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

来源:哗拓教育
第11卷第1期 2010年3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bl_l1 NO.1 Mar.2010 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 张超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 南唐末代帝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学者对于李煜的 生平及词的研究既全面又深入,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争论,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版 本及生世考辨;词作思想内容之辨析;词艺品评及创作比较、创作分期的讨论;艺术成就及 词史地位。对于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再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李煜 生平及作品,也能对于围绕该课题的学术发展有一个全景式的观瞻。 [关键词] 李煜;承先启后;争论;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o10)01—0054—07 对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及词的研究一直以 李后主词研究》辨析考订,李后主词实为三十八 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尤其是20世纪以来更是受 首,有三首残缺;詹安泰先生于其《李瑕李煜词》 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或为单篇论文、或为 中则认定李煜词共三十四首。 专集,为数皆不少,可谓特别的全面和深入,围绕 施蛰存先生的《南唐二主词叙论》一文是对南 有关李煜及李煜词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出现了一 唐中主李璩、后主李煜二人词作的合论,分别从版 些较大范围的争论,争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大 本、考词、辑补、评论、诠释这五个方面加以分 的方面: 析,对后来的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李煜生平的研究,有相当多的年谱、年 一、版本及生世考订 表、评传及考证文章,如夏承焘的《南唐二主年 后主词在南宋时即有《李后主词》专集,然未 谱》①、高兰、孟祥鲁的《李后主年表》②、《李后 见传本,此后其词多与中主李瑕词合刊为《南唐二 主评传》@、蒲仁、梅龙的《南唐二主年表》④、唐 主词》,乃书肆中所辑录,约成书于宋孝宗乾道三 圭璋的《李后主评传》@等,这其中以夏承焘先生 年丁亥(1176年)以后。其版本明代有四种,清 的年谱最为详备,一直以来广受推崇。在这里,有 代有九种。近代版本颇多,可参阅的有十一种,其 争议的问题有:(一)李煜的籍贯:钟必琴《李煜 中以唐圭璋编注《南唐二主词汇笺》(民国25年南 和他的词》⑥一文提到两种说法:一说李煜乃徐州 京正中书局铅印本)、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 (今属江苏)人,一说其乃湖州(今属浙江)人, 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詹安泰编注《李璨李 尚未得到公断。(二)李煜的死因:以夏承焘《南 煜词》(1958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为佳。 唐二主年谱》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据王锰《默记》 关于李煜词作的数量,吴讷《唐宋名贤百家 等史载,李煜乃因有“故国之思”而触怒宋太宗, 词》本认为共三十六首;沈宗畸晨风阁丛书本《南 遂被赐服牵机药毒杀。而以阮廷卓《李后主之死》④ 唐二主词补遗》有王静安先生增补后主词十首,加 为代表的一派则力主李煜非死于牵机药,乃因病而 上他本载籍十五首,合计六十一首:谢世涯《南唐 殁,并以正史(如马书五《后主本纪》、路振《九 【收稿日期】2009・07—20 [作者简介】张超(1980一),女,河南安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1期 张超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 国志》)及徐铉《陇西公墓志铭》为证,加以论辨。 (三)李煜的身后定名:《李煜词讨论集》所收1955、 1956年间关于李煜词的讨论文章中,不少认为李 煜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庸皇帝,20世纪90年代不 少学者如袁望雷⑧等,乃征引陆游《南唐书》、马令 《南唐书》、欧阳修《五代史记》等处记载为证,亦 均持此说。以关立勋的《论李煜其人》⑨、赵梦昭 《文德君王——李后主新评》⑩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均 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李煜加以评价,认为李 煜忠于爱情、宽待宗室、仁爱百姓,并能于危急关 头组织抗宋斗争,亡国之后亦未亡志,身为囚徒而 心不屈服;其前期奢侈的宫廷生活,只能说是偶然 的荒唐,给李煜定名为“荒淫昏君”是不妥当的。 