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性哲学断想之三:性、婚姻与人类社会

来源:哗拓教育
性、婚姻与人类社会

萧瀚

1、男权社会下的婚姻,早已被恩格斯严厉批判和辛辣嘲弄过,但是它依然纹丝不动地屹立在一切男权社会中,以道貌岸然的模样统治着女性——尤其在号称宗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2、男权社会的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以禁锢女性身体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历代思想家都认为一夫一妻制起源于财产私有制,我倒觉得更像是私有制起源于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也就是说当女性被男性财产化了之后,私有制才真正出现,因为它是男权社会的图腾。

3、女性被男性征服不是因为女性不如男性智慧,是因为女性不如男性更暴力,不如男性更残忍,或者反过来说是因为男性不如女性善良,不如女性更能够付出,更宽容,更有愛的能力。

4、男权社会下的婚姻制度与其说是一夫一妻制,还不如说是一夫制,因为所谓的一妻制只不过是个神话,男权社会从来只禁锢女性的生殖器,而不禁锢男性的生殖器——只有鸡犬主义和专制社会才禁锢一切被统治者的生殖器。

5、恩格斯提到原始共产主义的妇女统治,其经济基础是共产制的家庭经济。可惜恩格斯依然受“男权社会天然正义”的思想毒化,没有能够往前纵深探索,以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未能给出未来共产主义制度的心灵基础(即以美愛为

基础的母性思维),却只提出了物质基础——所谓的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这正是典型的男权思维,也就是唯物主义的思维。

6、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女性在历史上受到的压迫和摧残给予了巨大的同情,对男权社会给予了严厉的谴责,也对男权社会的婚姻给予了最辛辣的嘲讽。恩格斯虽然受固有思想影响,未能完全摆脱男权思维的羁绊,但他在生活层面恰恰是很女性主义的,他和女友同居了一辈子没结婚,他们一直互敬互愛,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而马克思的生活却是男权的,因此我更喜欢恩格斯,这是个真正的君子。

7、原始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是以母性的付出与承受,善意、非暴力,宽容与愛为基础的,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原始共产主义的存在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这是站不住脚的。

8、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发展的历史归纳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认为这是一种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我倒觉得至少从心灵层次上看待的话,原始共产主义才是迄今最美好的社会,原因在于其和平与安乐,物质是否丰富没那么重要。

9、于西欧而言,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直都是男权社会,所以谈不上什么进步,我看只是从最初的原始共产主义堕落到男权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变化罢了。仅以是否男权社会来评判,中国也一样,甚至比他们更糟——当然比他们更糟!

10、男权社会才需要特定的一对一婚姻制度,也只是为了保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财产私有制而已。

11、男权社会的婚姻,最大的特点就是禁锢、摧残人的生命力,让人失去生命的可塑性,把人禁囿在一个彻底失去创造力的状态中,不把两性之间的情感弄得味如嚼蜡决不罢休。

12、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的一夫一妻制是依靠通奸和卖淫制度才存在的,这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所以所谓的一夫一妻制是最虚伪的制度,最伪善最暴力的一种制度。

13、艾斯勒以侏儒大猩猩的社会作为例子,说明了雌性主导的母系社会的宽容度与和平程度,在《圣杯与剑》里,则借助米诺斯文明的母系社会来说明女性主导下的社会将会是安乐和平的——而这些状态中都没有强制的一夫一妻制。

14、在哺乳动物世界里,一般是雌性主导、雄性为辅,这很符合天道,因为雌性承担着养育功能,这是任何物种当中所有身份与角色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一般的哺乳动物都是以合乎天道的方式生存,只有男权社会的人类例外,反其道行之,男性为主,女性为奴,却沾沾自喜地说:“因为我们不合天道,所以我们更文明。”——我呸!

