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随堂教案

来源:哗拓教育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1.读“单元导读”部分,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并圈点勾画重点(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 学生活动 学生按2.解决字词障碍 照预习任务完成 一、课前预习 ①把课下注释的拼音标注在原文中 ②把“读读写写”勾画在原文中,并注音 ③识记,自检,明天听写检测 3.根据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文章可以怎样划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大街上碰到过乞丐吗?你们会给他钱吗? 学生倾听、思考、回答 二、导入 生:(略) 师:如果这个乞丐是你的亲人你会上前去跟他相认吗? 生:(略) 师: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亲情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2.作家作品 课件出示: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北宋理学家程仪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孔子更是强调“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了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有质疑探究的勇气和精神,学校公众号“我读经典——质疑与探究”专栏,向同学们征集阅读名著时的疑问困惑。关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通过讨论,看看能否把这些疑惑解答。 课件出示: 1.小说开头写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指据,但后文却写他们一家人外出旅行,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2.从文中读出,菲利普比较害怕自己的夫人,但在渡轮上,菲利普为什么不顾夫 生跳读、细读,思考、交流、讨论 三、探究人的迟疑“不痛快”,坚持要请女儿女都吃壮蝴? 小说的情节设计 (一)任务一:想一想,小说开头写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后文却写他们全家外出旅行,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1.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状况在小说开头就有交代,读一读小说1、2段,品一品哪些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这家人的经济状况? 预设: ①刚刚够生活:就是刚刚能够保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点多余的都没有。 ②拮据:书中注解告诉我们,拮据就是缺少钱,经济状况不好。 ③样样都要节省: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展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三个细节,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 15 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些细微3.小说的题目叫《我的权权于勒》,但于勒很晚才出场,过样的设计好不好? 而又具体的生活小事,让读者一下子感受到什么叫样样都要节省。 ④第一段还有一个细节,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父亲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是因为忙碌需要经常加班吗?结合语境,我们能推断出父亲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怕失去这份差事,要表现得非常积极,所以被迫很晚回家。可即便如此,父亲挣的钱依然不多。 2.看来菲利普一家的确不是有钱的人家,有什么理由能让这样一个样样都要节省的家庭全家外出旅行,还是出国旅行呢? 预设: 在小说的19段,作者交代了旅行是因为这家的二女儿被求婚。 师:19 世纪的法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婚姻中大都处于被选择的位置,而整个社会又特别讲究阶层和门第。女孩要想嫁得好,需要有一大笔丰厚的财产作为嫁妆,菲利普一家并不富裕,所以家里的两个女儿早已到了适婚年龄,却老找不到对象,这当然让全家都十分发愁。终于有一个看上二姐的人上门来了。在二姐 26 岁的时候,而且求婚者是一个诚实可靠的公务员,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对于拿不出什么嫁妆的二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所以当这个女婿上门求婚时,菲利普一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3.小说19段:“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句话,除了字面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情节是隐含在文字之后的? 预设:于勒的信和公务员的求婚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这连若瑟夫这个小孩都能看出来。 4.于勒是谁?于勒叔叔的信写了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预设: ①小说的标题早已经告诉我们,于勒是我的叔叔。若瑟夫心中目默念的话进一步强调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②从小说第8段和第10段,于勒先后写的两封信中,“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发了财,一起快活的过日子”这些字眼可以看出,是钱,是于勒叔叔答应赔偿菲利普的钱,促成了这段婚姻。 师:无论如何,二女儿终于出嫁了,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庆可的事。于是尽管菲利普家,经济条件不好,但他们依然决定全家外出游玩,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合理的。 同时作者特意交代了这家人选择的游玩地点是哲尔塞岛,这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因为这个小岛属于英国管,可是离法国并不远,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一个邻国。看来这次旅行路程经济实惠,还可以领略异国风情。哲赛尔岛的旅行成了这一家人的心事,成了他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菲利普一家这个安排,似乎显示了他们生活的品位和精神上的追求。