二、词作思想内容之辨析 就李煜词作的思想内容的争论,1955年,光 明日报《文学遗产》曾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讨 论,参加座谈并有文字记录的单位,有北师大中文 系、北大中文系、北大文研所、中大中文系和作协 上海分会等,参加讨论的有姓名、有文章或发言的 人数竞达百人,其中包括文学研究方面的许多耆宿 和知名人士,如游国恩、李长之、启功、林庚、余 冠英、吴组缃、俞平伯、钱钟书、詹安泰、沈尹 默、刘大杰等,其中不少论点乃以“庸俗社会学” 来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一时之间混淆了人们的视 听。至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一些在这场论争 中抨击他人或遭他人抨击过的学者开始与文学原 点相结合,重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修正。总的 来讲,分歧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词是否具有人民性 吴颖《重新论定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④、李长波《失败的皇帝,成功的词人》@、苏 玉霞《词的本色探究及李煜前期词内容评析》@等 文章认为李煜爱家乡、爱和平、作品流露出人道主 义,这皆可视为李煜词中“人民性”的体现,他 “着皇帝的衣冠,写普通人的感情”,“讲出了读者 的心里话”,因而具有浓烈的“平民情味”,“即使 其前期宫廷宴乐词,也是可以在审美效果上引起读 者共鸣的”。而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稿》 @、赵治中《李煜词作艺术魅力探微》⑥、袁望雷的 《绝代词宗昏庸皇帝——南唐后主李煜》皆认为李 煜是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早期词作是他宫廷享乐生 活和思想的反映,对于普通的读者,因无类似的生 活与经历,并不容易产生联想,也引不起共鸣。因 此,认为李煜前期词具有人民性,很明显是“生 造”出来的一些论调。 (二)李煜后期词作是否具有爱国思想 毛星《评关于李煜词的讨论》⑩、曹涌《论李 煜后期词作有无爱国主义思想》⑩、唐圭璋、潘君 昭《论李煜的后期词》⑩等均认为李煜的后期词并 无爱国思想,在他肉袒出降,入宋为俘后,悲惨的 囚徒生活使他的后期词中充满的对“故国”的留 恋,只能说明他毕竟对旧目的豪华生活不能忘情, 悔杀潘、李,也正因为以往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失 去了享乐和生活的基础;在悔恨和留恋之余,他发 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极 不健康的。与之相对立的,是高兰、孟祥鲁的《李 后主评传》、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见第63 页《五代时伟大的词人李煜》),刘大杰的《中国文 学发展史》(见第188页《李煜词与南唐词》)、姜 海峰《关于李煜及其词的评价中的问题》@、华炎 卿《论李煜词的社会意义》④等,认为李煜嗣位之 初于“国削势弱、庾空竭”之时专以爱民为急,赋 息役,以裕民力;宋朝来伐时,他亦积极组织反 抗。由此而知,李煜词中的“故国”乃“三千里地 山河”,是江南人民在其“凤阁龙楼”的仁政之下, 得以休养生息的安居乐土。他的后期词中的“亡国 不亡志”的爱国精神,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的 时候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三)有无释迦、基督思想 自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李后主词“俨有 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以来,龙沐勋《南 唐二主词叙论》@、刘大杰《南唐词人》@等亦多从 此说,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有学者深究 李煜及李煜词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丰,如王 秀林、刘尊明的《李煜与佛教》@、成松柳的《销 魂独我情何限——试论李煜词的宗教感》@等,再 到李泽厚的《美学论集》(第451至第452页),皆 认为李煜词中有“超越个体”的释迦、基督思想, 他遭受着非人世所能堪的苦痛,但他从来没有怨恨 过谁,并认为这一切的罪恶、一切的苦,降临到他 的身上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他是在替整个人类受 苦。谢世涯的《后主词之释迦、基督思想辨析》@、 田居俭的《亡国词人,一代君主——南唐后主李 煜》@等认为:李煜于困境中消极厌世,反复悲唱 “往事只堪哀”,“销魂独我情何限”,此与耶稣积极 5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进取的精神迥然不同,他对于自身“迫不得已”的 悲苦尚且无以“担荷”,“为人类担荷”更无从谈 起。叶嘉莹《迦陵论词》@为之辩解,认为王国维 乃是以释迦、基督作“借喻”,其本意是谓后主词 因此飞卿词实不及后主词厚”;《一斛珠》结句“绣 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自是俊 语,词的书写主张不嫌佻、不嫌薄、不嫌流露,此 句乃写青年女子于热恋中的情人面前所表现出的 娇憨与率真,而李笠翁以娼妇倚市门唾枣核瓜子以 调路人的“丑秽造作”来相比,未免近于亵渎;李 煜《破阵子》词乃作于降宋之后,非辞庙之时,所 言皆出于追忆。文学创作,其旨归往往在表面之下 好象能够道尽世人的悲苦。这种“借比”之说遭到 了谢世涯等人的进一步反驳,因为“写出”人类的 悲哀与“担荷”人类的痛苦,实为两回事,并且表 现人类“三大悲戚”之作,非始于后主,亦不限于 后主,在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情况下,以 “救世主”的荣衔加诸后主,既不伦亦不当。 (四)情真是否源于阅世浅 王国维认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 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胡云翼@认 为,李煜只知道说诚实的自己的话,因为他阅世甚 浅;阅世浅则性情愈真,愈保有赤子之心,愈有真 情之流。故所作皆呆情痴语,而愈可爱。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如陈旭、方琳的《试论李煜 的生活与其创作的关系》⑤、谢世涯《后主词之真 情与阅世背景辨析》⑩等皆认为,李煜的人生经历 与其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体验现实的“全无 所谓阅历”者,自无以产生灵感,虽则诗人的创作 可求诸心灵,然一位“全无阅历”者,其心灵亦唯 一片空白,焉能写诗。后主亡国后所写词中的“世 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乃是其亲历多方悲苦,阅世尤深以后的表白。 因此谓后主“阅世愈浅,情性愈真”,或谓“后主 之真则是全无所谓阅历”者,均无不昧于事实。 三、词艺品评及创作比较、 创作分期的讨论 (一)词艺品评 对于李煜词的妄评,旧有陈廷焯的《白雨斋词 话》认为后主词“不及飞卿之厚”;李笠翁《窥词 管见》评后主《一斛珠》结句,谓“此娼妇倚门 腔,梨园献丑态也”;苏轼《东坡志林》评《破阵 子》,谓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之外,顾乃挥泪宫娥”; 对此三说,有郑因百师的《从诗到曲》(见第llO 页《论冯延巳词》)、谢世涯《南唐李后主词研究》、 俞陛云的《唐宋词选释》一起加以反驳,认为:“温 词多作客观描摹,少作主观抒写,文字虽华美艳 丽,然笔下人物仅及于外形,难及于内心,欠缺真 挚之情,后主则本其悲苦惨痛的人生经验,以回荡 蓬勃之法,抒其盘结的愁恨,确有其沉郁的一面, 第二、第三层。后主既挥泪于宫娥,则挥泪于宗庙 社稷,与夫亡国的悲痛欲绝,自属意中的事,无需 将全部意思和盘托出,所谓“此泪对宫女挥为有 情,对宗社挥为乏味。” (二)李煜的创作与其它词人之比较 二十世纪学界出现许多将李煜与其它词人进 行比较的文章,与李煜参比的有屈原、赵佶、孟 昶,此外被谈及的有李煜与李清照之比较,如董武 的《异代同杼、异曲同工——李煜、李清照词中 “愁”比较谈》@认为:二李词作的一个共同的印象 为“满纸皆愁”,并且他们词中的“愁”,表现为一 种异代同杼、异曲同工的高度相似。吴帆的《论李 煜、李清照词共同的审美特征》@指出,二李词具 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当行本色,具体表现为:他 们都抒写真感情、真性灵,自然率真,流利天成; 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都善于以独特的抒『青手 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都没有裱词艳语, 采用白描手法,以寻常语、口语入词。杨杰《谈李 煜和纳兰容若词作的亲缘关系》@认为,李煜词与 纳兰容若词由于作者相似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悲剧, 因而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亲缘关系,他们的相似点 包括:都善写愁绪,风格皆缠绵凄婉,都以小令见 长,都善用白描手法,而且都秉承了中国诗人的自 然观,用天然情趣的情感抒写作品,直抒胸臆、自 然流畅。而冯艳红《李煜与晏几道词之比较》@则 意在探讨李煜词与其它词人之不同:如李煜词与晏 几道词在词作风格上有“纯真天然不假雕饰”与 “清词丽句,用意雕饰”之别,在词作意境上有“家 愁国恨”与“个人不幸遭遇”之别;在词史地位上 有“拓出博大、雄浑的境界”与“意境转趋狭隘” 之别。 (三)有关李煜创作分期的讨论 因为李煜的生活分为前期南唐君主的宫廷宴 乐生活和后期为宋所俘的非人的囚徒生活两个阶 段,而其词风在入宋前大多浮靡淫艳,入宋后则大 第1期 张超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 57 多充满炼狱般的绝望、苦难风流的伤感,界线比较 明晰,因此学界一直以来都盛行以李煜亡国为界, 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期的划分方法。对此,叶嘉莹 先生在她的《灵豁词说》“论温、韦、冯、李”④部 分认为:如果把李煜的词作截然划分为前后两期, 将会妨碍读者整个地、系统地体会和欣赏这些词作 的抒情特色,以及妨碍他们深入理解李煜的个性特 征对其词作的一贯支配作用。于德馨于其《李煜词 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④一文中指出:由于史 乘中有关李煜词作纪年的记载很少, 因此,如果 没有可靠的根据,也就不必强行从时间上定其归 属,李煜三十几首词,各有其品貌,不能以“靡靡 之音”和“亡国之痛”两种风格去概括,前期未必 都是“纵情声色”之作,在遭遇了生离死别、失意 伤心之后,李煜前期也会创作出一些感伤词。 樊维纲、徐枫的《李煜词艺术魅力探微》@一 文,将李煜词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即前期帝王 生活词、前期伤怀词、后期亡国词;而王力坚的 《李煜思妇词探讨——兼论李煜的中期创作》④、詹 幼馨的《南唐二主词研究》⑩、黄进德《唐五代词》 ⑩等力主将李煜创作分期定为三段:“李煜十八岁至 二十八岁为第一期,二十九岁至三十九岁为第二 期,归宋后至逝世为第三期”或“开宝四年(971 年)以前为前期,开宝四年至八年(971—9l5)为 中期,开宝八年亡国之后为后期”。各分法在具体 实践安排上有着细微的差别,王力坚又从李煜词的 内容风格入手,将其词划分为前期艳情词,中期思 妇词,后期亡国词三个部分。 