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4期 2006年1 2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1.21 No.4 Dec.2 0 0 6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及行为的现代审视 万 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中国传统之“慈善”及其他相关语词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慈善”概念的基本精神相距甚远,有代表性之六种类 型的传统慈善行为,具有浓郁的封建索法性或宗教性,并不具备现代慈善事业所必备的非官方性和社会公益性。中 国未来的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走出宗法、宗教思想传统,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进行互动, 才能健康发展,并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关键词]传统;慈善;社会公益事业:现代审视 [中圈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06)04—0075一o5 A Modern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anthropic Thought and Behavior J7v (Ir ̄t/oae ofPhilosophical Researches,Social Sciences Academy ofHunan,Changsha,Htman,410003,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notation oftheword”philanthropy”and correlativewordsinChinesetradiitonisfarapartfromthe basic spiirtofmod・ "sill”philanthropy.”The six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philntahropic behaviors。with the full-bodied feudalist patriarchal eln systaem or religious character.do not possess the nongovtmmtental nd sociaal eommonwe ̄characters which a essential to the modem ph/lnthropie work.China’ 8 future social philanthropic work should adaptto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ofthe society nd tahe age,take a step out ofthetradiiton fparo'rim-- ehal dan s ̄tem a-d ldiigous thought,and interact itw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civic society.Only through healthy development Can it be one of the signiicafnt backbon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tradition;philanthropy;social commonweal work;modem survey 关于慈善事业,是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 话题。一方面,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的严重滞后,使得 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平衡,加大对各种社会福利 些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当代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重 重的困境。 保障事业的投入,并承担起更多原本应该承担的义务;另一 方面,被学术界称之为“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慈善事业则亟待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中国传统的“慈善”观念 和行为究竟怎样?要了解这些,首先可从语言材料人手。因 为语言材料是历史上社会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承载体。 加快发展的步伐。然而,不论是尚待急需建构的有关制度和 法规,还是从道德层面对民众尤其是“富豪”们的谴责,都未 能,实际上也很难产生人们所预期的效果。曾几何时,人们 还不时在为社会上经常看到或听到的诸多民众缺乏最基本 有人已经注意到,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典》 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前些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 的社会公德心的事件——例如说见人落水先要讲好价钱才 施救等——而感叹,更不要说要求人们具有这种还要作出一 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释义是;‘从同情、怜悯 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 一定金钱物质或劳力付出的“慈善”行为了。一言以蔽之,人们 不愿“付出”的根源究竟何在?