到这里,第一个任务我们完成了。 (二)任务二:小组讨论,牡蛎对这一家人来说贵不贵?菲利普为什么不顾夫人的迟疑“不痛快”,坚持要请女儿女婿吃牡蛎? 预设: ①从小说开头的讲述看出,菲利普一家五口人只有菲利普一个人挣钱,而且挣的钱不多,因此这一家人样样都要节省,连 15 个铜子一米的花边都要在价格上计较半天。对于这家人来说,吃牡蛎可以算是高端消费了。然而菲利普不顾夫人的不高兴,坚持要请女儿女婿吃牡蛎,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毫无疑议的被渡轮上绅士贵妇吃牡蛎这一高贵的举动给打动了。对高贵的向往一直是藏在菲利普灵魂深处的执念。 ②莫泊桑所写的小说原文中还写道,从“这样生活拮据的一家人,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看出,举手投足间尽显庄重。可见这家人不止是去海边等候迎接于勒叔叔的归来,更是骨子里极其向往一种新的生活,体面的生活。因此这样的飞利浦必然被高贵的牡蛎吸引,而吃牡蛎就自然而然与卖牡蛎的于勒相逢了。 (三)任务三:找一找,于勒是在什么时候出场的?品一品他的出场到底晚不晚? 预设: ①于勒在 21 段才出场。 ②21段是于勒第一次直接出场。而小说前文中我们已经在若瑟夫的讲述中看到了于勒的身影,了解了他的经历。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以简省的笔墨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通过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评价的巨大变化制造了悬念,同时凸显了人物性格。通过前文的铺垫,当于勒在渡轮上突然出现时,所有的矛盾冲突激化,小说情节被推上高潮。 (四)任务四: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但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平淡。莫泊桑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词提示:写作顺序 1.梳理小说的写作顺序: 开头,极力渲染菲利普一家的困窘和全家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 紧接着,写于勒年轻时候的败家行为,并将于勒驱逐到美洲 然后,写于勒海外来信 接着,再次强调一家人盼望和夸赞于勒 其次,写在渡轮上遇到于勒 最后,写全家一起躲避于勒 2.莫泊桑为什么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呢?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虽然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太过直白。 而小说开头先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困窘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读者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作者进一步说,于勒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而在这之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这样两个巨大的反差让我们内心的悬疑更深了。 本文的 6 到 12 段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 这样的插叙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让小说的情节有张有弛,紧凑而富有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更加凸显。 师:菲利普一家生活的拮据,对于勒的热切盼望一层层铺展开来,为于勒的正面出场蓄满了气势,使读者迫切的想知道于勒能否回来,回来后会怎样。但莫泊桑似乎并不急于回答,而是故意剪断了于勒的线索,让他十年杳无消息,转而写另一条线索,即二姐的婚事,全家踏上去折尔赛岛的旅途,情节舒缓下来,在渡轮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在幽默轻松的描写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展现,使读者哑然失笑。这时于勒突然露面,并且被哥嫂认出。但十几年来,全家千呼万唤望眼欲穿的于勒,寄托着一家人脱离贫困唯一的希望的于勒,竟然败落成乞丐一般狼狈不堪的卖牡蛎的人,尖锐的人物冲突,激烈的矛盾就在这次偶遇中爆发,小说的情节也在这里被推向高潮,之后,作者用短短一句话收述全篇,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情节设计波澜壮阔,激荡人心,代入感极强。细细品味,令人拍案叫绝。 俄国作家图格涅夫曾经赞美莫泊桑是 19 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的确, 在莫泊桑短短 43 年的人生中创作了 300 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佳作无数。大文豪列夫四、小结 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今天我们品惜了天才作家作品中形式的美感。那么下节课让我们聚焦小说中的人物,看一看莫泊桑在这些人物身上寄予了怎样的爱与憎。

第二课时·《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塑造和主旨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部优秀的小说大都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鲁迅《故乡》的闰土、杨二嫂,取经路上的师徒和妖精,倒拔垂学生活动 一、导入 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轻摇羽扇运筹千里的诸葛孔明,可以说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倾让经典小说脍炙人口,代代相传。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在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听 成的。所以对故事情节中人物言行细节和特定环境的分析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作为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并不多。在上一节课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中,同学们对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有了一定认识。那么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我们先来看于勒。 (一)任务一:跳读课文,用表格将于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发展概括出来,并且用点赞 (认同、欣赏)或者差评 (不认同、厌恶)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1.