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

来源:哗拓教育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8.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0.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3.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1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17.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19.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 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0.古诗阅读

月夜①(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 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③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 “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 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2. (1)清新;优美

(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意境特点。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所以可答“清新”“优美”。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3.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4. (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 “残花落尽见流莺”: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从“残花落尽见流莺”中的“残花”,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把“春风”拟人化。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⑴残花;暮春;

⑵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分析】(1) “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故答案为:⑴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⑵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6.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2)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不胜留恋。“系”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与湖上一草一木的难舍难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来分析。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⑵ 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7. 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解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8. (1)无同类能比;可惜 (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解析】【分析】(1)“无伦”,“伦”,意为“类”,“无伦”意为“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异义,今义为“怜悯”,古义为“可惜”。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无同类能比;可惜;⑵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 9.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后就很容易找到“柳条,藤蔓,黄莺”三种景物。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

【点评】诗歌阅读,理解是关键。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妙处、理解诗歌的感情。尤其是诗歌中的炼字、修辞、感情、哲理一定要仔细体会。

10.A

解析: 选A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回”淡淡的忧伤之情。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故选A。

故答案为:选A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

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

11.B

解析: (1)B

(2)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12.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13.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14. (1)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这一哲理。

15. (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

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16. (1)拟人

(2)【示例1】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示例2】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7.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18.A

解析: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19. (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20. (1)湿;寒

(2)“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解析】【分析】(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故“湿”“寒”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湿;寒;

⑵“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点评】⑴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