15、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被男权社会替代之后的数千年里,人类——准确地说是男性人类,制造了无数的苦难:战争、杀戮,翻翻历史就知道,男权社会的数千年里,完全没有战争的只有几百天时间,这么无耻的历史,给人类尤其

是其另一半性别造成如此巨大灾难的历史,男权社会却可以恬不知耻地一天到晚鼓吹自己是文明人——男权社会所自诩的文明实际上是野蛮,英国绅士对女性的礼貌本质上是另一种歧视,是假扮成高贵的野蛮。

16、男权社会最大的特征是男性给女性制造痛苦,有权者给无权者制造痛苦。即便是千方百计想给人类带来心灵超越的宗教,也常常是以痛苦作为基础的,以为越痛苦越可能超越,真是可笑的“文明”、莫名其妙的“文明”。

17、翻翻那本至今还是宝典的《圣经.旧约》,那么多战争,那么多男性对女性的凌辱与杀戮,居然说每个字都是真理,是上帝的旨意,真是太不要脸了。不过《新约》中的耶稣还是尊重女性的。

18、男权社会的婚姻,在本质上是拒绝性快乐的,将性快乐视为罪恶,由此导致对一切快乐都不顺眼,这是男权社会的普遍规律,它甚至也是一切打着男权印记的宗教的起点,真是可悲。

19、男权社会的婚姻制度,从其目的来讲是为了财产的私有制,可见其鄙俗与没出息——这是一种乞丐的志向;从其结果来说,是反人性的,可见其罪恶本性——这种制度最终将窒息人类的欢乐与创造力。

20、从世界范围看,性自由度越高的地方越文明——诚实、善良、和平、安宁,以荷兰、北欧为代表;性自由度越低的地方越野蛮——暴力、血腥,以伊斯兰世界为代表。

21、北京、上海等地的离婚率已经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是好事,这说明这些地方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窒息生命力的婚姻制度,确实该解体,不过,孩子们很受罪。

22、在一夫一妻制下,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但是,在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孩子们是成年男女共同的孩子,他们并不缺少愛;现代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旦失去了确定的父母,就很难得到愛了,这确实很可悲。不过瑞典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设立的制度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国家公养,有走向母系社会的迹象。

23、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提出一种新型的婚姻模式,就是男女一年期契约续签模式的婚姻,这倒是颇有点意思,不过这种婚姻制度同样导致孩子们的健康抚养很成问题。

24、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实际上是危险的,因为这种制度在本质上的人性禁锢特征,很容易将人变得庸盲,缺乏宽容度,缺乏体谅能力,缺乏公共生活的群处能力,只有在那些父母没有被这种制度异化的杰出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再辅以较好的社会环境,比如良好的公共教育制度,才可能会有一颗自由而高贵的灵魂。

25、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在其本质上是愛的匮乏的表现,人各亲其亲,人各愛其愛,人各私其私,情感变得自私狭隘,因此,一旦家庭亲情遭受变故,人就会很痛苦。而在原始共产主义时代,以母性为社会基础意识形态的状态中,愛是其基本特征,人们不是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中成长,恰恰

最能够抵御各种变故——孩子们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异或者死亡、病故等天灾人祸而失去愛。正如现在的瑞典人,他们的诚实、善良和公心是举世罕匹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公养制度以及对全瑞典所有儿童的全面福利制度。

26、压迫女性越严重的社会,其愛的能力越匮乏——因为女性的作用越被压抑,这从中国传统里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古代的伦理差序格局,便是典型的情感匮乏,愛的能力极度匮乏的反映,而这一切都与女性毫无地位,仅仅是男性的繁衍后代工具与性玩偶有天然的关系。

27、中国大城市里离婚率居高的原因,主要来自女性自我生存能力的不断提高,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降低,婚姻的稳定性必然也随之降低,倘若以此为指标再向前推测,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女性在社会上最终占据了主流地位,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将随之解体?

