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黄冈市中考古诗词鉴赏押题

来源:哗拓教育
 中考古诗词鉴赏

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这首诗写的是春末夏初(或“暮春”)(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7.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答: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也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明写天寒,暗写心寒。

3、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答: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4、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答:⑴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

2014 魏可宏 1 整理

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5、刘禹锡《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3.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1. (A) 2. (A) 3.(4分) 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6、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7、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 1.两诗中的“骑”字,所指的意思均是 骑着马的人 。

2.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3.“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 答:2.“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2014 魏可宏 2 整理

3.“无人知”三字指出只有杨妃知道,是荔枝送到了。既是陈述,又包含着飞骑送荔之举的荒唐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的讥讽和愤慨。

8、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 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前者写景气势 ,后者写景 。 2.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陈曲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雄伟不凡 平和冲淡

2.为广大百姓在封建王朝兴盛时被奴役,在封建王朝衰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3.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

9、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 ,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 。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1.周瑜 曹操

2.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10、蜀相 杜 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①,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一本作“丞相”。②频烦,多次烦劳。一本作“频繁”。③两朝,指蜀国两个国主刘备和刘禅两代。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 1.第二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五、六两句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的功绩? 4.为什么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何处寻”表明了作者是专诚前往拜谒,同时也隐含着对诸葛亮身后寂寞,被人

2014 魏可宏 3 整理

冷落的感慨。 B.“自春色”的“自”字有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与姜夔《扬州慢》词中小序“寒水自碧”的“自”字意义相似。 C.“空好音”的“空”字用语精巧、贴切,表现了黄鹂的美妙歌声在空中到处传播,歌颂着诸葛亮。

D.第六句中“开”是开创基业,“济”是救助艰危,分别写诸葛亮在辅助刘氏父子两朝时的重大贡献。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句是设问自答的句式,这一问一答中不仅指出诸葛亮祠的所在地,而且写出了祠堂庄严肃穆的外观。

B.这首诗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既象征了祠堂主人一生的品格、功业,也包含着诗人的追怀和感伤。

C全诗对于诸葛亮的一生业绩作了充分的评价,既有具体细致的叙述,也有高度精练的概括。 D.最后一句写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辞世表示了痛惜,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答:1.借茂盛繁密、高大参天的柏树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象征了诸葛亮一生风骨凛凛的浩然气节,寄托了诗人崇敬追怀的感情。

2.表面写美丽的景物,但美丽景色反衬诸葛亮身后被人们冷落,表达了作者的哀伤。 3.辅助刘备开创蜀国基业,辅助刘禅渡过艰危。

4.倾诉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惋惜之情,也寄寓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 5.C(“空”字的意思并不是“在空中到处传播”,而是“徒然”、“空白”的意思。)

6.C(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

11、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之情。 2.“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 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 ,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1. 英雄气 仰慕、崇敬

2. 诸葛亮 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2014 魏可宏 4 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