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eO<,3>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姓名:张海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理论物理指导教师:石旺舟
20100401
f:海帅范大学硕{:学位论文摘要论文题目:学科专业:BiFe03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理论物理学位申请人:张海磊导师:石旺舟教授摘要近年来,铁电磁材料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具有铁电有序和磁有序的材料,在铁电和磁性器件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BiFe03是少数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铁磁性的铁电磁材料之一,在信息存储、集成电路、磁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BiFe03在常温下具有钙钛矿结构,其居里温度Tc=1103K,尼尔温度TN=643K。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的固相合成法制备BiFe03陶瓷。研究不同配比对BiFe03陶瓷相结构及极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203过量百分比的不断减少(从过量10%到3%),杂相峰明显变少,其极化强度逐渐增大。按Fe203-Bi203=2:1化学配比通过高温烧结制备出纯相Bi2Fe409陶瓷。Bi2Fe409陶瓷极化强度较小,这可能与Bi2Fe409陶瓷微结构有关。2.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03/Si衬底上制备出纯相BiFe03薄膜,探究薄膜的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LaNi03衬底和BiFe03薄膜都是钙钛矿结构,(110)择优取向;(2)薄膜结晶颗粒细密且生长均匀,膜面光滑,厚度大约为380nm;(3)在测试电压为25V时,薄膜的双剩余极化强度(2P,)达到最大,为90.9pC/cm2,双矫顽场(2E。)同样也达到最大,为744.6KV/cm;(4)BiFe03薄膜的介电常数随着频率的不断增加缓慢减小。而介电损耗在低频段内,随着频率的不断增加而缓慢增加。当频率在100kHz以上,介电损耗增加较快。在10kHz时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202和0.045。(5)在10V的测试电压下,BiFe03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一1.41pA/cmz。漏电流分析表明,载流子的传输符合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机制。关键词:铁电磁材料;BiFe03薄膜:溶胶.凝胶法;铁电性;介电性。论文类型:应用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sistheme: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BiFe03thinfilmsSubject:TheoreticalPhysicsDegreeApplicant:ZhangHai-leiAdvisor:ProfessorShiWang-zhouAbstractInrecentyears,ferroelectromagneticsmaterialshavebeenattractingconsiderableattention,whichshowscoexistenceofferroelectricorderandmagneticorder,havepotentialapplicationsinferroelectricandonemagneticdevices.BiFe03wasofthefewferroelectromagneticsmaterialswimtheexistenceofferroelectricityatandantiferromagnetismsimultaneouslyroomtemperature,haspotentialelectronicsapplicationsindevicesandhasSOmemorydevices,Integratedcircuits,transducer,spinon.BiFe03possessperovskitestructureatroompropertieswithcurietemperature,which(Tc21103K)andferroelectrictemperatureantiferromagnetismwithNeelThemaintemperature(TN2643K).areascontentsofthispaperthisfollowing:1.BiFe03ceramicspreparedbySolidStateReaction.InvestigateinfluenceBi203ondifferentratioofmicrostructureandpolarizationofceramics.Asthe10%toexcesspercentagedecrease(from3%),impuritypeakdecreaseclearlyandpolarizationincreasegradually.PureceramicphaseBi2Fe409andCanbeobtainedbyhigh—temperaturesinteringwhentheratioofFe203Bi203is2:1.PolarizationofBi2Fe409ceramicissmaller,whichiSduetothemicrostructureofBi2Fe409.2.BiFe03thinfilmsweresiliconsubstratebysol-gelpreparedonLaNi03-electrodizedthermallyoxidizedmethod.Themainresultsare:thin(1).BiFe03preferentialandLaNi03filmsareperovskitestructure,with(110)orientationfromtheXRDpatterns;(2).ThetypicalsurfacemorphologyofBiFeOsthinfilmsweresmoothIlnlanddense,thethinfilmswiththicknessofabout380wasconfirmedbycross—sectionalSEM;double(3).Thedoubleremanentidentifiedpolarization(2Pr)andtobecoercivefield(2Ec)ofBiFe03thinfilmsare90.91aC/cm2and744.6KV/emundertheappliedvoltageof25V,respectively;(4)ThedielectricconstantofBiFe03thinfilmsdecreasesgraduallyastheTTj: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Abstractfrequencyincreasing.Thedielectriclossincreasesslowlyatlowfrequencyrange,andincreasesrapidlywhenthefrequencyabove100kHz.ThedielectricdielectriclOSSat10kHzareeonstantand202and0.045,respectively;identified(5)Undertheappliedvoltageof10VtheleakagecurrentdensityWastobeaboutI.41“A/cmz.Onbasisoftheanalysisoftheleakagecurrent,thetransportthinfilmsofcarriersinsidetheBiFe03depositedLNOelectrodewaswellinagreementwiththetrap-controlspacechargelimitedcurrentmechanism.Keywords:ferroelectromagneticsmaterials;BiFe03thinfilms;ferroelectrcity;dielectricproperty.Thesistype:AppliedbasisII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诼万磊.日期:2,ol口.么・/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族历祷/日期:卅秒.多./,、’上海师范大学硕.1j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多铁性材料多铁性材料(multiferroic)是指单相中铁电和铁磁同时有序的材料。它不但具备单一有序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同时通过磁电耦合作用,表现出一些新的物理效应,从而拓宽了此类材料的应用范围。既具铁电又具铁磁性质的铁电磁材料就是其中一类最典型的代表,它表现出的磁电效应引起理论和应用的极大关注。磁电效应指的是铁电性和磁性共存的多铁性材料中,电场可以诱发产生磁极化,同时磁场又可以诱发产生电极化的物理现象【l】。也就是说在应用中可以用电场来调控材料的磁化性质,用磁场来调控材料的电极化性质。这种性质使得多铁性材料在传感器、信息存储、自旋电子以及电容一电感一体化器件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2圳。1.1.1铁电材料的极化性质铁电体是一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自发极化(spontaneouspolarization)的材料。铁电体的白发极化可以通过极性矢量来描述。自发极化出现在晶体的某一特定方向上,每个晶胞中原子的构型使正负电荷重心沿该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形成了电偶极矩。整个晶体在该方向上呈现极性,一端为正,一端为负。这个方向与晶体的其他任何方向都不是对称等效的,称为特殊极性方向(specialpolardirection)。换句话说,晶体的特殊极性方向是在晶体所属点群的任何对称操作下都保持不变的方向。显然这对晶体的点群对称性给予了限制。在32个晶体学点群中,只有10个点群具有特殊极化方向,它们是1(Ci),2(C2),3(C3),4(C4),6(C6),m(Cs),mm2(C2v),4mm(C4。),3m(C3),4mm(C6v)。这10个点群称为极性点群(polarpointgroup)。晶体的铁电性是由晶体的结构对称性这个内在因素决定的,具有对称中心的晶体是不可能具有铁电性的,因为正负电荷的中心对称式排列不会因形变而遭到破坏,所以不具有自发极化【5J。晶体在整体上呈现自发极化,其正负端分别有一层正的和负的束缚电荷。束缚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晶体内部与极化反向,使静电能升高。在受到机械约束时,伴随着自发极化的应变还将使应变能增加。所以均匀极化的状态是不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稳定的,晶体将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部的电偶极子沿同一方向,但各个小区域中电偶极子方向不同。这个小区域称为电畴或畴(domain)。畴的间界叫畴壁(domain)。畴的出现使晶体的静电能和应变能降低,但总自由能取极小值的条件决定了电畴的稳定构型。、j/图1.1铁电体的电滞同线铁电体的极化随着电场的变化而变化,极化强度与外加电场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如图1.1所示,在电场很弱时,极化线性地依赖于电场,此时可逆的畴壁移动占主导地位。当电场增强时,新畴成核,畴壁运动成为不可逆的,极化随电场地增加比线性快。当电场达到相应于B点的值时,晶体成为单畴,极化趋于饱和。电场进一步增强时,由于感应极化的增加,总极化仍然有所增加(BC段)。如果趋于饱和后电场减小,极化将按CBD曲线减少,以致当电场达到零时,晶体仍保留在宏观极化状态。线段OD表示的极化称为剩余极化P,(remanentpolarization)。若过C点沿着CB做一切线交Y轴为E,则线段OE等于自发极化P。(saturationpolarization)。若电场反向,极化将随之降低并改变方向,直到电场等于某一值时,极化又将趋于饱和。这~过程如曲线DFG所示。OF代表的是使极化为零的电场,称为矫顽场E。(coercivefield)。电场在正负饱和值之间循环一周时,极化与电场地关系如曲线CBDFGHC所示,此曲线称为电滞回线(hysteresisloop)。晶体的铁电性通常只存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温度超过某一值时,2圭查堑垫占堂些!.堂些堕兰蔓二主堕堡晶体的铁电性消失,铁电性就变成了顺电性(paraelectric)。铁电相与顺电相之间的转变简称铁电一顺电相变,该温度称为居里温度(Cudetemperature)a当温度在居里温度附近时,铁电体的热力学特性将出现反常变化,具有临界特性。例如:在Tc附近,大多数铁电体都有异常大的介电系数(可达10'10’)。当温度T>Tc时,铁电体的介电系数可用居里・外斯定律(Curie—Weiss)柬表示:£=C/(T—To)(11)其中£为介电常数,T为绝对温度,T0为居里一外斯温度,C是居里常量(cuneconstant)。虽然大多数铁电体在相变点咀上表现出居里一外斯型的介电行为,但这并不足铁电体和铁电相变的必要条件。铁电相变的实质是出现自发极化。自发极化是各晶胞中偶极子出现、并平行排列的结果。0③OO.?强{Ob?-参O3O◇■O图12钙铣矿结构的一个结构基元铁电体的数目众多,其中钙钛矿型铁电体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铁电体,其基本式为AB03,A和B通常为金属离子,AB的价态可为A”B”或AnB4.。除双氧化物以外,有些烈氟化物ABF3(例如KMgF3)也形成钙钛矿结构,但是它不是铁电体,所以不讨论。钙钛矿结构可以用简单立方晶格来表示,如图1.2所示,每个格点代表一个结构基元.显然它也是一个化学式单元。顶点被较大的A离第章绪论L海师范大学碗±学位论立子占据,较小的B离子占据体心.O离子占据六个面心。这些氧离子形成氧八面体,B离子处于这个氧八面体中心。整个晶体可以看做是由氧八面体共顶点连接而成。每个氧八面体之间的空隙则由A离子占据,A和B的配位数分别是12和6。正氧八面体有6个二重轴、4个三重轴和3个四重轴组成,铁电体自发极化主要来自B离子偏离氧八面体中心的运动,B离子偏离中心的位移沿着3个高对称性方向之一,故自发极化也是沿着这3个方向之一。H】3BaTiq的立方相的品胞图BaTi03(图13)是屉早发现的一种钙钛矿结构的铁电体。