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五年级上册

来源:哗拓教育


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二单元

教材辅导

唐山铁路二小 吕 伯 洪

2007年9月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辅导

吕伯洪

各位老师:

大家好,说是教材辅导,其实就是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一下教材。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第一、二单元,我想到现在为止,大家一定把这两个单元 讲得差不多了,那就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些内容。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介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组教材开篇导语的第二段中讲明了本组教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备每组教材的课前,我们应先学习导讲。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可以打开教材第一页,(教参P1)我们可以边读边划一下。 三、教学建议

有了单元的目标,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些目标呢?我们按教材顺序说一说。 (一)《窃读记》 1、目标对应

我们一打开教参第5页,本课目标有四条,目标4(见教参P5)对应单元目标2。 2、切入点

我们进行课文教学,最好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点做切入点。这一课,我们在教学中就以窃读的滋味是什么?你从哪体会到作者“快乐并惧怕”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找出①1—4段的怕书卖完,急切找书,最后找到书的快乐。②5 段一本书,在几个书店读完一本书③6段的顾客多的书店隐藏起来读书。④雨天读书。⑤白日梦与现实的对比,及读完书的快乐心情。

教学这个部分时,次序完全正确由学生的回答顺序而定,而4个部分中,第一部分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动作描写,如(见教材)及一个比喻句。第二部分的隐藏,第三部分的口是心非,第四部分的白日梦与现实的对比。这样的四部分虽然都能体现作者快乐并惧怕的矛盾心情,处理起来侧重点却不同。 3、教学建议

①课后问题。这一册中的课后问题都是从整体到局部提出来的,我们可以将这些课后问题溶入我们的教学导读之中。

②本课教学我们还可以就课后第四题“你们„„”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 ③课题引入 可以从“窃“字开始,然后结合自身说说自己“窃读”,“窃„„的经历”(偷吃) ④课结束时可以以“窃„„记”为题运用“学到的细腻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既让教学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使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高能力。

⑤资料的引入,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交流林海音的资料。还有就是可以将《窃读记》原文引入本课教学。这样更能打动学生,使他们感悟作者爱书的情感。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本课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主,然后交流季羡林对读书的见解。我想学生能从这九个字中受

到启发就够了,即:多看书、三贯通、二百五,这就是课文说的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和要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注意的是本课是略读课文,我们应注意课前的引言。本课我们在教学时,由题入手,觉得效果不错。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猜猜可能写什么的,然后用简笔画画一株小小的草,和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树,学生感到太悬殊,很不解,于是引入季羡林的资料,介绍了资料,学生确实感到季羡林确实是简笔画中那棵不能再大的树,进一步感受季羡林的平易和蔼。从而对这棵大树的话更加深信。使学生从心灵受到影响。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 1、目标对应

本课的教学目标3(教参P23)对应单元目标1,目标4对应单元目标2 2、切入点

教学只要学生能感悟作者选书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和理解作者“一遍一遍读书的方法”就可以了,这也是课后问题1、2 3、教学建议

A:这两部分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部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读书之乐,爱书之情。这部分在读写知识教学中,体会作者运用设问、反问、比喻的写法,感受这些修辞的妙处。这部分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对朋友与家的感受,来感悟为什么作者将书比作朋友和家。

第二部分。读中找作者为什么表达的这样清晰,原来作者运用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表达,从而点拨学生的写作。本课比较简短,饱含深情,我觉得本课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感染,读中表达自己的理解。

B: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想象书是什么,可以收集交流名言、从而完成课后的第三题,也使学生对书产生感情。

C:小练笔。让学生在课上还含读书热情时就开始写,留一部分可以课下写。 D:阅读链接可以当堂朗读,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练笔的灵感。 (四)《我的“长生果”》

