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焕
*
摘 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探讨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将有力破解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之间需构建更为积极有效的联合、发展和保障机制,以促进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互动机制
实现农民增收是当前全党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农村相比城市,面临更大的困难。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2015年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参与并分享二三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机制互动,不仅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农村发展要求,也对今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分地区,主要集中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于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处于调研和计划阶段,这些地区中不乏农业大省,他们拥有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但是由于二三产业的不发达,尤其是以服务业及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其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融合;而东部沿海省份作为全国经济实力领先,产业化程度高度发达地区,已经先于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诞生出以农村电子商务、淘宝村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发展业态,并将借助国家政策的利好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及新模式。
其次,虽然目前农村三产融合方式单一,但实践效果良好。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农村三产融合是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纵向一体化方向上的互相渗透与融合,而非通过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进行横向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尽管如此,在业已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在50%以上。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日本社会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首次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即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延伸农村产业链以获取更多增值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来说就是,农民不仅仅种植农作物,还要对其农产品进行加工,最后通过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农村三产融合的本质就是通过增加原始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可以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定义为:以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联动、聚集、重组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禀赋进行跨界优化配置,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餐饮等其他形式服务业的有效整合,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间协同发展,实现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后,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并在资金、技术、土地、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整体发展势头向好,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首先,各地区开展农村三产融合情况存在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目前,绝大部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分析
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先破后立”的过程来实现。“破”,即打破原先相互独立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格局;“立”,即通过对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进行产业整合、产业延伸、技术渗透、产业交叉等手段,催生出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并最终通过影响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等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农民由于其自身原因,处于农业产业链中的末端,导致其无法享受初级农产品加工及流转过程中的增加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可在当地创造出额外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作为劳动力,即是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基础投入要素,也是其他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至此,农村三产融合以农民为基础,通过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获得劳动报酬,提高了其工资性收入,进而促进其收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与实证研究(2018B187)”
- 108 -
【资源配置】入增长。
其次,拓展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引入二三产业中的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进而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村业态;此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路网的不断建设,更有助于吸纳人才,聚集农村人气,培育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最终通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就业容量。如前所述,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土地租赁的形式,获得一定的土地租金。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不断发展,极大丰富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形式,其中,以土地入股企业或者合作社的形式逐渐成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流做法,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保底收入的同时,还能参与到企业后者合作社的利润分红,享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通过财产性收入实现增收;另一方面,随着土地经营权的流出,农户大量的劳动时间得以彻底解放,农户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就近就业或者外出进城务工,可以获得工资,实现增收。
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总体偏低,随着农村社会各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认知的不断加深以及农村要素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还将不断丰富,增收效应也将更强。
三、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相辅相成。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户增收;反过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并推动其向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迈进。
首先,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能够提升农民对农村三产融合的认知与认同,并完成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角色转化。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模糊不清。由于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惠农政策信息获取的滞后,导致普通农民对产业融合的认知最为匮乏。他们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事情,和他们无关,对此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但是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获益于产业融合收入占比的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收效益及示范效益逐渐显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对农村三产融合的认知,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述求将进一步替身,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对其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完成由事不关己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化。
农业经济 2020/3其次,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能够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性。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配套的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也会得以完善,主要包括公路、电网、供水、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对更好更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这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基础生活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此外,增加农民收入是基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文件的指导框架内,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适合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政策,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第三,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村产业融合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客观上导致了“重城市、轻农村”发展现状的存在。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医疗、教育、就业机会。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部分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就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落户城市,伴随着这一过程,大量闲置农田以不同形式流转,客观上为农村产业融合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严重不足。当前,农村生产要素缺失比较严重,成为限制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经常出现梗阻,直接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和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另外,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尤其是道路、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资金配套上,更是表现出融资难、成本高,渠道窄的问题,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保障。此外,人才匮乏问题严重。特别是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现有的人才供给无法保证现实的人才需求,这也无形降低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水平,造成农村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被削弱。
其次,农村三产融合产业延伸程度低。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直接作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效果,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更需要完整的“三链”来支撑。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要以延伸产业链为主,且多集中在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对二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占比很低,且大部分融合项目处于同质化低水平的复制阶段,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品牌化建
- 109 -
【资源配置】设严重滞后,造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市场严重饱和,形成恶性竞争,阻碍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当前,参与农村三产融合主体日趋多元,主要包括普通农户、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参与主体间相互联结形成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各主体间融合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当前,普通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订单形式加入,而少有股份合作分红型。如此,造成农村三产融合在普通农户间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最后,缺乏技术变革和创新。以技术的变革和创新驱动,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在当前的发展实际中,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明显滞后,首先在发展理念上没有对技术变革和创新带来的边际效益有足够的认识,思想相对僵化,故步自封。我们有很多的农业新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成果,很多还停留在论证、实验阶段,农业新技术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并大力加以推广,传导到生产经营的最前沿,真正发挥出新技术变革创新带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新技术变革和创新不足以及推广的滞后,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阻碍。
五、思考与政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和农民增收不明显还客观存在,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效互动还存在着巨大的优化发展空间。
首先,构建并完善农村三产融合规模经营发展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从完善发展关键要素入手,加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逐步健全农村地区关键生产要素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有效实施推广形式多样的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形式。各类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整合和联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新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拓展联合社功能,重点向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营销、产业资金辅助方面倾斜。要持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其产业链的延伸,实现行业领域的全覆盖,发挥出其应有的引领带头作用。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支持组建产权明晰的利益共同体,重点保护利益分配方式对参与农户的保障,形成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在产业链上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深度融合。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一整套的服务流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的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互依托的新型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
其次,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和开放机制。结合农村三产融合实际,紧盯农民增产增收,把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融入到发展中来。大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相互结合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机制。要加大高校、科研
- 110 -
农业经济 2020/3院所与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融合力度,尽快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突出做好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加快涉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推广,形成以产业为引领,团队开发为重点,项目实施为过程,基地推广为成果的全新技术创新与推广模式[4]。有效把握和运用市场规律,突出做好重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用开放的市场价格来实现并推动农村三产融合。
再次,构建并完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城乡统筹机制和联合协调机制。借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广大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共享,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合理向农村地区的流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要向农村地区进行有效渗透,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城市人才与资金的引进力度,利用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引导城市资本和人才到农村地区参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通过协调机制,逐步补齐融合过程中的短板,突出抓好覆盖三产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绿色养生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效益提升。
最后,构建并完善农村三产融合的惠农强农机制和保障机制。始终把强农、惠农作为重点,实现现代农业的共享发展,有效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获得感得到逐步增强。要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政策法规的设计、制定和实施,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广大农民的财产性权益,积极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多渠道。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涉农保险,提升农民保险意识,通过市场机制来降低农民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1):43-44.
[2]李中华,李强.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实践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6):40-42.
[3]李乾,芦千文,王玉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4):96-101.
[4]李云新,戴紫芸,丁士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 个农户调查的PSM 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7-44.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