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I习吨府毅奄 DOI编码:10.39696.issn.1007—0079.2013.14.004 2013年第14期 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赵峻波程良龙邵晓琰 摘要: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项目已成为培养国际化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统计显示,随着合作规模的扩大及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高 层次合作教育领域失衡特征也随之发生一定改变。积极寻求合作政策、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方式的创新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高层次 合作办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必将得到不断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学 ̄-f;合作项目;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赵峻波(1971-),男,河北保定人,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国际学院国际交流部部长,副教授;程良龙(1969一),男,安徽合 肥人,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学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辽宁大连116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Mktjyx一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08—02 自1986年南京大学与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开设中美文化研究 中心开始,中外合作高等教育经过25年的发展,办学规模逐步 扩大,办学机制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也趋于多元化。其中,本科 1.参与合作项目的国外一流高校数量较少,优质教育资源引 进数量有待提高 在参与合作项目的245所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中,仅有20所 及以上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项目作为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 的主要存在形式及载体为我国培养出大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 人才。为维护我国学术资质的严肃性与公信力,同时达到切实引 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种合作形式实施严 格的审核与管理。【1’ 本文在分析归纳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本科及以上 大学位居世界TOP200高校行列(高校国际排名数据来源:PQS 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4 这些一流水平的大学仅占合作#bTJ- 大学总数的8.2%,分别来自香港、澳门等六个教育发达地区。这 些高水平大学在华合作项目共计72项,仅占我国合作项目总数 的13.5%。核准计划内招生266%&,仅占全部项目计划内招生总 数的9.27%。两项数据表明,参与合作项目的国外一流高校数量 较少,与“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初衷尚有一定距离。 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项目的统计分析,力图揭示我国高层次 中外合作教育领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给出 2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高于预计 国内相关文献中普遍认为合作项目总体层次偏低,高层次 人才培养数量较少,而实际数据统计并不支持这一观点。教育 部核准的535个项目中,博士、硕士、学士层次项目数量分别为3、 139、393项,占比分别为5.6%、26%、73.4%。博士、硕士、学士 层次项目核准招生数量分别为60、9052、29662人,占比分别为 0.15%、23.3%、76.5%。根据全国2008~2010年普通本科院校年 度招生数量统计分析,得出普通本科院校博士、硕士、学士层次 相应的对策。(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 信息平台, 】数据截止日期为2011年6月30日;本文中提到的“项 目”或“合作项目”为“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项 目”的简称)。 一、合作办学研究现状综述 随着我国合作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及影响力的稳步提 升,愈来愈多的高教研究人员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相关研究成果 呈快速增长趋势。对上述文献归纳整理得出,普遍认为我国合 年招生数量占比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7%、11.6%、86.7%。[51两 相比较得出,合作项目博硕士招生数量的占比几乎为全国普通 高校博硕士招生数量占比的2倍。数据统计表明,高层次项目数 量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均多于预计。 3.合作项目呈现明显波段性发展特征 作项目总体现状具有如下特征:合作办学伙伴多来自教育发达 国家,且以英语国家为主;合作专业过于集中在经济、管理等学 科门类;合作项目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合作 项目总体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偏少。 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得出,随着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 扩大以及合作模式日趋多元化,合作项目的现状也发生了一定变 化。 数据统计得出,中外合作项目数量在特定时期“跳跃式” 发展,呈现明显波段性发展特征。1995~2000年中外合作办学 项目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教育部每年核准数量不多,6年累计核 准项H46项,年均核准项目不足8项。其中,1997年审核通过项 目最少,仅1项;2001~2004年,项目核准数量出现“爆发式”增 长,年均增幅超过50%,至2004年达到了顶峰,当年审核批准新 二、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截止到2Ol1年6月30日,共有22个国家(地区)与我国合作 举办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项目535项。参与合作办学的国内 普通高校191所,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245所(个);合作项目遍 增项目116项。短短四年问新增项目334项,占我国现有全部合 作项目的62.4%。核准招生22814人,占全部项目核准招生总量 的58.8%;2004~2009年,教育部对新合作项目的审批持审慎态 度,5年累计核准项目26项,年均审批数量仅5.2项。其中,2008 及我国黑龙江、北京等24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而西藏、青海 等7个较为偏远的省(自治区)目前没有合作项目。根据进一步 的数据分析得出合作项目总体现状的一些新特征: 8 总第273期 管理方略研究 年没有核准任何新项目,2004年新批项目也仅1项,与上一年度 的核准数量(116项)形成鲜明对照。