1、本文教学我们按照引言提示完成就可以了。

2、本课教学我还有一点觉得值得注意一下,本课稍长,成语较多,所以预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3、本课教学,1、2、11、12和14段值得我们单独提出来体会一下。1、2段重点练读,体会我对读书的感受;第11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12段感受读书做笔记的重要。14段也是让学生感悟读书写作文的关系。

4、因为课文稍长,我们教学时选取的教学知识点的角度也可以有所不同。总之,本文略读课,以学生学为主,可选文中1—2点进行重点感悟。

5、本课有大量生动的比喻句和成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配合“我爱阅读”的专题课后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在学第一课《窃读记》时就布置下去(具体要求见教材P5),在展示台中进行交流。 (五)《口语交际·习作一》 ①是写自己的读书故事 ②可以写访谈笔记

③辩论即读书辩论会。辩论是我们本学期新增内容,口语交际我们可以以辩论为主,辩论时可以引用搜集的名言、名人故事及阅读卡内容,口语交际习作可以与交流平台结合起来进行。 (六)《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见教参P35

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为读书名言,可以让学生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课外积累更多的读书名言并进行交流。 展示台:见教参P36

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介

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本组选编的内容都是描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二、教学目标

在进行第二单元前,我们还要看一下导语(教材P20,教参P38)以便从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下每课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对应我们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参看教参。 二、教学建议

(一)《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前可引导学生进行古诗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思乡诗,导入新课。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将它们进行整合教学。

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行交流。接着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形式可以多样。

在诵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感受三首诗作者引起思乡的景物是不同的,以落实单元目标,不同景物引发思乡情的原因可与作者写诗的背景联系起来理解。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可以引导说说表达思乡情感的其他方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泊船瓜洲》中的“一水间”的“间”的读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炼字的故事(资料袋);《秋思》中“意万重”“复恐”的含义,教学时从中感悟诗人深切思乡情。 (二)《梅花魂》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梅花的了解,可以说说梅花的特点,可以说作家笔下的梅花,也可以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和歌曲。

教学时,第一步,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读书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第二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出表现外祖父思恋祖国的地方,(切入点)(5件小事,见教参P49)这部分要深入读书,交流讨论,既要注意到外祖父三次落泪,因墨梅图发脾气,用刀片刮去污渍的动作描写。也应留意易忽视的地方,如教我读唐诗表达出来的思乡情。有感情地朗读和谈出自己的感受相结合。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后的阅读链接《故乡》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积累的指导。

另外,课题《梅花魂》的“魂”字教学应与文中重点句(看书)13段有机结合理解。本课教学还可以选一些歌曲渲染气氛。 (三)《桂花雨》

当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

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

教学时,初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快乐。课文引言中要求细读课文,与同学进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进行适当点拨。

品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摇花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理解三个重点句子(见教材P31—32)1,2句可对比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达出来,

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四)《小桥流水人家》

捧读此文会让我们走进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村落,感受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

导入新课时,可以分别出示“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描述头脑中的形象,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读文,交流读书所得。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即直接抒情,间接叙事,写景抒情,见教材)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口语交际·习作二》 口语交际建议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共同特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出本组课文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进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浓浓的乡情”,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表现形式,选择节目类型,谁来表演等,这里教师应尽量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学生特长。 3.列出节目表,课下准备。 4.汇报表演。 习作

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写《二十年后回故乡》。本次习作在发挥想象的同时,还应注意运用直接抒情和借具体景物或事情表达感情的方法。 1.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开启学生习作思路。

2.自主想像,交流评论。引导学生自已去想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评说,互提意见。

3.交流修改,相互欣赏。小组内互评习作,从中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读一读。在交流评价之后,进行修改,并把修改过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可将“交流平台”的内容放在习作指导中。

(六)《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此次交流平台,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因此交流的时候,除了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联系读过的其他诗文。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可根据课文有理有据,切勿空谈。 日积月累

这次积累是一些表达乡思的诗句。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练习把诗句背诵下来。 趣味语文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还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再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