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借助预习自主识字,读准“晌”、“棱”、“模”、“觑”的音。重点理解词语:“叮嘱”、“想当然”、“审视”、“和颜悦色”、“不知好歹”、“面面相觑”等。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3、了解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来读文章的阅读方法,对其虚实结合、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有粗浅的认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中父母是否常在你耳边唠叨?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句? 2、教师小结:是啊,父母的这一次次轻声细语的叮咛,这一回回意味深长的叮嘱都是长辈对我们体贴入微的挚爱。出示叮嘱近义词。
有一位父亲在教孩子画画时这样叮嘱自己的孩子,出示文中句子: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3、读句释句:请轻声读读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教师小结:父亲要求孩子在学画时,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用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否则就是——“想当然”,板书课题:父亲的叮嘱
5、父亲总是这样叮嘱我,他的叮嘱看似普通,却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孩子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句子,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教诲。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
1、初读课文。课文中三次提到了父亲的叮嘱,还引出了一段故事呢!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出示生字读音。出示词语
2、读通句子并联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老师让我们画杨桃,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杨桃的轮廓不像( ),而是( ),这时我想起父亲的叮嘱——( ),我如实照画,对于我的作品同学们( ),老师却( )。
2、交流
1
字词,填空。 三、研读课文
1、文中父亲的叮嘱出现了几次?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他总是这样叮嘱我。 当时,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找到叮嘱的内容,全班读。
2、品读赏析,感受父亲的叮嘱带给“我”的影响
引读课文2、3小节。师:休养完了,回校复课。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我们写生。那两个杨桃————(生:正对着我,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它那五棱杨桃的轮廓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师:要不要按想像中的去画呢? 作者犹豫了,他想——
虽然我有过犹豫,但最终(生:我如实照画,并把这幅习作交上去。)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从我所处的角度来看,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我如实地画出了杨桃的样子,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运用填空,完整地说(在引说中随机理解这里的破折号)
我在写生课上把杨桃画成了 ,那是因为 ,还因为 。
师小结:当我疑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时,父亲的叮嘱使我坚定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所见到的,所以年幼的我毅然把杨桃画成了“五个棱角的什么东西”。
3、我画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徐老师找到这样两段话。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①请你们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看看标点符号,读一读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媒体出示 : “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像五角星!” “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象的模样吗?” “不……像。” “像什么?”“像……五角星。” )
师: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小小的标点符号让我们感受到同学们的态度、回答有了转变。
2
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谁来读一读同学的表现?这时候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同学的表现吗?(嘲笑、误解)
作为小作者的我被——(板书:被误解) 完整出示同学误解内容,
分角色读一读同学的变化,指出破折号作用是表示声音延长„„
4、同学们误会我的时候是嘻嘻哈哈的,那除了这种神态,你们还能想象出其他神态或动作吗?尝试完成填空。
(1)(媒体出示:“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同学们___________。(纷纷取笑我)
“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好——笑——” 几个同学( )地说。
2.抓住教师的神态,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1、那老师是如何看待我的画的呢?谁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走到教室中央,高举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板书:和颜悦色)
①在动词下面加点。看 走 服下 审视 走 举 问 同学们,这一串的动作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审视”。联系上下文
②这段话除了描写老师的动作,还有神态呢,谁能找到?圈一圈 “和颜悦色”理解。这时老师看着我的画,为什么和颜悦色? 谁能带着和颜悦色的感觉读一读老师的问句? 个别读。
②接着老师的神态有变化吗?圈一圈变化的神态 为什么从“和颜悦色”变得“严肃”?(板书:严肃)
老师神情严肃,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几个同学嘲笑了“我”/那几个同学想当然,没有实事求是地看待我的画。)
③于是老师让说好笑的同学站到了前排。
“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象的模样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3
“像什么?”“像……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出示:这一看,杨桃________。这时同学们理解了我的画。(板书:理解)
师: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
③分角色朗读。4-18 女同学老师,男同学同学,合作读。
师:当老师发现同学们全都误解了“我”,甚至还带着嘲笑的语气时,他的神情变得——,由此他想到用大家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杨桃的办法来教育他们。老师这样做也是为了告诉大家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画应该实事求是,不该想当然) 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
4、小结:虽然是同一个杨桃,但由于观察的方向、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就不一样。难怪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中的老师对同学们的一番教育,是对作者事实求是作画的肯定,这使作者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想起父亲的叮嘱———(再读父亲的叮嘱)
父亲的叮嘱是对我画画而言,可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要 ,不要 。
理解“实事求是”,完成板书:我们多次提到了“实事求是”这个词。理解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 “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实事求是。
3.(媒体出示:“看着这一切,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的叮嘱。”) 叮嘱后——如实照画,这个实指的是?引出主题 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理解实事求是。 四、小结复习
1.议论一下对结尾句子的理解(媒体出示:“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
4
物,对他说几句话。(媒体出示: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设计
3、父亲的叮嘱
我: 如实照画
画杨桃 同学们: 老师:
哈哈大笑 不假思索 和颜悦色 嘻嘻哈哈 面面相觑 严肃 笑作一团结结巴巴
5
嘲讽
支支吾吾迟迟疑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