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强化训练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cuān) 行辈(háng) 乌蓬船 戛然而止 ..B.羁绊(bàn) 冗杂(róng) 马前卒 人情世故 ..C.腐蚀(shí) 砂砾(nì) 暖融融 不修边辐 ..D.萦绕(yíng) 拙劣(zhuō) 苦行僧 自圆其说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B.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智力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D.“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5、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对偶) 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比喻)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反问)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借代)
1 / 11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如果把4G比喻成一条普通的道路,5G就是立体的高速公路 ②5G在时延性和连接密度这两个关键指标上也都有“跨栏式”的突破 ③而其峰值速率可达20bps,是4G的20倍
④5G,即5th- Generation,指的是第五代移动电话通讯标准,是现有4G通讯技术的延伸
⑤5G的下载速率将达到10Gbps,相当于4G的10倍
⑥相较于2G/3G/4G,5G的速度更快,信道带宽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A.④①⑥⑤③② B.④⑥⑤③①② C.①⑥⑤③②④ D.①④②③⑤⑥ 7、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4) 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 (6)_________________,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特有的景物,暗示草长莺飞的季节即将到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家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2 / 11
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 ..(3)博学善属文(________)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杨慧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楸从门缝处一点
3 / 11
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的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多多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
4 / 11
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盯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在墙壁的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和,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田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的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的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净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的怎样的心理?)
3.有人说第⑪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4.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5 / 11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您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您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6 / 11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硬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①
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主任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力气了。”
“听村主任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主任一眼,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别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主任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7 / 11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我娘叹一声,偎坐在了父亲的身旁。
我知道看电视怕费电的父亲封闭了自己。父亲有的是力气,不需花钱的取之不竭的力气。
晚饭时,父亲破例喝了二两小酒,早早地睡了。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娘摇摇头,轻推了父亲一把。父亲翻翻身,呼噜声再次响起。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村主任和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响声了。但那嘴却成了舌头的天下,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我牵着父亲不停哆嗦的手,知道他一直很纠结公粮咋突然不让交了呢,他的那嘎嘣嘎嘣的麦粒有多失望和忧伤呀!
(原载《百花园》2017年第9期)
注释:(恁)这么。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3.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本文以“父亲的麦粒”为题目,请联系文本分析其作用。
5.文中为什么父亲一直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而村主任却安慰道“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这件事为什么父亲一直都过不去呢?
四、写作题(40分)
时间是领语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叙写自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8 / 11
人名。
9 / 11
参考答案:
一 D A C C A
山山唯落晖 芳草萋萋鹦鹉洲 壮心不已 大漠孤烟直 岂不罹凝寒 柴门何萧条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二
1. (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同; (3)擅长,善于; (4)停止
2.(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应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三
1.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2.(1)“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这儿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
(2)表现了“我”的内疚和自责,以及对母亲的爱和感恩。
3.示例1:我认为第⑪段不可或缺,理由:这一段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示例2:我认为第⑪段纯属多余,理由:第⑪段主要表现母亲的勤劳,与全文表现母爱的主
10 / 11
旨关系不大,且“雪”贯穿全文,第⑩段最后一句写“雪”,而第⑫段紧承“雪”来写,表达更加顺畅。
4.示例:雪是纯洁的母爱;雪是纯洁的快乐的美丽的童话世界;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雪花是儿女匆匆归来的身影;雪是母亲的白发。(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1.起因:去年父亲交公粮的时候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麦子,受到广播批评(被冤枉);经过:今年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平反名声(用好麦子来雪冤),却被告知公粮免征;结果: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这件事。
2.动作描写,“一屁股坐”、“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生动地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后的无奈,失望(失落),伤心,气愤(生气)的心情。
3.①夏天太阳的热劲刚弱下来,父亲就到场里收麦子(父亲在大麦场上忙乎了半个月),看出父亲的勤劳;②父亲严格把关他的麦粒(父亲一遍一遍地检查麦粒),看出父亲的认真,严谨;③父亲不愿意用差的麦子交公粮,怕别人吃亏,看出父亲的淳朴,老实;④父亲一直放不下交公粮被人冤枉的事情(父亲不断地重复着“那不是我的麦子”这句话),看出父亲很爱面子(较真、固执、执拗)。 4.“父亲的麦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着父亲与麦粒的故事展开,推动情节发展,“麦粒”也代表着父亲的面子,含蓄点明文章主旨(或:麦粒“嘎嘣脆”也是父亲朴实、做事认真的精神象征)。
5.因为父亲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受冤屈,想争回自己的面子;而村主任认为父亲已经没有办法雪冤,不如放平心态,追求幸福新生活;父亲过不去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关乎一个人的尊严,信誉(地位)。 四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