跳读课文,试着用以下表格将于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发展概括出来,并且用点赞或者差评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1)学生按照要求探究、交流 行为 性格 我为他 青年于勒 中年于勒 老年于勒 点赞/差评 (1)青年于勒: 他行为不正,糟蹋钱,糊涂荒唐,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光不说,还大大占用了哥哥 的一部分。“大”这个词说明于勒占用的份额应该是不小的,这样的人我们肯定不能认同。 (2)中年于勒: ①试想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兄弟,你会怎么做? 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是,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 ②于勒似乎是幸运的。在外闯荡了几年之后,他给哥哥一家先后寄来了两封信。所谓言由心生,中年于勒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他信上的言语也流露了他的思想感情。二、探究请同学们研读于勒的这两封信,品一品于勒除了赚了钱之外,还有什么改变? 人物的塑造 青年于勒行为荒唐,从他大大侵占哥哥的财产这一行为,我们也没有看出他对亲情的重视。而中年于勒似乎有了悔改之意,他赚了点钱,想到的不是自己快活,而是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尤其是第二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于勒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发了财就回家乡,和哥哥一家人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勒青年时的行为让人厌恶不耻,但他已为此付出了代价,孤身一人飘扬海外。我们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但可以想见其中的艰难。他的这两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渴望。对把自己赶出家门的哥哥,他没有一点抱怨,而是用体贴的言语安慰他,不必为自己担心。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他勇于承担,并且主动提出赔偿。这样有温度、有良心、有担当的于勒,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他点赞吗? (3)老年于勒: ①我们知道老年于勒生意失败,一贫如洗,试想如果于勒在信中把自己生意失败告诉哥哥了,然后哭泣忏悔,甚至希望哥哥再一次帮助自己,你觉得这样的于勒更让人尊敬吗? 于勒在美洲的经历,我们从杜伦船长的言语中也能探得一二。船长的态度是冷冷的,但是从船长这段冷冷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于勒不愿意回家乡,因为他落魄了,不能兑现自己赔钱给哥哥,一起快乐过日子的诺言,他可能还会害怕又老又穷的自己,再次成为哥哥的负担,成为全家的恐怖。所以他选择流浪,选择在这个明显对自己不友善的冷冷的船长手下,靠自食其力挣口饭吃。透过不愿意三个字,我们看到了于勒的自尊,触摸到于勒那颗温暖的心。 ②关注于勒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鲜牡蛎的壳是非常难撬的,可于勒的动作却那么娴熟,这又会引发我们的想象。这双满是皱纹的手已经撬开过多少牡蛎了,这还是年轻时候好玩乐糟蹋钱的那个流氓无赖吗?这不是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吗?面对一笔难得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于勒并不知道这个十几岁的男孩是自己的亲侄子。从他的感谢中,我们看到了于勒的善良感恩,也品味出他生活的艰难。这位曾经的败家子儿历经风雨沧桑,重拾人性中的温暖与光芒,他赢得了我们的同情和尊敬。 (二)菲利普夫妇 1.人性是复杂的,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也必然是立体的、鲜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回顾于勒的大半生,他从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无赖变成一个自食其力、懂得感恩的人。同学们,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遇到这样的于勒,你会怎么做? 预设: 我会惊诧于于勒的变化,被他深深的感动,我会拉起他满是皱纹的手,对他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 2.同学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但是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预设: 飞利浦夫妇选择了厌恶和躲避。在上节课梳理小说情节时,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家人生活的不易,对飞利浦夫妇的境地也抱以同情。作为兄嫂,他们的财产被于勒侵占过,他们生活拮据,本来寄希望于用于勒的钱改变近况,现在看来也落空了。她们好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儿的婚事可能还会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认于勒甚至躲于勒。 师:但是当我们全面立体的分析于勒形象之后,你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如何评价呢? 3.任务二:请在小说中找出菲利普夫妇称呼、评价于勒的词句,并标注出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的。 称呼和评价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全家的恐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何种情境下 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占有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好心的” “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贼不会有出息的”“讨饭的”“流氓” 师:这种变化是与弟弟的经济状况或者说有钱没钱紧密相关的。在这个表格里找不到一丝亲情的考量。的确,即使于勒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有悔改之心,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对家的渴盼,但这对兄嫂却对弟弟的改变和可盼选择了漠视。(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4.