2010~2011年,项目核准数 量再次“爆发”,2010年核准数量激增至72项。 4合作项目地域分布较前略有变化 四、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坚持我方主体地位,把握机遇切实引进一流教育资源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中方的主体地位,把维护学 生的教育利益作为合作办学的根本原则。在保证主体地位的前 国内相关文献大多认为,中外合作项目主要分布于东部沿 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数据统计结果与这一观点也有一定出入。 目前,我国开展合作项目最多的省份为经济、文化水平位居全国 提下积极寻找中外教育交流政策契台 ,抓住机遇引进一流教 育资源。以英国为例,政府宣布将2011~2014年度的高等教育拨 款减少40%。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各高校包括很多一流大学采取 了更为务实的态度,主动寻求与国内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 与合作。如果能够把握这一机会,一定可以促成与英国更多高水 平大学问的合作,达到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中游的黑龙江省。27所普通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计160项,其中 156项属于本科层次,占全国本科项目总数的39.7%;上海、北京 紧随其后,本科及以上合作项目分别是87项、58项。其中,硕士 及以上合作项目合计68项,达到了京、沪两市合作项目总量的 46.9%,同时也占全国硕士以上合作项目总量近半数,高层次项 目比例明显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体现出京、沪两地作为经济 文化中心的优势;河南、浙江分列第四、五位。 三、中外合作办学特征解析及成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上述特征的形成受国家政策、地缘文化、经 济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中外双方在合作办学根本目标 上的差异是上述特征的主要成因。 1合作各方办学根本目标上的差异是上述特征的根本成因 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合作各方的办学根本目标间存在很 大差异。我国开展合作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 资源,培养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而一些教育发达 国家把解决自身教育资源过剩、依靠教育输出弥补教育支出不 足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既具有较高投资回报且 为当时经济发展急需的财经、IT等相关专业自然受到合作双方 的共同青睐,成为目前合作办学项目学科分布不合理、学科大 类及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的根本成因。与之相反,国外的许多高 水平大学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追逐一流人才作为教育国际化 的根本目标。为维护学术资质的严肃性,这些高校更倾向于选 择学生交流等其他合作形式。因而逐步形成了国外一流高校参 与合作项目偏少的现状。 2.历史、文化以及教育政策的地区性差异成为上述特征的辅 助成因 由于历史渊源、文化教育传统以及不同地区教育政策的较 大差异导致中外合作项目呈现区域性失衡特征,且与各地区整 体教育水准存在一定落差。 受历史渊源及地缘文化上的影响,黑龙江省现拥有77个与 俄罗斯高校的合作项目,占据黑龙江省合作项目总量的48%,且 占俄罗斯全部在华项目的97%以上。得益于此,尽管整体教育水 准位居全国中游,黑龙江省却成为了合作项目数量第一大省。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一轮合作项目申报审核结果, 共有45个合作项目通过审核。其中,山东省各高校在省级主管 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申报项H36项,获得批准l1项,申报与核准数 量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省项目数量的排名也由第8位上升到第6 位。由此可见,教育政策的地区性差异对合作项目地域分布产生 一定影响。 2.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强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强强 联合” 教育部一直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问的教育合作, 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间的“强强联合”。目前我国的合作项目 中,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间的合作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综 合实力的“强强联合”,二是专业领域的“强强合作”。 由于国外高水平大学更倾向于在我国寻找综合实力突出的 高校( ̄1:1211、985高校)进行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促成国 内外一流大学间的“强强联合”更具可行性;同时,部分直属或 部属高校(如交通、邮电类高校)基于在各自专业领域很强的科 研实力积极寻求与国外具有高水准的同类院校进行合作,同样 可以实现专业领域的“强强联合”。 3合理规划合作项目地域分布结构,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 优势 合理规划合作项目的地域分布结构,在项目建设、审核及资 金投入等方面向经济实力强、教育资源或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适度倾斜。推动合作项目在上述地区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不同 区域的比较优势,使合作办学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积极寻求合作政策、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方式的创新 合理政策引导,从根源上提高合作教育质量。适度扩大高 水准大学合作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机构评估制 度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真正实现提高合作办 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同时,借鉴国内外较为成功的 案例,研究和探索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寻求办学机制和 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国务院令第372号)[EB/ oq.http://www.gov.en/zwgk/2005-O6/22/eontent— 8568.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令第20 号)[EB/OL].http://www.e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平台【EB/OL]. http://www.c ̄s.isj.edu.cn/index.php/defauh/index. [4]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 L1.http://en.wikipedia.org/wiki/ QS World—.University_Rankings.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I.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祝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