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湖学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来源:哗拓教育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湖学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

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最近一段时间仪征也出现了雾霾天气,其中𝑃𝑀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𝑃𝑀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𝜇𝑚的颗粒物,单个𝑃𝑀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𝑃𝑀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𝜇𝑚=2.5 𝜇𝑚×10−6𝑚 C.2.5𝜇𝑚=2.5×10−5𝑑𝑚

2. 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3. 一著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如果他的成绩是10𝑠,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7 𝑚/𝑠

4.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5. 判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 ) A.每隔1𝑠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 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

C.1𝑠内运动5𝑚,2𝑠内运动10𝑚,3𝑠内运动15𝑚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

6.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B.9 𝑚/𝑠

C.10 𝑚/𝑠

D.11 𝑚/𝑠

B.茶杯的高度是11.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 B.2.5 𝜇𝑚=2.5×10−6𝑐𝑚 D.2.5 𝜇𝑚=2.5×10−9𝑚

试卷第1页,总15页

A.

B. C. D.

7. 某车站并列停放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则( ) A.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车比甲机车快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运动的慢 D.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停留在站台上

8.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𝑠−𝑡图象,由图象可知( )

A.7∼20𝑠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𝑠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10𝑠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经过5𝑠,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9. 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𝑣=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C.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一定越小 D.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与运动时间也无关

10.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𝑠内通过20𝑚的路程,那么它前2𝑠内的速度是( ) A.20𝑚/𝑠

11. 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𝑎、𝑏、𝑐三辆汽车,𝑎车上的人看到𝑏车匀速向南,𝑐车上的人看到𝑎车匀速向北,𝑏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𝑎车

B.只有𝑏

C.只有𝑐

D.𝑎车和𝑐车

B.10𝑚/𝑠

C.5𝑚/𝑠

D.无法确定

𝑠

试卷第2页,总15页

12. 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𝑚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𝑠和2𝑠,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𝑚远的𝐴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𝑚/𝑠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A.关卡4

B.关卡3 C.关卡2

D.关卡1

二、填空题(每空2分)

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如图,是甲、乙在相隔相同时间内运动的不同位置,则________物体(选“甲”或“乙”)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2𝑠,则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为

________𝑚/𝑠。

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𝐾18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运行1288𝑘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此可知,𝐾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________ℎ,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𝑘𝑚/ℎ。

𝐾18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哈尔滨东 20:00 哈尔滨 20:14 20:32 沈阳北 02:23 02:30 北 京 09:30 在物理学中,用𝑠−𝑡图象和𝑣−𝑡图象都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𝐴𝐵段和________段,表示物体静止状态的是________段。

试卷第3页,总15页

一辆电动玩具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速度之比是__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速度之比是________.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𝑠−𝑡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1)甲的速度________乙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以甲为参照物,乙向________运动(填“东”或“西”);

(3)甲的速度是________𝑘𝑚/ℎ;

(4)经过12𝑠,甲在乙前面________𝑚处。

如图甲、乙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30𝑠内的运动情况,其中甲物体的图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乙物体的图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则甲的平均速度________𝑚/𝑠。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𝑚/𝑠。

试卷第4页,总15页

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物体

的长度是________𝑐𝑚.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甲、乙),其中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为探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危害性,招募志愿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𝑠。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𝑘𝑚/ℎ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𝑚,则经过________𝑚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𝑘𝑚/ℎ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9𝑚,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𝑠,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请你对司机提出一条安全方面的建议:________。

三、计算题(12分)

一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𝑚/𝑠,它在水流速度为1𝑚/𝑠的两港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520𝑚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𝑚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𝑣声速=340𝑚/𝑠)

试卷第5页,总15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湖学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

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答案】 C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解析】

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

𝐴、2.5𝜇𝑚×10−6𝑚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

𝐵、𝐶、𝐷、∵ 1𝜇𝑚=10−6𝑚=10−5𝑑𝑚=10−4𝑐𝑚,∴ 2.5𝜇𝑚=2.5×10−6𝑚=2.5×10−5𝑑𝑚=2.5×10−4𝑐𝑚。 2. 【答案】 B

