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东县风电产业为例
风电是当前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大力发展风电是我国实现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的承诺,也是实现“30•60”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全球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及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东位于江苏沿海,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电力消费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优势,通过近20年的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包括风电技术研发、风电场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勘察设计、防腐材料、海洋环境保护、大型设备物流等在内的风电全产业体系,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风电产业已成为如东乃至南通市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为此,实现如东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如东“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抓手,更是南通竞逐长三角经济强市的产业新增长点。
一、如东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禀赋优越,环境效益显著。如东沿海风力资源平均风速高、风能分布集中稳定,可利用小时数高。自2003年以来,依托独特的海洋和风能资源,如东全力加快风电项目开发,全国陆上首个特许权示范项目、全国首个潮间带风电试验场、全国首个符合“双十”要求的海上风电场、全国首座海上升压站平台、全国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等均在如东相继建成投产,华能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集团、鲁能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优质风电开发企业相继在如东落户。“十三五”期间,如东县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483万千瓦,约占全省海上风电规划的三分之一。2021年全县并网风电上网电量达到29.87亿千瓦时,占全县全社会用电总量的55.07%,远超全省新能源发电量配比指标,累计上网电量超过273.98亿千瓦时,如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县”。
(二)产业链条初成,经济贡献突出。在科学有序开发风能资源的同时,如东始终坚持“以资源促投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通过成立全国首家县级风电产业联盟的形式,推动如东风电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促进风电场主要设备产业化生产,做长做强做优风电产业链条。目前,中船海装、上海电气等国内主力风机供应商已在如东投资建厂,中天科技海缆、海力风电钢结构制造等本土企业产品已占到全国海上风电60%以上的市场份额,重通成飞叶片、科诺伟业主控和变流器、上海电气培训中心、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库珀科技风电辅件、智慧化风电大数据中心已成为产业链重要的配套产业,韩通海洋水建、中天集团海洋工程已在海上风电施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东风电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2016年,如东成功获批为全国首家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今年1-3季度,全县风电及装备配套产业实现应税销售292.66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纳税8.47亿元、同比增长49.3%,经济数据逆势上扬,风电产业链的贡献份额正在不断提升。
(三)风电母港成型,产业集聚加快。随着已开发风电场特别是海上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风电行业的区域竞争正从风电场开发、风机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打造风电母港正顺应未来的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发展风电产业,如东学习借鉴欧洲成功经验,全力打造全国独有的“海上风电母港”,功能定位主要为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为风电产业链所需原材料、成品物资提供仓储、运输、运维配套服务,形成风电产品研发制造、安装出运、运行维护、风机检测等全产业链基地,“风电母港”已于2019年三季度正式实现通航。以风电母港为圆心,加快集聚并优化风电产业链,可以进一步树立新的优势,成为产业链的最新关键一环。风电母港及配套重装产业园建成后,必将成为华东地区独树一帜的风电专有港口,北上可覆盖江苏、山东沿海,南下可服务上海、浙江地区,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二、目前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工程推进面临挑战。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去补贴”政策的正式来临。海上风电项目要享受到0.85元的补贴电价,必须抢在2021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这就引发了风电
“抢装大潮”,明年尤其是上半年必将是海上风电的工程建设的密集期。作为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如东的海上风电工程也面临了设备供应紧张、工程施工力量短缺、送出工程建设时间紧迫等难题。
(二)产业链条存在漏项。随着风电电价补贴退坡政策的到来,如何控制风电开发成本,迎接“平价”时代的到来,将成为未来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拥有完整的风电产业生态链更是进一步降低风电开发成本的重中之重。
(三)安全投入难以匹配。结合工程实际初步估算,海上工程施工高峰期时将有上百条船舶参与海上作业,海上作业总人员可达上千人,如何应对台风、寒潮等海上恶劣天气、保证在建海上风电场内人员和设备安全将成为近两年风电行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而如东沿海地区规范的人员登乘点、海上船舶应急通道、大型船机避风锚地等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全风险,这对未来海上风电工程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举措
(一)顶层设计,精心谋划。我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必然呈现电价补贴退坡、深水远海开发、海洋综合利用的三大特点,海上风电开发海域也将进入到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全新领域,即将面临新的挑战。经过国内知名海上风电规划研究机构初步测算,以兆瓦机型为例,如东“十四五”期间规划可开发的深水远海风电容量约465万千瓦,最远离岸距离约120公里,水深约40-50米。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如东地区海上风机机型将向7-8兆瓦转型,可开发风电容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达到600万千瓦左右。
(二)打造基地,构建品牌。依托如东风电母港及配套重装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如东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形成在风电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园区,进一步打响如东“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品牌。进一步聚力产业链招商,加强风电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依托风电产业联盟等专业平台优势,不断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瞄准风电核心装备、如东缺失装备(发电机、法兰、齿轮箱、叶片、轴承、轮毂、控制系统等)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创新模式,拓展空间。着力发展“海上风电+”模式。开展“海上风电+制氢”(风氢结合)模式探索,依托东方电气在氢能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在如东打造氢能产业链。开展“海上风电+海洋能”(多能互补)模式示范应用,将海上风电与太阳能、潮流能、波浪能等其他能源种类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依附海上风电开发所建设的电力传输和基础设施平台,有效解决海洋能发电装置发电不平稳、难以实现并网等瓶颈问题,实现多能互补供电系统的电力平稳输出。随着如东海上风电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风电技术研发平台,加快科技研发向生产力转化,探索“海上风电+智慧风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模式,不断推动风电产业延伸、空间拓展。
(四)强化管理,提升水平。按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统一部署,结合风电行业安全生产特点,聚焦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确保全县风电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各部门、各镇区要积极推动风电企业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安全投入落实到位、安全培训落实到位、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应急救援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能力评估落实到位,强化源头防控,深化专项治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委托专家检查、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等多种手段,对风电项目各参建单位实施安全检查和行业监管。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