许多时候我们心中所想并不一定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下面让我们透过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揣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任务三:画出菲利普夫妇的语言,选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揣摩语言背后人物的真实心理,并且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预设: ①23段∶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吃牡蛎,这个老糊涂,我平时省吃俭用,一个铜子都不舍得花,他竟然要请客吃这么贵的东西,看别人吃法高贵,人家家里有多少钱呀?那位太太穿的长袍多漂亮,那上面的花边就得好几珐琅吧。哎哟,气死我了,真想骂菲利普两句,可是女婿在旁边,也不能不给他面子。我要是太小气了,女婿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钱的于勒是假的?算了,买就买吧,可不能买太多,面子上过子去得了,我就不吃了。至于若瑟夫也不让他去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吧。唉,也不知道于勒什么时候能回来,等他回来。我也得像那两位太太一样文雅的吃牡蛎,想吃多少。 师小结:听出了飞利浦夫人是真心疼钱,他对飞利浦的抱怨,对高贵生活的向往都是那么强烈。(嗜钱如命,虚荣) ②34段: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啊,啊,上帝啊,原来如此,这真的是于勒,那个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我们损失的于勒,那个说要带着钱回来和我们一起快乐生活的于勒,怨不得他十年遥无消息。原来如此,这个无赖年轻的时候就侵占我的财产,他怎么可能发财,有钱也得让他败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二封信,信中说等到“发了财”,回老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在渡轮上与于勒偶遇,发现他是一个穷水手。 光。我们十年的期盼呐,我的上千种计划,我的别墅,还有女儿的婚事,女婿要是知道了怎么办?会不会要出大乱子?这个坏蛋怎么会在这里? oh 我的天呐。 师小结:飞利浦对弟弟的失望抱怨、对高贵生活的幻想破灭之后的沮丧,还有对女儿婚事的担忧,层次非常丰富。把飞利浦的自私虚伪、势利、没有主见的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③46段: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十个铜子儿,你简直是疯了。你不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于勒,这个流氓,年轻的时候就侵占我们的财产,要不是他败光了我们的钱,我们现在何必过这样什么都要节省的生活,还说要赔偿我们的损失?这个贼能有什么出息,快去把小费给我要回来,这个讨饭的已经欠我够多的了,菲利普对我使眼色。对,女婿还在这,别叫他起疑心,算了,我的钱啊。 师小结:这段独白让我们感受到菲利普夫人的精明冷酷,唯利是图,自私势利。 通过揣测人物心理,我们不难看出,在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天平上,金钱与亲情是不平衡的,重重的倾向了金钱,由此表现出他们的人物性格:自私虚伪,冷酷无情,贪婪虚荣,唯利是图,庸俗懦弱,视金钱高于亲情的小市民。 (三)任务四:小组讨论,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如果让其他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1.小说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由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来讲述的。 2.如果换成其他人,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如果换成菲利普夫妇来讲述,小说可能变成侵害我们生活的恶棍流氓于勒的兴衰故事。这样写既无法充分展现这对夫妇的言行神态,又不能对于勒的遭遇进行客观描述。 如果换成于勒视角,小说可能变成于勒自我成长的忏悔录,对菲利普一家的遭遇无法展开。 如果换成女婿的视角,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富有亲戚的励志传奇。于勒叔叔和菲利普夫妇的很多言行我们就看不到了。 3.作者选择从若瑟夫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莫泊桑的选择是以若瑟府这个未成年人的视角,对成年人世界里所存在的复杂世界进行仰视。小说中议论评判的文字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以理解的方式看待父母和于勒叔叔。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与若瑟夫一起体验成长的窘境。虽然明明知道父母会责怪,但若瑟夫还是冒着风险给了于勒一笔不菲的小费的行为,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不禁感慨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从孩子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似乎也暗示了莫泊桑的情感态度。 有人曾评价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是“一辆车,装下了整个社会”。那么我 们可以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双孩子的眼睛,窥到了一种社会风气”。莫泊桑通过孩童视角,展现给我们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呢?他对此持有什么情感态度呢? 1.主题一:对小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嫌贫爱富的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三、探究主旨 2.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就没有合情理的地方吗?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你能读出什么?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她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因为拮据艰辛的生活,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菲利普夫妇最终不与于勒相认,是怕于勒回来拖累她们,使女儿好不容易得了的婚姻被破坏。所以菲利普夫妇他并非完全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的生活扭曲了天性。很多普通人无法超越社会,虚伪自私、唯利是图的现实,只能随波逐流。