在130℃至1460℃为立方钙钛矿结构,Bf+位于立方晶胞的8个项点,Ti¨位于立方体的体心位置,o卜占据立方体的6个面心,形成氧八面体,Ti4-处于其中心。整个晶体无自发极化,是顺电相。而BaTi03在三方相(<90℃)、正交相(一90"C一5'C)和四方相(5℃一130℃)时,其自发极化主要来源丁T,离子偏离中心沿着三重轴、二重轴和四重轴的位移。LiNb03是目前已知居里温度晟高的铁电体,T0=1210"(2。室温卜其自发极化值可选O70C/m2,也是已知自发极化最大的铁电体。如图l4所示,LiNb03六角晶胞含有三个格点,一个格点对应2个化学式单元,所以LiNb03的六角晶胞含有6个化学式单元。LiNb03的自发极化主要来自于Li离丌了氧八面体的公共面和Nb离开了氧八面体的中心的移动,从而形成了电偶极矩,即出现了自发极化。在75。C附近时,LiNb03一些物理性质会出现|}l/d,的反常变化.例如双折射出现峰值和透光率嗍变化.但晶体对称性并没有发生变化p】。占塑塑垫丛芏!!!。芏些堡塞里二至堑堡CLiNbOOO圈1.4LiNb03的六角晶胞示意阁目前为止,铁电体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0-1939年,在这个阶段中发现了两种铁电结构,即罗息盐系列和KH2P04系列。铁电材料在留声机、声纳等上得到应用。第二个阶段是1940-1958年。铁电唯象理论丌始建立,并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发现了以BaTi03为代表的钙钛矿结构的铁电体,广泛应用于电容器、光学滤波器、随机存储器等方面,一直受到受到材料、物理和微电子等领域的重视。第三个阶段是1959年到70年代,铁电软模型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这个时期被称为软模阶段。主要对铁电相变和反铁电相变进行研究,奠定了实际应用中铁电材料的相变和自发极化理解的基础。第四个阶段是80年至今,主要研究各种非均匀系统。这一阶段主要对铁电薄膜、铁电液晶等非均匀系统的铁电材料进行研究。1.1.2铁磁材料的磁化性质铁磁材料是与铁电材料具有类似性质的另外一种材料。即存在自发磁化,自发磁化将晶体分成若干小区域。类似于铁电体中的“电畴”,被称为“磁畴”m。每个小区域(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其磁性彼此相互抵消。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畴通过移动、旋转,磁化方向逐渐向外磁场方向转化,产生磁化强度。5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和铁电体一样,它的磁化强度与外磁场呈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是一条闭合曲线,此曲线线称为磁滞回线(图1.5)。一般来讲,铁磁体等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M或磁感应强度B不是磁场强度H的单值函数而依赖于其所经历的磁状态历史。以H=M=B=0为起始状态,当磁化曲线由OABC到C点时,此时磁化强度趋于饱和,记为M。。若减小磁场,则从B电开始M随H的变化偏离起始磁化曲线,M的变化落后于H。当H减小至零时,M不为零,而等于剩余磁化强度M,。为使M为零,需加一个反向磁场,即为磁矫顽场H。。继续增大反向磁场至-H。时,磁化强度M将沿反方向磁化至一M。。曲线BDEGB即为磁滞回线。材。M,.厅。/‘一g。^I///c形{一/,v。弘Ⅳ。HI\\Ff∥//£≯>一材,./E。。。。。。‘‘‘‘。。。。。’’一M.图1.5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示意图铁磁物质的磁性是自发产生的,不是由外界向物质提供磁性。其自发磁化的根源是原子总磁矩,原子总磁矩是其内部所有电子的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和核磁矩的矢量和。原子核具有磁矩,但核磁矩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磁矩则为电子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和的有效部分。在原子磁矩中其主要作用的是电子自旋磁矩。1907年,法国物理学家外斯提出现象的唯象理论。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内部也能自发磁化。实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铁磁性理论。1928年海森堡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用量子力学解释了外斯的“分子场"。1930年布洛赫提出自旋波动理论。他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6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当铁磁性材料的温度超过某一值时,由于无规则热运动的增强,发生相变,磁性会消失,成为顺磁。这个临界温度称为居罩温度(Curietemperature)。目前已知在室温以上只有铁、钴、镍和钆这四种金属元素具有铁磁性。居里温度分别为:铁一768℃、钴一1070℃、镍一376℃和钆一20℃。但在极低温下却有五种元素具有铁磁性,即铽、镝、钬、铒和铥。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是指在无外加磁场的情况下,磁畴内近邻原子或离子的数值相等的磁矩,由于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处于反平行排列状态,因而其合磁矩为零。反铁磁物质其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到达某一温度一尼尔温度(NeelTemperature)的时候,发现铁磁物质的磁化率会慢慢升高,若温度超过尼尔温度,此时反铁磁性变为顺磁性。铁磁材料在生产、生活、国防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使用。例如各种电子技术中的各种磁性元件和微波电子管,通信技术中的滤波器和增感器,国防技术中的磁性水雷、磁炮等。此外,铁磁材料在地矿探测、海洋探测以及信息、能源、生物、空间新技术中也获得了广泛应用。1.1.3磁电效应和铁电磁材料经典的电磁学(Electromagnetism)理论表明变化磁场H能产生电场E,电流和运动的电荷能产生磁场,即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电耦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同样地,电场E可以诱发产生磁化M,反之磁场H可以诱发产生电极化P,称作磁电效应(Magentoelectriceffect),是电磁耦合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从广义上讲是电场与磁场有序之间的耦合…。1894年,P-居里首先提出电磁现象从真空类推到固体介质中利用对称性的理论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磁电效应。Landau和LifshitzE8】最早对磁电效应进行研究,他们根据纽曼原理,晶体物理性质的对称元素,必然包括晶体点群的对称元素,预言存在以磁性张量对称为基础的磁电效应。第一个解释磁电效应预言的人是Dzyaloshinskiit91,他指出单相多铁性材料Cr203具有磁电效应。Astrovtl0】首先从实验上观察到Cr203晶体具有磁电效应。随后Rado和F01肌【n】指出Cr203晶体的磁电效应具有各向异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场诱导的磁电效应[(ME)E效应】。后来Rado和Folen又发现到相反的效应一磁场诱导的磁电效应[(ME)H效应】。前苏联的科学家认为在钙钛矿结构的晶体中,可能同时存在自发的铁电极化和白旋磁化,而且同时存在的铁电性和铁磁性并不相互抵触。他们认为铁电有序是由于晶格中电荷密度的重新分布,而磁有序则主要来源于电子自旋有序的交换作用。铁电磁材料是在一定温度下同时具有铁电和铁磁有序的多铁性材料。它表现7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的磁电效应人们极大关注。根据瑞士科学家ScllIIl“12】的分析,只有13个点群同时存在铁电性和磁性,所以大多数铁电磁材料都是由磁性和铁电单相材料固熔或通过改性制备出来。由于铁磁电材料的特殊性质,激发了人们对铁磁电材料的研究兴趣。表1.1给出几种已知铁电磁材料。具有磁电效应的铁电磁材料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单相铁电磁材料,一类是复合铁电磁材料。镍碘方硼石(Ni387013I)是最早发现的单相铁电磁材料,它的居里温度大约是600K,尼尔温度在60K左右,因而在实际中很难得到应用。1965年,随着GT.Rado[13】等人在Cr203上观察到磁电效应,大量的单相铁电磁材料被发现出来,例如:反尖晶石、BiFe03、YMn03、BaMeF4、赝钛铁矿等。其中BiFe03是一类最典型的代表,在常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铁磁性,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和较大的磁电效应,是制备铁电和铁磁器件的首选材料,在自旋电子器件、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目前为止发现了很多单相铁电磁材料,但真正意义上用于实际的还是较少,主要因为单相铁电磁材料的磁电耦合系数较小,居里温度远低于常温,只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够观测到磁电效应,从而使单相铁电磁材料应用十分困难,一直进展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对复合铁电材料进行研究。1982年,Suchtelen[H】等人合成了第一块铁电铁磁复合材料BaTi03/CoFe204(BTO/CFO),他们用固相法把BTO和CFO烧结成复合材料,并在一个强直流磁场和一个弱交流磁场的作用下,观察到磁电效应。并测得BTO/CFO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为130V/(cm・Oe),比单相铁电磁材料Cr203高了近5个数量级。马里兰大学ZhengH【l5】等人在2004年的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BaTi03/CoFe204(BTO/CFO)纳米薄膜的文章,他们采用了脉冲激光沉积方法(PLD)得到了铁电和铁磁复合薄膜,由于铁电相和铁磁相耦合的非常好,使得磁电系数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使目前存储器的速度提高一倍。8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CompoundTypeofdectncorderTypeofmagnelicord日-To(K)T《K)Pb旷Q小V璩)03Pbtl7e:rkJb:a)OjFEFEFEAFEFEFEAFEFEFEFEFEFEFEFEAFMAFM17838758473233165773913983873833643P81P736314392031804.21038087.376796430.43BI:馘Col羽m)03Ph(Mn38Wi曲03Pb—elaTa:a)03Eulr。BalaTi03V盯MAFMAFMFMFMAFMAFM^)l,FMBiMn03YMn03YbMn03HoMn03龋MAVFMAFM诵下MEzMnO]Ni3B7013INi3B70BBrCo】B70BIWFMWFM表l。l几种铁电磁材料的性能(FE为铁电性,AFE为反铁电性,FM为铁磁性,AFM为反铁磁性)1.1.4多铁材料的应用磁电效应使得多铁材料在传感器、信息存储、自旋电子以及磁电耦合器件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国内外科学家所重视。多铁性材料把铁电材料和铁磁材料这两个相互分立的领域结合起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铁电磁存储器:目前人们已经分别做出铁电存储器和铁磁存储器。可以利用多铁材料的耦合作用,做出克服磁记录写入慢而铁电记录读取复杂的存储器,实现超高速的读写过程。(2)多重存储器:由于多铁性材料铁电序和铁磁序共存,数据可以同时存在铁电极化和磁极化中。(3)磁控光学调制器:利用磁电效应,通过磁场改变电极化,从而改变对光的折射率和吸收率,制作光学调制器。9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4)换能器:利用多铁性材料交流特性,做成电能、光能磁能相互转化的换能器。除了上述几种应用,多铁性材料还在铁电磁子传感器、集成光学以及驱动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BiFe03的结构和性质铁酸铋(BiFe03)是一种典型的单相多铁材料,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弱反铁磁性。即同时具有铁电有序和G型反电磁有序。其居里温度为1103K,尼尔温度为643K【l6’17]o相对于其它单相铁电磁材料来讲,BiFe03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验上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少数几种在常温下同时具有铁磁性和铁电性的多铁材料之一。在信息储存、传感器、自旋电子器件、电容一电感一体化器件等方面已得到了应用ll引。尤其是利用它的磁电效应(ME效应)可以制成快速的读写记忆材料。这种材料能克服原来比较慢的读写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电畴钉扎而产生疲劳现象,比传统读写记忆的铁电材料要快很多,被称为把铁电性和铁磁性优点基于一身的新型材料。1.2.1BiFe03的结构常温下,块体BiFe03为扭曲的三角钙钛矿结构,具有8个结构相变,属于R3c空间群。其晶格常数a=b=c=5.63A,0c=B叫=59.40(图1.8a)。三角钙钛矿结构是由立方结构沿(111)方向拉伸而成,沿此方向Bi相对于Fe-O八面体位移,使晶胞失去对称中心而产生极化。BiFe03薄膜的微结构与衬底及薄膜的取向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取向的SrTi03单晶衬底上制备BiFe03薄膜,对薄膜结构的研究表明,生长在(111)衬底上的BiFe03薄膜具有三角钙钛矿结构,与块体结构一致,处于未受应力的单畴状态。而生长在(101)及(100)衬底上的薄膜结构则受到应力的影响,由三角结构扭曲而转变为单斜结构。此外,因受到衬底应力的影响,薄膜结构还与厚度密切向关。