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 , 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 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值”,价值。
⑵ ①至:到。方正。句意是: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骤:突然。前项: 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 。翌日:第二天。 句意是: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责备(数落) ;② 首领 ;③ 逃跑 ;④ 价值 。
⑵ 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尝趋百里外 趋:________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材: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 (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以是”,因此;“以”,介词,把;“假”,借;“得”,能够。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句重点词语有:“昏”,愚笨;“逮”,不及,赶不上。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
(4)甲文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和“艰”回答即可;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学”或“不努力学习”。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5)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论为主。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故答案为: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 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⑶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⑷ 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⑸ 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从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附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
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 执策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 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这里的“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
(3)ACD理解正确。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②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 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⑸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 , 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 , 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阡陌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 (1)参与;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实:真实。阴:暗地里。
使: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思想。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 故答案为:⑴参与;田间小路
⑵ 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⑶【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民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4)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卒”:死,去世。“属”:同“嘱”,嘱咐,嘱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
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于是,就。“张”:点。“候”:等候。“颂”:读书。“令”:让。
(3)①“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
(4)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质。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故答案为:⑴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⑵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⑶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⑷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联系句子进行分析。
⑷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尽量用成语或短句,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张
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先生认为:“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越明年________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 (1)到了;景象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大观,雄伟景象。
(2)本题需要落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3)细读文章三,四,五段,可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不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本题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情怀。这句话与前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交相呼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更是范仲淹一生奔波驰骋、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⑴到了、景象
⑵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⑶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②连月不开________ ③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④子京忽以书抵文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 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 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 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4)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文中原话),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雄伟景象;放晴;“日光”或“阳光”;信\\书信
(2)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3)C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友善,爱其才;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解析】【分析】(1)此题古今异义词,开:放晴。观:雄伟景象。景:日光。书:名词,书信。
(2)本题注意关键词:以:因为。颇:很。辞色:文章中和脸上。
(3)C项,错误,应是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悲”和“喜”的情感。故选C。 (4)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乙】文,“友善,爱其才”,可见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根据“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可知滕子京的为人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故答案为:⑴雄伟景象;放晴;“日光”或“阳光”;信\\书信
⑵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⑶C;
⑷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友善,爱其才;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在文章具体落实,仔细辨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这样以后会遗留祸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 ,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③ ,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
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
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 (2) “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材料一,“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⑴ 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 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文最能概括作者情怀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白/余一小舟 B. 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余舟一芥 D. 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3)作者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突显西湖雪妆之神韵? (4)“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结束全文? 【答案】 (1)痴 (2)B
(3)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4)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5)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1)“痴”,痴迷,表达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这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的情怀。
(2)A全/数词;B全、都;C欣赏、领悟/连词,和;D判断动词/代词,这。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整体描写西湖的景色,“ 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从局部描写西湖景色,整体部分,先写“天和云”,再写“山和水”属于从上到下的顺序,局部部分先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是大、远处的角度写的,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是从小、近处的角度写的。据此答题即可。
(4)内容方面,这句话营造了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5) 从内容方面来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用舟子的话说明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 ,也是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 痴 ⑵ B
⑶ 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⑷ 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⑸ 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从文中筛选出一个最能表示作者心境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句开头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句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光武召见,甚异之。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
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①养马,妻执炊爨②。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③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④ , 于是争赇⑤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 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切草。刍,喂牲口的草。②炊爨:做饭。炊爨,灶。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⑤赇:贿赂。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 贸:卖。 B.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择。 C.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见:看。 D.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或:有人 (2)将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3)第五伦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答案】 (1)C
(2)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②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没有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吗? (3)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解析】【分析】(1)C.见:“受到”或“被”的意思,而非“看”。所以选C。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为”,做;“未”,还没有;“疾”,疾病;“省视”,探望;“竟夕”,整夜。
(3)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故而第五伦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②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没有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吗?
⑶ 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总结。 【附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七年(52),第五伦被举为孝廉,补为淮阳国医工长,随王到京都去。光武帝召见后,很感到奇异。光武帝(刘秀)用治政之事向他询问,第五伦趁机回答为政的见解,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入和第五伦从白天谈到晚上。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虽然做了二千石,亲自割草喂马,妻子做饭吃。领到薪俸只留一个月口粮,其余都贱价卖给贫苦老百姓。后调任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用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凭借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选择那些家境丰足的官吏把他们全部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的官位,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肃宗刚继位,第五伦被从远郡提拔,代替牟融做司空。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然而他缺少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他也因此而被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他,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儿子有病,即使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连月不开 开(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 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________) ⑤亦甚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曜,光辉;潜,隐没。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
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②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③树林阴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答案】 (1)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2)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C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注意“寓”,寄托。“翳”,遮盖。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灵活调整,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重点的字词,或特殊文言句式。重点词有: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3)C错,应是表现山林的幽静。
故答案为:⑴ 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⑵ 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
③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旃:通“毡”,毛织物。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③羝(dī):公羊。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⑤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C.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⑴D;
⑵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⑶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 ③树林阴翳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由峰而山,由山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B. 文中多用陈述句,二十一个“也”和二十五个“而”字运用也恰到好处,节奏富于变化,文章舒缓从容,不显得呆板。
C.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D.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答案】 (1)居高面下;秀丽;遮盖
(2)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②老人弯着
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3)A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句意是:有一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的意思就是:高居面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句意是: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的意思就是秀丽;“树林阴翳”的句意是:树林里浓荫遮盖。“翳”的意思就是遮盖。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①句重点词有:野芳、发、秀;第②句重点词有:伛偻、提携、绝。
(3)A.《醉翁亭记》一课全文的核心命意应该是“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故选A。 故答案为:⑴居高面下;秀丽;遮盖
⑵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乃夜绝缨者。”
(节选自《说苑》)
【乙】醉吐相茵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③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缨:系在颔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催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不绝缨者不欢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C. 居三年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D. 不伐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②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划线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①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②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1)A
(2)今 者 烛 灭/ 有引 妾 衣 者 /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3)①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②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4)“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分析】(1)A项,都解释为“拉”;B项,断/完全;C项,过了/在;D项,长处/善于;故选:A。
(2)句意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故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①句中重点词有:德薄:德行浅薄;异:特殊对待;何故:为什么;是:这样;②句中重点词有: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4)结合内容可分析,“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的意思是: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的意思是: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A;
⑵今 者 烛 灭/ 有引 妾 衣 者 /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⑶①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②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⑷“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
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