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姓名:刘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农业推广
指导教师:龚淑英;傅尚文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摘要
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方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实践,七十年代得到世 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九十年代后,在全世界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球有机面积为3100 万公顷,2006年4100万公顷,从2003年到2006年,全世界有机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超 过15%;2005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为300亿美元,近几年欧美国家有机食品和饮料 销售年增长率在20%以上。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2005年,中国有 机种养面积达到350万公顷,产值4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有机农业国。
中国有机茶始于1990年6月,是中国第一个有机产品。有机茶生产不使用任何人工
合成物质,必须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产品具有安全、优质、环保、健康的特点。中 国有机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研究替代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技术。在替 代化学农药的研究方面,研究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毛虫病毒、韦伯虫座孢菌剂 等生物农药;在防治害虫技术上研究了昆虫化学通讯机制,增强了天敌对茶园害虫的自 然控制作用,开拓了茶园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在物理防治方面进行了频振灯的研究。 在替代化肥方面,重点研究了种植绿肥、铺草和有机肥生产等技术。提出了种养结 合的有机茶生产模式,猪一沼一茶生态模式;茶园铺草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营 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有较好的作用;种植绿肥对控制土壤水土流失、 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氮素含量和加速土壤熟化作用明显。20世纪80年代茶叶 研究所根据茶树的需肥特性,开发出系列“有机茶园专用肥\";“长征\"、“绿地\"等有机 肥和叶面肥也相继研发生产。
技术研究创新初期,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生物农药、有机肥、栽 培技术的研究,由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推广,这也是典型的线性创新模式,研究周期 长,推广速度慢。在有机茶推广过程中,特别是有机茶成为行业热点后,有机茶的技术 创新转变为区域创新模式,全国共有13个省市开展了有机茶项目研究,研究内容仍然集 中于替代农药和化肥的技术,许多研究项目取得了科研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 所、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农业厅的有机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政府奖励。这种区域创新模 式,缩短了研究成果与应用的时空距离,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同时夯实了有机 茶的技术支撑体系。
中国有机茶的推广探索了“需求启动,理念传播,技术推进,认证巩固\"的发展模 式。经过17年的实践,中国有机茶推广模式基本形成。
中国有机茶是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下,启动生产的。为了推动有机茶的发展,认证机 构和认证组织传播有机理念,突出有机茶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四大原则,举办不间 断的有机茶宣传活动,制造公众关注的热点,从而吸引企业参与有机茶的开发。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技术推进是将有机茶研究成果推广到生产中,保障有机茶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
推广一方面通过农民领袖扩散方式进行,有机茶研究成果通过选点试验,培养农业领袖, 取得效益后,由农民领袖向周边茶农或企业扩散,带动周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技 术,完成研究成果的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推广有机茶研究成果。经 过连续10年的培训,现已建立了150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形成了覆盖主要茶区的技术 服务网,有机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的咨讯通过这个网络扩散到基层企业和茶农手中。 此外,在各地建立的有机茶认证联络点,是这个技术推广网中的重要环节,引导一个地 区有机茶的发展方向和开发模式。这个技术服务网也就构成了有机茶推广网。有机茶的 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这个网络完成。
认证在有机茶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有机茶的推广成果。认证过程要求 对认证组织的有机茶生产全程进行符合性监督核查,从而推进了认证组织应用有机茶新 成果,规范了认证组织按标准管理的行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此外,认证机构 在开拓市场和引导产品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证机构利用认证资源,联合全体认 证组织共同打造有机茶品牌,对有机茶实施销售柜台制、加贴认证标志和数码防伪等监 管措施,保证有机茶产品的可信度;搭建产销合作平台,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者 和贸易者的效益。根据我国茶叶产业的特点,引导认证组织生产“有机名优茶\"产品, 提升了有机茶的效益空间,通过组织大型有机茶展示活动和推广活动,开拓了国内有机 茶市场,从而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国内有机茶认证企业中,有87%的 生产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有机茶发展道路。
有机茶历经17年的推广,已成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典范产业,2006年中国有机茶面
积达20000公顷,产量达到15000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5%,有机茶饮料超过3万 吨,有机肥3.2万吨。有机茶产业链延伸到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机茶产业规模超过10 亿。一些有机茶重点生产区取得良好的绩效。浙江省武义县有机茶园的产值是常规茶园 的1.5倍。安徽休宁县有机茶的价值是常规茶叶的2.6倍。江西省婺源县有机茶出口占 欧盟市场的50%。有机茶的推广,使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提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组织 化水平。有机茶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带来我国茶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替代人工合成物质 的研究,推动了茶叶产业的技术水平的进步。有机茶销售模式的创新,也丰富了茶叶营 销理论。有机茶的推广,扭转了中国茶叶在市场上的不良印象,提高了中国茶叶的竞争 力。
有机茶的推广模式是在我国当前茶叶产业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结果,具有中国特色和 产业特色。有机茶的推广已取得了明显的绩效,并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然而,世界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有机茶的推广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 应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有机茶推广效益绩效 2
论坛营销 Abstract
Organicagriculture,
recognizedassustainabledevelopmentagriculturecameintopractlce in1940,sandWasacceptedbymanycountriesin1970’S.Since1990,organicagriculturehas beendevelopedveryfastintheworld.From2003to2005,organicfieldwasincreasedby15% annuallvintheworld.Totheyearof2005,thetotalareaoforganicfieldreached31,000,000
ha.Overtheworldandthetotaltradevolumeoforganicfoodamountedto30000millionUSD· Inrecentyears,growthrateoforganicfoodwasover20%ineachyearinEuropeanand
Americancountries.Chinabeganitsorganicagriculturein1980’sandtotheyearof2005the total御.eaoforganicfieldandorganicaquaculturecameto3,500,000ha·Theyearlytrade volumereached400millionUSD.NowChinaisthesecondlargestcountryintheworldliar1tS organicproduction·
ThefirstorganicteainChinawasissuedbyoneofcertificationCOinHollandinJune 1990andthenthefirstbatchofOrganicteawasexportedbyZhejiangteaLtdCompany·It becameamilestoneoforganicproductioninChina.OrganicteaisnotallowedtoUseany chemicalsvnthesizedsubstanceandhavetocertificatebythethirdparty.Thereforeorganic
productsaresafeandbestquality,andnotcausepollutiontoenvironmentduringproductlon·
ResearchonorganicteaproductioninChinastartedin1980’s.Itsmaintaskwasevolved indevelopingSUbstitutionsforchemicalfertilizerandchemicalpesticides·Researchon
substitutionforchemicalpesticidesincludenuclearpolyhedrosisvirusfNPV)againsttea
geometridandteatussockmothandWeberinsectseatsporebactenum,chemical communicationbetweentheinsectandpest,physicalpreventmeans·
ResearchonsubstitutionforchemicalfertilizerWasengagedmplantingofgreen manureandlayingweedsinteafield,andproducingorganicfertilizer。Modelfororganictea
wasputfonvard,whichwascompositionofgrowthandraisingandbio-model“raising pig—producingbiogas—
fertilizingteatree'’.LayingweedsplaysgoodeHectSonlncreaSmg organicmaterialofteasoil,increasingnutritionalelements,improvingsoilfertilityand
depressinggrowthofweeds.Plantinggreenmanureshowedeffectonimprovementofsoil erosion,solidnitrogen,
increasingorganicmaterialandcontentofnitrogen.TeaResearch
InstituteofCAASdevelopedaseriesoforganicfertilizerstomeettheneedsofteagarden, andothersinstitutedeveloponessuchasLong-march,Green。Landetc·
Atinitialoforganieteatechnologyinnovation,TeaResearchInstituteofCAASwasan importantorganizationtostudyecologicalpesticides,organic fertilizersaswellascultivatlon 论坛营销
technology.ThoseresearchfindingswereputintoextensionbyOrganicTeaResearchand DevelopmentCenter.Itwasatypicallinearinnovationmodethathadalongperiodtimeof researchandslowspeedofextension.Duringextensionoforganicteaperiod,especiallyasa
hotofteaindustryinChina,Thelinearinnovationmodeturnedintoregionalinnovationmode.
Therewere13provincesandcitiesinChinathatcarriedoutitemsorprojectsaboutorganictea
research.Thoseresearcheswerestillfocusedondevelopmentofsubstationsforchemical
pesticidesandfertilizersandgainedachievements.TeaResearchInstituteofCAAS,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andDepartmentofAgricultureofGuangxiZhuangNationality AutonomousRegionwereawardedbytheStategovernmentforresearchoforganictea.The regionalinnovationmodeshortenedperiodbetweenachievementandapplication,speededup
extensionofachievementandlaidasolidbaseoftechnologyfororganicteaproduction. Theextensionsystemoforganicteahasbasicallyformedfor17yearsofpracticein Chinathatis“startorganicteaproductionbyteamarket,expandstheconsumptionby spreadingtheorganicidea,
supportstheextensionoforganicteabyadvancetechnology,and maintainsthedevelopmentbycertification”.
InChinastartheorganicteaproductionintheconditionoftheoverseasmarketneeding. Certificateorganizationsandbodiesspreadtheideaoforganicagricultureforimprovethe
developmentoforganictea.Andpropagandizethebaseprinciplesofhealth,ecology,fareand
careoforganicagriculture.Letorganicteabecomethefocusofthepublicandnewdemandof consumptionthrongthecontinuousexhibitionoforganictea.Andabsorbenterprisesto developorganicteaandpromoteitsdevelopmentinChina.
Extensionofresearchachievementstopracticalutilizationoforganicteatechnology keepsup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organictea.Thetechnologyoforganicteais extendedbytwoways.OneiSextendedtoselecteddemonstrationsites.Atierthemaintea farmersobtaineconomicefficienciesfromorganictea,theyspreadthetechnologytoothertea
farmersorteaproductionenterprises.Theapplicationoforganicfertilizersandecological
pesticidesinZhejiang’SWuandYiwucountiesisundersuchaway.Theotheristohold organicteatechnologytrainingclasstopopularizetheresearchachievement.Inasuccessive
9-yeartrainingcourse,
nOWatechnicalservicenetwith1500memberfororganicteaissetup
inwholecountry.Anyteaenterpriseorteafarmercangetthenewesttechnicalachievement andnewinformationaboutorganicteafromthisnet.Themostachievementaboutorganictea iSpopularizedbythisnet. 4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Organicteacertifi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lindevelopmentoforganicteaand
extensionofitstechnologies.Theprocessofcertificationaskedinspectorthatsupervisethe
certificationbodywhetherconformedthestandardoforganicteaduringtheperiodof production.Certificationhelpstospeedupapplicationofnewresearchachievementfor organictea.Thecertificationorganizationplaysanimportantrollinopeningorganictea
marketandguidingtheproductsposition.Theorganizationutilizesitsresourcetojoin togethercertifiedenterprisestobuildorganicteabrandandadoptthesupervisionsuchas
admissionsellingcounter,affixingthedigitalmarktopreventfake。Thosemeasurements guaranteereliabilityoforganicteaqualityandpromotionoforganicteasaleonmarket. Organizedthecooperationbetweentheprocessorandtraderoforganictea,SOastosharethe
SUCCESSandinformationoforganictea,andreducingthecostofselling.Accordingtothe currentconditionofChineseteaindustry,guidetheenterpriseandfarmertoproducingprima
andnicequalityorganicteaforincreasingtheefficiency.Holdorganicteaexhibitionto expendconsumptioninordertoincreaseeconomicbenefitforbothenterprisesandfarmers. Basedonthestatistics,87%
oforganicteaenterprisesobtainexcellenteconomicefficiency.A developingwayoforganicteawithChinesecharacterhasbuiltup.
After17yearsofextension,noworganicteabecomesatypicalindustryofChinese organicagriculture.In2006,thetotalareaoforganicteafieldreached20,000ha,withan outputof15,000tons,whichoccupied1.5%
oftotalteaoutputinChina.Organicteadrinkwas over30,000tonsandorganicfertilizerwas32,000tons.Chainoforganicteaindustrycovers itsfront,
midandrearaspects.Totalvolumeoforganicteaindustryaccountsto1,000million
RMB.Someorganicteaproductionareasobtaingoodeconomicresult.Thevalueoforganic teagardeninWuyicountyofZhejiangprovinceis2.6timeshigherthanthatofcommontea garden.OrganicteaproducedinWuyuancountyofJiangxiprovinceisexportedEUmarket andannualoutputofforexportreaches160,
000tons.Developmentoforganicteamakessmall farmersorganizedforthecertification,
productionscale.Thegoodqualityoforganictea
bringstheregulationofconstructionofChineseteaindustry.Researchonthesubstitutefor
chemicalsubstancepushforwardthepacetechnicallevelofteaindustry.Theinnovatingsale
modeoforganictearichensthetheoryofgreenconsumption.Inaword,developmentof organicteaproductionchangestheimpressionofChineseteaonmarketandimprovesthe competitionabilityofChinesetea.