在200nm厚度的条件下,晶格常数a-0.3935A,c/a=1.016(图1.8b),在10--400nm范围内,c/a的值随薄膜厚度增加而减小f191。10!.查!i薹生兰堡!:兰丝堕主釜.垦堕堡?;二●jm9:ejI,形…☆”爿●●(町块体(b)薄膜图18BiFeO、的结构1.2.2BiFe03的铁电性BiFe03的自发极化主要来自Bi”离子沿(111)方向移动,使得Fe-O八而体中的Fep偏离氧八面体中心运动产生相对位移,正负电荷位错形成电偶极矩。整个氧八面体随之扭曲变形,沿(11”方向极化。Teague等人在液氮温度下测得沿(100)的自发极化为35IlClcm2,(111)的白发极化为6lpC,cm2。这一极化值对于这样一个高居里温度和大的结构扭曲的铁电体来说实在是小很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BiFe03漏电流较大,很难观测到饱和的电滞回线。一方面BLFe03中Bi和Fe的存在影响到制备纯相BiFc03材料。传统的慢速退火工艺制各时,氧空位在高温退火下达到动态平衡,当退火过程结束,部分氧空位滞留其中,形成氧空位聚集,引起氧剂量的偏移。这种偏移使得铁价态发生波动(Fe计转化为Fe2t).铁价态的波动产生大的电导,从而使BiFe03漏电流较大。另一方面,BiFOD,本身具有低电阻率和低介电常数等性质,致使很难观测到饱和的电滞回线‘20』I。1.2.3BiFe03的磁性BiFeOx的磁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如图110所示,Fe的磁矩运动在伪第一章绪论』:海m旭大学№』学位论i立方相(111)面内,是铁磁耦合,而相邻两个(111)面内的磁矩排列却是反平行的,构成反铁磁耦合,这种磁有序称为G型反铁磁有序。在此情况下,BiFeO,结构对称性允许反铁磁的子晶格倾斜,从而产牛宏观的磁性。根据BiFe03磁性起源,Sosnowska田1等人利J{j高分辨中子衍射分析,发现在(101)面观察到宽的谱线,不是所期待尖的谱线。这个结果表明,BiFe03并不是简单的G型反电磁结构,为了进一步弄清楚BiFeO,的磁性来源,Sosnowska根据Fe3+的磁运动和自旋在空间调制作用,提出BiFe03具有磁螺旋结构,螺旋的周期为62:L2nm。这一螺旋结构在宏观上解释BiFe03无净磁距。a▲”…’MM(b)I多K~,’●711一知::.M‘',o.BiFeO,磁性起源图,J▲j卜Ih圉1.10在外延生长的BiFe03薄膜中可以观测到强的磁性。Ed盯er【23埘这种薄膜豹磁性研究表明,从微观结构上看,薄膜的磁性源于自旋耦台所导致的磁性子晶格的倾斜,即所谓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111)面内艿线的自旋排列发生倾斜,从而产生不为零的净磁矩[川。1.3BiFe03的研究现状BiFeOa陶瓷的研究目前对BiFe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陶瓷和薄膜上。陶瓷制各主要采用是固相1.3.1反应法。固相反应是在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传热使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反应物通过产物相互扩散而实现。反应一般要在高温下进行,反应速度由晟慢反应12上海师范人学硕.L.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物的速度所控制。BiFe03陶瓷的固相反应法主要是用Bi和Fe的氧化物按配方充分混合,经过研磨在高温下煅烧而成,但很容易产生杂相。原因是在BiFe()3陶瓷制备过程中,由于Bi的挥发性和Fe价态的波动,BiFe03只能在较窄温度范围内稳定存在,不然会伴有Bi46Fe2072和Bi2Fe409等杂相。所以制备出纯相BiFe03陶瓷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最近,南京大学Wang[2l】等人在高温烧结下,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成功制各出纯相BiFe03陶瓷,并在室温下测得其饱和电滞回线2Pr-8.9I-tC/crn2。同时他们认为快速液相烧结法对于原料中存在容易挥发成分、产物在高温下不稳定的反应十分有效。Kumar[1‘71等人采用了固相法,然后用稀硝酸清洗的方法同样获得纯相BiFe03陶瓷。虽然纯相BiFe03陶瓷已经制备出来,但剩余极化强度较小,同时在室温下很难观测到磁性。南京大学Zhang[25】在10K下观测到弱铁磁性。纯相BiFe03陶瓷存在漏电流大、矫顽场大、剩余极化小等一系列缺陷,使得只有通过掺杂、复合等方式来克服这些缺陷。为了提高BiFe03陶瓷的铁电磁性,许多研究人员通过掺杂改性或替代方式来改变其空间自旋结构。在BiFe03的A位离子替代中,可以掺杂La、Gd等稀土元素取代Bi”,减少氧空位数目,进而减少漏电流。而在B位离子掺杂中,比较常见的元素是Mn和Nb。在掺杂方面,Palkar[26]通过掺杂Tb和La,制备出Bio.825砜.07sLao.1Fe03陶瓷,其磁性变大,磁电耦合效应也随之增强。YuanGLE27]等人制备出Bi0.875Smo.125Fe03单相陶瓷,发现陶瓷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由三角结构变为三斜结构。得到2Pr一15.091.tC/cm2饱和极化回线,并能观测到微弱的磁性。1.3.2BiFe03薄膜的研究考虑到未来在信息储存上的应用,对BiFe03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BiFe03薄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上。早期主要采用磁控溅射制备BiFe03薄膜,因为存在大的漏电流,制备的薄膜也多限于与其它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的固熔体系【24】,与适当比例的铁电材料固熔,使BiFe03薄膜得铁电性增强。Fujii用磁控溅射制备出BiFe()3-PbZr03、BiFe03-PbTi03、BiFe03-BaTi03等固熔薄膜,结果发现薄膜退火温度在600℃以下时,显示顺磁性和顺电性。当退火温度达到700℃时,薄膜结构为无定形的,但可以观察到铁电性和磁性【2829]。随着脉冲激光沉积方法的出现,BiFe03薄膜的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Palkar[e]等人在2002年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Pt/Ti02/Si02/Si上制备出BiFe03薄膜,观测到薄膜具有饱和电滞回线,但P,仅为2.2}xC/cm2。但他并没有指出BiFe03薄膜结构,也没有对薄膜磁性进行直接研究。目前,用脉冲激光沉积制备BiFe03薄膜最突出的是Wang[30j等人,他们在SrTi03衬底上制备出(001)取向的BiFe031三l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薄膜,发现薄膜的厚度对铁电性有很大的影响,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随厚度增加而减少,当薄膜厚度为400—50nm,剩余极化强度为50,-,90pC/cm2,并在常温下观测到薄膜铁电性和铁磁性共存。清华大学WangY【3lJ等人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观察到饱和的电滞回线和磁滞回线。当膜厚为100nm时,剩余极化和饱和磁化分别为0.889C/锄2和12emu/cm3。与PLD相比,WangY用溶胶一凝胶制备BiFe03薄膜的极化强度虽小,但磁化强度相对较大。他们推测造成极化强度低的原因是薄膜的晶粒非择优生长,并且薄膜属于R3m空间群结构,并不是扭曲程度更厉害的R3c结构。随着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BiFe03薄膜材料在实际应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铁电存储器方面,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如今BiFe03薄膜器件正在向综合型、复合型、智能型、节能型、快速型以及纳米化方向发展,它必将为整个材料的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1.4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和内容1.4.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多铁性材料BiFe03为研究对象,开展BiFe03陶瓷与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探索BiFe03陶瓷的制备工艺,制备出具有优异铁电性BiFe03陶瓷;主要探索制备纯相BiFe03薄膜的工艺条件,通过非掺杂的方式减小BiFe03薄膜的漏电流,提高薄膜的铁电性能和介电特性。1.4.2研究内容1.BiFc03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采用固相法制备BiFe03陶瓷,研究不同化学剂量配比对BiFe03陶瓷物相结构和铁电性能的影响。(2)按Bi:Fe=l:2化学配比,采用固相法制备纯相Bi2Fe409陶瓷,并对其铁电性进行深入研究。2.BiFe0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在LaNi03衬底上制备纯相BiFe03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铁电分析仪、阻抗分析仪等对薄膜的微结构、结晶程度、极化强度、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及漏电流进行深入研究。14f: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参考文献【l】HillNA.Whyalethereofthe80fewmagneticferroelectrics【J】.JPhysCherub,200,104:6694-6709.【2】FiebigM.Revivalmagnetoelectriceffect【J】.J.Phys.D,2005,38:123.magneticandKet【3】3FiebigM.Observation【4】KumarMM,Pallkarofcoupledelectricdomains【J].Nature,2002,419:818.ceramic【J】AppiVR,Srinivasa1.FerroelectricityinpureBiFe03PhysLett,200,76:2764-2766.【5】钟维烈.铁电体物理学[M】J匕京:科学出版社,2005.【6]6HuafuWang,XinghuaHu,WenzhuangZhou,Jpn.J.Appl.Phys,24(2)Supple・Ment,1985,275.【7】黄昆.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L.D.Landou,andE.M.Lifshitz.ElectrodynamicsTheoreticalofContinuousMedia,V01.CourseofPhysics,transl.fromtheRussian(Pergamon,Oxford)1960,8:119.antiferromagnets[J].Soy.PhyS.【9】9I.E.Dzyaloshinsky.OnthemagentoelecraicaleffectinJetp,1960,10(3):628・629.【10]D.N.AstroV.MagnetoelectricEffectin1960,38:984.Cr203SingleCrystal[J].J.Exptl.Theor.Phys.Ussr,[1Uv.J.Folen,GT.RadoandE.W:Stalder.AnisotropyoftheMagnetoelecraicaleffectinCr203[J].Phys.Rev.Lett.,1961,6:607・608.[12]A.J.Freeman,H.schmid.MagnetoetectricinteractionBreachphenomenaincrystals.GordonandScienceTPublishers.181(1975).MagneticallyinducedMagnetelectriceffectand【13]RadoGandFolenVJ,Obbservationoftheevidenceforantiferromagneticdomains,Phys,Rev,Lca.1961,7:3lO.effectincompositesofpiezoelectricand[14]SuchetelEnJV.Magnetoelectricpiezomagneticphases【J】.PhilipsRev.Rep,1972,27:28-37.BiFe03-CoFe204[15]H.Zheng,J.Wang,etal,Multiferroicm2004,303:661-663.Nanostructures[J].Science,【16]WangJ,NeatonJB,ZhengH,eta1.ExpitaxialBiFe03MultiferroicThinFilmHeterostructures[J].Science,2003,299:1719-1721.【17]KumarMMPalkarVR,SrinivasK,eta1.ObservationofCoupledMagneticandElectricDomains[J].Nature,2002,2764—2766.[18]FiebigM,LottermoserT,FrohlichD,eta1.ObservationofCoupled【J】.Nature,2002,419:818-820.【19]LiJiefang,J.L.Wang,M.Wuttig,etal,Dramaticallyenhancedand(11】)BiFe03thinfilmsduetopolarizationin(001),(101),epitaxial・inducedtransitions[J].Appl.PhyS.Lett,2004,15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火学硕.i:学位论文84:5261.[20】杨彩霞,林殷茵,汤庭鳌.溶胶.凝胶法制各BiFe03铁电薄膜的结构和特性[J】.功能材料。3(36):340.345.[21]WangYP'ZhouL,ZhangMF’eta1.room・temperaturesaturatedferroelectricpolarizationinBiFe03ceramicssynthesizdbyrapidliquidphasesintering[J].Appl.Phys.Lett,2004,84:1731—1733.[22]SosnowskaI.andZvezdinA.kOriginofthelongperiodmagneticorderinginBiFe03[J】.JournalofMagneticMaterials,1995,140:167.168.