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作业

来源:哗拓教育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后篇稳固探究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表达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第1~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开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答案:1.D2.C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

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读下面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以下关于黄土高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地处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日月山以西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局部或一局部

C.植被以牧草为主,但覆盖率低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4.形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堆积

解析:第3题,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不跨四川省,但包括青海省的一局部;黄土高原植被以森林为主。第4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答案:3.D4.C 以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床淤积

C.土壤肥力下降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第5题,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沟壑纵横,所以地表起伏增大,反过来将加剧水土流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土壤退化,当地居民迫于生计,开发更多的荒地,导致植被破坏。第6题,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随着流速的减缓发生淤积,阻碍内河航运业的开展。

答案:5.D6.B 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完成第7~8题。

7.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以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

B.植被破坏

C.人类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

D.夏季的暴雨

解析:第7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营造护坡林。第8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自然动力。

答案:7.A8.D 修筑梯田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读图,完成第9~10题。

水平梯田示意图

9.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与()

A.山坡倾斜的方向一致

B.等高线根本平行

C.坡面径流的方向根本一致

D.山脊走向根本平行

10.修筑梯田显著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气温状况

解析: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9.B10.A 导学号63794025“石坎梯地〞是汉中山区坡耕地整治常采用的一种模式。

结合我国汉中地区周边地形图及“石坎梯地〞景观图,完成第11~12题。

11.汉中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黑土肥力下降

12.“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①有效拦截雨水 ②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③增加下渗

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1题,从图中看出,汉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再加上本区地势起伏较大,故水土流失严重。第12题,“石坎梯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

答案:11.A12.A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完成第13~15题。

13.“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治理水土流失

B.治理盐碱地

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污染

15.以下治理图示地区的根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根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大力开展存在优质表土矿区的复垦工作

解析:第13题,①位于沟谷,②位于塬面,③④位于缓坡,①处适于建坝;③地和④地位于坡上,适宜采取护坡工程;②地位于黄土塬上,宜采取保塬措施。第14题,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国土整治的重点是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5题,在整治措施中,要压缩耕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答案:13.A14.A15.A 1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方案,并说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所以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第(2)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的侵蚀强度变化曲线,分四段(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300~450毫米、450~600毫米、大于600毫米)来描述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第(3)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看出甲地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乙地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再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来看,降水量超过450毫米的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故甲地采用方案2合理;降水量在

300~450毫米之间的地区,植被生长条件差,侵蚀强度大,故乙地采用方案1合理。

答案:(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3)甲地:选择方案2。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拟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乙地:选择方案1。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17.(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

在校园内选取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假设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①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隔离区域周

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②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

①;

②;

③。

(4)实验结果与总结。

①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填“裸地〞或“草地〞)。

②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5)实验后的思考。

①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表达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②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③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缺乏是什么?

(6)拓展延伸。

①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异,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草地:。

城市中的草地:。

②近来有研究说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解析:该实验用材多、准备周期长、难度大,但实验过程简单,较为直观,只要准备充分,应该会到达预期的实验目的。在本实验中,主要验证了草地三个方面的作用:大大减轻流水对地表的冲刷,保土保肥;减小径流量,增加下渗量、修养水源;延缓水流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使径流量趋于平稳。除此之外,草地还有经济价值、欣赏价值,同时还会成为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作用。

答案:(3)①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②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③从出水口端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4)①裸地 大于 裸地 ②防止流水(大气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下渗量、修养水源;延缓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减少径流量。

(5)①防止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欣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在两出水口端各设一接收容器,且为透明的玻璃容器。③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6)①防风蚀、饲养牲畜 保持水土、修养水源、削峰补枯(平缓径流)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②养护费用高;易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