究竟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 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 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而且复杂,这里只谈文化传统方面的一 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万里(1951一),男,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湖湘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而<大不列颠百科金书》‘慈善基金 指并非完全局限于家国血缘宗法关系,但基本上都是指个人 会’条目的释义是:‘一种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捐赠人提供 财产并由它自己的职员进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 的道德修养或心性,并无多少现代“慈善”事业的涵义存在。 再看“善”字。该字的初始涵义为“吉祥”、“好”等,进而 延伸到人们的心性及道德修养,虽然并未直接涉及“慈善”, 但将自身的“善心”通过某种行为作用于他人,便有了“慈 善”的涵义。由此组成的“善行”、“善人”、“善事”、“善士”、 益的目的。’<大美百科全书=}‘慈善事业’条目的释义是:‘最 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 升人类的福祉 ’关于‘慈善事业’的理念,褒贬相差如此之 大!事实上,我国已有了‘中华慈善总会’之类组织,所以,看 “普念”、“善举”等语词,现在看来,似乎指的就是“慈善家” 来很有必要重新定义‘慈善事业’、‘慈善家’等词语”。 除了上述“慈善事业”、“慈善家”等比较专指的词语之 外,在截至目前为止收录汉语语词最多(共收词’目约37万 条,5千余万字)的<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一个“慈善”的条目, 这也是常见之大型汉语语词工具书中的唯一条目,其释义 是:“仁慈;富有同情心。<魏书・崔光传=}:‘光宽厚慈善,不 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 合>:‘徐继祖是个慈善的人,也是天性自然感动,心内到可怜 这婆婆。’清昭楗<啸亭杂录-孝亲>:‘(孝圣宪皇后)天性慈 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 爱。”~一目了然,这里的所谓“慈善”不过是“仁慈”之心的 同义语,并无现代“慈普”事业语词所蕴涵的意义。 先看“慈”字,除了“爱惜;仁爱”这一释义和作为佛教语 词的“指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外,另外三个有关释义 分别是“上爱下;父母爱子女”、“慈母的省称”和“指对父母 的孝敬”。这些释义都表明,“慈”字的原本含义便是从中国 特定的家庭、家族内部的血缘亲亲仁爱之心而发端的 其他 以“慈”为主所构成的语词,如“慈母”、“慈父”、“慈兄”、“慈 孙”、“慈孝”、“慈良(孝顺)”、“慈命(对尊上命令的敬称)”、 “慈育(仁慈抚育)”、“慈荫(谓尊上或神佛的庇荫)”、“慈恩 (称上对下的恩惠)”、“慈睦(慈爱和睦)”、“慈诲(指长辈的 教诲)”、“慈亲(慈爱的父母)”、“慈泽(犹恩泽)”、“慈爱(多 指上对下或父母对子女的爱怜)”、“慈颜(慈祥和蔼的容颜。 称尊上的音容,多指母亲而言)”、“慈膝(犹慈亲)”等莫不是 家庭、家族内部的血缘亲亲仁爱之心这一意义的细化和延 伸;即使是某些从字面上看似乎具有酱世内涵的语词,在具 体所引述的例句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是“仁慈”义项的延伸 外,基本上都有着由“家”及“国”的宗法内涵。如“慈幼”,其 基本释义虽然是“爱护幼小者”,但例句却是“《周礼・地官 ・大司徒=}:‘以保惜六养万民:一日慈幼……六日安富…; 如“慈惠”,其基本释义是“犹仁爱”,例句却是“《左传・成公 十二年=}:‘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 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如“慈怜”,基本释义为“爱怜”, 例句为“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父母慈怜,终不听 去”。这就是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之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社 会语境下“慈”与“慈善”等语词最基本的涵义。这正是孔颖 达在<左传=}疏中对“慈”涵义的界定:“慈者爱,出于心,恩被 于物也”。“恩被于物”即“施恩惠予他人”,是这类古代汉语 语词与现代“慈善”概念最具有根本差异处之所在。当然,还 有极少数相关语词,如“慈让”、“慈愍”、“慈仁”等,虽然其所 76 及其施之于人的“慈善”行为,但其本始的涵义却非如此。例 如,“善人”,其释义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健康、正 常的人”、“普通身份的人”等,“善士”指的是“有德之士”, “普行”指的是“美好的品行,美好的行为”,“善举”指的是 “好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善良有德之士将自已的善心通过 某种方式或行为施之于人,便有了上述传统意义上的“慈善” 涵义,如可以指“慈善的举动”和“慈善的行为”等。虽然在 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其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劝善 书中以“善”作为劝人捐赠行善的说辞,但语词本身并没有本 文所讨论的“慈善”涵义。然而,在古代乃至近代,对一些施 之于他人的慈善行为多谓为“发善心”,明清以降出现于河南 及江南地区后逐渐向其他地区蔓延的大量“善会”、“善堂” 等,大都是基于这种“做善人”、“行善事”以求“余庆”的观 念。 必须承认,在古代中国。还是有着近似于现代“慈善”思 想和行为的语词,这里强调的是“近似”,因为两者之间其实 有着本质的差异,这就是所谓“施舍”和“救济”等。 