[23]EdererC,andSpaldinNA,WeakFerromagnetismandMagnetoelectricCouplinginBismuthFerrite[J].Phys.Rev.Lett,1998,8l:3239.3242.【24]支1JgZ日.BiFe03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掺杂及电磁性质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25]ZhangSLLuMH,andWuD,eta1.LargerpolarizationaandweakferromagnetisinquenchedcrystalBiFe03ceramicswithdisortedrhomboherdralstructure[J].Appl.Phys.Lett,2005,87:26297.[261V.R.Palkar,D.C.Kundaliya,S.KMalik,andS.Bhattacharya.MagnetoelectricitytemperatureintheatroomBi0.9-xTbxLa0.IFe03system[J].Phys.Rev.B,2004,69:212102.inpolarizedsingle-phaseBi0.875Sm0.125Fe03【27]GL.Yuan,andS.w.Or,Multiferroicityceramics[J].J.Appl.Vhys.2006.100:024109.[28]T.Fuji,S.Jillzenji,Y.Asahara,A.KajimaBiFe03‘BaTi0364:5434.andandT.Shinjo,MagneticpropertiesofBiFe03一PbTi(Zr)03glassysputteredfilms[J].J.Appl.Phys,1988,[29]KenjiUeda,HitoshiTabata,andferromagnetism555(1999).inBiFe03一BaTi03TomojithinKawai,Coexistenceatofferroelectricityandfilmsroomtemperature.Ap#.Phys.Lett.75,[301V.R.Palkar,J.John,andR.Pinto.Obserbationanomaly【31]WangYinofsaturatedpolarizationanddielectricmagnetoelectricQBiFe03thinfilms[J].Appl.Phys.Lett.2002,80:1628.BiFe03thinfilmspreparedviaaJiangH,andHeHX,eta1.MultiferroicsimpleSol—gelMethod,Appl.Phys.Lett,2006,88,142503.16J: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二章薄膜制各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第二章薄膜制备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2.1薄膜制备方法迄今为止,BiFe03薄膜制备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方法,即化学沉积法和物理沉积法【l】。薄膜制备的化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化学反应,可由离子的电致分离和热效应引起。热生长和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化学反应是靠热效应来实现,而在阳极氧化沉积和电镀制备薄膜的过程中则是靠离子的电致分离来实现。与物理气相沉积相比,化学方法中的沉积过程较难控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化学沉积需要在较高温度中进行,基片所处的温度也相对较高,这也同时限制基片的选取。但化学沉积所需要设备一般较为简单,价格也较为便宜。相对于化学沉积的局限性,物理沉积就显示其优越性,对沉积材料和基片都均没有限制,并且制备出来的薄膜具有很高的性能。物理沉积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从原材料中发射出粒子,如:原子、电子、离子等;(2)粒子输运到基片;(3)基片上的粒子凝结、成核、长大、成膜。由于粒子发射采用的方式不同,因而物理沉积技术也有不同的形式。目前为止,BiFe03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以物理沉积法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制备BiFe03薄膜的方法。1.溅射法(Sputtering)溅射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半导体、介电薄膜和多铁性薄膜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所谓溅射指的是具有足够高能量的粒子轰击固体表面(靶),使靶表面的原子发射出来。溅射就是轰击粒子与靶粒子间的能量传递的结果。大量的实验证明:(1)溅射出来粒子的角度取决于入射粒子的方向(2)从单晶靶溅射出来的粒子显示择优取向(3)溅射率(平均每个入射粒子从靶材中打出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入射粒子的能量,同时也取决于入射粒子的质量(4)溅射出来的粒子平均速度较高。溅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射粒子(通常是离子)通过与靶材碰撞,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的过程,而入射粒子能量的95%用于击打靶材中的晶格热振动,只有5%左右的能量传递给溅射原子。入射的荷能粒子通常传入至数倍于靶原子半径距离时会逐步失其动量,原子的连续碰撞会导致一些特17第一二章薄膜制备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殊的溅射方向(通常沿密排方向),从而出现择优溅射取向。相对于真空蒸发镀膜,溅射镀膜具有以下优点:(1)溅射所需的靶材很容易制得;(2)溅射制备出来的薄膜纯度高,致密性好:(3)溅射所得的薄膜与基片结合较好:(4)溅射工艺重复性好,膜厚可控制,同时也可以在大面积的基片上获得均匀的薄膜。溅射也同样存在缺点,如沉积速度低,基片会受到等离子体的辐射等作用而产生升温。Baek[2】等人用磁控溅射法在SrTi03衬底上制备出纯BiFe03薄膜,剩余极化强度Pr约为71I-tC/cm2。2.脉冲激光沉积(PLD)脉冲激光沉积(pulsedlaserdeposition)简称PLD,是制备优质薄膜尤其是铁电磁薄膜主要方法之一。PLD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制备各种合金和不同化合物薄膜上。即使这个化合物的组分中有不同的蒸汽压,在制备过程中也不会发生偏离现象。图2.1脉冲激光沉积示意图1一光学系统;2一围绕窗口的旋转系统;3一防护盘;4一靶支架:5基片架如图2.1所示,激光源放在真空室外部,脉冲激光的光束通过真空室的窗口打到待镀靶材上使之蒸发,最后沉积在基片上。源材料和激光功率决定了粒子的能量。脉冲激光沉积具有许多优点:(1)激光作为热源是干净的,基本不会产生污染;(2)源料靶材的纯度基本保持不变,减少了坩埚的污染;(3)靶材和基片的温度都很低,因此沉积可以在低温下进行;(4)生长速度快,制备出的薄膜效18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二章薄膜制务主要方法及表征于段果好;(5)可以随时调换靶材的位置,换靶材方便。(6)激光束不带电,不存在静电排斥问题。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如:设备相对昂贵、光路的调试相对耗时、能制备出大面积的膜、制备出来的膜易损伤等。Palkar[3j等利用PLD制备出纯相BiFe03薄膜,剩余极化强度达到0.83I,tC/cm2,饱和极化强度为2.2)aC/cm2。2003年Wang[4】等人在单晶SrTi03的衬底上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出纯相BiFe03薄膜,并观察到强铁电性,其剩余极化强度达到55ItC/cm2。3.分子束外延(MBE)分子束外延法(MBE)是在超高真空下精确控制原材料的中性分子束强度,并使其在加热基片上进行外延生长的一种技术。属于真空蒸发方法,但是与传统的蒸发不同,分子束外延法必须在超高真空(<10击Pa)下进行实验,并配有原位检测和分析系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单晶薄膜。分子束外延有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样品准备室(高真空):用于换样品,清洁基片表面;(2)生长室(超高真空):用于薄膜生长;(3)多级真空泵抽气系统:用于获得超高正空(<10‘6pa);(4)原位检测分析系统:用于实时检测监控薄膜的质量:质谱MS、RHEED等。由于分子束外延系统与传统真空蒸发系统不同,因此分子束外延生长有许多自己独特之处,其优点:(1)超高真空(10.6Pa),所得薄膜的杂质含量很低;(2)源料通常用加热蒸发,形成分子束,容易对分子束流进行精确控制;(3)基底温度可以相对较低;(4)可以进行原位掺杂,其浓度可以精确控制;(5)可以进行原位精确控制,因此所得薄膜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6)生长室可以很容易配备多个源,因此非常适于制备多元薄膜材料;(7)由于有换样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分子束外延沉积技术的最大缺点是设备昂贵,维修费用高。此外对高熔点的材料不太适用。4.溶胶凝胶(SoI_geI)溶胶凝胶法(S01.Gel法)是一种湿化学方法,是目前制备陶瓷、薄膜、氧化物涂层、玻璃等无机材料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更广泛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其基本反应包括水解反应和聚合反应:(1)水解反应:M(OR)n+H20--}M(OH)x(OR)n.x+xROH(2.1)19第一二章薄膜制各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聚合反应:.M.OH+HO.M-_.M.O.M-+H20.M.OR+HO.M-—》.M.O.M.+ROH(2.2)(2.3)在溶胶和凝胶制备过程中,溶胶的制备非常重要,它决定最终形成材料的性能。也就是说如果前期工作中溶胶没有配好,那么后续所得到生成物的性质也不是较好。王娟等【5】认为影响溶胶质量主要有:催化剂、加水量、溶胶浓度、水解温度、电解质含量、络合物的使用、高分子化合物的使用。同时他们还认为一些高临界超导材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可以成功得到,这是传统的方法难以制各出来。溶胶凝胶法与其它制备薄膜的方法相比有其独特优点:(1)设备要求不高,操作方便,容易控制;(2)对基片的大小和形状要求不高,容易控制薄膜成分;(3)凝胶.凝胶是化学反应,合成温度较低;(4)由于胶体混合比较均匀,所制材料也均匀;(5)经过溶液得到胶体,因而很容易均匀掺杂。刘红日16】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03底电极上制备出纯相BiFe03薄膜,在500℃退火后BiFe03薄膜呈随机取向,矫顽场为440KV/cm,观测到剩余极化强度为209C/cm2。同时他还认为BiFe03薄膜的漏电可以通过改进工艺的方法来解决。王国强【7】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三种不同的底电极上制备出BiFe03薄膜。他认为不同的底电极制备出来的BiFe03薄膜的取向不同,并且认为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底电极有利于BiFe03薄膜的生长。不同底电极上的薄膜的铁电性由薄膜的取向和结晶程度决定。其中薄膜在LaNi03底电极上结晶最好,铁电性也是最好,剩余极化强度达到3.31“C/canz,但是漏电不是最小。王秀章f8】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glass上制备BiFe03薄膜,采取不同的退火温度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在550℃退火时,有明显的杂相生成,薄膜的漏电流较大。而在500℃退火时,就没有杂相生成,并且漏电流密度降低了2个数量级,铁电性也增强。他们认为杂相的生成时可能是由于Bi在高温下容易挥发造成的,在700℃退火时杂相更加明显,极化强度较小。因此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溶胶制备、底电极选择以及退火温度对薄膜的物相组成、取向和铁电性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同样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BiFe03薄膜,并研究在LaNi03/Si衬底和500℃退火温度对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2.2表征手段1.X射线衍射(Xlm)与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Ⅺm)是研究材料物相和晶体结构最基础的一种分析手段。x射线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当X射线通过晶体会发生衍射,由衍射花样强20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薄膜制备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度来分析晶体结构。这一重要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在1921年提出。当入射X光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碰撞时,由于这些电子受到原子的强力束缚,光子能量不能使电子脱离所在能级,结果使得光子方向发生改变,发生了散射。散射的波长等于X射线的波长,散射之间相互发生干涉,即成为相干散射。相干散射是引起晶体产生衍射的根源。1913年,布拉格(Bragg)父子利用X射线衍射原理成功测定NaCl、KCl等的晶体结构,并提出著名的布拉格方程:2dsin0--nE(2.4)其中d为晶面间距,0为衍射半角,20为衍射角,n为反射级数,为任何正整数,九为x射线波长。基本原理见图2.2。2a原图2.2Xlm原理图XRD除了对晶体物相和晶体结构分析以外,还对晶粒度、晶体定向、宏观应力等进行测定。制备各种标准单相物质的衍射花样并使之规范化,将待分析物质(样品)的衍射花样与之对照,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相。