【考点】 长度的估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单位𝑐𝑚和各种物体实际长度的了解。 【解答】

把𝑐𝑚分别放在数值的后面,分析是否符合实际:

𝐴、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𝑐𝑚,不符合实际长度,故𝐴不符合题意; 𝐵、茶杯的高度是11.2𝑐𝑚,符合实际长度,所以𝐵符合题意要求; 𝐶、物理书的长度是2.52𝑐𝑚,不符合实际长度,故𝐶不符合题意; 𝐷、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𝑐𝑚,不符合实际长度,故𝐷不符合题意。 3. 【答案】 C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已知运动员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𝑣=𝑡=故选𝐶. 4. 【答案】 A

试卷第6页,总15页

𝑠

100𝑚10𝑠

=10𝑚/𝑠,故𝐶正确.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

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解答】

解: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𝐵.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符合题意; 𝐶.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题意; 𝐷.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𝐴. 5. 【答案】 D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 【解答】

𝐴、物体每隔1𝑠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𝑣=𝑡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这样计算出的速度是1𝑠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每隔1𝑠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故𝐴不符合题意。

𝐵、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考虑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故𝐵不符合题意。

𝐶、1𝑠内运动5𝑚,2𝑠内运动10𝑚,3𝑠内运动15𝑚,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𝑣=认为速度

𝑡𝑠

𝑠

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这样计算出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每隔1𝑠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故𝐶不符合题意。

𝐷、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𝑠=𝑣𝑡可知,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𝐷符合题意。 6. 【答案】 D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𝐴和𝐵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长,甲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𝐶和𝐷的图象中,由甲先到达终点,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正确图象。 【解答】

试卷第7页,总15页

由题意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𝐴𝐵、两图的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𝐴𝐵错误;

𝐶、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𝐶错误;

𝐷、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𝐷正确。 7. 【答案】 C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

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树木是静止的,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说明乙车是也是向南运动的。 【解答】

𝐵、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会看到树木相对于甲车向北,而树木快,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运动慢,故不符合题意(1)𝐶、甲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同时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运动的慢,故选项中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2)𝐷、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停留在站台上,如果乙车停留在站台上,会看到树木和乙车一相同的速度向北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𝐶。 8. 【答案】 B

【考点】

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

(1)在𝑠−𝑡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在𝑠−𝑡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

(3)由图知,两车在10𝑠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 (4)根据图象读出5𝑠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

解:𝐴.乙车在7∼20𝑠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𝐴错误;

𝐵.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𝑠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𝑣甲<𝑣乙,故𝐵正确; 𝐶.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𝑠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𝐶错误;

𝐷.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𝑠末的路程为10𝑚,乙车在5𝑠末的路程为15𝑚,所以在5𝑠末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故𝐷错误. 故选𝐵. 9.

试卷第8页,总15页

【答案】 D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分析答题。 【解答】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及时间无关,故𝐴𝐵𝐶错误,𝐷正确; 10. 【答案】 C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任何单位时间里的速度都应该相等。 【解答】

解:已知:𝑡=4𝑠,𝑠=20𝑚, 那么物体的速度为𝑣=𝑡=

𝑠

20𝑚4𝑠

=5𝑚/𝑠,

由于该物体做匀速直线直线运动,那么它前2𝑠内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也是5𝑚/𝑠. 故选𝐶. 11. 【答案】 C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

因𝑏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所以𝑏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 𝑎车上的人看到𝑏车匀速向南,所以𝑎车一定相对地面是向北运动的,且车速大于𝑏车的车速;

𝑐车上的人看到𝑎车匀速向北,那么𝑐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南运动也有可能向北运动但车速小于𝑎车; 12. 【答案】 B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计算到达各个关卡的时间与关卡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对比,得出结果。 【解答】

试卷第9页,总15页

由题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𝑠和2𝑠,小强正通过𝐴处时,关卡刚好放行, 由𝑣=可得,小强到达关卡1时所用的时间:𝑡1=