先看“施舍”,据‘汉语大词典>对古代相关语言材料的收 罗和归纳,其释义为:“给人财物。《左传・宣公十二年》:‘老 有加惠,旅有施舍。’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人 言施舍者有三义……<左传》之施舍皆赐予义 ’宋叶适《郭氏 种德庵记》:‘大父施舍惠助,一乡所依。’《二刻拍案惊奇=}卷 二四:‘伯卓,平生忠厚志诚,奉佛甚谨。性喜施舍。”’王引之所 称“施舍”之另外二义,则分别为“犹客舍(旅客居舍)”和“免 予服役”,均与本文所讨论的“慈善”无关。明显可以看出,这 里的“施舍”,正与前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慈善事业” 的词条释义精神相似,它着重强调的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 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 际援助……”,但却没有上升到现代慈善事业所展现之自觉 的“社会事业”的高度,而其观念的本质便是王引之所说的 “赐予”,即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上对下、尊对贱、富对贫、官方 对百姓的一种“恩赐”和“恩被于物”,与现代“慈善”及其事 业之“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服 务于对社会有益的目的”的本质精神判若云泥。 再看“救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用金钱或物资 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思平世 难,救济黎庶,上答神柢,下慰民望。’《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汤王)言罢,遂开仓库救济贫民。一其他类似的语词还有 “救乏”、“救世”、“救民水火”、“救助”、“救灾”、“救灾恤 患”、“救恤”、“救荒”、“救施”、“救接”、“救患”、“救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4期 万里: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及行为的现代审视 之“家国同构’基础之上的“家国一体”宗法专制社会体系得 以建立并不断稳固,包括墨家“兼相爱”等具有些许“泛爱” “救给”、“救穷”、“救难解困”、“救饥”等,都包含有“救济” 的涵义。一般而言,这些语词比前述古代汉语中的“慈善”一 词较少宗法血缘的局限,而有着一定的普世性和社会性,但 思想在内的一些社会政治主张被边缘化甚至消亡,剩下的就 只有具有明显血缘宗法之家庭、家族、族群或阶级(等级)之 分的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了。后世作为国家政治行为的 其多指政府行为,即所谓“国家救济”,而缺乏现代“慈善”语 词所特有的非官方性。正是如此,在当代中国,民间将接受 政府周济、救助的人或行为称之为吃“救济”,故同样带有接 “仁政”便是导源于此,其核心精神即是《左传・成公十二 年》所说的“慈惠以布政”,即通过君主对百姓的恩赐以展现 受“赐予”的意蕴,而且给“吃救济”的人带来一种低人一等 甚至是社会负担的心理冲击。何谓“救济”?对陷入水深火 热或某种困境之人进行救助周济。偶发事件除外,如果是具 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全都陷入了持续的贫穷困境中,这不是他 们所生存的社会出了问题、政府未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 任,还能是什么?为何不能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保障上多 下功夫?一定要待他们陷入贫穷之困境时再施以救济、施舍 的援手以显示“仁慈”和怜悯? 在古代汉语中,与“救济”类似的语词还有以“恤”字为 主所构成的一些语词。《汉语大词典》对“恤”字的释义是: “体恤;怜悯。周济;救济。”类似的语词还有“恤功”、“恤 民”、“恤物”、“恤金”、“恤孤”、“恤矜”、“恤病”、“恤患”、 “恤养”等。从字面上看,这些语词较少“施舍”与“救济”之 上对下、尊对贱、富对贫等施予或接受恩惠的内涵,似乎更多 一点普世化的“人文”色彩,但在具体的使用中,除了近代以 降有着一定的泛社会性以外,仍然与这些语词大同小异,尤 其是与家族一国家宗法血缘体制的关系密切。 纵观历史,古代中国确实有着一些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思想文化因子。例如《礼记・札运》一 书就勾勒出了一种儒家理想中的“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图景。儒家学派的孟子提 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社会 和谐主张印;墨子学派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多财则以分贫也”、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 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 的 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的芸芸众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社 会主张;法家学派主张通过调节贫富悬殊来富民以富国,实 行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以 惠民的“九惠之教”四;道家学派也有着“天道无亲,常与善 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复归质朴村落理想 社会的思想。然而,这些思想或语言片断,除了管子相齐时 施行过“九惠之教”外,其他仅仅只是一种正如《礼记・礼 运》所称的“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的社会政治愿望或理想图景,将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并 且形成了悠久传统的思想文化显然是不确切的。