这种卡片即为PDF卡。晶粒大小一般用谢乐(Schewer)公式来计算:De=O.89L/(B・cos0)其中B是半高宽(FWHM),0为衍射角。2.铁电性能测试目前,测量铁电性能的方法很多,其中测试方法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是Sawyer-Tower电路。如图2.3所示,电路由信号源U、被测样品、电流放大器和积分器组成。信号源u提供给被测样品的电流经电流放大器放大,在经积分器积分后得到uv进入测量系统。即被测样品端加的电压U为零,积分器上仍然维持电压,被测样品端是虚地的,因此此测试电路为虚地模式。此电路取消了外接2l(2.5)第二二章薄膜制各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电容,外接电容会影响测试的精确度,也会影响提供给铁电薄膜样品的信号源U。此电路的测试精度仅取决于积分器积分电容C1的精度,减少了外接电容对测试环节的影响,比较容易定标和校准,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测量准确度。电淹藤尺荔图2.3铁电测试仪的测试电路图辑≥纂3.磁化性能测试振动样品磁强计是磁性材料研究的基本工具,主要可以测量材料的基本磁性能,如磁化曲线,磁滞回线,退磁曲线等,同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种磁学参数,如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矫顽力。广泛应用于抗磁、顺磁、铁磁、亚铁磁、反铁磁和各向异性材料的测试。一如图2.4[9】所示,基本的VSM包括电源、振动头、磁体、探测线圈、缩相放大器和霍尔磁强计等。其原理是可近似为磁偶极子振动小样品在引起线圈磁通的改变,从而获得磁特性。把具有磁矩m的小样品放在一个半径为R的测试线圈平面上,样品有个小环形电流,电流强度为im,面积为a。以探测线圈为原点,线圈中存在一个电流i。,此时两个环形电流互相耦合,互感系数为M,此时两者之间的磁通为中衄=Mi。。探测线圈在磁偶极子于产生平行于z轴的磁感应强度B:(Xo。yo),那么他们之间的磁通就变为①ms=B:(xo.yo)a。则互感系数为:M=[B:(xo,Yo)/is]a=k(xo。yo)a(2.6)其中k(xo.yo)为探测线圈常数,大小为B:(XoYo)/i。。最终磁通可以写为①ms_k(xo,yo)m。推而广之,如果样品处于(x,Y,z)位置,则磁通变为:①t矿k(x,y,z)m=kx(x,y,z)mx+ky(x,y,z)my+kz(X,yz)mz(2.7)上海师范大学硕f:学位论文第一二章薄膜制各主要方法及表征手段其中k(x.y’z)=B(x。y,z)/i。,如果这个偶极子以dr/dt的速度移动,那么探测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为:u(t)=d①/dt=(Vi。)・grad(B・m)dr/dt(2.8)实际测量过程中,样品受到外磁场的方向是固定的。由于外磁场和检测线圈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对输出信号不会产生影响,通过改变外加磁场的大小,来测得样品的M.H磁滞回线。图2.4VSM结构示意图作为温度的参数,在低于常温时,可用超导磁体的VSM或带有低温杜瓦的铁磁铁的VSM系统。高于常温时,可用带有加热炉的VSM系统。因为选用铁磁材料时,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磁化强度和磁滞回线,所以VSM系统常用功能是测量铁磁材料的磁特性。第.二章薄膜制各主要方法及表征于段.t:海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郑伟涛等,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2]BaekSH,DasRR,EomCB.SynthesisandferroelecmcpropertiesofepitaxialBiFe03thinfilmsgrownbysputtering.Appl.Phys.LIett,2006,88:242904.【3】PalkarV心johnJ,Pinto【4】WangJR.ObservationofsaturatedpolarizationanddielectricanomalyinmagnetoelectricsBiFe03thinfilms[J].ApplPhysLett,2002,80:1628.J,NeatonB,ZhengH,eta1.EpitaxialBiFe03multiferroicthinfilmsheterostrctures[J].Science,2003,299:1719.[5】-于娟,李晨,徐博.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3(26)273.277.[6】刘红日,王秀章.LaNi03底电极上的BiFe03薄膜的铁电性能[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5(14)895.899.【7】王国强,王安福,刘红日.底电极对BiFe03薄膜电性质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0)45-49.[8】王秀章,晏伯武,刘红日.退火温度对Sol-gel法制备BiFe03薄膜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研究篇,2009,2(33)16.18.[9】9张志杰,贺天民,孙昕,杜晓波.用于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震动样品磁强计[J】.物理实验,2007(27)37.39.f: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电性研究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电性研究3.1引言制备铁酸铋陶瓷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固相法(SolidStateReaction)和溶胶一凝胶法(S01.Gel)。固相法是将Bi与Fe的金属氧化物粉末为原料,按一定的化学配比,通过混合、预烧、压片、烧结而成。反应物经研磨后混合均匀,在某一温度下进行化学反应,在反应物之间形成固态产物。随后反应物不断通过产物层向其它反应物扩散,固态化学反应将持续进行到完全。固相反应法比较容易控制,烧结时间、烧结温度、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直接影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而溶胶一凝胶法则是以PEG为分散剂,柠檬酸为络合剂,以Bi和Fe的硝酸盐混合反应制的胶体。胶体经过干燥得到凝胶粉,最后经过对凝胶粉煅烧温度的控制,得到铁酸铋的粉体,经过压片和二次烧结而得到样品。溶胶一凝胶法的反应温度低,易于控制,工艺简单,可降低烧结温度和时间。然而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由于Bi的挥发和Fe价态的转移,BiFe03只能在较窄温度范围内稳定存在,会生成Bi2Fe409等杂相。所以制备出纯相BiFe03陶瓷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本章采用固相法制备铁酸铋陶瓷,由于考虑到Bi的挥发性,研究Bi过量不同比例对BiFe03陶瓷相结构和铁电性的影响。同时制备出纯相Bi2Fe409陶瓷,并对其铁电性进一步深入研究。3。2铁酸铋陶瓷的制备3.2.1实验原料和仪器固相反应是在反应物的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然后通过产物层进行扩散,使传热在相界面上进行。反应物的结构和颗粒大小都会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和程度,颗粒越小,反应越剧烈,生成物的相就越纯。因此,原料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采用高纯度(光谱纯)原料,这样保证制备出BiFe03的相较纯、性能较优异。实验所需原料有Bi203、Fe203、无水乙醇、聚乙烯醇等,具体属性见表3.1。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fb性研究j: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表3.1实验所需原料及属性原料名称Bi203Fe203分子量465.96159.6946.071700纯度>99.999%(5N)>99.99%(4N)≥99.7%>99.8%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无水乙醇聚乙烯醇本实验使用的仪器有:电子天平、球磨机、厢式炉、压片机等。具体属性见表3.2。表3.2实验所用仪器仪器名称电子天平行星式球磨机厢式炉(马弗炉)压片机型号AGl35生产厂家瑞士mettletoledoQM-3SP2KSLllOOX南京大学仪器厂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3.2.2样品的制备过程制备BiFe03陶瓷所需原料和仪器选择好以后,下一步制备工艺就十分重要。我们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以下环节:选料一配方计算寸称量_球磨一烘干一研磨j预烧一研磨_烧结一研磨一压片寸烧结。其主要工艺流程:1.原料选取、配方计算和称量:本实验主要反应物Bi203和Fe203均为光谱纯(SP),纯度299.99%。由于一些杂质会影响反应活性,使化学反应进行不彻底,直接影响到生成物纯度,因此选料是制备优质陶瓷材料的基础。根据化学反应方程:Bi203+Fe203_2BiFe03(3.1)按Bi203:Fe203=l:1摩尔比称取一定质量反应物的粉体。同时考虑到~些文献上曾经报道【2’3】,在高温烧结过程中Bi有挥发性。为了补偿Bi的挥发,再称取过量的Bi203粉体,分别过量3%、5%、10%。由于在制备BiFe03陶瓷高温烧结过程中形成氧空位,这种氧空位的聚集会产生氧剂量的偏移,直接导致Fe3+转化为Fe2+,产生Bi2Fe409等杂相【l】。事实上也证明固相法合成BiFe03陶瓷会产生少量的杂质。除了生成BiFe03外,还含有其它杂相,尤其Bi2Fe409较多。一卜海师范大学硕I上.学位论文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电性研究Bi2Fe409等杂相的产生直接影响BiFe03晶体结构及各种性能。为了进一步了解Bi2Fe409晶体的结构和铁电性能,我们采用固相法制备Bi2Fe409陶瓷。根据以下化学方程式:Bi203+2Fe203--争Bi2Fe409(3.2)按照摩尔比1:2称取一定质量的Bi203、Fe203粉体。这样总共有5个样品需要烧结。称量所用天平是瑞士merleToledo生产的AGl35型电子天平,精确度达到O.0001g。2.球磨和预烧结:把称量好的砖红色Fe203和淡黄色的Bi203一起倒入球磨罐中,加入一定量玛瑙球和无水乙醇,无水乙醇是作为分散剂。球磨的目的就是让Bi203、Fe203粉体的颗粒变得更小,混合更充分,在烧结过程中发化学生反应更彻底。球磨机使用的是南京大学仪器厂生产的QM.3SP2行星型球磨机。工作时间为12个小时,转速为200r/min。球磨结束后,在烘箱里120℃烘干,大约烘8个小时,得到粉末呈现砖红色。然后把烘干后的粉末放入刚玉坩埚(A1203)内,于650"C在马弗炉内缓慢升温烧结。从室温开始升温,升温速度大约为3"C/min,保温120min,然后随炉子冷却。目的是为了除去混合物中的水分和一些有机物。烧结用的马弗炉是由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KSLll00X,最高温度为1100℃,最高10'C/rain。升温步骤如图2.1所示:20℃』虬650"C』骂650*C』必室温图3.1预烧升温步骤示意图3.研磨和烧结:将预烧合成的混合物从刚玉坩埚中取出,倒入玛瑙研钵中碾磨60min。这时混合物的颜色加深,变成浅蓝色。在放入先前使用过的刚玉坩埚中,准备烧结。根据大量文献记载‘4羽,合成BiFe03陶瓷的最佳温度为830"C左右。把事先准备好的坩埚放入马弗炉中,上边用一个较大的刚玉板盖住,目的是为了防止Bi在高温烧结中挥发。烧结工艺如图2.2所示:20℃』骘830。C旦骘850"C』必室温图3.2烧结工艺流程图4.压片和再次烧结:把830"C烧结的BiFe03陶瓷再次放入玛瑙研钵中,研磨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I乜性研究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1个小时,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PVA),质量约占总量的10%。聚乙烯醇溶液(PVA)质量浓度为7%。加入PVA作用有:压片容易成型、减小样品在烧结过程中收缩和变形、烧结时减少裂纹和分层【5】。混合均匀后,开始压片。压片机使用的是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油压机,仪表上显示的最大压强是60MPa。用直径为10mm的模具在10MPa下压成直径为10mm,厚度为1.5mm,质量约为O.59的圆片。压片过程中应该注意缓慢匀速的增加压力,并且到达10MPa时要保持2分钟,再缓慢的降低压强。这样压出来的片受力均匀、致密性高、无裂纹。把压好的片子按顺序排放在刚玉板上,用刚玉坩埚倒扣罩住。再放进马弗炉里烧结,烧结工艺不变。烧结用刚玉坩埚和刚玉板的原因是它们不仅耐高温,更重要的是减少杂质的引入。3.3结果与讨论3.3.1X射线衍射分析3母XC疗C①t--20(degree)图3.3按1:1配比制各BiFe03陶瓷的XRD图图3.3是按正常配比得到BiFe03陶瓷的XRD图谱。从图上可以看出BiFe0328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各及铁也性研究主相已经形成,只在20=240和27,.-280范围内明显出现杂相。本实验制备的BiFe03陶瓷为三角钙钛矿结构,经标准卡对比,杂相主要为Bi2Fe409。陶瓷呈(110)择优取向,说明在830℃烧结得到的BiFe03陶瓷结晶良好,已经发生固相反应而生成BiFe03相。杂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由于Fe价态的转移和Bi挥发,使得BiFe03只能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存在,必然会产生类似Bi2Fe409等杂相。20(degree)图3.4不同配比下BiFe03陶瓷的XRD图图3.4是不同的配比下BiFe03陶瓷的XRD图谱。即Bi203过量10%、5%、3%,为了是补偿在烧结过程中Bi挥发带来的损失。从图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到,与正常配比(1:1)烧结得到的BiFe03相比,可以看出原有的杂相峰开始变弱。