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011318210044 杨国梁 2011级GIS班
摘 要 晋文化源远流长, 有五千年的历史。本文分要素研究山西历史文化现象, 在综合地理、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的基
础上对文化地域性进行研究, 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文化区划方案。这对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和现
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整合 文化区 综合文化区划
1 . 山西传统文化—— —晋文化源流与基本特色
1. 1 晋文化源流
晋为山西简称, 山西传统文化理应指晋文化。从历史发展渊源看, 晋文化就不能只指元明以来的山西传统文化。
有的研究者认为晋文化是三晋文化, 颇有牵强之嫌。三晋地域广大, 包括现在的内蒙古、河北、河南大片区域及陕西一小部分。总面积远大于现今山西省, 与晋、晋国所指地域不相吻合。所谓“源”,指水之源头, 是小于河流的起点水流。故而, 说晋文化之源可指小于今山西地域的晋国, 不可能指大于今山西之三晋, 何况就时间而言,晋国早于三晋。所以, 以先秦晋国为晋文化渊源, 最为恰当。
1. 2 晋文化的基本特色
山西历史进程从未间断, 影响深远。从旧石器时代发端, 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演进, 至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 使山西成为地域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其基本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历史久远的传承性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 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说明山西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厚的人文土壤。
第二: 兼容并包的开放性
山西雁北( 又称代北) 地处塞外, 历史上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互相争夺的地方。一般说来, 中原汉族政权比较稳定强盛,雁北即统一于全国范围之内, 也比较繁荣。中原汉族政权削弱, 雁北即为战场, 经济必遭破坏。如果中原政权腐败和内战不休, 雁北即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因此,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雁北一直是民族大融合之地, 这说明山西人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封闭保守的。
第三: 开拓进取的创新性
山西传统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纵观山西传统文化史, 社会变革的步伐与进步思想的涌现一直相伴而生。“三家分晋”表面上灭亡了晋国,
实际上却是晋国政治力量与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 是晋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文化开拓创新的最好体现, 孝文帝改革既有对具体事物的改革, 也有本质性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的改革, 显示了不同文化碰撞融合后产生的活力。虽然在鸦片战争后, 随着晋商的衰落, 山西人开始变的保守起来, 但这并不妨碍其勇于开拓的基本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山西人山西文化必然会走向新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新阶段。
2 . 山西传统文化地理定位
山西在其5000 年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相当稳定的文化成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基本特征, 是由于山西所处的地理环境, 所从事的物生活方式, 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所共同作用形成的。
2. 1 地域历史地理因素分析
2.1.1 从山西自身角度分析
山西右拥太行, 左据黄河, 因外河而内山, 古人用“山河表里”来形容. 在中国地理上的位置好似一只臂膀, 从北方草原直插中原的心腹地带. 山西又兼具以山地为主, 高原、丘陵、河谷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既能发展耕作农业, 也适合于游牧和放牧; 尤其是山西北境与北方草原之间没有大的山川阻隔, 草原民族势力可以凭借山西河谷从北方长驱直入; 山西的地势很便于向东、南、西三面扩散。山西这种在自然地理上具有的优势, 使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承担了中原、江南与北方草原地区物资交往的通道和平台, 同时有很多域外兄弟民族也落户山西, 造成山西不仅保存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且又融入了外来文化的特质。奠定了山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2.1.2 从全国文化地域分布分析
从全国文化区看, 山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南北连接着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两大文化区域, 这都是与山西气候的特征相吻合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晋文化考古作为中国考古专门课题时同时指出:‘晋文化考古’大致包括如下三大相互关联的部分和侧面:
第一: 从整体看, 它是“中原文化区系”与“北方文化区系”两大区系的重要纽带。
第二: 晋南区属“中原文化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它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 晋北区属“北方文化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有自己的特色。也正是这“重要纽带”使晋文化具有了相互撞击发生裂变的独特魅力。这也是笔者对山西文化区域划分的历史学、文化学依据。
3 . 山西传统文化综合区划
3. 1 晋南文化圈
南部的晋南文化区是山西省地势低, 热量高, 无霜期短的区域。包括晋南的临汾、运城和晋东南的长治、晋城, 这里曾是华夏( 汉)族先民栖息的集中地带, 是中国上古英雄神话最精粹的分布地域,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有许多先祖的遗迹与后人崇祀的庙宇。旧石器早期遗址在晋南有大量发现, 主要以芮城西候文化和河文化为代表, 晚期又有襄汾丁村为典型, 而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更是标志着山西晋南是华夏文明起源中心地区之一。