尤其是,在 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经过秦代的思想禁锢和汉代 独尊儒术的思想专制,儒、法并构之建立在家庭、家族、国家 君父对子民的仁爱。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所谓“慈善”事业, 其实应该属于现代所界定的社会福利事业,其主体中的绝大 部分,就是通过政府行为的“仁政”而实施的。 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大 致而言,有如下几种类型: 1.政府行为。这种行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儒家典 籍《周礼・地官司徒》记载的所谓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 疾、安富之“以保息六养万民”,以及实行灾民救济的“荒政” 措施。战国时期,管仲相齐,认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 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 民”,“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 也” ,故配合其他军政措施提出并实施“兴德六策”和“九惠 之教”,使齐国迅速强盛,齐桓公被立为霸主,在大会诸侯时, 还要求各诸侯国也施行“养孤老,食常疾,收孤(矜)寡”的政 策 。其他各诸侯国也在不同程度上施行了这样的政策。然 而,秦汉一统王朝建立以后迄至唐代,作为国家政治行为之 一的社会慈善救济并未成为一种固定的政策和制度,只是作 为临时性的救济措施时有实施,这就是《礼记・月令》中所说 的“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禀,赐贫穷,开府库,出币帛”。 宋元时期。朝廷主办的各种慈善救济机构如居养院、安济坊、 慈幼局、慈幼庄、婴儿局、广惠仓、举子仓、漏泽园等陆续出 现。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救济事业最兴盛的时代,古代渊源 已久的国家救济至此开始形成传统,在随后的王朝中成为国 家的一种制度被固定并延续下来。 2.宗法行为。这是一种宗族内部的慈善救济。其渊源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睦族敬宗”的思想指导下,宗族内 部通过设置义庄、义田、义塾等对部分孤寡贫病族人进行不 同程度的赡养、救济和培育,以增强本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 和声望。宗族慈善救济在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至宋 代得到长足发展。名声最著且具有模范效应的是范仲淹所 创置的“义田”。他利用自己积攒的俸禄在其家乡购田一千 亩,作为宗族公产,开义庄义田瞻族济贫之先风。各地士绅 争相仿效,至清代后期,义庄义田已遍布全国各地。这些具 有家族宗法色彩的民间慈善行为,成为中国古代宋明以降社 会保障救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3.宗教行为。东汉以降,一种全新的宗教——佛教进入 到重视现世生活、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的慈 悲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怜悯”思想逐渐结合,从 而产生了最早的非官方、非宗法性、非乡梓性的民间慈善救 济事业。其思想渊源是佛教的慈悲济世和“福报”、“修福”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思想。较早出现之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慈善机构是六朝时 第21卷 地断续延续到晚清时期。除了作为这类团体滥觞的虞城同 期所设置的收养贫病之人“六疾馆”,它是身为帝王但基于佛 教信仰的齐武帝所建立的;稍后,著名的佞佛帝王梁武帝也 设置了收养孤幼与贫老者的“孤独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 善会是较为单纯的实施慈善救济的团体外,其他许多同善会 的结社并非纯粹致力于行善,而是有着另外的功利目的,此 即身为东林党人、同时又致力于同善会普及的陈龙正所说 的:“此会有十分妙处,费少而功多,以养而兼教,无书院讲学 之名,有与人为善之实。” “费少而功多,以养而兼教”,行善 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由佛寺经营管理的悲田养病坊等。直 到宋代,具有普世性的民间的慈善救济事业还大多是由寺院 僧侣和佛教信徒来从事。明清以降,在日益禁锢专制的社会 是手段,通过行善劝善教化民众以裨益封建政教是其目的。 环境下,传统的佛教被逐渐边缘化,其自身也受到中国传统 道教以及民间俗信宗教的影响,异化成以仪式法会等活动为 主来普渡亡魂的宗教,佛教徒所举办的慈善救济事业也逐渐 衰退。然而。同一时期陆续出现的一些民间的慈善救济组 织,却明显地受到了民间传统宗教思想包括道教行善积德免 灾思想的影响,大量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 庆,此谓转祸为福也”等思想的民间宗教善书,如《太上感应 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成为这些组织向民众宣传劝募的 重要工具。直至民国时期乃至当代的中国台湾,以这种民间 宗教思想为指导的慈善救济组织都曾经存在并且仍然大量存 在。而经过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发起改革并逐渐形成当代中国 佛教思想主流的“人间佛教”思想,改变了佛教的传统面貌,由 普渡亡魂为主的“鬼神(死人)”宗教向倡导人之自身觉悟和 超越的“人间”普济型宗教转变,以致在台湾出现了如“慈济功 德会”这样的亭誉世界的超大型宗教慈善救济团体。 4.乡梓行为。这是一种带有浓郁地域性和乡土特征的 社会慈善救济行为。它是传统宗族慈善救济行为的泛社会扩 大。