具体表现为:(1)由于考虑到Bi挥发性,与正常配比相比,Bi203过量10%样品的杂相峰在20=24℃时基本不存在,但在20=27 ̄28℃范围内还是可以观测到杂相峰的存在,但是相比于正常配比,杂相峰强度小很多;(2)当Bi203过量5%时,与过量10%相比,在20=24℃时基本没有杂相峰,20=27—28℃范围内还是出现了杂相峰,只是强度有所减小。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只考虑到Bi挥发性,没有考虑到具体挥发量,会出现Bi203杂相。所以Bi203过量5%时,仍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实验还需进一步摸索;(3)最终摸索出来当Bi203过量3%时,制备29第二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鍪及铁电性研究上海师范火学硕l:学位论文出来的BiFe03陶瓷在20=27—28℃范围内的杂相峰基本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得到纯相BiFe03陶瓷,从而说明Bi203过量3%得到BiFe03陶瓷质量最好。综上所述,按l:1配比烧结而成的BiFe03陶瓷杂相最多,杂相峰的强度最高,质量最差。但随着Bi203过量百分比的不断减少(从过量10%到过量3%),杂相峰明显变少,强度也随之变弱,直到Bi203过量3%时,杂相峰基本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纯相。可见固相合成法制备纯相BiFe03陶瓷时,烧结温度、烧结时间、杂质生成等一些细微的差别都会对BiFe03陶瓷产生重大的影响。3彤釜‘,’Ca)e-20(degree)图3.5Bi2Fe409陶瓷的XRD图图3.5是按Fe203:Bi203=2-1化学配比得到Bi2Fe409陶瓷的XRD图谱。从图上可以看出,制备出来的Bi2Fe409衍射峰非常多,是纯相。我们认为Bi2Fe409陶瓷的合成是按正常的化学反应进行,不存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形成氧空位和Fe价态的转化。目前对Bi2Fe409陶瓷研究的报道还是比较少,本文余下将对其铁电性进行研究。1.塑!!蔓盔兰堡:!兰些堡塞笙=童塾堕塑堕雯塑型墨些垦坠堂业堑3.3.2铁电性的分析对制各出来的样品做铁电性测试之前,首先要给样品涂电极。涂电极的目的就是让铁电材料体中的电畴在外加电H{作用r,各个方向的铁屯畴沿着电场方向排列,从而使材科得到充分的极化。极化曲线不仅跟极化电压、极化频率、极化温度有关,而且还跟样品的上下电极的面积和样品的厚度有关。我们实验所制各的样品直径为10mm.厚度约为l54mm。电极的制各过程如下:(1)把制各好的样品先用租砂纸磨平,再用细砂纸抛光:(2)在丙酮和无水酒精混合液中超声清洗10分钟:(3)烘胶台于200℃下烘干;(4)均匀涂上银浆后,放入马弗炉中500"C下完成渗银过程。保温60rain后自然冷却。电极镀好后,就可以进行铁电性能的钡4试。实验测试仪器为德国TFAnalyzer2000FE-Module铁电分析仪。该仪器可用于测量漏电流、电流和电压曲线、电滞回线、漏电压等特性,并可对样品旌加高压电场或从液氮到高温下进行铁电性能测量。国3.6小同配比rBiFeO,陶瓷的电滞呵线图3.6为相同电压下不同比例BiFe03陶瓷的电滞回线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陶瓷都能观测到清晰的电滞回线,只是未获得饱和。在20v的测试电压下,3I第=章铣陆铋陶瓷的制各Ⅱ铁电性研究r海师范^学碗L学位论』正常配比(Bi:Fe--I:I)的陶瓷的双剩余极化强度(2P,)为038ItC/cm2,当Bi过量10%时.在相同测试电压下,2P,增加到l35ItC/em2。当Bi过量5%和3%时,观察到BiFe03陶瓷的2P。值分别为l84¨C/em2和2341aC/cm2。此结果大于V.R0Pa]kar41用同样方法制各单相BiFe03陶瓷的值,他们的到的2P,为05ItC/em2.并且电滞回线也未饱和。同时也大丁YahMa[”等人通过掺杂NaNb03的BiFeO,陶瓷的2P。值,通过掺杂引起晶体结构的改变,从而大大降低陶瓷的漏电流,但剩余极化强度只有o8659C/cm2。我们认为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陶瓷晶化程度不同。正常配比得到的BiFeO,陶瓷产生杂相最多,晶化程度最低。随着Bi过量百分比逐渐降低,陶瓷晶化程度随之越高,因此,杂相的产生会直接影响BiFe03陶瓷极化程度。剀37Bi2Fe409陶瓷在不同颍4试频率F的电滞回线圈37为Bi2Fe409陶瓷在500V电压下不同测试频率的电滞回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极化回线未饱和。随着测试频率的增加,陶瓷的极化强度逐渐减小。当测试频率为1000Hz时,具有非常窄的电滞回线,基本成一条直线。随着测试频率不断降低,其极化强度不断增大。测试频率为100相应的双剩余极化强度分别为000211C/em2、OHz、10Hz和1Hz时,0069C/cm2和001,uC/cm2。随着电压的不断增大,极化强度井没有显著增强。当测试电压为1500V.频率为1Hz时,2P,为00129C/em2。继续增大电压,Bi2Fe409陶瓷会被击穿。所有铁电测试都是在常温下进行。上海师范大学顾十学位论文第二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屯性研究产E。霜℃卫oif--0.E言0.了e-0.o霭.0.彤t石2.-0.图3.8Bi2Fe409陶瓷在不同测试电压的电滞回线图3.8在测试频率为lOOHz下,Bi2Fe409陶瓷在不同电压下电滞回线图。从如图所示,同一测试频率下,极化强度与样品所加电压成正比。即测试电压越高,极化强度越大。电压为100V、200V和500V时,相对应双剩余极化强度分别为0.001pC/cm2、0.0021.tC/crn2和O.005pC/cm2。不断的增加电压,极化强度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此结果比BiFe03陶瓷双剩余极化强度值要小2个数量级,比我们预期要小的很多。3.4本章小结采用传统的固相合成法制备铁酸铋陶瓷。研究不同配比对陶瓷相的结构和铁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表明,当Fe203:Bi203按1:l配比得到BiFe03陶瓷在20=24"C和27 ̄28℃范围内明显出现了杂相,并且强度非常高,经由标准卡对比,杂相主要为Bi2Fe409。当Bi203过量10%、5%、3%时,随着Bi203过量百分比的不断减少(从过量10%到过量3%),杂相峰明显变少,强度也随之变弱,直到过量3%时,杂相峰基本消失。电滞回线表明,BiFe03陶瓷在室温下都未获的饱和回线,随着Bi203比例的不断减少,陶瓷的2Pr不断增强。33第二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备及铁l也性研究上海师范人学硕土学位论文按2:1配比通过高温烧结制备出Bi2Fe409陶瓷。XRD显示Bi2Fe409衍射峰很多,是纯相。电滞回线表明,Bi2Fe409陶瓷在相同电压(500v)不同测试频率下,陶瓷2P,相差一个数量级,测试频率越低,极化强度就越大。频率为1Hz时,2Pr达到最大。而样品在相同频率(100Hz)不同测试电压下,极化强度与测试压强成正比。但比BiFe03陶瓷的极化强度要小了2个数量级,这可能与Bi2Fe409陶瓷晶体结构有关。l: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铁酸铋陶瓷的制各及铁电性研究参考文献[1】WangYP,ZhouL,ZhangMEeta1.room-temperaturesaturatedferroelectricpolarizationinbyBiFe03ceramicssynthesizdrapidliquidphasesintering[J].Appl.Phys.Lett,2004,84(10):1731-1733.【2]KimJK,KimSS,KimWJ,Sol・gelSynthesisandPropertiesofMultiferroicBiFe03,MaterialsLetters,2005,59,4006-4009.【3】ChungCELinJP'WuJM,InfluenceofBiFe03MnandNbdopantsonelectricpropertiesofchemical-solution・depositedfilms,Appl.Phys.Lett.,2006,88,242909.KSrinivas,eta1.Ferroelectricityina【4]M.MaheshKumar,V凡PallkarandpureBiFe03ceramics[J】.Appl.Ph),S.Lett.,2000,76(19):2764-2766.[5】杨桂考,多铁性铁电材料BFO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6]ZhangST,LuMH,andWuaD,eta1.LargerpolarizationandweakferromagnetisinquencheddisortedBiFe03ceramicswithrhomboherdralcrystalstructure[J].Appl.Phys.Lett,2005,87,26297.【7]YahMaandXiangMingChen.EnhancedmultiferroiccharacteristicsinNaNb03-modifiedBiFe03ceramics.J.Appl.Phys,2009,105.054107.35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4.1引言BiFe03是一种典型的单相多铁材料,在室温下同时具有反铁磁性和铁电性。BiFe03独特的电学性能及磁电效应在探测器、传感器、电容器及信息存储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l捌。为实现BiFe03及各类器件的实际应用,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对BiFe03的各种性能进行预测,更重要的是从实验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并提升BiFe03的各类物理性能,探索以BiFe03为基础的新型多功能器件,为其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借鉴。由于制备陶瓷过程中Bi的挥发和Fe价态的转移,容易产生了较大的漏电流,难以观测到饱和的电滞回线【3'4j。BiFe03薄膜与陶瓷恰恰相反,采用不同的薄膜制备方法均容易得到纯相的BiFe03薄膜,而其自发极化通常要比陶瓷大一个数量级,可以达到100].IC/c:ITl2。另外,微型化是未来应用器件发展趋势。因此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BiFe03薄膜并构筑相关的器件是目前研究重点。为了构筑BiFe03器件,需要将BiFe03沉积在具有优良导电性的电极材料上。目前通常采用Pt等贵金属作为底电极,但其价格昂贵。可考虑以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氧化物材料作为底电极材料。其中LaNi03是一种较好的氧化物电极材料。本章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03覆盖的Si衬底上(LaNi03/Si)制备出纯相的BiFe03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铁电分析仪、阻抗分析仪等对薄膜的微观结构、结晶程度、极化强度、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及漏电流进行深入研究。4.2BiFe03薄膜的制备及测试4.2.1衬底的制备制备LaNi03衬底之前,首先清洗Si基片,去除其表面含有的各种污染物。Si片的清洗程度直接影响到LaNi03薄膜的有效结合及其微结构。所以说清洗Si片是制备BiFe03薄膜的基础环节。具体步骤如下:(1)将Si片切成1.2emxl.2em,放入清洗架中,酒精、丙酮各超声清洗15min:(2)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3:1的混合溶液加热15分钟,然后超声清洗536f: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件分析分钟;(3)氢氟酸和去离子水体积比l:lO的混合液清洗15分钟,超声清洗5分钟;(4)先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10分钟,再用丙酮超声清洗10分钟;(5)氮气吹干,放入样品盒中备用。其中利用氢氟酸和浓硫酸溶解Si表面的si02氧化层,并使污染物微粒从Si表面脱落,得到纯净的表面。为了避面空气对si表面的污染,本次实验在超净室中进行。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作为底电极的LaNi03薄膜,制备LaNi03底电极前,先配置LaNi03前躯体溶液。具体的制备工艺如下:用分析纯(AR)的硝酸镧((LaN03)3-6H20)和醋酸镍(Ni(CH3CO)2・4H20)为原料,分别称取0.01mol溶于适量的冰醋酸和去离子水中,冰醋酸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9:1,加热至完全溶解,配置成0.3mol/LLaNi03前躯体溶液。冷却陈化24h后制备LaNi03薄膜。使用的去离子水设备是苏州东方净化设备公司生产,混床电阻率为17—18MQ・锄。采用S01.Gd中的旋涂法制各LaNi03薄膜,所用匀胶机由北京创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C.1B型匀胶台。实验在超净室中进行,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刘红R【5】认为实验过程中空气湿度对薄膜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时,薄膜容易水解,表面有晶粒析出,薄膜厚度不均匀。制备LaNi03薄膜时,每层以3000rpm甩15s,然后把湿膜放在烘胶台上350℃下烘烤4min,烘烤完毕后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重复四次后,把得到的薄膜在700℃退火30min,升温速度为3。C/min。烘胶用的烘胶台也是北京创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BP.2B。4.2.2薄膜的制备BiFe03溶液的配置:硝酸铋(Bi(N03)3.5H20)和硝酸铁(Fe(N03)3-9H20)为原料,乙二醇甲醚(C3H205)为溶剂配置BiFe03前躯体溶液。首先将(Bi(N03)3・5H20)和(Fe(N03)3・9H20)按照1.05:l的摩尔比称取一定质量,然后分别倒入乙二醇甲醚溶剂中,边缓慢倒入原料边搅拌,然后加入定量的乙酸酐脱水,最后用乙二醇甲醚调节溶液浓度至0.3mol/L。溶解后在磁力搅拌器上继续搅拌200min。完毕后,用定量滤纸过滤,然后将得到的褐色溶液装入广口瓶,在空气中陈化24h。