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观潮》的教法

来源:哗拓教育


谈《观潮》的教法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编排在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里。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大潮的神奇壮观,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并且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因此,对观察顺序的训练,又是这一课的训练重点。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浙江省海宁县所见的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种“天下奇观”的形成,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并且,水底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潮波传来时,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农历八月中旬,潮面上常常是东南风大作,潮波来势特别凶猛,当涌潮袭来时,潮头刻度可达三四米。

这篇课文,通过对钱塘大潮的介绍,景观的描绘,表现了祖国山河壮丽的奇特,气势非凡,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可以借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既为“奇观”,当然不同凡响,更加说明这一景色罕见、奇特的程度。

其余的四个自然段,介绍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经过。整个观察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潮来之前”。这一部分的具体时间是“这一天早上”,地点是 “海宁县的盐官镇”。这时作者见到的景色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平静的江面,

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透过这层薄雾向远处看,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往近处看,“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这一部分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它为大潮的到来做铺垫。其原因是:第一,它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的地形;第二,这一段对江面平静的描写与大潮到来的时那种千军万马的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作者此时的观察目标尚未出现,而写了观潮的人们此时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讲的是“潮来之时”,这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作者要据自己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情景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滚”。这是写作者听到的远处的声音。“我们着眼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这是写此时的远处景象“闷雷滚滚”,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而“风平浪静”却告诉人们根本看不出什么变化。仅仅是“过了一会儿”,变化就显出来了:声音“越来越大”,景色“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写稍近些的样子。“移动”、“拉长”、“变粗”这些词中可以看出钱塘大潮活动都是同时发生的速度之快,并且很快地出现了“横贯江面”的结果。“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写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从稍近到再近,也只是一瞬间。大浪来到近前时,那样“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至此描写钱塘潮的非凡气势已达顶端,这一部分给的印象是响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潮过之后”。这一部分共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去以后的余波;第二句讲江面恢复了平静;第三句讲江水上涨了两丈来高。

本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

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观察顺序的确定,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格式,一般说来,应根据事物自身的变化的先后秩序来确定观察顺序。钱塘江大潮的出现,是由远及近滚滚而来,观察时由远及近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站在军港码头上观看舰队出航,由近及远的顺序较为含理,观看瀑布,水流直泻下来,似乎又应该从上到下,观察泰山日出,一轮红日冉冉上升,从下至下又似乎更好些。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参观游记之内的文章时,应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