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因素之一,特别是长期、大量、频繁地更换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均容易引发院内感染。
3.1选药不当与院内感染有关高起点广谱抗菌药的滥用:破坏了菌群的微生态环境,使优势菌群过渡繁殖、生长、变异。颅脑手术患者,特别是择期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并不能降低肺炎的发生率,相反容易发生院内感染。从感染的病原菌方面分析,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G+球菌引起,而使用对G一菌作用较强的第三代以上广谱抗菌药并非首选,预防手术感染应首选对G+球菌作用强的青霉素类及第一代或对G一菌杆菌兼有作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3.2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间与院内感染有关联合用药种类越多,用药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越大。本次结果显示,联
合用药2种以上、用药时间14d以上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规范化的短程用药方案在预防手术部分感染的效果愈长时间用药方案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抗菌药对于预防手术部位以外的院内感染并无益处,过度应用会破坏体内微生物的平衡状态,反而增加耐药菌的感染机会,造成术后感染率的增加。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
2004:314~320
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8,El第5卷第23期MEDICINE
INNOVAlrIONRESEARCH
[2]熊怀民,昊承.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获得性细菌感染的临
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270
【收稿日期】2008—6—10
80例
有肺外并发症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刘燕萍
宁武县人民医院(山西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宁武036700)
【文章编号】1671—7821(2008)23—0089—02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eoplasnmpneumoniaepneumonia,MPP)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和诊治。方法对80例确诊
为MP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3—10岁42例(52.5%),发热56例(70%),持续性咳嗽72啻l(90%).多数肺部可闻及干哆音,胸片呈斑点状阴影36倒,呈阶段性肺炎22例,呈闻质性损害13例,表现肺门影增浓8例,大多患者(8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2例,全部病例均有肺外并发症,64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后改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0例痊愈。结论MPP好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其肺外并发症常见,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临床并发症分析肺炎为危害我国儿童身体健康四大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rnapneumoniae,MP)感染占有重要比例¨】,由于MP感染临床病程长、呼吸道症状重,并且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80例均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一2006年12月收治80例有肺外并发症MPP患儿,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小45d,最大13岁,一1岁6例,一3岁14例,一10岁49例,一14岁11例。
1.2方法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心】,血清抗体测定采用明胶颗粒凝聚法,全部病例MP—IM阳性,滴度≤l:40为正常,滴度≥1:80为阳性。常规行血常规、胸片、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相关检查。2结果
2.1临床特点56例入院时有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程在lOd内44例,1个月以上l例,平均在14d左右,咳嗽72例,干咳38例,喘息18例,早期表现流鼻涕8例,IO例仅表现发热无咳嗽症状.52例肺部可闻及干哕音,32例肺部可闻及湿哕音。X线检查肺部均有改变,36例呈斑点状阴影,22例呈阶段性肺炎改变(胸膜炎4例),13例呈问质性损害,8例表现肺门影增浓,白细胞总升高7例,降低3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2例(与同年龄阶段
pneumoniae
比较),血沉增高14例,C反应蛋白阳性8例(轻度增高),血小板增高6例,血小板降低5例。2.2肺外并发症
2.2.1消化系统24例主要表现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同时伴肝脏肿大.出现谷丙转氨酶异常(>正常值2倍)8例,总胆红素异常1例。
2.2.2泌尿系统20例主要表现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均无异常。尿常规出现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HP)或隐血lO例,蛋白尿或管型尿9例。
2.2.3心血管系统4例主要表现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呕吐、心前区不适等。听诊有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音低钝,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2例,sT—T压低l例,心功能不全l例,心肌酶升高l例(>2倍正常值)。
2.2.4神经系统5例主要表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严重者发生惊厥。头痛、呕吐、嗜睡2例,惊厥3例,其中脑电图呈sl—s32例。
2.2.5皮肤改变9例7例表现一过性斑点状皮疹,反复出现荨麻疹2例。
2.2.6血液系统5例主要表现贫血,皮肤黏膜淤点,合并粒细胞减少1例。血沉增快l例。
2.2.7多系统损害2l例发生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损害3例,血尿与皮疹的3例,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神经系统与皮肤损害2例,消化系和泌尿系损害7例。消化系与皮肤损害2
.