又是官方“荒政”救济行为的基层化、乡土化的延伸,是一 种带有浓厚官方指导即“官督民办”以服务于乡梓的民问慈 善救济行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乡村贫病孤寡之人进行 临时的救济,以达到朱熹所讲之“惠治鳏寡,塞祸乱源”、“卜 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意”四、安定地方以“补王政之穷”之目 的。这类慈善救济活动多由各地区一些乡绅及致仕的士大 夫发起组织。其源头一般可以追溯到宋代朱熹创置的“社 仓”、刘宰设置的“粥局”等。明清以降各地于基层政府所在 地乃至乡村普遍设置的“常平仓”、“社仓”、“义田”,以及建 立在以江南地区为主乃至遍布各地之府、县城镇之各种名目 的诸多“善堂”、“善会”等,甚至虽然远离家乡但对同乡人进 行各种救济资助的同乡会所办的慈善机构,都可以归纳于这 种类型。 5.同人行为。这种带有浓郁之同人色彩的民间慈善救 济事业出现于明末清初。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曾任刑部 侍郎的杨东明在河南虞城创立了“同善会”,这是一个以原有 之虞城县名士同人社团“亲睦会”为母体组成的慈善救济社 团。与此同时,吕坤也在其家乡宁陵县创立了“同善仓”。万 历四十二年(1614),受到杨东明同善会的影响和启发,东林 党人高攀龙、钱一本、陈幼学等人先后在武进、无锡、昆山等 县创立了同善会,之后,东林党人陈龙正又将同善会移植到 自己的家乡嘉善县;复社领袖之一的张采亦于其家乡创立了 同善会。以“同善会”为名并性质类同的这种社团一直在各 78 这些团体组织形式是会员制,即由志同道合的会员组成并自 主管理,共同出资,定期集会,用最通俗的语言宣讲伦理道 德,提醒良心,进而促进社会安定。会讲结束后,便向贫病民 众发放一些施舍;比较常年的救济对象则通过严格的选择予 以资助,一般均为贫穷而又无依无靠的孝子节妇、没有行乞 的贫老困苦者等,在封建伦理道德准则下被认为品质不好、 行为不端的人(如不孝不悌等),哪怕是赤贫者,也不在被救 济之列。与前述作为乡梓行为的慈善活动相比,这种团体走 出了传统的乡村,面向更为广阔的府、州、县域范围,因而有 着一定的社会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已经具有近代慈善机 构的某些组织特征;但是。其资助救济对象的狭隘面和封建 道德伦理思想指导下的选择性,又使得其慈善行为不具有普 世化特质,尤其是劝善教化的功利目的,更与现代“慈善”事 业所奉行的非功利性而是单纯的社会公益性准则显然不同 6.行会行为。明清以降,大量的同业商会在一些经济较 为发达的地区涌现。或者基于传统或宗教的慈善功德之心, 或者基于社会慈善团体的劝募,或者在当地官府的指令下这 些行业商会临时或定期向当地的政府或民问慈善救济机构 进行金钱或物质的赞助用以社会救济,或者直接或间接地参 与一些慈善救济机构的经营管理,甚至还有由行会直接创办 的一些慈善救济机构,并在灾荒之时以店铺或行会的名义对 灾民进行直接的赈济。 此外,近代以降,尤其是民国时期,在西方近代宗教文化 和慈善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基于各种思想、理念和动 机所创办的慈善机构和团体。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这 些机构团体及其组织者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既继承了传统慈 善救济的思想、心理和观念的精神,又背负着传统慈善文化 的局限,还有着某种程度的近代“慈善”思想行为内核。在特 定的社会时代变迁背景下,还未待向现代发育成熟,便胎死 腹中而夭折。 诸多大型汉语语词工具书中关于“慈善”条目的普遍缺 失,决不是一种人为的疏忽,至少表明了,首先,在中国古代, “慈善”并不是一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语词;而且,就上述中 外对“慈善”及其相关语词的释义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相关语词中普遍缺失现代“慈善”的价值理念;而中西方关于 “慈善事业”解读的不同,更体现出两者之间关于“慈善”之 理念、认识及行为的巨大差异。这着实令人惊异!它充分反 映出,无论是传统或者是现代,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从事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4期 万里: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及行为的现代审视 获得政府匾额乃至职官封赠的事例不绝于各种载籍。当然 亦有发端于单纯怜悯心者,故上对下、尊对贱、富对贫的“义 善事业的实际工作者,似乎都没有觉察到,古代汉语中的“慈 善”及其相关语词中,其实并不包涵现代作为社会公益事业 开展的“慈善”一词的涵义。然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 举”、“施舍”、“救济”心理及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向现代转换 于‘慈善事业’词条的释义,即“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 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 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 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 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之定性,则又是 基本准确的、接近传统“慈善”思想和行为之历史事实的。 通过上述对“慈善”相关语词的分析,以及对传统慈善活 动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的扫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慈 善文化的核心思想资源是儒家的仁爱伦理思想、道教的行善 积德以修阴骘的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济世以求“福报”的 “修福”思想,有时,这三种思想相互交叉融合。