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

来源:哗拓教育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使用时间: 2014/2/ 编辑:

【学习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

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全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

1.理解B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 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1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字音字形积累

弃甲曳( )兵 涂有饿piǎo( ) 鸡豚( ) 狗( )之畜( ) 数( )罟( )不入wū( )池 无( )失其时 谨庠( )序之数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申之以孝tì( )之义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本文共有七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 ”的疑问。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写孟子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理解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 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 ) 请(表敬副词)以( )战喻 填然鼓( )之 弃甲曳( )兵而走(跑、逃跑) 多于( )邻国

六、口头疏通课文一二段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 古义: ;今义: 。 .(2)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2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时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

第二课时

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鱼网。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 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填然鼓之 之: 树之以桑 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以:介词,按照。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 食: 2. 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状语后置句)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 ) 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3.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明确:

5. 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3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6.口头疏通课文三四五段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达标训练】

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夫晋,何厌之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填写下句或上句。

① ,王道之始也。

②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三课时

1.口头疏通课文六七段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

校, ,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

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 。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4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3.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本文知识点梳理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直不百步耳 ㈡实词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非我也,兵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5.河东凶亦然 6.邻国之民不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 .....8.或百步而后止 9.数罟不入洿池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11.非我也,岁也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13.填然鼓之 ...14.树之以桑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6.斧斤以时入山林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 ...4.填然鼓之 5.树之以桑 6.谨庠序之教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5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倒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省略句 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班级 姓名 考号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字音字形积累

弃甲曳(yè)兵 涂有饿piǎo(莩) 鸡豚(tún) 狗zhì(彘)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wū( 洿)池 无(通“毋”)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数 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四、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五、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 ) 请(表敬副词)以(介词,用、拿)战喻

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弃甲曳( 拖着 )兵而走(跑、逃跑) 多于(比)邻国

六、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2)请以战喻 古义:请让我,请允许我;今义:一般用为请求。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6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①③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④结构助词“的”。⑤⑥⑦都是代词)

第二课时

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用,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食:食物。 2. 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状语后置句) 4.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 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但这也是逃跑呀。” 【达标训练】

1.D(D句中“则”表示转折,其他三句相当于“就”) 2.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句) 3.①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三课时

1.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本文知识点梳理

㈠通假字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7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不过) ㈡实词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 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5.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 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地说 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 之:代词代 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 (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倒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8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一辈子的事。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省略句 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 9 页 共4页 高一语文学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