pneumonia,MPP)临床、辅助
检查以及肺外并发症特点总结报告如下。
—89—
f6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第5卷第23期MEDICINE
INNOVATIONRESEARCH
未厂I历乞研乡2多雾i;爹爹季手参参j孝:秀鲁ii|匆j管害爹鹭害争j孝j善髫垂菇囊季学萋孝!j参f季i爹∥:}i爱々j÷参鲁≯每吾誊薹季旁碧善营善毒善磐舅窘彦营菇季垂髫学垂乒雾磐嘉;爹爹爹雾:
例。小、价廉疗效肯定,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而成为首选,对于早期有支3讨论
原体血症发热患儿可选红霉素治疗7一lOd,待体温下降至正常MP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越来越可换用阿奇霉素口服2—3周,称为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受到重视,本组资料显示,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本组MPP,为减轻红霉素胃肠道副作用,可通过控制其静滴质量浓度3一10岁43例,占52.6%,年龄越小、喘息症状越明显,年长儿主Ig/L,还可以在每500ml葡萄糖中加入509/L碳酸氢钠5ml以及要表现剧烈干咳,与文献报道一致¨J。另外,由于在院外均未能采取缓慢滴注等¨1措施。80例中64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平均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儿表现发热(70%)、咳嗽(90%)、持7.8d,后改阿奇霉索口服治疗,疗程3—4周,40例痊愈.28例因续性干咳(47.5%)。本组资料还显示未经治疗MPP平均热程其它多种原因虽未痊愈但也好转,8例未接受治疗,并发哮喘114d左右,咳嗽一般持续21d左右。近年来MPP感染肺外并发症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l例,传染性单核粒细胞增多症I例,无I报道较多,从本组资料也可以看出,消化系统呕吐、腹痛、肝脏肿例死亡,对于肺外并发症还同时予以相应治疗,疗效满意。大和泌尿系统镜下血尿比较常见,严重的肺外并发症有惊厥和心参考文献
功能不全发生。目前MPP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但近[1]沈叙庄,杨永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现状[J】.
年来多数观点认为主要与免疫有关,MP作为抗原与机体心、肺、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9):513—516
脑、肝、肾、平滑肌等存在共同抗原,MP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自身[2]胡亚美,江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肺组织或全身血管基底膜并激活补社。2002:1205
体,不仅造成肺组织本身而且还可以导致肺外其他靶器官损伤,[3]丁圣剐,王亚亭.258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并发痘分折
出现相应肺外系统受累表现,常见的肺外并发症有神经、心血管、[J].临床肺科杂志,2006,12(7):741—742
消化、血液、皮肤等系统损害,此为体液免疫途径致病的HJ。
[4]杨莉,李海浪.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发病机制及临床分
MPP临床诊断方法很多,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特异性抗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2):975—976
体(MP—IGM)测定可以快速早期诊断,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5]庞保军.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
明胶颗粒凝聚法,具有简单(与PCR比较)、快速、敏感性和特异裕床肺科杂志。2004,9(5):515—516性高的优点\"1,MPP早期诊断是为了及时治疗。有人评估患
[6]Marc
E,ChaussainM,MoulinF.ReducedlungdiffusionCopaeity
MPP6个月到1年后儿童肺功能发现,这些病人中有50%肺部一
after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pediatr
Infect[J].Dis
氧化碳弥散功能异常,而且和延迟用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以及疗J,2000,19:376~378
程不足有关怕1。因此及时治疗可以避免MP感染对肺组织本身和[7】辛德莉,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
肺外脏器的损害。
杂志,2007,22(4):250—252
由于MP无细胞壁,它对青霉素和其它作用于细胞壁结构的抗生素均不敏感,抑制细菌合成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收稿日期】2008—6—1
阿奇霉素,由于半衰期长且在细胞内、组织内水平高,副作用相对
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魏金聚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郑州450006)
【中图分类号】I{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21【2008)23一0090—02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46例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自2008年1月至6月,施行辩膜置换手术46例。全组病人均在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术中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直肠温、尿量及血气、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58—240(138.304-44.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180(29.33±11.41)min,心脏自动复跳40倒,占87%,无麻醉死亡。结论妥善的麻醉处理、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合理的心脏功能支持、加强各种指标的监测是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脏器保护麻醉
瓣膜病病人,病史长.心功能差,并发症多,对麻醉管理要求能Ⅲ~Ⅳ级,左室高电压或肥厚25例,房颤26例。手术包括二高。我院2008年1月至6月共实施瓣膜置换手术46例,现将麻尖瓣狭窄置换(MVR)1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其余30醉管理总结如下:例为术瓣置换术(DVR)。
1资料与
法
1.2麻醉处理术前30min肌注吗啡10m$、东茛菪碱0.3mg。1.1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16—66
人室后,面罩吸氧(5L/rain),建立心电(ECG)及脉搏氧饱和度
(48,044-11.31)岁。体重4l一76(54.67±8.85)l【g。术前心功
一90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