落实到具体 的行为中,儒家的仁爱伦理思想,展现为发端于家庭、家族内 部的血缘亲亲仁爱之具有浓郁宗法特色的家族慈善救济行 为:延伸到乡邦,便是地方乡梓的慈善救济行为,包括一些设 置于异地的同乡会基于乡邦之情对同乡所施行的慈善救济; 更为泛化扩大,就成为建立在“家国一体”宗法政治基础之上 的国家“仁政”救济行为。作为前两者,即慈善救济的宗族行 为和乡梓行为,极难与现代慈善理念之“泛爱众”,亦即慈善 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和普世性接轨;而后者,即作为国家行为 的上述诸多所谓“慈善救济”活动或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本 来应该属于一种全社会的、由政府调控实施的社会福利保障 事业,是现代国家应该承担而且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将其 视之为国家、政府或者君主对子民的慈善恩赐,显然与现代 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以及与现代“慈善事业”的非政府属性 等特质相悖离。一些学者将其作为中国慈善思想文化及行 为的悠久传统津津乐道,只能表明其尚未走出宗法政治传统 之阴疆的笼罩而不自知。各种商业行会的慈善救济活动,虽 然有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都只是临时性、偶然性的行为, 并不具有可供发掘、借鉴的文化思想资源。稍许具有近代色 彩的明清同人性质的慈善救济社团,其组织形式本来可以随 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但在特定的封建集权社会环境 中,不止是举步维艰,而且或自我禁锢封闭,或产生变异,终 于只能成为历史的遗憾。 此外,上述各种传统的慈善救济行为,都具有不同程度、 不同目的的功利性。家族宗法指导下的慈善救济行为其目 的是“睦族敬宗”;宗教情怀驱动下的慈善救济行为其目的是 “修福”、“福报”及“必获吉庆”、“转祸为福”;同人结社组织 是以“费少而功多,以养而兼教”的慈善救济行为来匡救世道 人心以裨益封建政教;商业行会的慈善救济活动形成自觉行 为的并不多见,大多或是在官方公权的“劝募”即摊派下不得 已而为之,即所谓慈善救济资金物质的徭役化,或是为了地 方的安定而求得自身生存空间的稳定,具有“破财消灾”的思 想,这种状况在乡梓慈善救济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就个人行 为而言,除了宗法、宗教情怀外,通过捐输若干田产银两以求 因而,这些思想行为都具有浓郁的封闭性、内敛性和时代滞 后性特质,这与现代慈善事业之开放性、社会化的实践特征 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民间慈善救济行为既没有脱离宗法 与宗教的羁绊,也没有脱离政府的干预和严密控制。政府欢 迎的是以“补王政之穷”,但决不容许喧宾夺主。这种情形在 历代封建王朝政府对宗教组织慈善活动的严密控制中展现 元余。例如唐代宋璩针对隋唐时期出现的佛寺悲田养病坊 如此评论:“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 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着收 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昔子路于卫,出私财为粥 以饲贫者,孔子非之,乃覆其馈。人臣私惠,犹且不可,国家 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罢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 家ot't ̄正是唯恐佛教组织通过慈善活动收买人心,造成对封 建政权的威胁,悲田养病坊等民间宗教社会慈善福利设施最 终被政府接管下来。在《大明律》和《大清律》中,对“佯修善 事,煽惑人民”的民间宗教组织予以严厉打击。直至民国时 期,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钱能训、熊希龄分别担任过第一、二 任会长的“世界红 字会”,其组织母体“道院”,就被国民政 府于民国十八年以“扶乩迷信”为由予以查禁。然而,在对民 间慈善救济组织和行为予以严密控制使其无法发育的同时, 作为政府自身本来应该履行的国家义务,即全社会公民应该 享有的基本福利保障甚至生存权利,却被宣扬为对子民所施 行的“恩赐”和“仁政”。 反思传统,为的是未来。现代慈善事业的基本精神是建 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泛阶级、泛族群、泛社会之为提高 人类福祉的普世化之爱,是献爱心,是履行和承担作为人类 一份子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怜悯、施舍和救济,更不是恩赐。 中国未来的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 走出宗法、宗教思想的传统,走进现代,走向民间,与现代公 民社会的建设进行互动,才能健康发展,并成为建构和谐社 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注释] ①符号:<重新定义“慈善事业”>,<南方周末)2oo5年l0月6日。 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 第7册,第649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以 下引该词典不再注明册数和页码,请参考相关词条释义。③<孟子・ 滕文公上>。④<墨子>兼爱中、鲁问、尚贤下等篇。⑤<管子・入 国>。⑥<老子>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⑦<管子>轻重法、五辅等 篇。⑧《管子・幼官>。⑨<宋史・朱熹传>。①陈龙正:<书高忠宪 公同善会讲语后>,转引自[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 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3页。@<唐会要>卷四十 九<病坊>。 [责任编辑刘范弟】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