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8072410 U(45)授权公告日 2018.11.09
(21)申请号 201721618843.3(22)申请日 2017.11.28
(73)专利权人 江苏方园桩业有限公司
地址 214500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孤山镇
煤矿南路(72)发明人 缪立军 陈希昌 (51)Int.Cl.
E02D 17/04(2006.01)E02D 5/24(2006.01)E02D 5/4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8072410 U(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
所述前排由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组成,
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内部均设置有内部保温层,且内部保温层为相变材料层,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之间通过空心管桩连接梁相互连接,所述空心管桩连接梁两端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所述空心管桩套环套在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上侧,所述相邻空心管桩连接梁之间通过连接件弧形连接,所述连接件两端设置有套环。该实用新型结构为全预制件装配,施工迅速,工期显著缩短,内部保温层为相变材料层,能够有效的维持内部温度稳定,可以防止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内部积水后低温结冰,损坏装置本体。
CN 20807241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由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组成,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内部均设置有内部保温层(6),且内部保温层(6)为相变材料层,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内部设置有混凝土层(7),所述混凝土层(7)内部设置有加强筋(8),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之间通过空心管桩连接梁(5)相互连接,所述空心管桩连接梁(5)两端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12),所述空心管桩套环(12)套在管口(14)上侧,所述空心管桩套环(12)内侧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铁环(121),所述空心管桩套环铁环(121)内直径和管口(14)内直径大小相同,所述管口(14)外侧设置有管口铁环(141),所述管口(14)位于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上侧,相邻空心管桩连接梁(5)之间通过连接件(11)弧形连接,所述连接件(11)两端设置有套环(13),所述套环(13)内部套有凸起(10),所述凸起(10)位于空心管桩连接梁(5)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桩套环(12)内直径大小等于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外直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外侧均设置有铁箍(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为锥形设置,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顶端直径小于底端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上侧设置有限位环(4),且限位环(4)直径大于空心管桩套环(12)直径。
2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型市政设施、大量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建设以及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的不断涌现,大量的基坑工程应运而生。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该结构既要起到挡土作用,又要防止基坑外水土流失,使基坑周围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控制在容许范围以内。目前工程中采用的基坑支护型式主要有:排桩、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桩锚混合支护技术等型式,普遍存在工程造价高、材料消耗大、施工工期长、土方工程体量大等工程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以解决普遍存在工程造价高、材料消耗大、施工工期长、土方工程体量大、存在侵入相邻地块可能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由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组成,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内部均设置有内部保温层,且内部保温层为相变材料层,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内部设置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部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之间通过空心管桩连接梁相互连接,所述空心管桩连接梁两端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所述空心管桩套环套在管口上侧,所述空心管桩套环内侧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铁环,所述空心管桩套环铁环内直径和管口内直径大小相同,所述管口外侧设置有管口铁环,所述管口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上侧,相邻空心管桩连接梁之间通过连接件弧形连接,所述连接件两端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内部套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空心管桩连接梁上侧。
[0005]优选的,所述空心管桩套环内直径大小等于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外直径大小。
[0006]优选的,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外侧均设置有铁箍。[0007]优选的,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为锥形设置,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顶端直径小于底端直径。[0008]优选的,所述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上侧设置有限位环,且限位环直径大于空心管桩套环直径。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为全预制件装配,施工迅速,工期显著缩短,内部保温层为相变材料层,能够有效的维持内部温度稳定,可以防止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内部积水后低温结冰,损坏装置本体,前排空心管桩和后
3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2/3页
排空心管桩外侧均设置的铁箍,能够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装置本体的使用寿命,前排空心管桩和后排空心管桩为锥形设置,将装置本体的重心降低,增加安装有的稳定性,限位环能够限制空心管桩连接梁,防止其下滑,影响整体构造。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排空心管桩结构示意图。[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心管桩连接梁结构示意图。[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管口结构示意图。[0014]图中:1-装置本体;2-前排空心管桩;3-后排空心管桩;4- 限位环;5-空心管桩连接梁;6-内部保温层;7-混凝土层;8- 加强筋;9-铁箍;10-凸起;11-连接件;12-空心管桩套环;121- 空心管桩套环铁环;13-套环;14-管口;141-管口铁环。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双排空心管桩结构,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由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组成,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内部均设置有内部保温层6,且内部保温层6为相变材料层,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内部设置有混凝土层7,混凝土层7内部设置有加强筋8,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之间通过空心管桩连接梁5相互连接,空心管桩连接梁5两端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 12,空心管桩套环12套在管口14上侧,空心管桩套环12内侧设置有空心管桩套环铁环121,空心管桩套环铁环121内直径和管口14 内直径大小相同,管口14外侧设置有管口铁环141,管口14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上侧,相邻空心管桩连接梁5之间通过连接件11弧形连接,连接件11两端设置有套环13,套环13 内部套有凸起10,凸起10位于空心管桩连接梁5上侧,空心管桩套环12内直径大小等于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外直径大小,方便对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进行连接,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外侧均设置有铁箍9,能够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装置本体1的使用寿命,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为锥形设置,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顶端直径小于底端直径,将装置本体1的重心降低,增加安装有的稳定性,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上侧设置有限位环4,且限位环4直径大于空心管桩套环12直径,能够限制空心管桩连接梁5,防止其下滑,影响整体构造。
[00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为全预制件装配,施工迅速,工期显著缩短,内部保温层6为相变材料层,能够有效的维持内部温度稳定,可以防止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内部积水后低温结冰,损坏装置本体1,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外侧均设置的铁箍9,能够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装置本体1的使用寿命,前排空心管桩2和后排空心管桩3为锥形设置,将装置本体1 的重心降低,增加安装有的稳定性,限位环4能够限
4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3/3页
制空心管桩连接梁5,防止其下滑,影响整体构造。[001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5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6
图1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图3
7
CN 208072410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