学生不再陌生,而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好朋友。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协调班务

“选课走班”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水平层次也有高低,学生与教师在开始都不熟悉,管理上容易存在漏洞,而且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有时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科任教师,需要转换原来教师的主导行为,相信学生,放手将班级人际关系协调、课堂组织形式等任务交给学生。刚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推选自己原来熟悉的班级里的特长生作为小组长,让其布置学习任务,搭配帮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交流,打散原来的组合,将各个班级成员重新洗牌,形成新的学习小组。这个时候,小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更多的时候要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包括学习任务的分配、学生之间矛盾的处理等,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学科教室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主阵地

场景2:青少年体能器材的教室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通过不同组合的器械练习方式,调节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练习效果。

体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固定的场所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身体锻炼,在课余也可以利用器材。青少年体能器材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教师需要把握好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充分利用器材协调班级、小组、个人的使用时间,做好任务安排。

学科专用教室首先是学科授课、学生上课的地方,教

室里可以配备各种学习资源,彰显学科特色。同时,学科专用教室可以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场所。在学科教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悬挂上墙,如学生的书法、绘画等作品,具有无形的凝聚人心的力量。班级凝聚力是重要的软环境。学生对教学班的认同感不同于原来的行政班。“选课走班”下,学生每学一门学科就要参加一个新集体,班级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科任教师将热情传递给选课的学生,点燃学生的激情。

首先,虽然科任教师的上课地点是固定的,但学生“走班”上课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和变化的。通过座位变化打乱原来行政班级的配置,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作业的收发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小组的打乱重组,导致一个小组中有多个班级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作业收发的难度。这就要求课代表合理安排各班的小组长负责本班学生作业的收发。

再次,课外互助学习小组的搭配,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包括课外时间的安排、兴趣特长、个人分工等,是一项细致精密的分工配合活动。

总之,“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小学生自身约束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足,不能全面实施“走班”教学,选取部分课程进行尝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在“选课走班制”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一定范围内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选课走班如何才能走得更远[J].今日教育,2015(06):8.

[2]李丽.选课走班:注重个体教育[J].阅读,2015(20):42-43.

[3]雷中怀.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制”的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5(06):4-7.

[4]张晓红.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11(02):145-148.评价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同时将这位学生的表现板书在课堂上。后来学生的大胆探究、质疑和创新又一次得到了教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肯定,这是评价模式的改变和教师引导与鼓励的结果。从那以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常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质疑和创新,也时常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鼓励,如“我认为我的书写有进步了”,“我的想法很独特”,“我是这样证实我的想法的”等等;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如“我认为他的做法很简单”“我觉得他的字写得比以前好了”“我觉得他进步了”等等,教学效果还真的大有改观。

实践出真知,经过不断实践,我才发现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分不开的,不能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也不能让教师在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导课堂。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才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上接86页偶数的性质》。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非常新颖,用“抽奖”这个游戏开题,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抽奖游戏是这样的:一个圆形的大转盘上分别写着数字2、3、4、5、6、7,然后让学生转转盘,每转完一次必须按指针指着的数字向后退相应的格数,如果指针最后停在奇数上就可以得到大奖。这个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想去试一试。教师趁机请了5位学生上来自己动手在电脑上操作转动转盘,结果总是不能得奖。此时教师很平静,学生却开始着急了,忍不住在下面悄悄地说为什么会这样。又有两位学生抽奖没有中奖,有的学生似乎知道了什么,有想说的欲望了。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大胆质疑、大胆探究的意识。有的学生就说:“任何时候指针都不可能指向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教师并没有马上给予评价,而是问这位学生:“你能举例证实自己对的想法吗?”再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想法作个评价:“你觉得他的想法怎样?”最后教师用赞赏的目光和肯定的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