Keywords:OrganicTea,ExtensionSystem,Performance 5
论坛营销 绪论
1、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有机生产方式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来,七十年代已被世界各国普 遍接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全世界得到快 速发展。2005年全球有机面积为3100万公顷,从2003年到2005年,全世界有
机种植面积年增长率为15%;2005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为300亿美元,近几 年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年增长率20%以上。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开始于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少,政府更多地考虑到粮食的数量安全,对 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未制订法律法规,中国有机农业处于鼓励发展阶段。 中国有机茶于1990年6月获得认证,是中国第一个有机产品。中国绿茶在
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有机绿茶的生产也是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生产的。 有机茶遵从环保、健康、公平、关爱四大原则,生产过程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 源的依赖,尽可能利用农业系统内的资源,生产方式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更加注 重维护土地、作物、牲畜、人类的健康。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有机茶产 品质量要求极高,产品中几乎不含化学农药残留,可以突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 发展有机茶能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在国内进行推广,需要进行深入的研 究。
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已是网破、人散、 线断的局面。加之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地位还没有确立,利用农业系统原有技术推 广体系来推广有机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有机茶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原 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 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对生产、加工、以及运输、包装和销售环节提出了全程质 量控制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理念上改变;生产方 式的不同,带来技术要求和标准的不同,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创新模式也就 应满足建设推广体系的要求。有机茶的推广体系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 遵从市场规律,研究推广体系新的组织结构,有机理念和有机茶技术的推广方式, 推进速度和采取的步骤,如何巩固有机茶推广体系,均是本研究的重点。有机茶 在中国推广17年,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态,有机茶给行业带来的哪些效益, 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情况如何,取得绩效也应进行评价,因此提出有机茶推广体系 论坛营销
建设及绩效的研究。 2、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有机茶推广的模式有三种:一种是政府推广模式,即设置在中国绿 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食品机构,以及各省级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分中心来推广 有机茶。二是民间推广模式,主要以民间的有机认证咨询机构来推动。三是专业 推广模式,主要以茶叶研究机构为主来推广,以技术作为纽带来推广有机茶。本 研究选择了专业推广模式进行研究,其目的是启动我国有机农业推广模式的研 究,使有机农业在我国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研究以调查和调研为主,调研有机农业和有机茶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有 机农业和有机茶的发展背景,有机茶技术创新成果和推广方式。抽样对认证机构 和认证组织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的推广模式,确定合适的模式。在认证组织 调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有机茶推广的效益和绩效作出评价。最终提出适合 我国有机茶推广体系的建设模式(其路线见上图)。研究中国有机茶的发展背景, 总结有机茶的发展动力。就有机茶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评价,对研究成果的推广 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有机茶取得的经济效益、市场、产业创新等方面进行绩 效评价,框算出中国有机茶的产业规模,总结出中国有机茶的特色发展模式,提 出中国有机茶将来的策略。
论文主要研究有机茶种植关键技术;有机茶的认证体系建设;并从国内外市
场需求、品牌效益的示范效应、产业组织创新、传播和营销的影响等方面着手分 11
论坛营销
析推动有机茶发展的因素;从有机茶的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认证项目及普及、 品牌效应、产业规模、贸易及市场开拓等内容上分析有机茶推广的绩效;从发展 环境、政策层面以及关键技术、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有机茶发展方向的研究。重 点研究有机茶推广体系的结构和模式,我国有机茶成果创新模式,技术成果的推 广模式,特别是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网破、人散、线断的状况下,探索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机茶推广体系,如何通过这个推广体系完成有机茶 技术的扩散和成果转化。并保持和维护推广体系的稳定性。 3、结论
通过研究和分析,中国有机茶的推广探索了“需求启动,理念传播,政府扶 持,技术保障,认证巩固”的发展模式。经过17年的实践,中国有机茶推广模 式基本形成。
中国有机茶是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下启动生产的,初期有机茶价格比常规茶高 出50--100%,从而带动了有机茶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绿茶出口生产基地 生产。国内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高涨,有机茶投放市场,树立了消 费者对茶叶消费的信心,从而奠定了市场基础。
为了推动有机茶的发展,茶叶有关机构组织传播有机理念,突出有机茶健康、 生态、公平和关爱四大原则,研究机构利用技术和专家优势,以科普和技术介绍 方式在平面媒体上开辟专栏和专版介绍有机茶。认证机构设计了有机茶标志,采 用了单向传播模式,以突出保护环境,生产优质产品的理念。各地政府举办有机 名优茶品评会、有机茶展示会、有机茶推介周等不间断的宣传活动,制造公众关 注的热点,通过高频度长时间的宣传,有机茶理念逐渐被接受,从而吸弓i企业参 与有机茶的开发。
“政府扶持”在有机茶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主要产茶省制订了有机 茶发展规划,各地方政府为此配套了扶持政策,茶叶重点县或乡镇将有机茶发展 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可作为主管干部的考核目标。浙江、云南、湖北、福建、 等省对获得有机认证企业进行补助的政策,激励了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有机 茶的快速发展。
“技术保障\"是有机茶推进的重要环节,把有机茶研究成果推广到生产中,
从而保障有机茶可持续发展。替代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农民领 袖扩散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组织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来推广。1998年以来,茶叶 研究所每年举办了一期全国性的有机茶培训,重点培训各地县茶叶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以及有机茶生产企业负责人;经连续10年的培训,已累计培训了1500 Ill
论坛营销
人的技术骨干队伍,这支队伍承担起有机茶技术指导、管理和咨询工作,指导企 业开发有机茶,应用有机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培训方式,建起了以茶叶研 究所为核心,联络全国各地的技术推广网,从而构成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的有 机茶推广网,通过这个网络,进行了无数次的茶农和基层人员的再培训,从而构 成了联系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网,有机茶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这个网络进行推 广。这个网络在有机茶推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个网络将研究 由线性创新转向区域创新模式,相继帮助湖北、云南、广西、福建、广东等省, 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了有机茶关键技术的研究,对有机茶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
行了集成和创新,缩短了从外地引进技术的周期,并迅速在各地推广。
认证机构在有机茶的推广体系中承载着推动和巩固两个作用。认证过程要求 对认证组织的有机茶生产全程进行符合性监督核检,规范了认证组织按标准管理 的行为;并帮助认证组织应用有机茶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此外, 认证机构利用认证资源,联合认证组织共同打造有机茶品牌,对有机茶实施销售 专柜制度、加贴认证标志和数码防伪等监管措施,保证有机茶产品的可信度;开 创产销合作平台,降低销售成本,实践绿色营销理论,提高了生产者和贸易者的
效'74_uc2益。根据我国茶叶产业的特点,引导认证组织生产“有机名优茶”产品,提升 了有机茶的效益空间。通过组织大型有机茶展示活动和推广活动,开拓了国内有 机茶市场,从而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国内有机茶认证企业中, 有87%的生产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有机茶发展道路。 有机茶的推广模式是在我国当前茶叶产业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结果,具有中国 特色和产业特色。有机茶的推广已取得了明显的绩效,并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世界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有机茶的推广模式也 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产业的持续发展。 IV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茶的发展背景 (一)世界有机农业产生的背景
工业化革命以来,以高度集中、高度专业化、机械化作业、高劳动生产率为特征的 现代农业一石油农业在20世纪取得了高速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成为世 界农业发展的主流。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 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不断下降,造成了现代农业体 系内在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使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当前,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 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重新 审视自已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目的是保护 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而有机农业正是以解决食品污染和品 质下降以及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全世界被认为是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农业方式,并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1.有机农业的产生
有机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U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基恩在考察了 中国农业数千年始终兴盛不衰的秘密后,于1991年撰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总结 了中国农民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塘泥等一些废弃物还 田培肥地力的经验。
英国的植物病理学家一霍华德(SirAlbertHoward)受基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总结
了中国和印度农业的经验,首次提出发展有机农业,保护土壤的“健康”,生产无污染的 食品一有机食品,并由鲍尔费夫人(LadyEveBalfour)和英国土壤学会首先实验和推广。 1940年,霍德华写成了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着作之一《农业圣典》一书,阐述了有机农 业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技术体系,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被认为是现 代有机农业(organicfarming)的奠基人。
1940年,美国的罗代尔(J.I.Rodale)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和实践。20世纪40年 代,合成农药和除草剂引入农业,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奇迹。然而,昆虫和杂草的抗药性 越来越强,美国农药用量从1945年至IJl989年,增加了10倍,作物损失在同一时期翻了一 番。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森(RachelL.Carson)夫人就现代农业带来的环
境灾难,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从而震动了整个世界。该书的出版,导致了DDT 的禁用。
日本的冈田茂吉(MokichiOkada)于1935年创立了“自然农法(natural 6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agriculture)”,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充分发挥土壤自身固有的巨大力量,避 免化肥的使用。70年代起,自然农法思想在日本逐渐开始推动,一些继承者在20世纪80 年代初建立起全国性的民阋自然农法网络组织,于1982年在静网建立占地近千亩的自然 农法试验农场和一个附属畜牧场。 2.有机农业的扩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有机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扩展。特别是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带来了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的危险,大量使用现代技术和不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而带来的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 有机农业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被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人类与自然的方法提到了议事 日程上来的。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有机农业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1970年,美国的威廉姆·奥 尔布雷克特(WilliamAlbrecht)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纳入了有机农业的生产系统。英国 “土壤协会”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有机产品的标识、认证和质量控制体系。1972年,来 自英国、瑞典、南非、美国和法国等五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成立了非政府组织一国际 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OrganicAgricultureMovements,
IFOAM),推动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有机农业机构, 如法国国家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会(FederationNationaled’AgriculteureBiologiques, FNAB)、瑞士的有机农业研究所(ForschungsInstitutfuerBiologischenLandbau,
FiBL),都成立于20世纪70~80年代。这些组织和机构在规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推进 有机农业研究和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机农业的立法工作在这一时期逐步展开。美国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分别与
1974和1979年制订有机农业法规。美国农业部于1980年对美国23个州进行了大规模的调 查,发表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定义了有机农业,提出了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行动建议, 对促进美国有机农业立法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于1985年制订了有机 农业法规。
3.有机农业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有机农 业无论在规模、速度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全球有机农业发展了 质的变化,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倡导的生产运动。1990年,美国联 邦政府颁布了“有机食品生产条例”。欧盟委员会于1991年通过欧盟有机农业法案 (EU2092/91),1993年在欧盟15个国实施。1999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与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共同制定了“有机农业产品生产、加工、标识和销售准则”,北美、 澳大利亚、日本等制订了本国本地区的有机法规或标准。这些法规或标准的制订,使公 众对生态、环境和健康意识增强,扩大了对有机产品的需求规模,推动了有机农业在研 究、生产和贸易上的发展。 表1:全球有机土地面积
Tab1:Globalorganicacreage单位:千公顷thousandha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5 面积680.115800
全球有机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据国际贸易中心统计,全球有机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近 2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5%。在前15个有机生产大国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 既有有机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有起步较晚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有机农业面积最 大的国家,2004年有机生产面积为1000万公顷。有机农业占耕地比例最高的国家几乎都 在欧洲,列支士敦占耕地比例为17.O%。多数欧洲国家有机农业占耕地比例在1.4%(法国)
至3.7%(德国)之间。非洲国家有机农业占耕地比例最低,在0.05%以下。
