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中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
新课程时代,不能只凸现知识而凹陷人文精神,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能太窄太功利,把掌握知识视为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和精神,它绝不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散文,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我们读《红楼梦》、《阿Q正传》、《边城》,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而更是一种精神的哺育。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从事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课文才会闪烁光彩,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得到启迪。在教学《麻
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开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从而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美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学生心理看,高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荣誉感。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分组教学。例如:在上讲读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程度相当内容不同的几个问题,分组短时间讨论,之后提问,点组不点人,组员可以任意回答,其他组员随时补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学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还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与火把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抱好奇。
(2)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
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理应是知、情、意得统一。语文教育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一切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做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源泉。
(3)读书感悟。“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书方式或教师引导,或学生自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肺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了。
(4)角色体验。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
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在小珊迪临死前,对她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的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是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