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来源:哗拓教育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真题解析】

(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

“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反对的是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涵:

①“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区别于动物所在;而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因此要做“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进一步提出“做现代的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并懂得、善于服务。

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对此的概括和表述。他说:“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这一主张直接针对以书本为主的传统而发。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

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3)共同点:二者都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

首先,都反对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等弊端;

其次,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

最后,都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