有机产品日益丰富,市场不断扩展。2003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 2005年为300亿美元。据国际贸易中心分析,在过去几年中,欧洲国家的年增长率为 20-30%、美国的年增长率接近20%。频繁发生的动物流行病,如疯牛病和口蹄疫以及二 恶英事件,激励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有机 农业发展的潜力正在增强,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埃及、印度、马来西亚、菲律 宾和南非等,占世界有机产品市场的份额在上升。 (二)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背景 1.中国有机农业的起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世纪末,中国农业经历了40年的快速现代化进程。随之而 来的是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加剧,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自然灾 害频发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等~系列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着 手可持续农业的探索。全国农业研究机构、环境科研机构、林业研究机构启动生态农业 的研究和实践。生态农业理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 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真正开始有机农业运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9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 态研究室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开始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理念引入 8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中国。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成立,主要致力于有机农业 的研究、推广和有机产品的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1995年,国家环境保 护局发布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和《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 规范有机食品认证工作。199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分中心,开 展有机茶的技术推广和认证筹备工作。
中国有机农业是在国际有机食品市场的需求推动下起步。中国第一个有机产品是有 机茶,于1990年由荷兰SKAL认证。浙江临安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生产的第一批有机茶 出口到德国,标志着中国有机农业的正式起步。 2.中国有机农业的推进
中国进入2l世纪后,有机农业得到快速推进。国家制订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2001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2002年4月施行《有机食品技术规 范》。2002年农业部发布实施了《有机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 技术规程》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系列农业行业标准。2001年,农业部发布《实施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发展有机食品。2004年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有机 产品》国家标准,从而拓展了有机食品的的概念,有机产品从种植业、养殖业扩展到林 业、纺织业等方面。这些法规、标准的发布,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开始对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实施管理。同年,中 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CA)发布了CNAB--AC23《认证机构实施有机产品生产和 加工认证的认可基本要求》,规范了有机认证行业,批准成立了一批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2003年,北京中绿华厦有机食品中心,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国环有机食品发展 中心、杭州万泰认证公司等先后获得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内有机产品认证 机构。目前获得国家批准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共有29家,而获得国家认可委的有机认证 机构为6家。
产品按市场需求生产。有机农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开发天然有机食品,以出口欧洲、 北美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由农户在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或企业的产销合同指导下生产。 有机农业的产品以出口为主,1995年有机食品出口额30万美元,1999年为1500万美元, 2002年达5000万美元,2003年,6500万美元。此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 有机产品的逐步认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出现需求,逐渐开拓了国内有机产品市场。2005 年我国有机种养面积达N35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产值达到4亿美 元。 9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3.有机农业基础和市场前景
我国被誉为有机农业之母,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用养结合、 保持地力常新的技术和经验,仍然在农业中应用。我国地域辽阔,生产条件各不相同, 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或贫 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和农药,为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提供了捷径。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研究生态农业,许多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应用到 有机农业的开发之中,生态农业容易向有机农业转变。
有机农业研究不断深入。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 学院茶叶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了有机农业的研究,中国农业大 学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人才上的贮备和技术上的支撑。在 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实用成果,如免耕、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 人工天敌饲养、种养结合技术等,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政府部门重视有机农业的开发。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讲话和指示中,提
出发展有机农业。中央文件也多次从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 提出发展有机农业。不少地方政府制订了有机农业区域规划,并着手建设有机农业示范 项目,并把有机农业纳入到生态建设项目中,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支持。国家 十一部委还联合发文,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形成。人们满足 生活基本需求后,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的 加强,购买有机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需求迫切,从而推动有机产品的内需扩大。此外, 中国农产品由于质量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阻,农业贸易形势严峻。发展有机农业, 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是摆脱农产品出口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蔬 菜、大豆、稻米、花生、茶叶、干果、蜂蜜,以及中草药、生物药品,丝绸、棉花等都 颇受欢迎。
有机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劳动力集约型的产业。我国 农村劳动力众多,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优越的边远 山区,可以转移一部分劳动力从事有机农业生产,以维持社会稳定,提升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 10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三)国内外有机茶发展的背景 1.国外有机茶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有机茶首先在坦桑尼亚海拔2150米的Luponde茶场生产,1989年在伦
敦市场以“NatureLand”产品出现,拉开了世界有机茶生产的序幕。随后,斯里兰卡和印 度以及亚洲和非洲相继开始生产。国外有机茶的生产首先是满足国际市场对有机茶的需 求,进而为保持茶园的持续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提高茶 叶的效益为目的。
印度有机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8年在南印度的Manjolai进行小面积有机转
换生产。1989年,在荷兰进口商的帮助下,Oothu集团公司决定进行大面积有机茶生产, 该公司年产1000吨有机红茶和绿茶。90年代初,由于市场的低迷,阿萨姆早期转换的有 机茶园大多数中断,而Rembeng是印度坚持时间最长的有机阿萨姆茶标志。据印度生态有 机茶协会、印度的茶叶管理局以及有机认证机构估计,2001年印度有机茶产量达到6480 吨,主要分布在大吉岭、阿萨姆和南印度地区。印度有机茶主要出口到法国、德国、日 本、英国和美国。
斯里兰卡在20世纪80年代末生产有机茶。有机茶基地建设完善,大多数有机茶园产 量高,有机茶的生产和加工基本上保持稳定,主要产地在KoslandaStassen、Needwood 和Lanka,面积约为1340公顷左右,年产量达到1IOOD屯,产品除少量的绿茶外,其余全部 为红茶,一些传统有机红茶受到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欢迎。
肯尼亚的有机茶园主要在Kericho地区,每年产量160---200,屯,在近期内,有机茶生 产保持稳定。
坦桑尼亚有两大有机茶生产商,分别是Luponde有机茶种植园和Herkulu茶叶种植 园,2004年两家公司的产量约870,屯,大部分的有机茶在蒙巴萨岛拍卖市场销售。 南非的Ngome自1997年开始有机生产和认证,开始只是一小部分进行转换生产,随
后开始大力发展,至U2003年整个茶园都已转换成有机茶园,现在茶园面积500公顷,产量 950吨。
津巴布韦林波波河克里克,2002年6月开始有机生产,140公顷茶园全部完成有机转 换,预计年产量为250吨。
日本有机茶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茶叶在世界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生产,茶叶 生产的现代化带来高产量,也带来品种单一、抗性差、土壤肥力退化、酸化严重和水体 富营养化等系列问题。遭遇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后,日本少数茶农在自然农法的影响下, 1l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开始有机茶生产。据日本有机茶生产企业估计,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有机茶产量发展 到占全国茶叶产量的2%左右,主要分布在静冈、九州等地,有机茶的销售主要以直销方 式进行。从2000年起,日本有机食品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日本创建的Teike有机食品 销售模式,即生产者把产品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家中,以降低有机食品销售成本的模式, 得到有机食品界的认同和推广。 2.中国有机茶的发展
1990年6月,浙江省临安县生产了第一批有机茶,这批产品由浙江省茶叶公司直接出
口到荷兰,正式启动中国有机茶的生产。在这一时期,我国生产的有机绿茶,在国际市 场上的价格比常规茶高出50%-100%,有机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浙江、江西、 安徽等省的企业相继生产有机茶,逐渐形成江西大彰山绿色茶叶集团、浙江武义金山茶 业公司、义乌道人峰茶厂、宁海望府茶叶有限公司、安徽新安源有机茶公司等一批有机 茶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拉开了中国有机茶开发的序幕。 如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茶叶质量安全受到消费者的空前关注,国外对中国茶叶进口提出越来越 苛刻的要求,不断提高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扩大农药检测项目。国内一些媒体追踪 茶叶质量,频频曝光茶叶的安全问题,炒作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超标题材,“喝茶等于喝 农药”的说法见诸于报端,给茶叶消费带来了恐慌,也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有机 茶正值此时出现,给茶产业带来新的希望。有机茶可以突破国外在茶叶贸易上设置的技 术壁垒,又能给国内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环保、健康的饮品,破解了消费者对茶叶 质量安全的疑虑,找到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有机茶恰逢这一特定的背景 条件,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产品深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国内消费者的 推崇。
1999年前后,中国有机茶进入了推动发展期。地方政府重视有机茶的开发,出台优 12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惠政策,扶持有机茶的发展。加之有关机构的大力宣传,特别是2001年亚洲有机农业大 会在中国召开以后,有机农业的地位得到政府的认可。农业部发布了有机茶的行业标准, 为开展有机茶的生产、加工以及认证提供了依据。国内消费者开始认识有机茶,促进有 机茶在国内市场销售。2000---2005年有机茶认证产量、有机茶面积(见图1、图2)呈直 线上升,同时带动了有机肥(见图3)、生物农药、包装等产前和产后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6年我国有机茶认证的面积已超过20000公顷,估计产量达15000吨。生产的产品有绿 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茉莉花茶、茶饮料、茶浓缩汁、速溶茶粉等产品。 我国具有发展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国 茶树品种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国家、有种质 上的优势。茶区分布在北纬1旺37。,东经 9牝122。的山区或丘陵地区范围内,大部 分茶园分布在山区,一些茶区的大气质量 达到l级标准,符合有机茶的产地环境条件。 另外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 的限制,很少使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 这些茶园易于转换成有机茶园。同时政府将
有机茶纳入地方生态建设的内容,制订了有机茶的扶持政策,为我国有机茶的发展提供 了政策上的保证。
二、有机茶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综述
有机茶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 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并经过有机认证机构认证。
有机茶生产完全禁止了人工合成物质的使用,在保证茶叶产量和质量方面带来了新 的挑战。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跟踪国际有机农业的发展动向,采用新技术和传 统技术相结合,开发新产品替代化学合成物质,采用新技术替代老技术。1996年,中国农 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申请了“有机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
动了有机茶的研究,同期南京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在德国技术公司的支持下,在岳西县开 展有机食品项目,帮助推动有机茶的生产。安徽省霍山县在荷兰政府的资助下,也开展 了有机茶项目。随后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农业厅、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北 省果茶研究所、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叶研究所相继开展了有机茶生产技术的研 究。2002—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展了有机茶生产技术的系列研究,主要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集中解决有机茶的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问题。经过几年不懈的研究,已取 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茶园害虫生态调控技术、有机茶园专用肥、生物农药的研制,物理 防治器具等都取得了成效。
为了做好有机茶技术的推广,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 与发展中心。中心致力于有机茶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一些研究 成果逐步转化成生产应用技术,为推动有机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一)栽培技术的研究
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肥,要保证茶园肥力,生产优质的鲜叶原料,经多年的研究, 提出了~套适合我国有机茶园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强调茶园种植绿肥、铺草和施有机 肥等。通过茶园自身物质循环和再利用,配合茶园科学土壤管理,实现有机茶生产持续 发展。
1.种植与养殖结合提高茶园肥力技术
种养结合是有机农业倡导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当地资源,利用动物将太 阳能转化成植物所需的养分。猪一沼一茶生态模式成功地应用于有机茶,利用山草杂粮 养猪,猪粪在沼气池发酵,沼渣作茶园有机肥。沼渣中主要物质成分和含量见表2,能有 效地提高茶园的肥力和改良土壤。沼液中的氮、磷、钾等肥效快,可以作追肥用。此外, 表2:沼渣中的物质含量
Tab2:thecontentofbiogasdraffy单位:%
沼渣中还含有10一20%的腐殖酸粗物质,有效地改良土壤;沼液中含有无机盐、挥发性脂 肪酸、氨基酸、维生素、酶类、核苷酸、糖类等,是速效有机肥;沼气用于家庭能源和 照明,节约了大量的薪柴,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有机茶园用肥问 题。
利用山区丰富的草源开展种养结合,为茶园贮备足够的肥源。可利用山区丰富的草 料,开展养殖家禽和家畜,为茶园提供有机肥。1997年,四川青川县仙雾茶场开始种养 结合,利用300亩茶园周边的山草,饲养了20头牛、200只羊、4头猪和100只鸡,牲畜粪 便经过堆腐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后作为茶园的有机肥,每年每亩茶园施肥约1500kg, 保持茶园良好的肥力基础。茶园总产量从1997年不足3吨,增2日至U2006年的26吨,产量增 14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加了8倍多;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年产值从14万元增力nN300万元,是原来的21.4倍。 其它家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同样可以作为茶园有机肥使用。 2.茶园铺草和间作绿肥
茶园铺草既增加土壤有机质,又有利于土壤生物繁殖和土壤熟化,还能增加土壤营 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并能抑制杂草生长。茶园铺草后,还可降低采茶期间采茶 人员对土壤的踩压,是有机茶园应用的技术之一。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在大草地有机 茶园中试验,有机茶园铺草,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生态
条件,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近4倍,有益动物数量提高近2倍;此外,还增加了土壤的生 物活力,提高土壤活性(见表3)。有机茶园大都分布在山区,有丰富的山草资源;此外, 稻草、麦杆、豆秸、绿肥、蔗渣、薯藤等也可作为铺草材料,铺草前应对草料进行消毒 处理,同时防止草料对茶园的污染,不使用被农药和除草剂沾染的草料。 表3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Tab3:thechangeofthenumberofsoiImicroorganismundercoveringthestrawintheorganic teagarden
茶园问作绿肥是自力更生解决肥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利用太阳能转为生物能来 提高和保持茶园土壤肥力的一项基本有机农业技术。种植绿肥可以减少土壤裸露程度, 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向土壤深处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另外,绿肥根系发达,尤其 是豆科绿肥作物有共生的固氮菌,可以固氮,它在行间生长不仅可以促使深处土壤疏松, 而且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氮素含量,加速土壤熟化。茶园间作绿肥还可以改善茶 园生态条件,冬绿肥可提高地温,减少茶苗受冻程度,夏绿肥还可起到遮荫、降温的效 果。一些茶园梯坎、梯边、沟边、路边等种植多年生绿肥对固土、防塌、护梯(沟、路) 等效果也十分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上虞有机茶园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禾本科还是豆科绿肥对改良土壤和促进茶苗的生长都有良好的效果(见表4和表5),种植 任何绿肥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比对照组要高。种植绿肥 的茶树生长势比不种绿肥的要好。
