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来源:哗拓教育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题型

单项选择(10×1),多项选择(5×3),填空(5×1),名词解释(4×4),简答(3×8),论述(1×15),诗歌赏析(1×15),前面表示题数,后面表示分数。

其中赏析题出诗歌,教材上没有,赏析从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艺术形式等方面思考,字数不限。

第一编 1949-1962年文学

一、诗歌

1.开创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2.上世纪60年代初,大陆诗歌的总体特征:

①颂歌作为一种诗歌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

②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 ③诗歌形式、艺术方法有所变化、发展。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①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 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 ③重视情感效应。

4.贺敬之的诗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分为哪两类:

①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代表作有《回延安》(主要运用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等;

②长篇政治抒情诗,这类诗更具有他自己的风格,并对当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作有《放声歌唱》(基本体式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5.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①自觉追求着时代精神;

②富有深邃的哲理,是革命激情和人生思考的结晶体;

③在艺术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 ④尝试了各种诗歌体裁,如“楼梯式”、“半自由体”、“新辞赋体”等。 6.《甘蔗林——青纱帐》是郭小川抒情诗的代表作,诗歌体裁是“新辞赋体”。 7.生活抒情诗的代表有:闻捷、李瑛、李季,以闻捷、李瑛的创作最具代表性。

8.郭小川的叙事诗有:《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二、散文

1

1.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2.杨朔散文的特点:

①努力追觅时代生活的踪迹,对劳动人民唱赞歌,如刻画出了《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

②写了些国际题材的散文,如《埃及灯》、《樱花雨》等,发掘外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美; ③积极探索为时代唱赞歌的方式,打破了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诗化散文”; ④善于抓住一个片段联想,使作品可以以小见大,如《荔枝蜜》借助小蜜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劳;

⑤注重创造诗的意境; ⑥讲究艺术结构; ⑦讲究选词用字的精炼。 3.秦牧的散文特点:

①熔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炉是秦牧散文的鲜明特点,如在《古战场春晓》中,作者观古战场三元里后凭吊怀古,然后鼓舞人们前进;

②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如《鬣狗的性格》用一种狐假虎威似的动物比喻恶势力的帮凶; ③语言流利酣畅,简练生动,擅长运用譬喻,如《艺海拾贝》通过生动的比喻简洁地说明了文艺思想。 4.“三家村”:

指60年的初期政策调整的时期,邓拓、吴晗和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前线》杂志上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合写《三家村札记》,因此得名。

5.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成为“干预生活”报告文学的代表。 三、戏剧

1.老舍的《茶馆》的悲剧性是怎么体现的:

①历史的乌托邦;②皇帝思想;③正面文化的烂俗。(详细自寻)

2.田汉是为中国戏剧做出整体性贡献的领导人,被称为“现代的关汉卿”和中国的“戏剧魂”。

3.“第四种剧本”:

指超越和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这三种模式化剧本的另类剧本,出现在1956-1957年,代表作有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等。

第二编 1963-1977年文学

一、诗歌

1.老诗人的隐秘创作的特征:

2

①受难与觉醒、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思辨性主题; ②将生命置于逆境中的硬汉精神和强悍的生命意识; ③以自然之动植物借喻自我人生。

2.穆旦的诗(多看看),比如《春》、《秋》、《智慧之歌》等。 3.“白洋淀诗群”:

狭义指在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诗人。广义则还包括白洋淀外围的准白洋淀成员,还有同时期在其他地方插队的北京青年食指、史铁生等、留在城里的北京青年和聚集在民刊《今天》周围的成员。代表人物有芒克、根子、多多等。 二、散文

潜流散文:

指“文革”时期与按照文学规范创作的散文相对应的一种散文,受环境制约而秘密写作而且不能公开发表,这些散文特点是情真。代表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等。 三、戏剧

样板戏:

指在1967年由官方命名的舞台演出类作品,出自当年意识形态最高的《红旗》杂志第6期的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等。

第三编和第四编 1978-2000年文学

一、诗歌

1.“归来诗人”(“复出诗人”):