四、艺术成就及词史地位 严格地说,在这一问题上不存在针锋相对的论 争,但研究者从各个侧面对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其 在词史上的地位做出了阐述: (一)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可以从表现手法和艺术风 格两方面谈,而表现手法又分为章法和修饰两部 分。在章法方面,俞平伯《读词偶得》⑧、詹安泰 先生《李碾李煜词》、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 许文亮的《谈李煜词的抒情手法》@、黄锦平的《试 论李煜词德抒情特色》@等皆认为,直抒胸臆,不 用典,不雕琢,直用赋体白描,表现清晰明畅、真 挚自然的情感,这是李煜词里所运用的一种较为鲜 明的表现手法。黎烈南、贾志强的《对比奇绝,唱 叹生辉》⑧分析了李煜词章法方面的第二个突出的 特征在于其善用对比手法,即由此情此景,比照彼 情彼景,以苦乐互见,抚今追昔,增强愁苦或快乐 的气氛,使主题思想更为突出。 在修辞方面,谢世涯于其书《南唐李后主词研 究》载《拟人——无理而妙》一文中,将李煜词中 拟人手法划分为四类:籍动词以为拟人者、籍名词 以为拟人者、籍形容词以为拟人者、籍副词以为拟 人者,认为这些可以引发读者丰富联想的手法,乃 是“无理而愈妙”。在论文及其修辞中的譬喻条, 有俞平伯的《论诗词曲杂著》、许文亮的《浅论李 煜词中比的运用》、李英斌《浅谈李煜词的比喻》 等文章,认为李煜词中,或明喻或暗喻,把人人可 能具有,但不可捉摸的“愁”、“恨”,表现为各具 特征的具体形象,有情态、有形状、有长度,象雨 丝,似青草,如江水。这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具体形 象,不仅传达了词人的情感,还唤起了读者的联 想,比一般的苍白词句更能感人。 至于李煜词的艺术风格,可以从语言风格与文 学风格两个方面探讨。 从语言特色来讲,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乃是 李后主词语言的一大特色,提及此条的有谢世涯的 《朴素自然——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固、俞平伯《释 南唐后主词》⑥、蔡厚示的《李璩李煜词赏析》@、 王淑月的《纯情、朴素、淡雅,浅析李煜的三首 (乌夜啼)》曾等文章,认为李煜词不用典,无精美 名物,无具体事物,但又能将词人的离愁别绪表现 得淋漓尽致。声声凝血泪,字字见悲哀,于明白朴 素中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显示出作者 颇为深厚的功力。李煜词的这种不假雕饰的朴素美 乃是最高的美。对于李煜词语言的第二大特色,善 用俗语。谢世涯于其《善用俗语——极是当行本 色》⑩一文中大力加以标举,认为李煜总是能够把 最平凡的字熔化在具有表现特殊意义的词句里,真 实地反映出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不避俗字俗 语,且在俚俗中见其情韵,尤为李后主词本色所在。 在李煜词德文学风格方面,一大显著特色为 “清便宛转”,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讲的,迥 异于温飞卿之“句秀”、韦端己之“骨秀”的“神 秀”,谢世涯于其《南唐李后主词研究》@中阐发: 李后主词有着清新秀逸和一种妙造自然足以沁人 心脾的神韵,这种神秀的风格,是外表美与内在美 的双结合,是精神与外貌恰如其分的表现。俞平伯 58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读词偶得-释南唐后主词》篇,以李煜《清平乐・ 别来春半》为例,分析出其词风的宛转神秀、含蓄 凄婉之美,正所谓“似昼而实昼不到,诗情而兼有 画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同时,对于李后主文学 风格的另一方面“雄奇幽怨”,王国维先生的《人 间词话》、俞平伯《读词偶得》、谢世涯《雄奇幽怨 ——足当太白诗篇》⑤、唐圭璋与潘君昭的《论李 煜的后期词》@等文章皆有论及。认为李煜词至其 亡国之后,家仇国恨,囚徒之苦,发为凄怆痛绝之 词,声隋激越,有雄奇沉郁、幽远苍凉之风。他这 种词风,若与苏辛等豪放词人相较,自然没有他们 那样显著,只是在浓丽绵密词风笼罩下的晚唐五 代,后主在韦庄、冯延巳、李璨等的基础上,扩大 了雄奇苍凉的一面,从而提高了词的内容意境,这 在词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 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 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词史地位 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 讲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分析“李煜词在千年时间里为什 么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共鸣”的原因,来看李 煜词的地位。杨海明的《人生长恨:李煜的悲剧性 生命体验》③、王洁的《死神门边的一汪眼泪…-李 煜后期词德艺术魅力探微》 、赵治中的《李煜词 作艺术魅力探微》圆等文章认为:李煜对于生命的 悲剧性体验,虽属他一己的体会和领悟,但却集中 凸现了人生中的大悲大痛,写尽了人类面对不幸时 所促发的巨大忧患和深沉忧惧,这就会使读者激发 出“物丧其类”或“同病相怜”同情心和怜悯心 来。振颤起与他相似的感情波澜和心灵律动。由天 堂到地狱的大跌落,加剧了审美者的同情感,从而 也扩大了欣赏李词的审美快感,即李煜词乃以情胜 人。完颜海燕的《简论李煜词的情与景》⑤、李长 波的《失败的皇帝、成功的词人——谈李煜词的美 学价值》⑦认为,李煜词之所以被古今厚誉为“离 奇无匹”,就在于它所创造出的高远深邃、恬淡凄 婉的意境至美,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以至读 者为之伤感、为之喜悦、为之感奇、为之垂泪。