28、男权社会下的婚姻制度,因为对女性的奴役,使得社会全面减少愛的能力,从而也使得男性不断减损愛的能力,变得更粗鄙、暴戾,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社会全面的粗鄙化。

29、男权社会下的婚姻制度,由于缺乏两性的平等性,从而导致性无能——所谓性无能也就是性快感极度低下,因为性是天然的平等派、自由派,没有人格的平等,没有自由的灵魂,性不可能快乐。

30、古代中国皇宫里的皇帝,因为全后宫只有他一个人有男性生殖器,他的性行为从来不是性行为,只是行使权力而已,所以他的性能力与太监没有本质区别,在没有平等和自由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性。

31、男权社会的婚姻制度,实际上取消了人类性快乐的本能,而作为物种基础本能的性快乐一旦被取缔,其生命力也就被扭曲,扭曲的结果是不能自由做愛的人们,就去发动战争,就去杀人越货,就去攻城掠地。人类数千年来的人为灾难与婚姻制度有天然的紧密关系。

32、一切权力之下的性,一切不平等的性,都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性快乐,罗马男人对女性的性奴役,看上去似乎很容易满足性欲,而实际上越是以强力获得的性,其满足度越低,所以无法满足性快乐的罗马人酷愛战争,这是扭曲的性之必然结果。

33、从当代世界范围的性自由度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北欧人最喜欢做愛,他们那儿没有战争;欧陆人次之,也基本没有战争;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美国人的生殖器管理并非如一般中国人想象得那么开放,因此他们比全欧洲都好战;阿拉伯人把女人的生殖器管得最牢,所以最喜欢战争。至于东亚国家(日本除外),在生殖器管理方面强度也比较高,但是他们一般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主要精力用于窝里斗。

34、电影《手机》里说到的夫妻性生活之“审美疲劳”,这个词很快流行起来,原因在于共鸣,在于其诚实。可见在以性对象唯一性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统治下,人类会变得多么萎靡,多么没有生命力。

35、弥补一夫一妻制下生命力衰退有很多方法,略举几例:从事艺术创造以及慈善事业,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两项都很难,那么怎么办?——对于普遍的大众而言,我以为应当允许婚外情诚实地存在!

36、周国平先生的自传《岁月与性情》中讲到一个故事,王小波的弟弟在北大念书的时候,曾经与人争论婚外情问题,他说:“我是个中国人,去法国旅游了一趟,凭什么就说我不愛国了?”他以这个比喻表明,婚外情只是婚外情,并不意味着一定破坏婚姻,不意味着婚外情的支持者必然抛弃婚姻。

37、现代社会,男女交往频繁,男女两性人格越来越平等,在婚外遇到可心的异性,几率很高,如果两情相悦的话,感情的发展几乎不可避免。强行压抑必然导致福柯所谓的“压抑是一种生产性力量。”所以,我以为如果婚姻中人,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与自己的配偶沟通,即使要打消婚外情念头,最好也是在与配偶诚实交流的基础上,不然可能越压抑越起欲望,越秘密越有兴致——这是人性中的好奇心之必然。

38、如果婚外情实在不可避免,最好也是在诚实的基础上争取配偶的理解和支持,夫妻是一辈子的,情人是暂时的。从小吃米饭长大的人,不要因为伊偶尔吃了一顿面条,就说伊不能再吃米饭了。可以随便吃米饭或者吃面条的人,伊原来愛吃什么,最终还是会愛吃什么。倒是不被允许吃面条的米食者,偶尔尝到一次面条,很容易作出极端决定——为了眼下的面条只好放弃米饭。结果,我们看到,离婚往往容易上瘾。

39、荒林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世界上最无聊的战争:妻子与情人为男人而战”我非常赞成,她的观点实际上只是说出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感情是流动的。女人为了争夺一个到处猎色的男人而自相残杀,实在是无聊之极的事情,这跟两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的自由取舍打架,一样无聊。

40、真愛是成全,不是损人不利己;是放手之达,不是紧攥之贪。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人格平等的,人类天性的生殖定律决定了:男人和女人在本质上都是见异思迁、水性杨花的。愛到处都有,而战争最好哪里都不要有,要紧的不是还愛不愛,要紧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愛过的人。

41、Please make love,no war!

2008年6月19日於追遠堂

附笔:如果要对我提出批评,在读这篇文字之前,最好先读拙作《一句话思絮之二:自由、女性主义及其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