𝑡𝑠

𝑠1𝑣

=

9𝑚2𝑚/𝑠

=4.5𝑠<5𝑠,所以关卡1

不会挡住他;

每两个关卡间距离8𝑚,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卡所用的时间𝑡=

𝑠′𝑣

=

8𝑚2𝑚/𝑠

=4𝑠,

小强到达关卡2的时间:𝑡2=𝑡1+𝑡=4.5𝑠+4𝑠=8.5𝑠,5𝑠+2𝑠<𝑡2<5𝑠+2𝑠+5𝑠,所以关卡2不会挡住他;

小强到达关卡3的时间:𝑡3=𝑡2+𝑡=8.5𝑠+4𝑠=12.5𝑠,5𝑠+2𝑠+5𝑠<𝑡3<5𝑠+2𝑠+5𝑠+2𝑠,所以关卡3会最先挡住他。 二、填空题(每空2分) 【答案】 青山,竹排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

竹排相对于青山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则“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 【答案】 甲,0.75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与物体运动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如果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根据图示物体间的距离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由图示求出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 【解答】

乙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则乙物体做加速运动(1)(2)由图示可知,甲物体第一张照片到最后一张照片间的距离𝑠=6𝑐𝑚=0.06𝑚, 甲物体的运动时间𝑡=0.02𝑠×4=0.08𝑠,甲物体的速度𝑣==

𝑡𝑠

0.06𝑚0.08𝑠

=0.75𝑚/𝑠(2)故

答案为:甲;0.75。 【答案】 13.5,95.4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试卷第10页,总15页

从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全程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总路程,根据公式𝑉=可求全𝑡𝑠

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𝐾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𝑡=24:00−20:00+9:30=13ℎ30min=13.5ℎ; 全程平均速度𝑉=𝑡=【答案】 𝐸𝐹,𝐵𝐶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首先我们应明确“𝑠−𝑡图象”表示的是物体通过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而“𝑣−𝑡图象”表示的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因此,我们分别分析图象中各段的变化关系,才可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观察𝑠−𝑡图象,𝐴𝐵段时间越长,物体经过的距离也越长,而且成正比例,比值不变,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𝐵𝐶段时间在延长,但距离没变,当然是静止不动了; 观察𝑣−𝑡图象,𝐷𝐸段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𝐸𝐹段,时间在延长,但速度没变,应该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𝑠

1288𝑘𝑚13.5ℎ

=≈95.4𝑘𝑚/ℎ;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由速度和时间的图象判断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在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上画出路程和时间的正比函数图象。 【解答】

由𝑣−𝑡图象知,电动玩具车的速度保持不变,电动玩具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并且能读出速度大小是2𝑚/𝑠,

由𝑣=𝑡得𝑠=𝑣𝑡,可以计算电动玩具车在1𝑠后、2𝑠后、3𝑠后、4𝑠后、5𝑠后、6𝑠后的路程分别是:2𝑚、4𝑚、6𝑚、8𝑚、10𝑚、12𝑚,在𝑠−𝑡图象上画出路程和时间的对应点(1, 2)(2, 4)(3, 6)(4, 8)(5, 10)(6, 12),用线连接起来。 【答案】 2:1,2:1 【考点】

试卷第11页,总15页

𝑠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由速度公式𝑣=可知,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𝑡𝑠

反比. 【解答】

解: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速度之比:

𝑣甲𝑣乙𝑠

甲𝑡

=

𝑠乙𝑡=𝑠=1;

乙𝑠甲2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速度之比:

𝑣甲𝑣

′′

𝑠

=

𝑡𝑡甲𝑠乙=𝑡=1.