陈 如江的《李煜词论》圆、魏昌英的《李煜词白描手 法的运用》@认为,李煜词之所以具有动人的艺术 魅力,最主要的在于他的词中白描手法广泛、巧妙 的运用。通过这一手法,李煜抒发了“真感情”, 描绘了“真景物”,彻底摆脱了花间词的影响,形 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而被王国维先生誉之为 “有境界”的“神秀”之作。许文亮的《浅谈李煜 词中比的运用》⑩认为:李煜词之所以千百年来经 久不衰,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他喜欢用比,善于用比。 另一种观点是通过与花问词进行比较来看李 煜词的地位。(日本)宇野直人的《李后主词境》④、 钟必琴的《李煜和他的词》@、杨海明的《人生长 恨:李煜的悲剧性生命体验》⑩等文章均认为:花 间词(尤以温词为代表)大多写女人相思之类,风 格可谓极精美而客观,极浓丽而并无生动的感情与 生命力,人物缺乏独特的个性。到了南唐后主李 煜,词起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 “词为艳科”的藩篱,继李白词后形成一种开阔、 明净的博大气象。可以说,重光词在词的发展史上 挣脱了晚唐五代浓艳香软、闺情柔思词风的束缚, 拓出了博大、雄浑、明朗的境界,开了豪放派词的 一代先声。 (三)评价综述 关于李煜词史地位的综合评述性文章,近二三 十年学界可谓为数众多。加以划分,大致持褒贬两 端。 对于李煜词持肯定态度的,有李希跃《论李煜 对词发展的贡献》@、段志东《浅谈李煜在中国词 史上的地位》固、王基《光华千秋李煜词一兼与赵治 中先生讨论李词价值》@、李祝喜《李煜后期词的 悲剧性及当代价值》⑦等文章,均认为在我国词史 上,李煜是第一个异峰凸起。正如诗家之有陈子 昂,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风,至李煜而首先一变。他 的词抒发真情实感,开创了新的词风;扩大了词的 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发展了词的艺术技巧,在 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后人几乎难以企及的辉煌 成就。尤其是在后期仅仅短短的二、三年中,李煜 取得的成就便足以使他成为独步词坛、承前启后的 大家,蕴涵于其中的对于生命悲剧深刻的审美体验 和独到的艺术形式,对于当代作家的悲剧创作和当 代人对于生命悲剧的体认,都有着多方面比较深刻 的启示意义。 对李煜词持贬意的,有赵治中《再谈李煜及其 词作的评价问题——与王基先生商榷》@、孙宪富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的词》@等文章。 赵治中的文章认为王基《光华千秋李煜词》一 第1期 张超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 59 文给予李煜词史定位过于拔高。(1)李煜本身并不 十个世纪;这些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库藏中瑰宝 的一部分。” 具有“标尺”的功能,他的词作只是南唐末代帝王 沦为亡国奴的生活遭遇的反映,采用的只能是词发 展初期的“小令”这一形式,我们不能以它作为唯 一5.詹安泰的《李璨、李煜词》前言:“李煜词 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 人之一。” 的参照,来衡量其他时代不同身分、不同经历的 作家与作品。(2)李煜词在思想内容方面“为宋人 一6.夏承焘的《瞿髯论词绝句-李煜篇二首》:“泪 代开山”,为苏轼、辛弃疾开启了豪放先路,但 泉洗面枉生才,再世重瞳遇可哀。唤起温韦看境 界,风花挥手大江来。” “当行作家”并不等于已“擅胜场”,“词家王、孟” 等不等于“峰顶拓新途”。(3)由于生活的历史时 代和社会环境不同、禀性气质不同、经历遭遇不 同,包括李煜在内的作家多会形成迥异于它人的风 格艺术特点,我们不能以其独特性,就把它看成是 “峰顶”,断定后人“难以企及”。(4)李煜词作扎 根的是“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并非 “普通人”的“人生苦海”,他在词作中抒发了个人 现实的苦乐和愁恨,但这并不等同于“对整个人类 怀有忧患意识”。 孙宪富的文章认为:李煜前期的词多是写其对 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实际上是南朝宫体诗风和花 问词风的继续;后期词体现了其亡国的愁绪,低沉 颓丧,缺乏那种使人看到自己的前途而为之奋斗的 力量,这是迥然有别于我国文学史上那些格调悲壮 的诗人的。 从20世纪之初算起,对李煜词史地位进行定 位的还有: 1.王国维《人间词话》:“夫古今词人之以意 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界胜者,莫若秦少游;至 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 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唐五代之词,有句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 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五代之词 尚矣,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南唐中主李 骡、后主李煜,以国君而擅词手,秀压江东,与 薛、顾、韦、冯方美…一二主于社屋之后,借长短 歌词,得垂声于后世,文字之寿,县(即:悬)于 国祚矣。” 3.刘毓盘《词史》:“(后主词)于富贵时能作 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 不俊,温氏以后,为五季大宗。” 4.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出版说明:“从 他们父子(李瑕、李煜)的创作产生到现在,已历 7.