这使得小说在冷静的批判之外,还揭示了小人物的心酸,作者对此展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 主题二:揭示“小人物的辛酸”,表达对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3.小说中还有三个细节: 细节一:因为于勒的信,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有哪些新的习惯?对于勒信中提到的准备给他们的“赔偿”,这家人做了哪些幻想安排? 细节二:菲利普一家把于勒的信“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个行为的潜台词是什么? 细节三:于勒年轻时挥霍败光家产,按照惯例把他送往美洲,从于勒的“挥霍家产”和“按照惯例送往美洲”你读出了什么潜在内容? (1)飞利浦一家的新习惯是每星期日到海边去散步,而且散步的时候是衣冠整齐,按常理,一家人去散步不应该穿得很休闲吗?为什么这家人散步这么郑重其事呢? 预设: 人是社会的人。19 世纪的法国社会处于激烈的政治动荡中,阶层分化严重。当时的贵族阶层和大资本家们生活极度奢靡,服饰体现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菲利普一家属于小资产阶级,生活拮据。他们渴望跻身上一个阶层,却苦于没有学生按照要求探究、交流 途径。于是发财的于勒归来,让自己也过上高贵体面的生活,就成了他们最热切的盼望。他们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散步,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来花于勒的钱,他们甚至打算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对未来充满期盼,期盼更好的生活品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有了钱用钱做什么,就可以看出他的品位和追求了。作者特意强调菲利普夫妇买别墅的理想,似乎在向我们暗示,这对夫妇追求的是金钱能够带来的奢靡和享受。 (2)从见人就把于勒的信拿给别人看,可看出心理:我家里虽然穷,但是我们有个富有的亲戚,等他回来我们就发财了。可别小看我们哟。 品味这些细节,我们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困窘和无奈,也似乎能感受到那个社会弥漫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潮。 (3)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法国因普法战争失败导致其经济受到严重损伤。法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与追逐越来越强烈,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人情冷漠,金钱至上。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主题三: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批判。 4.有同学说,小说写到38段就可以了,后面的段落也没有几句表现于勒叔叔的。所以从 39 段以后的可以删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1)预设: 39 段之后主要写我去付牡蛎钱时,我第三次且近距离的观察了于勒叔叔,写了我对叔叔的态度。第42段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亲,这些字词强调了我抛开了金钱关系,认同和于勒叔叔的亲人关系,是亲人,应该相见,应该相认。而我只是一个孩子,也没有能力帮他,我很无奈,但我是善良的,我对叔叔的处境是同情的。表现出我的善良和对亲人的关爱。 39 段以后的内容主要以我的行为与父母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行为的批判和作者的希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应以亲情为重,而非金钱。 (2)这篇小说在选入教材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部分,一起来朗读删去的部分,想一想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写这两段的用意是什么? 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夫朗司竟给了他5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个故事,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预设: 原文开头结尾里的若瑟夫·达夫朗司不同于小说主体里的我,那个小若瑟夫已经长大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成年视角,而看的对象已经不是一个于勒叔叔,而是和于勒叔叔有类似境遇的许多乞讨的白胡子穷老头。有意思的是,成年若瑟夫依然用童年若瑟夫的爱的观念、眼光、心态去对待穷人,而且显然由对于勒叔叔一人之爱扩大到所有的穷人,也就是由亲情之爱扩展上升到了对所有不幸者的爱,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爱。 作者在小说里看似隐身,但通过他对小说情节结构的精心设置,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已经不动声色地显示了他的看法。莫泊桑显然更认同成年若瑟夫的观点和做法,也就是说,他对现实社会成年人对亲人的态度以及拜金主义倾向,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对孩子身上保留着的纯真的亲情之爱则是赞赏的,并希望人与人之间能真诚相待,彼此关怀,对弱小者有同情怜悯之心,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主题四:希望人与人之间能真诚相待、彼此关怀,对弱小者有同情怜悯之心,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不只是对 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和享乐主义的批判,还表达了对小人物的辛酸的同情,更是表达了作者希望人和人之间要善良,彼此关爱,要关爱弱小者、不幸者,也许同学们 还在其他方面有收获。 总之我们读小说尽量做到当代文艺理论家朱光乾先生说的学生倾听 那样: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品味感悟、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四、小结 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1.运用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方法,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并写出小说的主题。 2.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行为超越了亲情,是一种大爱,请你写出1-2个这样的事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