3.1.1 晋东南及其周围神话文化区( 本文只涉及晋东南区)所谓“晋东南及其周围神话
文化区”主要指太行、太岳之野及古代三河—河东( 今晋南临汾、运城一带) , 河内( 今河南安阳、新乡一带) , 河南( 今河南洛阳一带) 的神话。其文化特征带有明显的英雄传奇色彩( 与昆仑系统神话相比较而得) 。作为上古英雄神话与传说丛生之地的晋东南, 其最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处于中原地区的一个最高点上, 这里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曾发现有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多处遗址。在文化史的初期, 也曾留下关于此地的不少记载。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学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 如: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在此留下了遗迹和传说, 这在中国其余地方都是见不到的。
3.1.2 耕读文化区即临汾、运城一带
有人用“根祖文化”( 出处) 来概括这里的文化性质, 这不科学。因为“根祖”是一种文化现象, 并没有更多内涵, 不具备文化性质。所谓“耕读文化”即指中国以儒学为正宗的主流文化, 这里相传是后稷播百谷。仓颉造字的地方, 不仅存有大量上古三代遗址和传说, 如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等。同时又是名人文中子、司马光等的故里, 大槐树移民处。这都凸现了中国耕读文化特色。在晋南各地均可见“耕读传家”门匾。这种文化根植于农耕社会与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中, 构成中国主流文化的精魂。
3.1.3 忠孝文化区
注重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忠孝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术界一般把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归为儒家学说仕途连在一起。忠孝文化在绵山的形成源自割骨奉君、功不言禄、孝母于此的介子推, 以及郭林宗、文彦博等介休十多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3. 2 雁门文化圈
北部雁门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区系, 这里曾是古代戎狄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为民族杂居之地。是我国游牧文化的基地, 是北方各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和民族文化的熔炉。根据北方文化区系所指区域范围界限线, 我们可以明确界定雁门文化涵盖范围。大体说, 以晋中太原盆地南部前沿的今山西境北半部亦即晋中地区及其以北太原市、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包括其东西两侧的阳泉市和吕梁地区。便是我们所指的雁门文化或雁门文化圈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定位。
3.2.1 边塞文化区即雁北一带
这是古代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地带, 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 因而有了古长城与关塞。在这里民俗及人种特点上, 仍有明显民族交融痕迹, 这文化的历史性也是在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包容与和谐两种基本精神的巨大粘合力。
3.2.2 佛教文化区以五台山为中心向四周的辐射区域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最鲜明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标识。五台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影响巨大, 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逐渐形成了与其他佛教名山相区别的文化特色。择其要者, 一它是汉藏佛教徒公认的文殊菩萨的道场; 二它是中国惟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处一山的、“青黄相连”的佛教名山; 三它虽未开宗立派, 但却以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容纳中国各宗的弘扬, 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兴衰。
3.2.3 道教文化区即山西西部吕梁山区
这里分布着众多道观, 最著名的是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与柏窳山道教建筑群, 这有《庄子》书中所说仙人所在的姑射山。其延而南则有永乐宫及巫咸山。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体现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与永恒追求。
3. 3 文化地理要素促成的特殊文化区域—— —晋商文化圈
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衰落, 为山西商业发展带来了机会, 从宋代起, 山西凭借所处农牧交错过渡带的地理位置, 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 晋商文化开始形成, 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明清, 活动的中心逐渐集中到了晋中南北一线上的太谷—祁县—平遥—介休, 极其周边区域, 这主要是明清战乱使山西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和文化再遭严重破坏。清时, 为巩固政权, 在全国推行“丁随地派”制, 使无田的人得以免纳丁税, 安心从事其他经济活动, 为山西晋商发展创造了条件, 晋商更加壮大, 到清中后期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商帮。
4 . 结语
总之, 山西省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最强的区域之一, 是世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过往的历史进程, 而且在未来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新解构、整合山西传统文化是更好的保存山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系统研究山西传统文化的
地域性, 做出全新的文化区划方案是实现山西文化强省战略的现实迫切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