表4:不同绿肥对有机茶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Tab4:theaffectionofsoiInutrientunderdifferentgreenmanureinorganicteagarden 单位:mg/kg
表5:不同绿肥处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Tab5theaffectionofteatreegrowthunderdifferentgreenmanure
茶园间作绿肥一般在1~3年生的幼龄茶园,新台刈改造茶园,及密度较稀疏的丛栽 茶园。成龄采摘茶园要充分利用地边、坎边及其他的零星地角广种绿肥,或者留有专门 的绿肥种植基地,充分发挥绿肥在有机茶生产中的作用。
选择绿肥品种时,首选固氮能力强的、含氮高的豆科作物。1~2年生中小叶种幼龄 茶园,尽量选择矮生或匍匐型豆科绿肥,如小绿豆、伏花生、矮生大豆等等,既不碍茶 树生长,又起到水土保持的效果。2~3年生幼龄茶园可选用早熟、速生的绿肥,如乌豇 豆、黑毛豆、泥豆等等,可防止茶树与绿肥之间生长竞争的矛盾。
绿肥利用方式有:其一直接翻埋作肥料;其二作牲畜饲料,绿肥经过动物肠胃消化 吸收后,通过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施于茶园作有机肥;其三它可作基肥用作沼气发酵 材料,发酵后可作茶园基肥和追肥;其四作茶园土壤覆盖物;其五作堆、沤肥用。 3.重施有机肥
施有机肥是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系统外的有机 16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肥要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茶叶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就着手研究有机肥无害化技 术,并根据茶树的需肥特性,开发出系列“有机茶园专用肥”,并帮助开发出上海“长征”、 江山“阿姆斯”、福州“绿地”及金华“汇仁”等,适合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施用;在浙江、
福建、江西等地广泛使用。
饼肥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一种肥源。在茶区使用的饼肥主要有油菜饼、茶籽病、桐予 饼、大豆饼。这些饼肥养份含量高,尤其是含氮量高,如大豆饼含氮(N)高达70克/千 克,其他的几种饼肥也达到30~60克/千克。来源最广的菜籽饼含氮(N)量达46\"55克/ 千克,含磷(P205)20一'28克/千克,含钾(K20)12~15克/千克,并且在土壤中腐解时 还产生天然类激素物质,刺激茶树根系生长,是茶园较好的有机肥。大多数饼肥不需要 经过无害化处理可直接在有机茶园中施用,桐子饼含有较高的桐油酸和桐氰,茶籽饼含 有较高的茶皂素等,需经过堆腐发酵处理后才能施用。
基肥是茶树春茶的物质基础。有机茶园施基肥时应坚持“净、早、深、足、好”五个 字标准。由于有机茶园不能施用化肥,有机肥中含氮量普遍偏低,必须加大施肥量才能 保证供氮量,成龄采摘茶园,如施堆肥,每年每亩不得少于1000公斤,如施菜籽饼肥每 年每亩不得少于200公斤。基肥中多掺些含氮高的有机物,如鱼粉、血粉、蚕蛹、豆子饼 等。
(二)植保技术的研究
有机茶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在茶园病虫害发生期间,如何控制病虫害的危害,是有
机茶植保研究的关键性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生产中开始应用。 1.生物农药的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就开始研究生物防治方法,现已研究 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毛虫病毒、韦伯虫座孢菌剂等生物农药。
研究发现茶尺蠖幼虫取食核型多角体病毒后会感病死亡,通过收集茶尺蠖尸体,培 养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以活体形式分洒在茶园,使其茶尺蠖吸食时染毒致死,达到防虫 的效果。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潜伏期较长,有的茶尺蠖甚至到蛹期才能死亡。感病 死亡的虫尸体内含有大量病毒,可在田间继续扩散感染,因此后效作用强。中国农业科 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治效果已达到80%以上。 茶毛虫病毒是最近几年的新成果,是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Bt混合制剂防治茶毛
虫。使用1000倍制剂使16天虫口死亡率达到87.0%,18天虫口死亡率达到96.8%,现已完
成了中试生产试验,正在申请农药登记。茶毛虫一Bt$1J剂还有兼治茶刺蛾、斜纹夜蛾的作 17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用。
应用病原性细菌防治茶树病虫也开发出较多的生物制剂。其中苏云金杆菌(Bt)制
剂是在茶园应用也是生物技术成果之一,这种制剂对多种磷翘目食叶害虫有良好的效果。 韦伯虫座孢菌是茶叶研究所从黑色粉虱患病幼虫体上分离获得的,它常和拟青霉菌
混杂发生。用每毫升含l×107—108孢子的病菌培养液在田间喷施黑色粉虱虫体,防效在 83.4%一86.7%,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无显着差异。在田间的残效可持续3年以上,喷施卜2
次的茶园,绝大多数黑色粉虱被寄生。韦伯虫座孢菌和拟青霉混合的制剂,在茶叶生产 中应用于黑色粉虱的防治。正在研究的叶蝉真菌制剂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在75%以上。 真菌、细菌和病毒除了研发出一些防治害虫的农药外,目前又发现了一些防病的生 物体。茶树叶面上常有一些有益微生物区系对茶树病菌有抑制作用。安微农业大学从茶 树叶面分离出有益的芽孢杆菌,已证明对茶赤叶班病菌、茶白星病菌、茶轮班病菌有抑 制作用,现正在开发农药制剂。 2.昆虫化学信息素防治害虫技术
20世纪90年代,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开始研究昆虫之间的通信机制。重点研究了 寄主植物一害虫一天敌三营养级间的化学通信,鉴定并分离了一些茶树、害虫的化学信 息素,建立了化学信息素和色彩在茶树一假眼小绿叶蝉间、茶树一茶蚜一天敌间、茶树 一黑剌粉虱成虫间的通讯效应,发现顺一仁已烯一l一醇等绿叶气体对上面3种害虫都有 强烈引诱作用。虫害之后,茶树释放挥发性的互利素,害虫也分泌利它素,如茶蚜和粉 虱的密露等,互利素和利它素强烈引诱天敌昆虫和蜘蛛朝叶蝉、茶蚜和粉虱定向搜寻。 韩宝喻研究发现芽绿色对假眼小绿叶蝉、油菜花黄对茶蚜、素馨黄色对黑刺粉虱有良好 的引诱作用。通过联用化学信息素和色板对害虫天敌的叠加诱集效应,增强了天敌对茶 园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开拓了茶园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蚜和 黑剌粉虱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在安徽敬亭山使用,校正虫口下降率分别为55%_45%; 对茶芽的防效达到509b-85%;对黑剌粉虱诱捕,虫口密度下降约60%。信息素研究成果, 为我国有机茶园病虫防控寻找到一条新途径。 3.综合防治方法
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有机茶园的病虫害控制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 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 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 制茶园病虫害,从而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 (1)茶园和茶树基础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选择良好的茶园生态条件,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有机茶园应建在生态环境良好的 地带,茶园周边植物群落丰富多样,周围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以利于寄生性、捕食性和 病原性天敌的生存,形成害虫一天敌良性生物链,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茶园避免 大面积连片种植,防止病虫害直接迁移,大片茶园应按地形和地势重新规划,种植高低 不同的植物建立隔离带。
有机茶园首先要选抗性好的品种,其次要进行科学地管理,以培肥茶树,提高抗病
虫能力。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状态,茶园可进行翻耕配合施肥,施用基肥以农家肥、 沤肥、堆肥、饼肥等为主,适当补充矿物性磷钾肥。基肥用量应加大,确保补足因采叶 而损耗的氮素量。 (2)农艺防治措施
及时采摘和修剪,抑制芽叶害虫的发生。芽叶是茶叶采收的原料,营养物质高,病 虫发生也严重。达到采摘标准,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 茶细蛾、茶跗线螨、茶橙瘿螨、茶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经过采摘,可恶 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于不同病虫类型危害严重的茶园还要 注意重采、强采以至采用不同深度的修剪等,抑制病虫害的扩展。
及时中耕,合理除草。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
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尤其是夏秋季卜一2次的浅翻, 对防治病虫更为有效。对茶丽纹象甲、角胸叶甲幼虫发生较多的茶园,也可在春茶开采 前翻耕地一次。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除草。至于一般非危害性的杂草不必除草 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增加 土壤有机质。
(3)物理防治和机械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和特殊趋性或习性,采用人工或机具进行害虫的防治方法。在 茶树有害生物的物理机械防治中,最常见的是灯光诱杀法。这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 使用人工光源来诱捕害虫。茶树害虫中趋光性较强的种类有:茶尺蠖、油桐尺蠖、茶黑
毒蛾、茶刺蛾、扁剌蛾、茶叶斑蛾等。对这些害虫均可利用其趋光性进行诱集以预测和 防治。频振灯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产品,利用黑光灯作为引诱害虫的光源,以高压电网电 击或其它液体粘着方式捕杀害虫。
机械防治的方法较多,有风力吹扫、喷水、人工捕杀等。日本用采茶机的风力吹扫 小绿叶蝉,并用液体粘附的方法已在研究之中。人工捕杀是机械防治中的一种,是我国 茶农采用的一种传统方式。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可以将4—6龄的地 ’ 19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老虎扒土捕杀,茶毛虫以卵成堆在茶树叶背越冬,可利用冬季进行人工收集捕杀。另外 还可以利用害虫的某些特殊趋性,如地老虎成虫对糖、酒、醋液的趋性,白蚁对甘蔗渣 的趋性,进行人工捕杀。 (三)有机茶标准的研究
有机茶开发初期主要依据国外有机农业标准在中国进行实践。1999年开始着手中国 有机茶标准的研究,主要参照FAO有机食品加工指南,在反复比较研究欧盟有机农业标准, 美国有机农业法,日本JAS法后,根据中国有机农业和茶叶产业的实际情况,2000年在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制订浙江省有机茶标准。标准分成四个部分,同时对 认证进行了要求,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认证有机茶的地方标准。随后,为进一步推动有机 茶在全国的发展,农业部2001年批准有机茶行业标准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充分研究国外有机农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有机 茶生产的实践,应用我国成熟的生态农业经验和有机茶生产技术成果,起草有机茶的标 准。有机茶共有四个标准组成,分别是NY5196—2002《有机茶》,NY/T5198—2002《有机茶
加工技术规程》,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和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
术规程》。四个标准组成了有机茶完整的标准体系。这四个标准规定了有机茶从产地到产 品以及包装和销售全过程的要求。
NY5196-2002规定了有机茶的范围、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 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标准中对有机茶的农药残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所有的 农药残留为Lod,农药检测范围可以随用药品种不同而增加,这种要求是根据中国国情制 定的,农药残留限量远高于世界各国要求:茶叶中的铅含量(≤2mg/kg)和铜含量(≤ 30mg/kg)也高于世界其它各国。在NY5199-2002产地环境标准中,要求有机茶产地应选 择在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高,远离污染源和具有较强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 生产区域。同时要求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边界和一定宽度的隔 离带,提出了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具体指标要求。NY/T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提出了原料、辅料、加工厂、加工设备、加工人员、加工方法、质 量管理及跟踪的要求。这个标准是有机茶加工认证的依据,第一次在茶叶加工中分原料 和辅料进行要求,为顺利实施茶叶深加工产品认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前条件下, 一些配料无法得到有机产品时,允许使用不超过总重量5%常规配料。加工时不得添加人 工合成的添加剂,也不得采用离子辐射方法加工;对保障食品质量的加工车间、加工设 备等硬件提出具体要求,对加工人员以及管理也作了要求。要求做好各项加工记录,建 立完整的质量跟踪体系是这一标准的创新点。NY/T5197—2002为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有
20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机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地选择,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 害防治,茶树修剪和采摘以及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等。在茶树病虫害防治中,采 用农业、物理和生物方法,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的种类。
这套标准是在广泛搜集和参考了国内外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和茶叶有关的标准、科
研成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农业行业标准,各项指标科学、先进、可操作性强, 是当前我国生产有机茶及相关产品遵从的标准。 三、有机茶的认证体系建设和产品监管 (一)有机茶认证体系 1.有机茶认证机构
最早在我国开展有机认证的都是国外认证组织。我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有机食品 展中心于1996年在南京成立。为了推动我国有机茶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利用自身技术优势,1999年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有机茶中心),专门从事 有机茶技术推广。2000年,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国内正式开展有机茶认证。2002年 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注册为“杭州中农质 量认证中心”,成为独立法人机构,专门从事有机茶及相关产品的认证。
有机茶认证机构在组建初期,行政上隶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同时还接受浙江
省有机茶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开展浙江省有机茶认证工作,其认证机构由多个部门共同管 理。认证机构为了理顺业务管理关系,成立了有机茶认证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有 机茶认证委员会由来自茶叶研究、茶叶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等部门的专家和领导组成, 为有机茶认证质量把关并作出认证决议。有机茶指导委员会由农业、茶学、经济等方面 的专家组成,负责拟定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认证组织的发展目标,为有机茶稳步推 进作出规划。
2002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管理认证机构后,要求认证机构具有独立性和公正 性,机构必须自身承担法律责任,为此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停止了指导委员会对中心 的规划工作,中心的发展规划由认证组织自已确定。2005年按认监委的要求,取消了由 外部人员组成的有机茶认证委员会,所有的认证决议均由机构自行决定,不再留有外来 组织的决议人员,以保证有机认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 全国共有26家认证机构获许从事有机产品认证,认证有机茶的主要机构还有北京中绿华 21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厦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南京国环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杭州万泰认证公司等。 2.认证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有机茶认证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有机茶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法律框架下,按CNAB—AC23《机构认可基本要求》以及相应 的规范要求,组建了认证机构,完成了必要的场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完善了内部组 织结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与外部组织的关系,有机茶认证机构制订了《有机茶 认证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文件,以保持有机茶认证工 作的持续有效性和适用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16个要素的管理,对34个工作程序实施 控制。此外,对检查过程编制了作业指导书,从文件上保证体系的运行。每年按要求对 质量管理进行内审和评审,以检查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并按持续改进的原理,对管理体
系进行不断的改进,以保持其适宜性和有效性。2003年,在中国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指 导下,完善了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按规范的要求,起草、修改和补充了机构认可所需 的文件,逐步完善了有机茶认证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评审, 获得国家认监委的批准证书,从而奠定了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2005年,又通过了中国认 可委员会的评审,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认可资质。 3.有机茶认证程序
有机茶认证实施检查员制度,是以检查员实地检查为主,以检测手段为辅,强调认 证企业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控制体系,重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目前,认证的实施 有一套规范的基本模式,各认证机构按这一模式开展工作,通常按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1)问询:了解有机茶认证相关信息、认证的基本要求和认证程序。了解企业的基 本情况。向认证机构索取相关资料。
(2)申请、签约:填写申请表,缴纳申请费,将填写好的申请表返回认证机构,并
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签订有机茶认证协议书,缴纳前期费用。认证机构将全套调查表 及有关资料发给申请人,填写有关情况调查表,准备相关材料。
(3)材料初审:阅读申请者的基本材料和相关文件,并通过其它途径了解企业的基
本情况。根据申请人提出的认证内容,根据认证范围和认证标准的要求,对提交的材料 进行审查。主要审查认证材料的完整度和准确性,必要时,要求补送有关材料。 (4)采样检测:申请者选定茶园基地后,采集样品送国家认监委认可的实验室,对 茶叶样和土壤样进行分析、检测。检测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认证程序。
(5)实地检查、编写检查报告:实地检查是有机认证的关键程序。认证机构编制检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查计划并经确认后,派出检查员,依据有机产品标准,对申请者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体 系等进行实地检查评估,记录检查过程,编写检查报告,这些材料须经有机茶认证机构 进行综合评估和审议。
(6)综合审查:根据检查员的检查报告、相关检测报告和申请者提供的有关材料,
认证机构对照有机认证标准进行综合审查,并编制综合评估报告。如果综合审查认为申 请者符合有机认证的最低要求,则提交评审。同时核定认证面积和产量,提出改进建议。 (7)认证决议:认证决定人员根据中心编制的评估报告、检查员报告、相关的调查
表和证明材料,评价申请者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作出同意认证、有条件认证、拒绝认证 和有机转换认证的决定。