甲𝑡乙2

乙【答案】 大于 西 7.2 12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3)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𝑠与所对应的时间𝑡,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2)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为参照物,判断乙的运动状态;

(4)已知甲的速度和运动时间,可以得到通过的路程;由图象可以知道乙在12𝑠通过的路程。甲、乙路程之差就是两者距离。 【解答】

由图象知两物体的速度:𝑣甲=𝑡=𝑣乙=𝑡=

𝑠

12𝑚12𝑠

𝑠

16𝑚8𝑠

=2𝑚/𝑠=7.2𝑘𝑚/ℎ,

=1𝑚/𝑠,所以𝑣甲>𝑣乙;

因为𝑣甲>𝑣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读图可知,经过12𝑠,乙运动了12𝑚,甲运动了𝑠甲′=𝑣甲𝑡′=2𝑚/𝑠×12𝑠=24𝑚,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24𝑚−12𝑚=12𝑚处。 【答案】 0.67,0.75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试卷第12页,总15页

据甲图中的时间和路程计算甲的平均速度;

据乙图中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不同路段的路程,最后计算出总路程,在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

甲的平均速度𝑣甲==

𝑡𝑠

20𝑚30𝑠

≈0.67𝑚/𝑠;

乙在前15𝑠内的路程𝑠乙1=0.5𝑚/𝑠×15𝑠=7.5𝑚,乙在后15𝑠内的路程𝑠乙2=1.0𝑚/𝑠×15𝑠=15𝑚,

乙行驶的全部路程𝑠乙=𝑠乙1+𝑠乙2=7.5𝑚+15𝑚=22.5𝑚, 所以乙的平均速度𝑣乙==

𝑡𝑠

22.5𝑚30𝑠

=0.75𝑚/𝑠。

【答案】 1𝑚𝑚,2.50 【考点】 长度的测量 【解析】

刻度线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解答】

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其分度值是1𝑚𝑚, 物体长度是5.50𝑐𝑚−3.00𝑐𝑚=2.50𝑐𝑚; 【答案】

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 【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 【解析】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少运动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运动快。 【解答】

由图甲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由图乙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答案】

8,0.7,变慢,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据题目中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的运动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2)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汽车刹车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汽车司机在反应前运动的距离,再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司机的反应时间,从而得出打电话时,驾驶员刹车反应是变快还是变慢。

(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试卷第13页,总15页

【解答】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𝑠=33𝑚−8𝑚=25𝑚,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𝑚,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𝑆1=39𝑚−25𝑚=14𝑚,故据𝑣=𝑡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𝑡=𝑣=20𝑚/𝑠=0.7𝑠(1)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故答案为:8;0.7;变慢;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三、计算题(12分) 【答案】 4.8𝑚/𝑠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先求出船顺水行驶时的相对速度和逆水行驶时的相对速度,再设两港间的距离为𝑆,并表示出船往和返所用的时间,最后利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𝑉=𝑡计算出船在两港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解答】

设两港间的距离为𝑆;

船逆水行驶时的相对速度:𝑉1=5𝑚/𝑠−1𝑚/𝑠=4𝑚/𝑠; 船顺水行驶时的相对速度:𝑉2=5𝑚/𝑠+1𝑚/𝑠=6𝑚/𝑠; 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𝑡1=𝑉;

1

𝑠𝑠14𝑚

𝑆

𝑆

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𝑡2=𝑉;

2

𝑆

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𝑉=【答案】

汽车行驶速度为6.67𝑚/𝑠。 【考点】 回声及其应用 【解析】

2𝑆𝑡

=𝑡

2𝑆

1+𝑡2

=

2𝑆

𝑆𝑆+𝑉1𝑉2

=

2𝑆

𝑆𝑆+

4𝑚/𝑠6𝑚/𝑠=

2𝑆

10𝑆24=

245

=4.8𝑚/𝑠;

先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𝑡=𝑣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20𝑚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解答】

油分析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

𝑠声=2𝑠−𝑠车=2×520𝑚+520𝑚−20𝑚=1020𝑚, 由𝑣=𝑡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 𝑡=𝑣=340𝑚/𝑠=3𝑠,

𝑠

1020𝑚𝑠

𝑠

试卷第14页,总15页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𝑣==

𝑡𝑠

20𝑚3𝑠

≈6.67𝑚/𝑠。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