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

来源:哗拓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

作者:郑 玲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08期

摘要:“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24-0057-02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在这里,语文的“人文性”被首次提到重要的地位。与过去语文教学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科本位,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工具性占主导地位;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它将更注重人的发展,即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许多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作品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少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这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因此,语文新课程实施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二、人文性反映了语文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语文展现着巨大的人文魅力。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风,吹开他美好的情感,让作品人文性的细雨,浇开他们娇艳的心花,让作品人文性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的巨大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真理追求的执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对生命岁月的珍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知己友情的诚笃,“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的思亲怀乡的热土恋情以及孟郊的《游子吟》中的对母亲的赞颂,“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难道不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吗?难道不都是人文性光辉的闪耀吗?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散发出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都是语文课程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正是语文课程理念植根的丰厚沃土,是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之所在。 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

1.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将促进学生更新学习的观念。注重人文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注重人文性,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注重人文性,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更深层次的观照。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2.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将促进知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3.在目标价值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自觉的形成高尚的思想和良好品质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胜枚举。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的那种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常常成为人们节操自励的格言。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成为爱国主义的教材、激起了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强烈爱国热情,把我们的战士称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也是语文课程目标价值的生动体现。

4.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个性更加张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学生实现全人格化的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慧的。诚然,提倡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并不是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字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育人文性带来了福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重新探求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并且努力寻找语文人文性的落脚点,使语文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载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