(8)颁发证书:根据认证决议,认证机构对获证单位颁发证书。并上报国家认证认 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有机产品的质量审定不仅要对终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更重要的是审查产品在生产、 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是否可能受到各种污染的影响,是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 程控制。有机生产者必须建立一套可追溯的质量跟踪记录体系,以表明生产、加工全过 程是可控制的。 4.有机检查员队伍
检查员实地检查是有机认证的一大特色,检查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有机认证的 质量。为了确保检查员的业务素质,有机茶中心在组建时就注重对人员的挑选。除了强 调有专业背景和~定实践经验外,更加强调人员的思想素质,遵守制订的规则和程序, 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客户。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检查员资格,部分检查员还送往韩国、日本 培训,获得亚洲和国外机构检查员资质;有机茶中心先后与Et本杂货技术研究所、北京 陆桥技术培训中心合作,进行了梯级培训,全面提高检查员的业务能力和从业素质。现 已建立了一支58人的检查员队伍,分布在全国主要茶区,为有机茶检查贮备了人力资源。
为了全面提高检查员的管理能力,许多检查员还参加了IS09000审核员培训,取得初级审 核员资格,提高了检查员队伍的质量体系管理能力。目前,主要人员均取得了有机产品 种植和加工国家检查员资格。 表6:有机检查员培训人次
Tab6thenumberoftraininginspector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有机茶的监督和管理
获证后的监管是持证期间重要的工作,为了做好认证后的监管,认证组织采取了强 制措施,推进有机茶持证期间的管理。 1.加贴有机标志
在产品的最小包装上必须加贴有机标志。为了区别有机茶和常规产品,按国家有机
产品标准规定,在每个销售的最小包装上必须加贴“中国有机产品”标志或“中国有机转换 产品”标志,并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两类认证产品。同时要求有机茶认证企业加贴带有“有 机茶”的认证标志,在有机茶包装上会同时出现了国家有机产品标志和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标志,其标志按规定的图案、色彩、尺寸制作或直接印刷在包装物上,以区别常规产品。 为了提高有机产品的保真度,有机茶认证机构在标志上加入了防伪信息,标志的数 量除按生产实际发放外,还对标志进行了编码处理,以便消费者确认真伪,认证产品的 编码接入电信系统和网站,利用电话和网站可以核实产品的真伪,有效地防范了假冒行 为。
2.销售专柜和销售证书制
为了管理好有机茶的销售市场,对有机茶认证企业采用销售证书和销售专柜制。要 求销售有机茶的商场、百货店、茶叶商店以及市场,必须获得有机茶销售认证,同时设 立有机茶销售专柜。获得销售认证的企业必须有开展正常经营的场所和条件,硬件达到 食品卫生的管理要求,软件上要有健全的销售管理记录;此外,销售企业与有机茶生产 企业建立业务关系,保证有稳定的有机茶来源,并在认证中心开具销售证明。通过这些 措施,保证有机茶销售在受控状态,并保证了销售商的有机茶质量,提高了有机茶的信 誉度。认证机构也积极推荐消费者在有机茶销售专柜购买有机茶,并适时发布有机茶消 费指南。
3.保全可追溯记录
必须保持全过程的记录。有机产品采取了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必须记录从产地环境 到最终消费全过程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记录成为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证明材料,获证者 应建立完整的记录档案,在产地应有产地环境检测结果记录,包括土壤、大气、灌溉水 的检验报告。种植的种类,种子或种苗的处理情况,以及购入的证明和证据。总之质量 跟踪记录应记载各种相关活动中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投入物品、操作、结果和效 果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和图像等资料。为认证产品提供评估的依据,为提高 管理水平积累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成为追溯质量的重要证据。茶叶生产企业应做好 24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农事活动记录、加工记录、销售记录、贮藏和运输记录,并保存好购买投入物凭证。 四、推动有机茶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市场需求 1.国际市场
中国有机茶的开发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下启动的。中国第一个有机茶直接销往国外市 场。有机茶开发初期,由于产品价格常规茶高出50--100%,有机茶经济效益较好,中国 有机茶首先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绿茶出口生产基地生产,2000年中国出口有机茶 3000多吨,2006年出口约7000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机食品和有机饮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市场上开始热销, 其销售额的比例也不断提升。步入2l世纪后,超级市场等主流销售渠道介入有机食品销 售,有机食品和有机饮料的销售额在欧美国家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随着国际有机食品 市场的发展,有机茶市场仍呈上升趋势。目前,世界有机绿茶市场贸易量的85%为我国所 有,若加大我国有机茶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国有机茶的认知度,国际有机茶市场有较大 的空间。 2.国内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茶叶质 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高涨,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问题常常受到质疑,必须有新 的产品投入市场,树立消费者对茶叶消费的信心。有机茶因产地环境优良,生产过程不 使用任何化学物质,产品中没有任何农药残留,具有安全、优质、健康、环保的特征, 能消除消费者对质量的忧虑。有机茶的出现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有机茶质 量安全达到极致水平,成为生产高档产品企业的首选。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有 机茶成为茶叶行业的兴奋点,受到行业的追捧和推举。农业部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 划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生产有机食品。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崇尚高品质生 活的消费者,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消费有机产品。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 京,首先接受了有机茶的消费。 3.有机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我国茶叶在进入2l世纪后,面积和产量的增长超过了消费的增长,茶叶以销定产的 模式基本形成。由于效益和销售量的制约,茶树鲜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许多茶叶原料 浪费在茶树上,特别是一些山区或处于偏远地的茶园,由于管理费工费时,效益较低, 25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许多茶园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这些茶园由于环境优越、很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容易 转换成有机茶园,与常规茶园转换成有机茶园相比,具有费时少、见效快的特点,加之 有机茶不含有任何农药残留,市场的售价可高于常规茶叶,效益也比较明显。因此,有 机茶的开发,不仅提升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水平层次,而且也调整了我国茶业产业的 结构。有机茶的发展使一些荒芜或半荒芜的茶园得以恢复利用,充分利用我国茶叶资源。 4.政府提高工作绩效
在全球有机农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有机茶的生产。2002年,农
业部发布了《有机茶》等四个行业标准,启动了有机茶的开发。2004年,商务部等十三部 委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政府制定政策全面推 动有机农业。2000年有6个茶叶主产省制订了有机茶发展规划(表7)。经过5年的努力, 各地基本实现了这一规划。据浙江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省有机茶园面积就达 11067公顷,有机茶产量达到了6850吨,面积和产量全面超过了规划的指标。 表7:茶叶主产省有机茶发展规划
Tab7thePIanoforganiCteaofsomeofTea—producingprovinee
各级地方政府鼓励扶持开发有机茶。云南省政府2002年、2003年拿出专项资金,用
于建设10个有机茶、无公害茶示范基地县。湖北省2001—2005年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帮助企 业发展有机茶。浙江绍兴县、武义县、松阳县、嵊州市等地制定了认证茶园补贴政策,
鼓励有机茶生产。在各地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有机茶开发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些茶叶 重点乡镇将有机茶的发展写进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同时将有机茶认证面积作为考核干 部的指标之一。这些措施展示了政府强力推进的愿望,有机茶的发展迅速成为热点,一 些地市着力打造有机茶之乡,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政府在组织有机茶开发中取得 成绩,提升了地方茶叶的知名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论坛营销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二)宣传和传播有机理念 1.传播有机茶理念
有机茶1990年开始生产,有机理论和概念伴随着有机茶的开发而传入,有机农业采 用自然生态法则,生产中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污染,最 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内部的物质循环,生产优质、安全、足够的农产品以及加工原料,以 保证消费安全和食品的供给。要在中国发展有机茶,必须传播有机理念,开拓有机茶市 场。中国有机理念的传播是采用科学技术普及方式进行的。茶叶界利用技术和专家优势, 首先在科普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有机农业的基本原理;出版专着普及有机茶基本知识; 在浙江日报、中国食品报等平面媒体上,开辟专栏和专版介绍有机茶的生产要求和产品 特点,让读者了解有机茶的生产方式;着重介绍有机茶安全、优质、环保的特点,在有 机茶的宣传中采用了单向传播模式,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有机茶,专门设计了有机茶标志, 以突出保护环境,生产优质产品的理念,获得有机茶认证的企业可以将标志印刷在产品 包装上,允许有机茶企业将标志印在宣传材料上,不间断地向公众展示有机茶,并频繁 地在专业和大众媒体上出现,通过高频度长时间的宣传,有机茶理念被广泛地接受。 传播有机理念是有机茶推广的重要方式。有机生产方式减少了资源消耗,拒绝使用 化学合成物质,保护了生态环境,生产了安全优质的产品,是公认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 式,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更应崇尚和享受有机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幸福,以 关爱环境和健康,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播有 机理念一方面宣传有机生产的宗旨和原则,另一方面鼓励人们从事有机生产并消费有机 产品,实现有机茶持续稳定的发展。 2.展示有机茶开发成果
举办有机茶活动,展示有机茶的开发成果。从2000年开始已先后在杭州、北京、安 徽等地举办了有机名优茶品评会、有机茶展示会、有机茶推介周等活动。活动内容通过 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并组织消费者学校举办有机茶知识讲座,用各种宣 传方式介绍有机茶的特点、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传播有机茶理念和知识。
大规模展示有机茶,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在“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茶文化博览会” 上向北京消费者展示有机茶的开发成果。全国共组织了32家企业集体参展,布置了专门 的有机茶展示厅,统一组织展台的布置,统一制作有机茶认证标志,整体展示有机茶企 业的阵容和产品,形成了展览会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中央级媒体报道了这一盛况,北京 消费者在展览会上与有机茶企业的接触,消除了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疑虑。博览会期间, 武义县召开了“中国有机茶之乡”新闻发布会,给有机茶的宣传营造了更大的声势。通过 27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有机茶大型展示活动,吸引了北京消费者的目光,提高了有机茶的影响力。此次活动启 动了北京有机茶的消费,会后北京的一些茶叶企业加入到有机茶的开发行列中,浙江、 福建等地进京销售企业纷纷回到家乡承包茶园,开发有机茶,一些零售企业也要求销售 有机茶,掀起了有机茶热。
为了巩固北京消费市场的成果,2003年浙江省在北京八达处举办了“浙江有机茶宣传
推介周”活动,国家和浙江省的老领导何康、费根南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京内外的二十 多家媒体参加了宣传报导活动,一些参加推介的企业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取得良好的销 售业绩,坚定了浙江省开发有机茶的决心;北京市民通过与有机茶生产者的再次接触, 更加全面地了解有机茶理念,激发了有机热情和情结,经过几年的推广和宣传,北京有 机茶消费市场基本成熟。 3.推出“金字塔结构”
游说茶饮料生产企业开发有机茶饮料成功后,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2003年开始生产
有机茶饮料,2004年全面量产。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制作了2个版本的有 机茶广告宣传片,从原料开始叙述有机茶的生产要求、加工过程,形象地用金字塔结构 表达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分别位于塔尖,塔腰和塔基的三个位置。2003 年和2004年娃哈哈集团在国内20多家电视台投放了有机茶广告,在我国饮料界制造了有 机茶旋风。由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提出的金字塔结构,将有机食品置于塔尖的形象 比喻,通过娃哈哈集团公司的宣传,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公司投入的有机茶饮料宣 传片,不仅传播了有机茶知识,树立了有机茶的形象,推动了消费理念;而且提高了有 机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有机茶的推广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广大中小有机茶生产者获 益。
4.大企业共同提升有机茶的影响力
着名企业和茶叶行业内的大型骨干企业参与有机茶的开发,不遗余力地推动有机茶 的发展,扩大有机茶在行业内的影响。国内着名的茶叶老字号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较早 涉足有机茶的销售,与一些有机茶生产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帮助部分有机茶 生产企业开辟了北京市场的销售。经5年的市场推广,有机茶销售量已占公司绿茶销量的 三分之一。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有机茶打响了在北京的知名度。北京张一元茶 叶公司建立了有机茶基地,销售多种有机茶。一些以出口茶叶为主导的企业,也以极大 的热情关注国内有机茶市场的开发,浙江华发出口茶厂、浙江省茶叶公司、三明公司也 在国内市场推出有机茶。一些上市公司和其它行业的大型公司,瞄准有机茶进行产品和 市场开发。深圳深宝华诚公司、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成都三江集团、江西三清山旅 游集团、四川峨眉山旅游集团公司等,均选址建设有机茶基地,部分企业建成集生产、 28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茶叶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加入,不仅壮大了有机茶 产业的规模,而且通过各自的渠道,宣传有机茶,提升了有机茶的知名度,同时增强了 有机茶产业的实力。
继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认证有机饮料后,一批有品牌有技术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入
到有机产品开发中,延伸了有机茶产业链。统一昆山企业、深圳华诚食品公司、大闽(漳 州)食品公司先后进行有机茶产品认证。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有机茶产品从纯茶扩展到 茶饮料、茶浓缩汁、速溶茶粉等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的认证,改变了市场上有机茶产 品结构,提升了有机茶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有机茶的销售额迅速增加。2004年深加工产 品认证产量达到了3万吨。此后,一些投入品生产企业也相继加入到有机茶行业中,香港 长江实业集团研制的矿物油产品,上海长征肥料厂,福建阳光集团研发了有机肥料,韩 国九代司公司认证了叶面肥,一批生产投入品企业的加盟,将认证产品延伸到产前,2005 年投入品认证产量达N30000多吨,为有机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品牌效益的示范效应 1.有机茶生产示范
示范是有机茶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好有机茶示范企业和示范户,也就是培养 了农民领袖,通过农民领袖取得效益,将有机茶研究技术成果向周边企业和农民扩散,
从而实现技术推广。
武义金山茶叶公司潘金土在得知国际市场需求有机茶的后,首先在武义生产有机茶。 承包了柳城镇300亩荒芜茶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茶园 改造并按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管理,1992年获得0FDC有机认证。随后分别获得国#}IM0 有机认证,产品通过茶叶出口公司销售到日本、美国、德国等地,有机茶销售价格比普 通茶高出50%以上,产品出口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金山茶叶公司又将基地扩到大 圆塘、陈宅等地,按有机茶生产要求管理茶园,将人工防治病虫害措施、有机肥培肥技 术扩散到两地的承包大户,鲜叶运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产品通过公司自己注册的“中 国有机茶\"互联网销售,效益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第一个有机茶互联网的 开通,提高了企业在行业的知名度,订货数量最高时达到300吨,金山公司没放过这个机 会,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县农业主管部门分析了有机茶的前景,当机立断在全县发展 有机茶,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有机茶基地建设,对获得有机茶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一 直坚持了6年。目前,全县有5万多农户参与有机茶生产,3.5万亩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 的茶园得到恢复性的开发,有机肥、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新技术在武义普遍得到应 用,随着有机生产方式在全县实施,茶园用药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全县茶叶的质量 29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方国强1998年率先在安徽休宁生产有机茶。公司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方式扩散有机茶生产技术。为了管理好有机
茶生产基地,让农民掌握有机茶生产技术,邀请了有机茶专家每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培训茶农,重点讲解每个生产季节的技术要求,管理方法和采取的措施,并将有机茶的 技术要点编成简单易懂的“三字经”,向农民传授,便于农民理解和掌握。目前,新安源茶
叶合作社已发展会员546人,建成了5842亩有机茶基地。公司生产的有机绿茶销往欧盟, 成为中国绿茶在欧盟茶叶市场最大的供货商之一。2006年,出口欧盟有机茶600吨,产值 1200多万元。其有机茶基地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定为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安 源”牌有机茶被农业部推荐为2008J匕京奥运会指定用茶。 2.有机茶效益的示范效应
我国有机茶从1990年开始认证,在进入21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 视有机茶的经济效益。有机茶发展中心根据我国茶叶产业的国情,提出了有机茶开发必 须和名优茶生产相结合,生产“有机名优茶”的发展思路,开创了中国有机茶的新局面, 有机茶生产效益全面提高。据有机茶发展中一心2003年对全国有机茶企业进行调查显示, 87%的有机茶生产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知名度也普遍提高;100%的企业