配置BiFe03前躯体溶液所需的主要化学试剂见表4.1。37第pq帝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I:学位论文表4.1所用药品名称及属性一览表药品名称化学式分子且里485.07纯度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硝酸铋Bi(N03)3-5H20>99%硝酸铁Fe(N03)3.9H20404>98.5%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乙二醇甲醚C3H20576.09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乙酸酐C4H603102.09AR司(上海)同样采用旋涂法在匀胶台上制备一定厚度的BiFe03薄膜。与LaNi03薄膜制备工艺基本相同,同样采用每层3000rpm甩15s,在350"C下烘烤4min。不同的是每甩4层BiFe03薄膜后,放入马弗炉中以500℃的温度退火,保温1个小时。薄膜随炉冷却后,重复以上操作三次,共获得16层BiFe03薄膜。升温速度同样为3"C/min。本实验在超净室中进行,温度基本保持在25。C,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制备BiFe03薄膜的工艺流程见图4.1。实验本文选择500℃退火的原因是,据文献报道‘1,6,7】,在LaNi03/Si衬底上500。C退火制备的BiFe03薄膜结晶好,没有杂相生成,漏电流小,极化强度较大。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容易产生杂相,制备出的薄膜漏电流较大。退火温度高于600oC时,BiFe03薄膜与LaNi03底电极界面之间会发生界面反应,因此退火温度不宜太高。同时我们也分别在550℃和600℃退火,发现BiFe03薄膜产生杂相,极化强度较小,与文献报道相符。在温度过高(超过500℃)时,退火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Bi(N03)3・5H20--争Bi203+N02(?)+02(个)(4.1)(4.2)(4.3)(4.4)Fe(N03)3・9H20-+Fe203+N02(I")+02(个)Bi203+Fe203-÷BiFe032Bi203+2Fe2013--÷Bi2Fe409+Bi203其中反应式(4.4)是杂质产生的原因。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pq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图4.1Sol—Gel法制备BiFe03薄膜流程图4.2.3分析方法和测试设备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薄膜物相结构进行测试,测试用的X射线衍射仪为日本理学Rigaku(D.MAX2200VPC),Cu,KfO.154nm,扫描角度20一65。,扫描步速4。/min,工作电压40kv,电流30mA。薄膜形貌表征用Hitachi(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来观测。铁电性能测试仪器为德国TFAnalyzer2000FE—Module铁电分析仪,该铁电分析仪可以在高压、低温、高温下对样品电滞回39第叫章BiFe03薄膜的制器及物性分析J:海师范大学顶1:学位论文线、疲劳度等进行测量。用美国Agilent4294A精确阻抗分析仪分析薄膜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精确阻抗分析仪覆盖了很宽的测试频率范围(40Hz至110MHz),具有士O.08%的基本阻抗精度,测量多种材料的I.V、C.V曲线、介电常数等功能。4.3结果与讨论4.3.1X射线衍射分析,’3∞、一戈・●,c,)一-●C①C20(deg.)图4。3BiFe03薄膜的XRD图图4.3为在LaNi03/Si衬底上BiFe03薄膜的X射线衍射图。根据JCPDS20.0169标注BiFe03的各个衍射峰。其中BiFe03薄膜为旋涂16层在马弗炉中退火,退火温度为500℃,保温1小时,升温速度为3℃/min。从图中可以看出薄膜在20=32.2。处有个尖锐的峰,薄膜在500℃退火结晶非常好,薄膜呈(110)择优取向。其中实心圆点标注的是衬底LaNi03的衍射峰。除了BiFe03薄膜主相外没有发现其他杂相的存在,诸如Bi2Fe409和Bi46Fe2072等,因此在LaNi03衬底40.些生亟盔芏壁±堂丝兰圭型!里!!!墅璺壁些型墨些塑壁坌堑500℃退火下可咀得到纯相的BiFe03薄膜,这一点比陶瓷要好很多。除了(110)这个尖锐的峰以外,分别在20-225。、3160、3950、459。、5170、572。的位置上也U以看到(101)、(012)、(021)、(202)、(113)、(300)衍射峰,它们比主峰(110)强度要,jqla多。20-2340、32880、474。和59l。分别对应着衬底LaNi03(100)、(110)、(200)、(211)衍射峰。根据XRD模式,在500'C退火的BiFe03薄膜呈菱形钙钛矿结构。从图中叮阻看出溶胶一凝胶法在sl衬底上沉积的LaNiO{薄膜,在(110)面呈择优取向。根据XRD的模式得到LaNi03薄膜也呈钙钛矿结构,晶格常数为O384nm,而BiFe03薄膜的晶格常数为0396nm,二者失配率为3.03%.较小的失配率决定了BiFe03薄膜可能在LaNi03薄膜上沿着(110)外延生长。因此我们认为BiFe03薄膜的取向与LaNi03底电极的取向有一定关系。4.3.2SEM分析圈44BiFeO{薄膜表面s酬图闰45BiFe03薄膜断面s删图为了探讨BiFe03薄膜形貌,我们对500℃退火LaNi03村底上的BiFe03薄膜做了FESEM测试。图4.4和45分别为薄膜的表面和断面图。表面SEM图说明:结晶颓粒细密且生长均匀,薄膜表面光滑、致密,空隙较少,晶粒尺寸大小80—150nm。从薄膜断面SEM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LaNi03及BiFeO】薄膜的界面。LaNiO,薄膜断面结构致密,膜厚均匀且没有空隙,结晶充分。与旁边标尺对比可知,LaNi03薄膜的膜厚大约为200nm。而BiFe03薄膜具有层状结构,薄膜厚度大约为380nm。部分区域有少量的空隙,但不影响膜的整体质量。这可能是由于膜的厚度太厚、颗粒较大引起结构上的疏松。在LaNi03底电极上制各出来的BiFe03薄膜结晶好的主要原因是LaNi03和BiFeO,微结构相似.同为钙钛矿结第pq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构,这样就更加容易异质成核生长。5004C退火时,随晶粒较大,晶粒间的距离变小,晶粒问相互融合,使得原来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氧空位逐渐向表面转移并消失,从而得到了纯相BiFe03薄膜。4.3.3铁电性的分析薄膜铁电性、介电性测试要把薄膜制备成金属一绝缘介质薄膜一金属的MIM结构。本实验制备的BiFe03薄膜下电极为LaNi03/Si衬底中LaNi03层,LaNi03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用真空溅射法在盖有掩模板的BiFe03薄膜上表面沉积Pt得到上电极,Pt上电极的直径为0.3mm。一vEo\03;∞母一。也多:一Appliedvoltage6/)图4.6BiFe03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电滞同线:∥一图4.6为BiFe03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电滞回线图。由图可见,薄膜剩余极化强度(Pr)随着测试电压的增加而变大。测试电压在2024V时,双剩余极化强度(2V、21V、22V、23V和P,)分别为37.59C/cm2、43.71.tC/cm2、49.2[.tC/cm2、60.1}tC/cm2、75.9/.tC/cm2。当测试电压为25V时,薄膜的2Pr为90.9¨C/cm2,此时的双矫顽场(2E。)为744.6KV/cm。此外,从图可以看出,电滞回线并没有达到饱和。通常,BiFe03薄膜电滞回线的不饱和主要归结于晶界、杂相、氧空位等因素导致的较大的漏导,其中氧空位的大量存在容易引起BiFe03薄膜中Fe离子价态的波动(Fe3+变为Fe2+)。这些使得测试过程中器件所能承受的电压较低,42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因而也得不到较高的2P,,也难以观测到饱和的电滞回线。同时,2P,=90.91aC/CIIl2的结果要比同样方法所得2Pr要高。目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处理工艺的不同,一般都在0.1-.-40I,tC/cm2之间。王秀章【8】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03电极上制备了纯相的BiFe03薄膜,获得2.84pC/cm2的剩余极化强度。王国强【9】等人同样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在三个不同底电极上制备了BiFe03薄膜,其中LaNi03底电极上得到的剩余极化强度最大,为3.31pC/era2,而ITO和Pt底电极上的剩余极化强度分别只有2.071aC/cm2和2.761aC/cm2。他们认为钙钛矿结构的LaNi03底电极有利于BiFe03薄膜的取向生长,提高BiFe03薄膜的结晶程度,并进一步提高薄膜的剩余极化。2Pr--90.91aC/crn2这个结果也高于Palkar【10】等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Pt衬底上制备BiFe03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他们得到的剩余极化强度为O.831.tC/锄2。他们认为在沉积过程中,氧分压的偏差导致高的漏导,从而很难得到大的极化强度。BiFe03薄膜的铁电性与薄膜的漏电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漏电流大使得测试电压降低,从而使得剩余极化强度减小,观测不到饱和电滞回线。所以在500℃退火,能够抑制杂相的生成,可以降低BiFe03薄膜的漏电流,增大剩余极化强度。此外,我们认为较高的2P。与钙钛矿结构的LaNi03底电极有关。一方面,LaNi03在退火过程中能够为BiFe03薄膜的生长提供晶核,这有利于钙态矿的BiFe03生成,并提高其剩余极化。另一方面,从XRD图中可知,所制各LaNi03呈(110)取向生长。LaNi03与BiFe03晶格常数分别为0.384nln和0.396nln,两者具有较好的晶格匹配,这种匹配关系直接导致生长在LaNi03上的BiFe03薄膜呈(110)取向(见图4.3)。Wang[¨】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110)取向BiFe03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要高于其它取向。43第朋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4.3.4介电性的分析仂‘,)o_c∞拐coo■JoLU①①Q苍①|—Frequency(kHz)图4.7BiFe0。的薄膜介电和损耗频谱图4.7为BiFe03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频率变化关系图。测试频率为lkH到1000kHz。由介电频谱图可见,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10kHz时分别为202和0.045。这个介电常数的值要远高于BiFe03陶瓷的数值【l21,同时也大于同样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的数值【2’6.9】。在整个测试频率范围内(从lkHz一1MHz),薄膜的介电常数随频率增加而缓慢减小。这说明BiFe03薄膜极化主要来自于其本身的属性,非界面效应所致。铁电薄膜的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变化与薄膜内部不同极化因子有关。在低频区,BiFe03薄膜的介电常数主要由偶极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和薄膜与LaNi03底电极界面极化所致。随着频率的变大,空间电荷的反应逐渐停止,因而介电常数就逐渐减小。而在高频段的减小则是由于受偶极化惯性所致。在高频时,随着频率的增大,惯性大的偶极子的反应逐渐停止,导致薄膜的介电常数有急剧下降的趋势【6,111o由损耗频谱图可见,薄膜的介电损耗在低频段内,随着频率的不断增加而缓慢增加,表现出小的介电损耗。频率在100kHz以上,介电损耗就增加较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低频下,起主要作用的是空间电荷产生的DC电导。而在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各及物性分析高频时,由于薄膜在较高温度下退火会产生束缚的空间电荷,束缚的空间电荷导致偶极极化起支配作用,氧空位、晶粒界面等引起偶极共振,使得介电损耗增加较快。4.3.5漏电流及导电机制的分析图4.8(a)为薄膜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正负偏压下测得薄膜漏电流与电场特性曲线。铁电薄膜的电导主要来源于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离子电导主要是引入的杂质离子和氧空位等各种缺陷。电子电导主要是热激发产生的带间跃迁电子或空穴。从图可以看出,正负偏压下的I.V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来自LaNi03底电极和Pt顶电极不对称及电极与BiFe03薄膜之间形成的不对称势垒层。在10V的测试电压下,BiFe03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一1.41pA/em2,比在负压时的漏电流高出一个数量级,但要小于Kim等人的结果【l31。为了了解载流子在薄膜中的传输,有必要对漏电流的导电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图4.8(b)是对薄膜I.V曲线的双对数,其中粗实线是对实验数据的线性拟合。如图所示,在低压区(V<1.2V),其I.V呈线性关系(I—V)。斜率~1.1,接近理论上欧姆电导的值1,此时为欧姆电导;在偏高压区,I.V呈二次方关系(I—V23),斜率一2.3。此时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起主要作用;在高压区,当测试电压大于6.5V时,斜率急剧增大,这时斜率大约为10(I ̄V10)。这种关系满足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导电机制(SCLC)。根据SCLC模型,在外加电场强度比较低的情况下,铁电薄膜的电导是由跃迁电子的浓度决定。