指20世纪活跃诗坛但十年动乱中被迫害的贺敬之、李瑛等人和1955年因“胡风事件”罹难的“七月派诗人”以及1957年“反右”中被错划为右派的三批诗人,他们在新的历史转折中重新归来,故称。

特点:

①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 ②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③感伤诗情。

2.“七月”诗派归来的标志是: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一诗人群体的诗合集《白色花》。

3.朦胧诗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酝酿探索阶段(60年代末-1975) 4.舒婷的诗的特点:

3

①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气质,(表现出理想和现实、主观情怀和客观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而生的渴望和忧郁【看着背吧】),有一种美丽又忧伤的抒情风格,如《思念》、《雨别》等;

②意象姣美又忧郁,如橡树、古井、落叶,美丽又忧伤; ③有着浸润于诗中的“情感流”; ④妙用复合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多样;

⑤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想,始终追求人的权利、价值、尊严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如《致橡树》、《神女峰》等;

⑥长于用女性独特的敏感把握复杂的情感。

5.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包括《日潮》、《黄金树》、《血祭》、《偈子》、《午夜的庆典》五首。 6.“第三代”诗:

特点:①平民意识和反崇高倾向; ②非文化倾向; ③全方位的生命体验;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海子等。 7.海子的诗:

海子的短诗分为两类:

①以幻想和超现实之物作为抒写对象,表明诗人对传达隐秘情绪和稍纵即逝的体验的神往,如《妻子和鱼》、《思念前生》等;

②抒写早年艰辛又朴实的乡村生活经验和行旅感受的作品,如《回答》、《海子小夜曲》等。 8.女性诗歌:

指与“第三代”诗人同时而实绩仅次于“朦胧诗人”的女性诗人的创作力量,包括翟永明、郑单衣等人,她们使诗歌真正发现了女性的精神性别这一巨大主题,她们的诗是“写女性的诗”。

特征:①“黑夜意识”的阐释; ②女性躯体的书写; ③自白叙说的方式。 二、散文

1.巴金的《随想录》(多看看)。

2.巴金的“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一个„„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出自《无题集·“文革”博物馆》。

3.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包括商州系列、城市系列和自叙系列。《商州三录》包括《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和《商州再录》三部分。

4

4.关注汪曾琪的《蒲桥集》和他被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 5.关注杨绛和《干校六记》。 6.文化散文:

指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 三、报告文学 1.问题报告文学:

指以报告80年代社会转型的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价值取向的报告文学流派,表现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试图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代表作有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等。

2.徐迟的知识分子报告文学作品:

《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地质之光》写李四光,《在湍流的涡漩中》写周培源,《生命之树常绿》写蔡希陶。 3.史铁生《我与地坛》好在哪:

①表达自己十分真实和隐秘的情思; ②文章谋篇布局带有明显的小说的痕迹; ③不断变换人称,丰富读者感受; ④语言的象征化,具有隐喻式的诗性表达。

另附:一二班的重点,以资参考:

第一编

散文:

1.抒情性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P73) 2.了解叙事性散文。

3.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 戏剧:

在历史题材剧那里,重点是老舍的《茶馆》的主题、艺术特点、技巧还有悲剧性。

第二编

诗歌:

穆旦的作品;食指的作品(尤其是《相信未来》);“白洋淀诗群”的含义、代表、特点和作品。 散文:

5

潜流散文和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 戏剧:

样板戏。

第三编

诗歌:

“归来者”的诗含义、艾青的代表作、特点(P184-185);朦胧诗的含义、代表作家、特点等。“第三代”诗人杨炼、海子。女性诗歌的翟永明的“黑夜”意识和地位。 散文:

巴金《随想录》、汪曾琪、杨绛的抒情性散文及其主要特点。

报告文学:

问题报告文学的含义及其特点;知识分子报告文学的代表徐迟的特点。 戏剧:

1.探索戏剧(定中结构):指在引入西方现代派戏剧文化进入中国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的思维和技巧的戏剧革新试验时出现的戏剧作品。(P290) 2.高行健及其《野人》。

3.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

4.话剧双峰:锦云的《狗儿爷涅槃》和杨建、陈子度、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第四编

诗歌:

“个人化”诗歌的代表作。

【如有讹误,请一起分享】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