认为有机茶比常规茶更好卖。2005年和2006年的调查显示,有机茶的效益比常规茶高30% 左右。一些企业在开发有机茶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效益。
安吉县华山茶场1999年开始有机茶的生产。2000年获得有机茶认证,作为当地第一 个有机白茶,属市场稀缺产品,每公斤售价比常规产品高出200元,120亩有机茶园实现 增收30万元。有机茶开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周边企业也开始按有机方式种植,至U2006 年,安吉白茶产地共有1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认证,有机茶获证面积达至U3220亩,有机茶 产值达至U5796万元,平均每亩产值18000元。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在北京销售有机茶,不仅把企业做强做大,还推动了武义县
有机茶的发展。北京更香茶叶公司从1999年开始销售有机茶,以“更香有机茶”在北京马
连道茶叶市场亮相,由于有机茶不含任何农药,质量安全水平高,产品品质优,在市场 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抓住有机茶安全、优质、环保、健康的优势,通 过各种媒体不问断地向消费者进行诉求,一度成为茶叶质量安全的热点和产业关注的焦 点。一些媒体机构纷纷报道和介绍有机茶,有机茶迅速成为马连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成为马连道商家追逐的目标。更香茶叶公司根据北京茶叶市场的消费的特点,继在武 义生产有机绿茶后,又在广西建设有机茉莉花园,生产有机茉莉花茶,迎合北京消费市 场的需求。由于抢占了有机茉莉花茶的先机,又在市场上打出与众不同的“有机”牌,公 30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司的市场定位在“有机茶’’上,回避了与北京知名品牌的直面竞争,使“更香有机茶”品
牌快速形成,迎得消费市场。从2000年至2006年,公司的销售店从2个发展N44个,并把 销售店从北京开到华北地区,成为北京茶叶销售业绩成长最快的公司,在不到10年的时 间里,公司发展成为北京茶叶零售企业的三甲之一,年销售额从初期的几万元发展到现 在的上亿元。有机茶在北京销售稳步发展后,北京更香茶叶公司返回武义组建了武义更 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3000多家农户签订有机茶生产协议,以公司+基地的形 式,建起了4000多亩有机茶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有机茶生产,使武义县有机茶有了稳定 的销售渠道,保持了有机茶的持续发展。北京更香茶叶公司有机茶销售的成功,也带动 了北京有机茶的消费,许多茶叶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有机茶的开发和销售中,推动了有机 茶的整体发展,目前,北京有机茶销售专柜多达161个,是中国有机茶消费最大城市。 一些地区通过有机茶的开发,不仅带动了有机茶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地区茶叶产 业的发展,区域性茶叶经济效益显现。浙江省武义县1992年开始生产有机茶,在县政府 鼓励政策的扶持下,至U2006年,全县有机茶园面积发展到1251km2,成为全国面积最大 的有机茶生产县之一,有机茶产值实现了7500万元(见表8)。全县茶叶经济在有机茶的 带动下,呈稳步上升趋势。2006年茶叶总产量达到7100吨,产值达到2.55亿元,占全县 农业总产值的24%。全县大规模开发有机茶获得成功,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 乡”,以有机茶生产企业为主体生产的“武阳春雨”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安徽省休宁县以有机茶开发作为全县茶叶经济的突破口,通过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县 的建设,提升了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茶叶生产一直呈良好发展势态。2006年全县茶 叶产量4990吨,产值1.39亿元;其中有机茶产量达N970.8吨,产值3103万元:在2006 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2800P屯有机茶中,休宁县有机茶就达600n屯;有机茶的发展带动了全
县茶叶经济,全县加工出口茶叶1.6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茶叶出口加工基地(见表9)。 表8:2006年主要有机茶生产县的面积、产量和效益 Tab8:theareaandvaIueoforganiCteaiflsomeofcounty
一些茶叶县市抓住有机茶的开发契机,全面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相继建成 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安徽省岳西县通过有机茶的开发,引起了英国联合利华公司 3l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的关注,现成为联合利华公主要的绿茶生产基地;江西省婺源县通过有机茶的开发,成 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基地县,2006年产茶58009屯,精制加工外贸出口茶1.6万吨:全县经欧
盟认证的有机绿茶产量达2000P屯。有机茶出口量占欧盟市场的50%。 (四)技术培训是推广的桥梁
1.培训技术骨干,组建推广网络
培训有机茶技术骨干是推广有机茶的重要途径。1998年以来,有机茶中心每年举办 了一期全国性的有机茶培训,重点培训各地县茶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有机茶生产 企业负责人。培训的内容包括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茶的发展趋势,有机产品、有机茶标准,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茶园土壤管理和培肥措施,有机茶园病虫草害防治与控制、有机茶 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检测;国际有机茶贸易,有机茶最新研究成果介绍, 新产品的性能和应用,有机茶质量管理等课程,让学员全面了解国内外有机茶的发展动 向,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的要求,有机认证的程序和步骤,理解有机农业的理念和 目标。通过培训活动造就了一批懂得有机茶知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经连续10年的培训, 已累计培训了150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表9),组成了全国有机茶技术服务网。通过这个 技术服务网,可以实现基层次人员的再培训,能够承担起有机茶技术指导、管理和咨询 工作,指导企业开发有机茶,应用有机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培训形式,建起了以 茶叶研究所为核心,联络全国各地技术服务网。此外,通过建在茶叶主产省的有机茶联 络处,形成了技术服务网的副中心,缩短了网络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技术服务和有机茶 推广的速度和效率。 2.基层茶农培训
培训茶农是执行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的重要环节。为结合各地有机茶的开发,茶叶 研究所根据各地的要求或有机茶研究项目的需要,开展基层茶农培训工作。内容主要以 有机茶操作技术为主,根据当地条件,培训有机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如何做好 生产、加工记录等。培训立足点是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控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关键 控制点,保证有机茶质量。近10年来,茶叶研究所以及各地技术管理部门,在各地举办 了地方性或区域性的培训超过100次,近7000人次接受了培训,对基层茶农的培训,主要 是保证有机茶按要求实施。 3.推广实用新型技术
茶叶研究所先后组织了茶尺蠖病毒、茶毛虫病毒、色板引诱技术、植物源农药、生 物源农药以及频振灯等多项植保技术和有机肥使用、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推广方式采 32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用现场会、产品介绍会、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过程中主要通过与各县级茶叶技术骨干 合作,先期选点试验,取得试验效果后在县内召开现场会,并请专家和生产厂家介绍产 品特色,使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促进新技术在该县推广。由于各地县环境条件不同, 新技术在各地的应用条件不一,采取与县级技术人员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 和试验,保障这些新技术取得更好的成效。茶叶研究所先后与义乌市合作推广有机肥; 与宜兴市合作推广茶毛虫病毒;与武义合作推广有机肥、生物源农药;与松阳合作推广 色板和植物源农药。这些可以应用于有机茶生产的新技术,通过扩散性的推广,已经被 多数有机茶生产企业接受,现应用新技术的有机茶企业占认证企业的56%。新技术的开发 和应用,为有机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提高了有机茶的科技含量和技术 进步。
表9:全国有机茶技术骨干培训人次和分布情况
Tab9thedistributiORandthenumberoforganiCteatechnicianbytrail3ingc18SSin10 yearS
期数时间人数培训地点学员分布 第一期199855杭』、hi市 第二期199971舟山市 第三期2000102杭州市 第四期200082绍兴市
第五期2001126武义县 第六期2002126休宁县 第七期2003154武汉市 第八期2004156雅安市
浙江、江苏、河北、安徽、江西、四川、河南、广东、广 西、贵州、福建等11个省区
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湖北、山东、河南、上海、湖 南等9个省市
自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江苏7省
浙江、云南、湖北、北京、上海、安徽、河南、江苏、河 北、广西等10省区
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江苏、四川、上 海、广东、北京、浙江12个省市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云南、江苏、四 』II、上海、广东、广西、重庆、北京14个省市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云南、江苏、四 川、上海、广东、广西、重庆、北京、山东15个省市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云南、江苏、四 JII、上海、广东、广西、重庆、北京、山东、贵州16个省 市 33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五)产业组织创新
1.线性创新转向区域创新模式
有机茶开发初期采用了发达国家60年代和70年代惯用的“线性模式”创新思维,也就 是米彻尔(MitcheD)1989年把创新的过程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即“茶叶研究所提出
有机茶的研究,相关联的植保、栽培、加工项目组根据有机茶的要求,进行技术研究, 在取得成果的情况下,推广部门向企业扩散研究成果”整个创新过程是在茶叶所内部发 生,而其他企业应用有机茶技术就是创新的扩散。有机茶要在全国茶区推广,茶区跨越 大,环境条件复杂,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单靠这种线性模式不能适应有机茶快 速发展的需要。有机茶的推进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直接相关,涉及生产 投入物供应、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认证等环节,需要在整个环节上创新,因此有机 茶利用认证平台在全国组织区域创新。为保证有机茶顺利发展,组织了上海长征肥料厂、 福建阳光集团、江山阿姆斯有机肥厂、韩国九代司公司进行有机肥的研究,并在有机茶 重点区域布点生产,开发了高效有机菌肥、有机肥、叶面肥等产品,保证了有机茶园施 肥的供应。为了适应各地茶园的环境和条件,湖北、云南、广西、福建、广东等省相继 开展了有机茶关键技术的研究,根据当地茶园的立地条件,对有机茶的生产技术、加工 技术进行了创新和集成,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各地取得的研究成果适合当地条件,缩 短了从外地引进技术的周期,并迅速在各地推广。促使有机茶在全国茶区稳步发展。 在有机茶营销方面和品牌建设方面,也采用了区域创新方式,为了向市场推广有机 茶,通过有机茶生产者贸易者合作平台,吸纳了全国大规模茶叶零售企业加入,壮大了 有机茶的销售规模。2005年在北京市就设立了161个有机茶销售专柜,北京着名的茶叶公 司均加入到有机茶销售行列。全国有19个省市销售有机茶,认证有机茶销售专柜达N275 个,全国共同推动有机茶的销售。
打造有机茶品牌也采用了区域创新方式。鼓励各地生产企业在当地进行点状宣传, 形成全国联动的局面。有机茶发展中心加强与相关媒体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地发布有机 茶的信息,形成行业的热点。当有机茶企业获奖或进入国家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时, 34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采取互相祝贺方式,扩大有机茶的影响力。此外,利用着名企业生产有机茶的机会,协 助制作宣传片、撰写解说词,在全国展开声势浩大的消费者诉求,提升了有机茶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从而树立了消费者的信心。这种创新模式的转变,充分地利用了全国科研、 教育部门以及企业的资源、信息、财力和物力,共同进行有机茶研究和市场的创新,形 成了优势互补的创新局面,使我国有机茶走在全国有机产品发展的前列。 2.茶叶生产组织创新
有机茶开发提高了茶叶生产组织化水平。我国茶叶基本上以小农户生产方式为主, 据调查,大约45%的农户户均面积不到0.21公顷,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方式不适宜于有机茶
生产,小农户必须联合成立合作组织,或与企业合作组成公司+基地的模式。在有机茶开 发过程中,引导小农户经营的茶园逐渐向承包大户、个私企业、龙头企业集中,通过契 约关系将企业与农户紧密地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销一体化公司,提高了市场 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部分茶区成立合作社或有机茶协会,制订村民公约,严格按有机 茶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统一购买茶园投入物,合股或集体投资建设有机茶加工厂, 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在10多年有机茶认证的推动 下,有机茶生产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所有有机茶认证企业中,小农户合作组织模式 和公司与农户合作模式分别占认证总量的18%矛123%,近一半的认证组织是通过合作或联
合建立起来的,这种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组织,符合当前产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了生产效 率,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取得了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效应,为标准化、规模 化创造了条件。有机茶生产带来了组织上的创新。 3.提高了农民素质
强制性培训有机茶开发企业的负责人。有机茶主管人员必须了解有机农业和有机茶 的发展动态、掌握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应用有机茶生产新技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实行有机茶全程质量控制。通过培训、现场参观和日常操作提高有机茶主管人员的能力 和水平,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和效率,实现人力资本效应和科技效应。通 过有机茶开发培养了具有管理素质和开拓精神的农民企业家。通过负责人对基层人员的 再培训,从事有机茶生产的农民掌握了有机茶生产技术,提高科学种茶的水平,从整体 上提高了农民素质。 4.产销合作机制
中国产茶区分布在南方19省(市、区),销区遍布全国各地,产销之间沟通跨度比较 大。为了解决有机茶贸易者货源不足、经常出现断货断档现象,部分生产者因产品不适 销,出现销售困难。为解决产销之间的脱节问题,有机茶发展中心在总结国外有机食品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采用会员方式组织了中国有机茶生产者贸易者合作 会议,搭建有机茶生产——贸易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和成果共享,生产和贸易的对接。 合作会议除了交流产销信息外,还交流有机茶生产心得和市场开拓经验,分享有机茶的 成果。这一合作机制得到企业的拥护和肯定,成员从2003年的48家发展至IJ2004年的80家, 2005年的120家,2006年保持在130家。
通过合作会议制度,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链接,降低了企业有机茶销售成本,加快
了有机茶商品的流通,扩大有机茶市场消费,为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 机茶生产一贸易合作平台,在全世界首开先河,是有机食品销售方式的创新,得到国外 有机食品行业的肯定。
五、有机茶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其评价
1.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和推广
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从1988年开始,至2000年开始使用,至ilJ2003年经过8000公 顷的试验示范,防治效果95%以上,防治成本下降60%以上,茶园害虫天敌增)Jill倍。该
项成果已与农药厂合作,登记为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尺蠖病毒制剂,现已批准登 记为茶树防治农药。已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利用茶梢互利素、茶树害虫利它素和信息物用于茶园害虫的无害化防治,通过联用
化学信息素和色板对害虫天敌的叠加诱集效应,增强了天敌对茶园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开拓了茶园害虫防治的新途径。研制出的茶尺蠖绒茧蜂信息素诱集剂和便携式诱集器, 在安徽、浙江等地进行了5万亩次的应用。
有机茶标准全面实施。由茶叶研究所主持起草的《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有机茶 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和《有机茶》四个标准于2002年发布并在全国 实施。这四个标准是建设中国有机茶生产体系的重要依据,已在全国生产、加工、销售 企业应用,2006年有机茶认证组织达600家,有机茶产量达到15000Ni,这四个有机茶标 准为我国有机茶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机茶专用肥”认证为有机茶园专用肥料。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认证前后累计应 用面积达400余万亩次,获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项目 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等奖项。(见表10) 36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表10:有机茶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
Tab10:theappIicationoforganictearesearchSuccess 研究成果应用
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研究
联用化学信息素和色板对害虫天敌的叠加诱集效 应
《有机茶》标准 用于1400公顷的茶园
安徽、浙江等地进行了5万亩次
累计应用于500家企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领域, 约15000公顷茶园,300座加工厂
有机茶专用肥26万公顷次,获经济效益4亿元 说明:本表数据来源于申请科技成果奖资料
根据业务部门的统计,茶叶研究所开展了5个有机茶研究项目,科技术成果转化率达 N100%。广西农业厅和中国农大合作项目“有机茶关键生产技术\"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 三等奖。
2.认证项目及普及
国内有机认证始于1992年,有机茶专业认证于1998年启动,到目前为止,己持续9
年。我国第一批认证企业仍然坚持按有机方式生产。近5年来,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和认 证有机茶产量和面积都呈直线上升的快速发展态势,有机茶认证产品除红茶、绿茶、乌
龙茶、普洱茶、黄茶、荣莉花茶外,发展到茶饮料、速溶茶、浓缩汁茶叶等深加工产品, 苦丁茶、贡菊等代用茶:并发展到有机 肥、叶面肥等投入物产品。至2006年底, 全国有机茶认证企业超过500家,仅杭 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企业和组 织就超过了400家(图4)。从认证企业 数量看,浙江省、湖北、四J1l、江苏位 居前列。从认证面积看,浙江、云南、 湖北、安徽、四川、福建位居前列(见 图5)浙江省是全国有机茶大省,认证 企业数量和茶园面积接近全国的40%, 有机茶产量占全国的50%。 憾500 岫400 瞽300 墨 200 100
O◆I一-辙20022003200420052006 图4:中农有机茶认证企业数
Fi94:thenumberofcertificationbody byOTRDC
有机茶认证从浙江省开始,经几年的发展已扩展到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除产 37
有机萧推广体系建设厦其缋教研究 茶省的生产加工企业外,销区的零售企 业也开始申请有机加工和销售认证,实 现了有机茶的生产和销售同步发展,从 认证企业的属性看,有机茶生产加工企 业与销售企业的比例为85:15;此外, 韩国和香港等境外企业的生产资料也相 继获得了有机认证,使中国有机茶认证 拓向海外.有机茶证书也获得国外的认 可。
3.品牌效应
一一冀嚣等麓黧:i暴:‰一
