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大众文艺 论地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黄柯瑕 黄乃星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音舞学院 530023) 530023) 本文为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项目阶段成果。 (编号 2014JGB167) 征。又如侗族地区的村村户户都必须设祖堂,崇奉至高无上的尊 神——萨岁。逢年过节,全族举行祭祀萨岁活动,颂唱萨岁的 “踩堂歌”。一是进堂歌,即最先颂唱踩堂过程的仪式歌曲;二 女爱情与美满家庭、祝贺人物与赞颂事件等;三是散堂歌,踩堂 地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历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凝聚着他 是转堂歌,歌颂祖先来历和丰功伟德,时令变迁与农事变化、男 们集体智慧和精神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由民族独特语言构成的文化 符号,具有高度艺术性、思想性和民族性。通过对少数民族民间音 乐的细致分析和解剖,我们完全可以破译隐秘在深处的思想内在寓 意,深刻认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智慧和精神特质。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宗教性 地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早期形成的原始社会中,作为早 先的先民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多以“啃唷啃 唷”和“击器节奏”的手法,运用古老艺术方式筑起人与人、人 与神的对话,开展人与神之间交流的神秘意境。因此,我们完全 的证实宗教音乐,特别是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 性;我们更加自豪的说:是宗教氛围赋予了民族民间音乐赖以存 在的理由和生存的土壤。如果没有了宗教力量的支撑,民间音乐 艺术是很难得到产生和维持延续的可能性。当我们用现代人类社 会的思想理念去分析和解读民族民间音乐语言艺术时,就为在地 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都有壮族“大歌”“山歌调”;侗族 “大歌”“嘎老”;毛南族“侬”“哈椰”等形式之广、品种之 多而自豪。而“山歌调”中蕴藏着所承载的壮族先民文化典型代 表——铜鼓文化,它作为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打击乐器,是 先民们在战场、狩猎或节庆等重要场合,借以阵阵雄壮的鼓声, 营造气势,取得战斗胜利。无论是在战场上的格斗,还是欢庆丰 收,求神通灵等都离不开雷鸣般的鼓,认为鼓声就是战神,有鼓 就能与天神通灵。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鼓不仅是作为伴奏工 具,很重要的被视为民族的象征并带有独特神奇色彩,表现出浓 浓的宗教文化内涵。在少数民族中,如壮族、侗族、瑶族、朝鲜 族等都有各自的铜鼓、木鼓、瑶鼓、长鼓等鼓文化存在。当我们 翻开宗教与民间音乐的历史,它们互相依恋、互相渗透、共同生 长的关系,在音乐的旋律、韵味与调色中处处都有宗教的影响。 由此可见,地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原始早期形成时,便与 宗教相恋互渗,渗透着宗教文化色彩的神秘性。与此同时,宗教 文化思想形态的发展带给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以慈生的母体和延 伸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满自信的说:地方各少数民 族民间音乐中最具重要特性之一就是民间音乐的宗教性。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态性 民间音乐作为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行为,是在特定的环境产 生、传承与发展,并在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它不 仅带有人类发展所烙下的特别印记,同时也记录了社会与自然环 境所产生的脉络,这就充分说明了民间音乐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 重要关系。 显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生活习俗、文化方式、审 美差异等文化背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决定了该民族人群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礼仪与服饰形象,而这些综合的社会文化因 素,就是起到影响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特殊的关键。如壮族的高腔 调山歌,壮族祖先大多是生活在大石山区的深山老林,性格开朗 奔放,喜爱喝酒唱山歌,他们常演唱的高腔调山歌,是与生活习 俗与性格相关的,受地域环境影响形成最典型的农村山区民间音 乐风格。充满了浓浓的山区文化色彩,带有刚柔的民族性格和独 特的心态,而斑斓奇特的壮族服饰更突显出民间艺术的独家特 歌活动结束前歌唱,让人留恋不舍的仪式歌曲。侗族民问音乐产 生、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生态和自然环境构成密切联系并相互转 化相互依存。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赖以生存之中发挥其功 能和作用,不断的表现出自身独有的本质特征,显示自我顽强的 生命活力。由此证明,影响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特色形成最重要文 化因素,是地域性和民族性。正因为是地域与民族存在较大的差 异,使得宗教思想、生活习俗、文化结构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产 生出不同风格韵味和调色特征,人们才能欣赏到今天如雨后春 笋,种类繁多、华丽柔美的民族民间音乐。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功能性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文化符号或历史话语,其内在的含意 是什么?历代的人们都把它当作珍宝,到底在文化本能中具有哪 些深刻的思想哲理呢?当民族民间音乐从原生态土壤向半职业或 职业化迈进的同时,人们能否重新思考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 与生存意义,认真分析和论述民族民间音乐的功能性问题。 首先,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敬祖祈福、有祭祀信 仰、有节令习俗、有勤劳善良和美好爱情等,它们是在民间习俗 与宗教文化背景下孕育生长发展起来。民俗与宗教为民间音乐发 展提供广阔天地、肥沃土壤;民间音乐又丰富了民众与宗教文化 的深刻内涵,二者相依相存,共同繁荣昌盛。它体现人民大众思 想的重要力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表现和真实反 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反映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娱乐, 体现了民族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民族精神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 和整合力。其二是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它以形式独特,多姿多彩的展现劳动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气质, 代表着大众对理想追求和奋斗,它深深的扎根于大众之中源远 流长,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壮族三声部民歌《闹春耕》,“村 村寨寨闹春忙,田间地头放歌台”。人人尽情欢呼纵情歌唱,那 铿锵有力、响亮震耳的歌声和铜鼓声交织成撼山动地、一片沸腾 欢乐海洋。这是一个民族生活的赞歌,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充分展现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无限的集体力量,表达出 强烈的团结愿望,构成了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以 独特号召力团结各族人民,促进思想境界提高,陶冶情操、静化 心灵、强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其三是少数民 族地区各方面较为落后,群众生活还处于贫困境地,但他们心中 燃烧着理想火焰,憧憬未来,向往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寄托美 好生活的愿望。如壮族民歌《插秧歌》,它描绘了播秧、插秧、 耘秧到收割的欢乐情景,充分体现劳动人民战胜自然、战胜困难 的意志,表现了一种乐观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民族民间音 乐具有教育方式的有趣而有效,不断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 协作意识和坚定民族的奋斗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艺术功能,也 是其自身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更是它社会功能的精髓所在。 通过探索,全方位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在产生的早期,借助宗 教形式的渗透,其本身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同时在地域性和民族 性文化艺术品中,各自具有独特的、不同地域和民族色彩;在深 入研究其文化内核和风格特征时,要更加注重其自身发展与变化 的形式多样性和丰富的功能性,拓展其新生命。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