由于铁电材料的禁带宽度较宽,因而在常温下电子浓度很低。电流与测试电场之间满足欧姆定律:I=noqEp=noqpV/d(4.6)其中I为漏电流;Ilo为载流子密度;q为电荷;E为外加电场;¨为电子迁移率;v为外加电压。漏电流和电压成线性关系。随着外加电压的不断增大,由电极向膜内注入的电子浓度增大,当注入电子的浓度大于本征激发电子浓度时,电子会产生一个聚集区,显示出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SCLC)。可用公式:I=9eoe,“AV2/(8dj)(4.7)其中£o为真空介电常数;s,为相对介电常数;A为电极面积;d为膜厚;V为外加电压。漏电流和电压成二次方关系【I41。45第阴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件分析上海师范人学硕七学位论文/o、<、-一,■JC①Il_jLoAppliedVolgate(v)AppliedVolgate(V)图4.8BiFeO。薄膜的漏导特性机制分析在强电场下,一些杂质和缺陷对薄膜的电子结构产生影响。当测试电场高于陷阱填充限制电场(E-rn.),可用公式E11FL=eN。d/2soSr来表示,其中N。为束缚电子密度。漏电流就按照电压二次方以上的指数增加。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I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性分析4.4本章小结本章采用溶胶.凝胶法,经配置前躯体溶液、甩胶、烘干、退火等工艺手段在LaNi03/Si衬底上制备出纯相BiFe03薄膜,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对薄膜相结构、结晶程度、极化强度、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及漏电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获得到单相BiFe03薄膜,根据XRD模式,LaNi03衬底和BiFe03薄膜都呈菱形钙钛矿结构,在(110)面呈择优取向,BiFe03薄膜的取向与LaNi03底电极取向有关。(2)薄膜结晶颗粒细密且生长均匀,膜面光滑、致密,厚度大约为380nm。在LaNi03底电极制备BiFe03薄膜结晶好的主要原因是LaNi03和BiFe03结构相似,容易异质成核生长。(3)薄膜剩余极化强度(Pr)随着测试电压增加而变大。在测试电压为25V时,薄膜双剩余极化强度(2P,)达到最大,为90.9laC/cm2,双矫顽场(2E。)同样也达到最大,为744.6KWcm。2P,值比同样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的2Pr要高,与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rTi03底电极下制备BiFe03薄膜的双剩余极化强度差不多。(4)薄膜的介电常数随频率不断增加而缓慢减小。薄膜的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变化与薄膜内部不同极化因子有关。而介电损耗在低频段内,随着频率的不断增加而缓慢增加,当频率在100kHz以上,介电损耗就增加较快。(5)在10V的测试电压下,BiFe03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一1.419A/cm2。漏电流分析表明,载流子的传输符合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机制。47第四章BiFe03薄膜的制备及物住分析卜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HillNA.WhyarethereSOfewmagneticferroelectrics【J】.JPhysChemB,200,104:6694-6709.f2]FiebigM.Observationofcoupledmagneticandelectricdomains嘲。Nature,2002,419:818.【3】杨彩霞,林殷茵,汤庭鳌.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铁电薄膜的结构和特性[J].功能材料,3(36):340・345.【4]WangYP,ZhouL,ZhangMF,ela1.room-temperaturesynthesizdbyrapidliquidsaturatedphaseferroeleelricpolarizationinBiFe03ceramicssintering[J].Appl.Phys.Lett,2004,84(10):1731—1733.【5】刘红日.BiFe03薄膜的溶胶一凝胶制各、掺杂及电磁性质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6]Bea.H,Bibes.M,Barthelemy.A,etBiFe03thin87:072508.a1.Substitutioneffectsontheferroelectricpropertiesoffilmspreparedbychemicalsolutiondeposition.Appl.Phys.Lett.2005,【7】Liu.H,Liu.Z.U,Liu.Q,eta1.Ferroelectricprocess[J].ThinSolidFilms.2006,500:105—106.propertiesofBiFe03filmsgrownbysol-gel[8】王秀章,刘红日.室温下Sol—Gel法制备BiFe03薄膜的铁电性和介电性[J】.压电与声光,2008,6(30)728.731.[9]王国强,王安福,刘红日.底电极对BiFe03薄膜电性质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0)45-49.flO]PalkarVRjohnJ,PintoR.ObservationofsaturatedpolarizationanddielectricanomalyinmagnetoelectricsBiFe03thinfilms[J】.ApplPhysLett,2002,80:1628.[11]WangJ,NeatonJB,ZhengH,etalEpitaxialBiFe03multiferroicthinfilmsheterostrctures【J】.Science,2003,299:1719.【12]KumarMM,Palkar76:2764.2766.V1LFerroelectricityinapureBiFe03ceramic[J】.ApplPhysLett,2000,【13]KimJK,KimSS,KimWJ.Enhancedferroelectricprop-ertiesofCr-dopedBiFe03thinfilmsPhysLett,2006,88:132901一l32903。grownbychemicalsolutiondeposition[J】.Appl[14】沈效农,王弘.铁电薄膜导电过程与机理【J】.功能材料,1996,27(4):295—301.上海师范人学硕_jj学位论文第五章总结与展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本文研究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从多铁性材料基本性质入手,介绍BiFe03材料性质及制各方法;第二,采用固相法制备BiFe03陶瓷并研究Bi过量百分比对陶瓷相结构和铁电性的影响,同时制备纯Bi2Fe409,进一步研究其铁电性能;第三,重点介绍BiFe03薄膜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用固相法制备制备BiFe03陶瓷。研究不同配比对陶瓷相的结构和极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203过量百分比的不断减少(从10%到3%),杂相峰明显变少,其极化强度逐渐变大。按Fe203:Bi203=2:1化学配比通过高温烧结制备出纯相Bi2Fe409陶瓷。Bi2Fe409陶瓷极化强度较小,比BiFe03陶瓷的极化强度小2个数量级。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03/Si衬底上制备出纯相的BiFe03薄膜,探究薄膜的性质。发现LaNi03衬底和BiFe03薄膜都是钙钛矿结构,(110)择优取向。在测试电压为25V时,双剩余极化强度(2P,)达到最大,比其他同样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03薄膜的双剩余极化强度要高,与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rTi03底电极下制备BiFe03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差不多。薄膜的介电常数随频率的缓慢的递减,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在低频段内,随着频率的不断增加而缓慢增加,具有较小的介电损耗。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10kHz时分别为202和0.045。而当频率在100kHz以上,介电损耗就增加较快,。考虑到未来在信息存储方面的应用,对BiFe03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BiFe03薄膜制备和性能研究上。我们希望继续改进制备工艺,使制备的BiFe03薄膜漏电流更小,呈现出更好的性能。同时也希望以磁性金属/BiFe03薄膜异质结为研究对象,研究异质结电阻记忆特性与其铁磁行为的内在联系。利用异质结中的磁性金属与BiFe03薄膜等的磁电耦合效应,研究采用磁场引起磁性金属自旋的变化而实现对异质结电阻记忆特性的有效调控,尝试获得一种新型磁控电阻记忆元件。开展BiFe03薄膜电阻开关领域的研究,为其在新一代的电阻存储器件领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49上海师范大学硕l:学位论文攻读硕十期间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HaileiZhang,XinmanChen,TaoWang,FeiFeiWang,WangzhouonShi,StructureandelectricalpropertiesofBiFe03thinfilmsLaNi03electrodebychemicalsolutiondeposition,JoumalofAlloysandCompounds(doi:10.1016/j.jallcom.2010.03.192).51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致谢致谢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转眼三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几经彷徨求索,在夹杂着痛苦和欢喜的心情中论文终于得以完成。回首在上师大三年的求学之路,心中充满喜悦和快乐,给我留下了无数的留恋,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朋友的快乐相伴,感激之情无法言表,仅借此文以抒情怀。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石旺舟教授。石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都让我永志不忘。不仅使我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树立远大的学术目标,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石老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正确的指导,并时刻关注我的生活和学习。能拥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导,弟子感激不尽。其次我也要感谢陈心满老师。在我学业最低谷时,是他鼓励我从重新站起来,并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虽然我们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严肃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论文完成过程中,陈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同时还在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我这三年的进步也离不丌其他诸位老师教导和关心。在此我要送一份谢意给秦晓梅老师、张一老师、谢东珠老师、朱炯明老师、杜国平老师、黄磊老师。同时也要感谢韩奇峰老师、刘峰老师、王涛老师、王飞飞老师等在生活和学习给我的帮助和鼓励。特别要感谢林方婷老师在这三年里对我这个师弟的关心和帮助。离别之际,无以表达,真诚地祝愿你们一生平安幸福。同时也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的全体兄弟姐妹,大家勤奋好学和友好相处为实验室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纪乐春、田珥、王国兵、徐礼、刘宇、李加明在学习、生活和实验中给我的帮助,感谢他们陪我度过这一段难忘的时光。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和室友。尤其是苏桂峰、熊英鹏、赵辉、骆城林等在生活和球场上给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彼此如兄弟一般,你们是我宝贵的财富,值得一生珍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我的父母和妹妹。在我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是你们给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你们的恩情我将永生难忘,希望将来能够报答你们。同时也祝愿父母健康平安。最后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曾经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我的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最真诚的谢意。BiFeO<,3>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张海磊
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67059.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