有机茶经过10多年的开发、推动、宣传和传播,己成为业界的一个菇有晶牌。有机 茶标志按照管理规定许可发放使用,成为向消费者传递安全、优质、环保的信息,这也 是标志本身所承载的内涵。有机茶的环境要求和生产方式,首先保证了茶叶产品的安全 性;另一方面有机茶生产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承担了保护环境和修复生态的责任。 此外,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有机生产可追溯性,防止外来污染。有机茶经过认 证机构以及获证企业的共同推动,已成为业界的品牌,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一些 对社会愿意承担义务和责任的消费者,逐渐富裕的人群开始追求有机生活,乐意享受有 机食品以及有机茶带来的快乐。
有机茶标志能够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茶叶。有机茶内在的品质不必经消费者尝试
后再决定购买,而是通过有机茶的品牌效应产生的。有机茶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 费者通过品牌的认知而购买。有机茶凝聚了产品质量属性、企业管理、第三方公正性认 证等信息,是生产者多年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有机茶按标准生产,按质量体系要求管理,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不断提高,有机茶“绿 色地球、纯洁茶芽”的认证标志,已代表着茶叶高端产品质量,以至一些部门在采购时要 求有机茶.200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在茶叶采购招标中,要求必须是有机茶才能投标。北 京“更香有机茶”评为2006中国最具创新力品牌,与昔夫食品、蒙牛、茅台洒、跏s等九 大国内外知名品牌一起当选,足以显现出有机茶的具大效应。来自有机茶之乡的“武阳 春雨”2004年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一个有机茶之乡的名茶,以安全和优质创造出浙江 省名茶的典范,彰显出有机茶品牌的效益。婺源县“大鄣山有机绿茶”经几年的打造, 已在欧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已包装成小包装在超市销售。 4.产业规模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有机茶经历17年的发展,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有机茶中心估计,2006年全国共有19 个省市生产有机茶,有机茶园面积达N20000公顷,有机茶(纯茶)产量已达150009屯, 产值达到8。6亿元;有机茶产品还延伸到饮料、速溶茶等深加工产品,全国有机茶饮料超 过30000吨,速溶茶产品近1000吨:此外,有机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有机肥、有机农药 等投入物的开发,认证的有机肥已达到32000吨,产业规模超过lO亿;到目前为止,有机 茶认证已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5.贸易及市场开拓
有机茶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有机茶在开发初期,产品以满足国外需求,直接销往国
外客户。目前有机茶出口仍然占有机茶贸易量46%。随着有机茶认证的发展,单--#b销的 局面被打破,企业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特别是在提出“发展有机名优茶”的定位后, 有机茶的销售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效益空间比国际贸易更大,一些企业正努 力扩大有机茶在国内的销售市场。在产区有机名优茶更成为各地高档礼茶的首选,进而 推进了有机茶在产地的销售。此外,在我国茶叶传统销区,通过一些企业的宣传,有机 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浙江省看准北京市场,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八达处等地进行了大 规模的有机茶推介和展示,通过媒体的宣传,使有机茶在北京成为消费的热点,北京市 销售有机茶的企业达到“家,有机茶销售柜台达到162个,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有机茶销 售量占绿茶销售量的30%。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有机茶的销售量占总销量的85%以上。 在北京大型百货商店、超市均能看到有机茶销售柜台,成为我国有机茶的重要销区。此 外一些企业和机构先后在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大连、厦门等城市开设有机茶专卖 店或有机茶专桓,基本形成了产区和销区豆动的局面,2006年国内有机茶的销售量达到 8000吨,有机茶贸易量逐年提高。
中国企业也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中国有机茶企业通过参展推介,已有企业参加了德
国纽仑堡有机博览会,日本B10-FAC展览会,香港天然产品博览会,韩国有机食品博览会, 展示中国有机茶产品、中国茶文化,宣传中国有机茶,推进有机茶在国外的消费。 6.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有机茶开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对部分获证企业进
行再次调查,有机茶效益比普通茶高10%-50%的企业占73.7%:有机茶效益比常规茶高10%
以下的企业占15.8%;此外,10.5%的企业效益不明显或低于常规茶。经多次调查表明, 有机茶生产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机茶重点生产县的有机茶效益和茶产业的整体 效益也同步提高。武义县每公顷有机茶园的效益见图6,自2004年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后, 效益显着提高,并每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6年1251公顷茶园实现产值7500万元,
每公顷茶园的产值达N5.99万元,全县生产71009屯茶叶,产值达到2.55亿。安徽省休宁县 3Q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1161公顷有机茶,实现产值3103万元,产值是常规茶园的的2.6倍(见表11)。婺源县有机 茶发展势头不减,产量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1000吨发展至U2006年的1500吨(见图7),产 品主要出口欧盟国家。在有机茶的带动下,已建起年加工能力达15000吨的出口基地县。 图6武义县每公顷有机茶园产值
Fi96thevalueofeachhaoforganictea
表格11:休宁县有机茶生产及茶叶产业情况
Tab11theconditionoforganicteaandteaindustryinXiuningCounty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就业, 有机茶园管理、加工要求的用工量大,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一个15公顷的有机茶 场,高峰期采摘用工量达到60名左右,全国20000公顷茶园,粗略计算采摘用工量达到120 万人。这些用工主要来自农村,有机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贡献。
生态效益更加突出。有机茶生产主要强调利用农业内部资源,减少对外部资源的消 耗,一些茶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或修复。浙江省武义县、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婺源 县,云南省普洱市翠云区等,这几个有机茶面积最大的县(区),通过有机茶开发,不仅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生态效益。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全国 40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环境优美乡村。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旅游,武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有机茶吸引来自上海、 杭州、南京等地的游客,每到周末全县宾馆曝满。休宁以有机茶产品闻名的右龙村正在 打造“茶家乐”,实现了“缓坡茶,周边竹,近山果,远山杉,高山杂”的发展路子,将有
机茶开发辐射到发展毛竹、香榧、油茶等方面。江西婺源现己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有机 茶象生态古村一样成为景点,全县生态旅游项目收入创下6个亿。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 已成为普洱市重要的茶叶观光旅游地,这些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山青水秀,生态原始, 民风古朴,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热点,生态旅游收入已远超过茶叶 产业的产值。
(二)对有机茶推广绩效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有机茶在中国的发展,业已证明取得了成功。有机茶在中国的实践表明,有机农业 同样适合在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不会对我国食物生产数量构成威胁。有机茶在我国的实 践,提升了我国有机茶区农民的质量安全理念,采取多种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降低了 茶叶农药残留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突破了一些茶叶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使我国 绿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生产的有机名优茶成为市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丰富了我国茶叶产品的结构。有机茶的推广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对有机农业的认识
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2005年中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 均耕地面积的40%。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世界上惊呼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人口众多、 土地负载重是中国农业的特色,中国政府首先要保证中国粮食供给的安全,有机农业是 否能够适合在中国发展,受到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的质疑。有机茶在中国的实践、 发展和传播,开创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先例,为中国有机农业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机 茶的实践证明,我国开展有机农业具有环境、人力和技术上的优势,特别是一些传统农 业区域可以容易转换成为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在中国发展,而且还要在世界有
机农业中占据相应的重要地位,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大国的贡献。有机茶在中国 的成功实践,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专家、学 者和政府领导层对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看法,进而积极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政府已相 继制订法律法规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然而有机农业也受环境、自然条件、作物特性和 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防止盲目地冒进。 2.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创茶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为了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4l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无公害食品茶叶开始生产,至此中国茶叶 质量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以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三个产品全面生产,无公害食品茶叶是 市场准入的基本级,中间层次绿色食品茶叶以满足出口发达国家要求为目标,有机茶可 以突破任何技术壁垒,以满足质量安全最高标准的需要。有机茶的开发丰富了我国茶叶 质量安全层次,调整了我国茶叶产品结构,推动了我国茶叶向发达国家出口,有机茶在 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有机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有机茶产量占总产量的1.5%,产值达到8.6亿 元,占茶叶总产值的3.4%,有机茶的开发带动了深加工产品和茶叶投入品的发展,服务 于有机茶的行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有机茶的推出成为新概念产品,同时也是新经济的亮 点。从百度搜索中就能查出有机茶的信息435000条,在Google中,有机茶的信息达到 251000条,一度成为信息的重点。在茶叶相关的刊物和新闻上,有机茶的技术文章,认 证和展销信息,一波接一波,有机茶企业成为全国龙头企业、产品评为名牌产品报道十 分热烈,有机茶成为近年来我国茶叶经济的热点。 3.提升了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有机生产方式遵从自然法则,采取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改变了我国茶业只关注单一经济效益的 观念,把茶叶产业看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来抓,为山区人民找 到脱贫致富的手段。有机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机茶不用人 工合成物质,保护了茶区的生态环境,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机茶的开发,还改 变了茶农见虫就杀的观念,茶农利用综合防治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农艺措施、 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全面提高了茶农的农药残留意识,有机茶的植保方法可以 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和绿色食品茶叶的生产中,据一些有机茶重点县如武义、休宁的统 计,自有机茶发展以来,全县农药使用量在开始的3年,每年减少10%,全面提高了茶叶 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六、有机茶的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有机茶发展10多年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生 产企业偏重于经济效率,忽视对生态和社会的贡献。有机茶园培肥和病虫害控制的关键 技术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机茶的生产成本较高,加之有机茶认知度较低,产品的市 场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生产的投入与产出还不相适应,影响了有机茶的大规模发展。 因此,必须突破固有的观念,加大投入,提升市场的认知度,扩大有机茶销售市场,把 有机茶建设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中,推动有机茶持续发展。 42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有机茶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有机农业坚持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四大原则。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
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维持和加强。生态原则是以生命的 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为基础,与之合作,与之协调,并帮助持续生存。公平原则是建立 起能确保公平享受公共环境和生存机遇的各种关系。关爱原则要求有机农业应以一种有 预见性的和负责任的态度来管理有机农业,以保护当前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利, 同时保护环境。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要求有机农业的参与者更多地考虑长久的持续发展, 不是追求眼前的局部利益或经济利益,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不仅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 的产品,而且还要保护好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只注重长期和稳 定的经济效益,还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安全、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责任和义务。有机茶生产的参与者更要注重对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贡献,最终要 把有机茶生产活动与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机茶作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典范, 为建设环境优美的乡村、富裕的农民群体承担更多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有机茶开发的参 与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观念和意识,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2.政府支持有机茶的发展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配 合饲料,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十分忧心。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农业生 产环境的污染,许多良田、水源、滩涂已不适合农业生产,沙化不断加剧,江河湖泊富 营养化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PT的增长,用“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来发展经
济,加速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也加大了后期治理的成本,危及人们生存的环境。日 本茶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应引起我国政府的足够的重视,大量氮肥和农药的施用,虽然 提高了茶园的产量,最终导致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中的微生物减少,土壤活力退化; 还导致对水体的污染。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有机 茶是维持茶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且已在中国和全球其它国家得到发展,中国已成 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国。政府应制订有机农业法规,与世 界其它国家的有机农业法规接轨,使中国有机茶在世界其它国家获得应有的地位。政府 应制订有机农业以及有机茶的发展规划,出台有机茶的扶持政策,支持有机茶的发展, 帮助提高有机农业的地位,形成发展有机茶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3.加强有机茶关键技术的研究
有机茶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有机茶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 43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献。然而,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在茶树培肥方面,缺少含氮 量高的有机肥,要维持茶树正常生长代谢需要加倍投入大量的有机肥;茶树发生病虫害 时,特别是大面积发生小绿叶蝉、螨类时,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以及农艺、物理方法 都不能取得快速的防治效果,导致减产并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势。由于缺乏这些关键技 术的研究成果,导致有机茶园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加大,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政 府部门应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组织高含氮量有机肥和快速病虫害控制等关键技术的攻 关,尽快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降低有机茶开发的风险和生产成本,为规模化发展有机茶 进行技术贮备。
(二)开拓有机茶市场,提升产品的认知度 1.拓展茶文化的新功能
茶文化是茶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的总和。社会科学部分包括了茶的历史、茶 区人文环境、饮茶习俗和茶文化艺术诸多方面。既有物质形态又有意识形态,因此茶文 化在历史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功能必然是多方面的。在新的历史 时期,应将有机茶的理念纳入到茶文化的建设内容之中,注重文化服务经济的功能。在
