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立足课标正本清源,努力实践回归本质

来源:哗拓教育


立足课标正本清源,努力实践回归本质

【摘要】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之后,课程标准发生较大调整和变化,各部分内容出现不同程度修订。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华而不实的追求“花絮”亮点,背离语文本质。本文从课标(修订版)出发,提出从写字、朗读、表达和课外阅读四个基本点出发,回归语文课堂本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学科性质;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之后,课程标准发生较大调整和变化,各部分内容出现不同程度修订,课程性质的表述不仅正面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在文字表述和设计思路上有较多的增删和修改。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部分增加许多具体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整体数量增多,课外阅读倾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学生从国学营养中汲取人文素养等。

对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众说纷纭,流派众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里,有这样的论述: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化为课堂操作目标,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

学无非是解决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写字、朗读、表达和课外阅读。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基础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华夏儿女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的文字体系,是文字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面对汉字的悠久历史,作为龙的传人就必须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璀璨文化。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是审美性文字。汉字源于“象形”,起源于对自然界元素的模仿和升华,造字的动机是自然界对思维的启发。它的文字形体有着与天地万物的结构相近相通的意蕴和美感。从汉字的笔画来说,汉字的笔画,笔势,笔力都体现出舒展自如,取法自然的美感;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布局合理,尽管形态结构千姿百态,但坚持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匀称的美观原则,体现出汉字礼让和谐的人文内涵。

二、 “言为心声”,朗读是语言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则是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轻、重、缓、急等方式,将作者或读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在长期的朗读

训练之后,学生就会内化为一种潜意识的动作技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学生背诵的美文名篇,就是一种朗读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阅读习惯模式,而且能熟练执行,那么,在实际进行朗读时,学生就能利用已熟练的动作技能,把自己的或文章表达的感情其读出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至关重要。一是要给学生精选优美的文章段落供学生练习。这些文章段落在用作练习材料时,要保证学生已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其中的语言应是典范的,优美的,这样可使学生在练习朗读技能的同时,积淀语文素养。二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对学生朗读的情况给以反馈,就重音选择、停顿、节奏等给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导。只有伴随有反馈的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三、加强表达训练,综合语文知识与技能,展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语文教学的表情达意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有“表达真情实感,鼓励自由表达”的理念,也有 “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具体要求。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达,我们的定位应该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主要是学生自主创作的习作,口头表达主要是类似于演讲之类的音视频作品。只有口语表达清楚了,学生的书面表达才会论证严密,词严义正,让语文学科倡导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统一。

四、广开渠道,纳言献策,形成课外阅读的浓郁氛围,培养学生“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

中提高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看法认识,从而成为作品的主题,离开课外阅读的写作,就是牵强附会,就是远离自由表达的“伪作文”。教师在课外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课堂花絮层出不穷,我们希望所有的改革和实践,都是从语文的本质出发,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前提下不断进步和创新,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