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自来论南唐 二主词者,无不赏其艺术高奇,秀逸绝伦,既超过 西蜀《花间》,又为宋人一代开山。尤其后主晚期, 自抒真情,直用赋体白描,不用典、不雕琢,血泪 凝成,感人至深。” 8.万云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李 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 的传统,又受了李璨、冯延巳等人的影响,将词的 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9.(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李煜是中国最伟 大的爱情诗人之一。正是他充分意识到词这种诗体 具有极大潜力。”“李煜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失败 了,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却赢得了长久的胜利;宋 代及其后各个朝代中,所有中国诗人都承认他应属 于最伟大的词家,他所开创的词风,直到今天仍为 所有专写爱情题材和浪漫题材的诗人所争相效仿。” 总之,20世纪的李煜词研究,无论是对其人 的生平、著作的版本辨正,还是对其作品的思想内 容、艺术成就、创作分期及词史地位的研究,都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在20世纪50至60 年代这一特定时间内,重光词的研究也曾因受到各 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而走过弯路。80至90年代以 后,李煜词的研究突飞猛进,不论是学术专著还是 单篇论文的数量、质量,与上个阶段相比都有一个 较大的飞跃。我们期待,通过自己学识修养的不断 积淀,在21世纪的李煜词研究中,我们也可以作 出大的贡献。 注释 ①《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11月版。 ②《李后主评传》后附。 ③《李后主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9月版。 ④《南唐二主词全集》后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8月 第1版。 ⑤《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⑥《文史知识》(京),1997年1月,第68至第72页。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芷 ⑦《大陆杂志》第十四卷第一期。 ⑩武汉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⑧ 《绝代词宗昏庸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川东学刊》(社科 ⑧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90年第1版第166至168页 版),1995年7月。 ⑧见其《释南唐后主词》,载于《读词偶得》第26页。 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⑥《语文园地》(南宁),1985年第1期。 ⑩《湖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l1期。 ⑧《师资建设》,载于《肇庆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85年第2期第54页至70页。 ⑧《文史知识》(京),1991年第10期第38至4O页。 ⑥《社会科学》(沪),1984年5月。 ⑧载于《南唐李后主词研究》。 ⑩《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⑧见《读词偶得》第29页。 ⑩《吕梁学刊》(哲社版),1991年1月。 ⑥《江海学刊》,1982年第6期第82页。 ⑩《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9月。 ⑧《德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0年3月版。 ⑧《人民日报》,1956年2月23日。 ⑨见《南唐李后主词研究》第142页。 ⑥《济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⑩学林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⑩《江海学刊》,1962年3月号。 ⑨载于《南唐李后主词研究》。 ⑩《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l988年第5期。 ⑧《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第45页。 ①《南宁师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⑧《文史知识》(京),1999年第3期第56至64页。 ⑨《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1936年6月版。 ⑩《名作欣赏》(太原),1995年第3期。 ⑤见其《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中华书局,l956年。 ⑩《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9月第5期。 ⑤《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 ⑩《艺谭》(合肥),1987年第2期第26页至28页。 ⑨《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47至51页。 ⑨《社会科学》(沪),1984年第5期第77至80页。 ⑤《南唐李后主词研究》,第202页。 ⑩《唐宋五十家词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⑤《人物》,1981年第6期第104至第106页。 ⑩《宁德师专学报》,1982年第l期第67至69页。 ⑤见该书第l18页,《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 ⑩《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 ⑧《词圣李煜》,见《中国词史》第58页。 ⑨《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王水照、保茹佳昭编选,上海 ⑩《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0年第3期。 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⑩《南唐李后主词研究》,1994年第1版,学林出版社。 ⑧《文史知识》(京),1997年第l期第68至72页。 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l期。 ⑥《文史知识》(京),1999年第3期第56至64页。 ⑧《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2期。 ⑧《广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l期第55页。 ⑧《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8月。 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⑨《齐齐哈尔社会科学》,l997年第5期。 ⑧《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14卷,l996年第2期。 ⑤《古典文学论丛》,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1982年lO月。 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⑩《文史哲》(济南),1984年第6期。 ⑩《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1999年第2期(总第58期)。 ⑤《文学遗产》(京),1989年第2期。 ⑩《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 ③《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The Research and Debates on LI Yu’s Ci in 20th Century ZHANGChao (CollegeofLiterature,Capital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LIYu,thelastemperorofSouthemTangDynasty,hasaveryimportantplacein ci’shistory ofthe Five Dynasties.He inherits the style of”Huajian ci”,broadens the subject matter ofci,hightens the stature ofci,creates more exquisite means ofartistic expression,make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Northem Song Dyna- sty’s ci,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future and points out the upward way.The authors of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and poetry in past dynasties nearly all have made subjects on LI Yu’s ci.The scholars in 20th century have made a specially all—round and deeply research into LI Yu’s life and works.There are some debates in big range and the debat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our aspects:the edition identiifcation and naming about aU LI Yu’s life;the recognization on hte contents of LI Yu’s ci;the recognization of ci’s skill on expression and the discussion about comparation and periodization on creation;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the position in ci’s history. Key words:LI Yu;serving a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ufture;debate;resutd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