有机茶开发中注重发挥茶旅游功能,有机茶园可以开发成生态观光型茶园,有机茶区的 人文环境、茶的生产与制作、茶俗、茶文物和各种茶文化遗迹等都可以用作开发茶文化 旅游的资源,重点突出有机茶园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吸引公众参与体验有机运动。其次 适当开发有机茶的商务功能,开办有机茶艺馆,发挥茶文化的商务功能。在开发商务功 能时,尽可能选用有机原材料进行装修,着重彰显有机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商务人士体 会并弘扬有机生活。三是发挥茶文化的传播功能。总结各地有机农业以及有机茶运动, 沉淀有机茶文化,把地方的人文因素结合进来,使得茶本身体现文化的内容,伎生产这 些茶叶的土地等要素获得经济效益,并成为宣传的卖点。四是利用有机茶特点环境条件 下的特有品质,培养忠诚的消费者,提升有机茶的消费动力,并带动周边人群消费有机 茶。在开发有机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以文化来助推有机茶的发展。 2.诉求公众的关注
有机茶生产主管部门、有机茶合作化组织以及茶叶生产企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如有机茶开采活动、茶叶自采自制活动,茶叶生态游等,一方面吸引消费者参加农业活 动,分享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让消费者走出城市,呼吸新鲜的空气,亲近自然,参加 适度的体力劳动,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了解有机茶的理念,增 加对有机茶的认识,培养消费信心,并影响周边的人员。活动的内容采用通知的形式发 布,在一些公众媒体上进行适度的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气。武 44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义县政府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武义茶乡行”,吸引了北京众多媒体和消费者 的关注,消费者代表在武义参观生态村庄,访问青山绿水之间的茶园和茶农,品饮山泉 水冲泡的有机茶,体会了有机茶的生产方式,娱悦了身心,提升了消费者饮有机茶的忠 诚度。杭州《都市快报》也曾组织过车友会“新茶拉风”活动,一路拉风旅游到茶叶产地 品饮新茶,这些活动影响力大,对有机茶的销售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编写简单通俗的有机茶以及相关出版物,向消费者介绍有机茶的健康功能、 安全指标,环境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特别重视在一些健康刊物和环境刊 物上发表文章,推介有机茶。利用报纸、电视等传媒以及网站,进行软性宣传报道,利 用消费者指导等栏目和专栏,指导消费者如何购买有机茶,正确辨识有机茶,让消费者 买到真正的有机产品,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在购买中体会能力的提高。这些媒 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要发挥专家和学者在有机茶专业上的造诣,全面系统地介绍有 机茶知识,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3.完善有机茶产品的销售模式
茶叶产品具有资产专用性、加工特性、信息不对称性、保健性、喜好性以及文化特 性等,茶叶产品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茶叶产品在我国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有直销、零 售和批零销售。目前有机茶的销售方式多种多样,直销是目前有机茶销售的主流渠道, 在产地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北方销区则以零售为主。有机茶是一种新的农业制度的产品, 除了借用传统的销售模式进行销售外,由于产品赋予了环保、健康、优质的特性,应创 造新的营销模式,以推动有机茶更加稳步地发展。
探索有机茶生产者和贸易者合作会议制度的长效性。2003年有机茶中心根据有机茶 的发展趋势,建立了生产者贸易者合作会议制度,利用会议形式搭建有机茶生产一贸易 合作平台,主要实现产销信息共享,在这一平台上实现有机茶产品的交易。通过这种方 式,有机茶生产企业寻找理想的销售商;同时销售企业寻找可靠的茶叶供应商,实现产 销互动的局面,以达到降低销售成本和市场风险的目的,保证产品的真实性。合作会议 实施会员制,形成一个基本固定的生产销售联合体。每年举行一次交流活动,及时通报 出现的新问题,制订有机茶品牌的宣传计划,推动有机茶市场的消费。在这个平台上已
有50余家企业之间签订了销售协议,销售有机茶达2000余吨。这种生产者贸易者合作平 台形式是我国茶叶产业销售模式的创新,应不断完善这个平台的系统性和日常交易的有 效性,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网络采购、物流配送将成为有机茶的新型销售模式。茶叶产品与其它食品比,具有 以下特点:耐贮藏性;地区和人群喜好性;人均年消费量不高;产品价值适中;适合采 用现代网络采购物流配送的销售模式。我国网民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网络购物的前景 45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十分诱人。国内已建了劂。ofood.ca、嗍.bio-shopping.COm等有机食品网上商店,开 始了试尝有机产品的网上采购。有机茶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技术、文字和图片处理技术充 分展示有机茶的生态环境,加工、贮藏、包装过程,有机茶的物理特性,如外形、色泽 各个不同级别的差异等,此外,还可以公示卫生、理化检验结果,加强产品质量属性的 宣传和介绍。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有机茶的特点,在网络上订购和支付,网络商店利用 合作的物流公司将有机产品配送到家庭、单位等用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有机 茶。目前象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商贸网已开试网络订购。随着我国网络和 电子支付的普及,这种网上采购和物流配送的方式,将因方便快捷、不需商场、销售成 本低,成为有机茶的新型销售模式。 4.开展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 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有机茶的整个生产和消费全程,自始至终突出应用了绿色观念,这也是彰显企业超前的 观念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纳入到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范畴之中。 国家开始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开始对高耗能产品进行限制,并提出了节能降 耗的任务,国家应建立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2001年吉林省人大通过决议,把吉林建成 北方的”生态省”。上海市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目标。企业利用绿色
价格策略,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显示绿色产品应具有的更高价值, 在工业发达国家,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在我国,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还较弱, 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不宜过大。有机茶除了利用上述绿色价格策略,还应充分挖掘茶 文化的内涵。根据CFC项目有机茶市场开发调查组最近的调查,国内有机茶的价格比常规 茶高出10%--50%;在日本市场上,生产者认为有机茶比常规茶高10%一30%仁L较理想,消
费者可以接受高于常规茶50%-100%的有机茶。
在绿色消费到来的21世纪,有机茶要利用绿色营销理论,制订绿色促销策略。绿色 营销首先是一种观念。企业要通过宣传自身的绿色营销宗旨,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 形象;其次绿色营销又是一种行动。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 所为,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实际行动来强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 企业还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时尚,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提高公众的 绿色意识,引导绿色消费需求。绿色营销理论在指导有机茶销售实践中,也不断地吸收 新的内容,使之丰富起来。 建立“诚信,,有机茶体系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有机茶是采用特殊方式生产的产品,消费者无法从外观上进行辨别,如何确保所购 有机茶是真正的有机茶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推动有机茶的生产和消费,维护有 机茶的声誉,保护有机茶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利益,有机茶生产者必须按有机茶管理要求,
建有从产地一鲜叶运输一加工一包装~销售的记录,证实其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 些记录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诚信了,才能确保其产品 的真实性。诚信是企业推动有机茶消费的基础。顾客只有购买真实的有机茶,才能了解、 体验有机茶的品质和内涵,张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体验和感受,带动周边人群消 费有机茶,从而扩大消费群体。有机茶业界可以通过签订诚信公约的方式,始终坚持按 照标准生产,严格自律,不以假充真,不以劣充好,欺骗消费者,做好有机茶的各项记 录,保证有机茶的可追溯性。有机茶企业之间要互相帮助,不互相诋毁,共同维护有机 茶的声誉,保证有机茶的产品质量,把有机茶打造成中国茶叶的诚信品牌。此外,有机 茶认证机构、政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市场监管,对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符 合性进行适时抽查和监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坚决查处;认证机构对不合格企业拒绝认 证或取消证书,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企业行为,把不讲诚信的企业清理出有机茶 产业,确保有机茶产品的真实性。 (三)创造“和谐\"的典范产业 1.生产方式与自然相和谐
有机茶的定义中阐明,有机茶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整个生产 过程中,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 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茶园建设、田间生产、加工、贮藏、包装、销售等环节,始 终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建立茶叶生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利用自 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发展过程中修复恶化的生 态环境。如在茶园建设中注重水土保持和茶树与周边农业生产以及植被和植物的相协调, 保持良好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可能恢复和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结构,保持 土壤肥力。在植保方面强调综合防治措施,更加注重营造完整的生物链,建立害虫与天 敌的相互作用机制,减少茶园的干预性防治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下 的有利因素,保持茶园的持续肥力,收获优质的原料。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物 质,保持茶叶良好的自然属性,通过改进加工技术,发挥茶叶的潜力,加工出优质的产 品。在贮藏包装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能回收或可以多次利用的包装材料,防止过度包装,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一些能返回到生产中的物质进 行再利用。在整个有机茶生产过程中,始终遵从与自然和谐的规则。 47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2.产品特性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进入了小康水平,人们更 加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07年,作为茶都的杭州,对全市妇女作了一次调查,调查 结果显示,当前妇女最为关心的问题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吃什么喝什么是安全的” 成为首要的大事。部分消费者不仅关注食品本身的安全,还关注生产食品的过程是否环 保,有机茶具有的安全、优质、健康、环保的特性,迎合当前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开 始在一些大城市市场销售,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大连等城市已开出了专业 的有机食品店和有机茶专柜,这种不含任何农药的产品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欢迎和追棒, 已成为消费的亮点。
3.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张扬了和谐社会的内容。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主要作用是倡导以德为中心的 价值观。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惟利是图的价值观。主张 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尊老爱幼,重视修生养性,有利于入 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提倡的“清、敬、和、 廉”的美德和情操,也正与当前党风建设所倡导的良好风气相吻合,茶文化的精髓将为建
设和谐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有机茶生产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特别是茶区的环境明显好转: 有机茶由于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有机茶的开发,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对社会稳定 和调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茶叶是许多省份农业的重要支柱,是农民 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少地方农民收入离不开茶叶,各级政府应把有机茶作为和谐社会的 典范产业,制订扶持政策优先发展,并对取得成效的地区和企业进行奖励,对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查,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机茶是中国有机农业的典范, 为调整我国茶叶产业结构,推动茶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参考文献 1.马世铭.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 14-15
2.杜相革.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7(1) 3.宗良纲,卢东,杨永岗等.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 业,2003,ll,(1):152—153
4.李正方.论中国有机食品的开发[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12~16, 5.赵克强,杨永岗.有机农业生产与西部大开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11(2):168-169
6.董民.中国有机茶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4(03).
7.DinshahDaruvala.OrganicTeaFromSouthIndia[J].Tea&Coffee,2000,April: 28—30
8.刘新,傅尚文,张优等.有机茶在我国的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3(3) 9.卢振辉.有机茶与茶业可持续发展[J].食品科学,2001,11. 10.农业产业化经营.浙江大学农学院,2003,9
11.卢振辉,傅尚文,刘新等.中国有机茶的研究与发展[C].第五届亚洲有机农业科学 大会论文集,2001.
12.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13.杜一新,许渭根.浅议有机茶生产与IPM技术应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09). 14.纪谷芳.有机茶病虫综合防治技术[J].江西植保,2003(03) 15.朱跃进.谈谈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问题[J].茶叶,2005(02) 16.张俊。试论云南大叶种有机茶园建设[J].云南农业科技,2002(02)
17.龚自明.有机茶园喷施专用叶面肥对春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5(04) 18.韩宝瑜.茶园昆虫群落稳定性机制[J].茶叶科学,20,2000(1) 19.吴洵.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J].中国茶叶,2000(5). 49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20.吴洵.有机茶园的培肥管理[J].中国茶叶,2000(6)
21.李庆康,张永春,杨其飞等.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 业学报,2003,11,(2):78-79.
22.张亚莲.有机茶园的施肥技术问题[J].茶叶通讯,2001(2).
23.杜相革.有机乌龙茶生产中修剪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研究[J].福建茶 叶,2003(2)
24.赵冬香.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1)
25.许宁.有机茶生产中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J].中国茶叶,1999(2) 26.许允文.有机茶开发前景及其关键技术[J].茶叶,2000,(I)
27.吴洵.有机茶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主要控制点[J].福建茶叶.2004(01)
28.王林萍.常规茶与有机茶比较的经济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29.匡胜.湖北省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开发思路[J].茶叶,2002(02) 30.张俊.云南有机茶开发雏议[J3.云南农业科技,2002(06)
31.吴洵.现代有机农业理念与有机茶生产体系建设[J]。茶叶,2005(01) 32.宋文忠.黄山市发展有机茶的优势及措施[J]。蚕桑茶叶通讯,2002(01)
33.宋文忠.创建黄山毛峰有机茶基地的优势及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04(02) 34.陈兵红.有机茶基地环境质量分析及浙江有机茶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4)
35.吴健安.绿色营销刍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04)
36.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03 37.王方.国际绿色营销问题初探[J].江苏商论,1999(03) 38.龚淑英.安全优质茶的选购与消费[M].中国农业出版社. 39.刘新.有机茶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M].金盾出版社
40.HeinzW.Kuhlmann.theworldofnaturalandorganicproducts[C].6th internationalorganictradefair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41.苏祝成.中国茶产业一产业组织、政策和绩效[M].浙江人民出版社
42.张军连,吴文良.国家绿色预算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 165—167
4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组.有机食品的标准认证与质量管理[M].中国 计量出版社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龚淑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龚老师从论文的选
题、项目的立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写作和文字的修改都倾注 了大量的心血。龚老师务实忘我的工作作风,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令我起敬, 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项目的研究是在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
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有机茶推广和认证的实践基础上开展的,其 推广模式是这个团队近lO年的探索,其绩效是这个团队引导中国有机茶的 成果。在此感谢这个团队的全体成员!
感谢论文的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专家百忙之中审阅论文,感谢专家提 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易r懈民√张州曩
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 作者:刘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7日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