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博物馆寻宝记-天津博物馆之一.青铜器篇

来源:哗拓教育
博物馆寻宝记 – 天津博物馆之青铜器

如今的天津博物馆是2004年建成的新馆,位于河西区平江道,与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建筑群落,环绕在一个开阔的人工湖和休闲公园四周,挺有格调的。

津博的馆藏文物在国内应该算二流吧,和国博、上博、陕博之类的一流馆肯定没法比,但至少品类齐全,也不乏精品。贴心的是常设展馆中有个“精品文物展厅”,涵盖各大品类的“宝”级文物,不用像在国博寻“宝”那样费尽脚力和眼力地四处奔波了。

网传的津博三绝是一瓶一画一鼎,即“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和“西周.太保鼎”。

不过,进入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国宝级文物是“西周.太保鼎”和

“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除了这几件珍品,还有其他一些也在各种版本的津博镇馆之宝中出现过,所以么,多录了几件。

遗憾的是真正珍品的书画一般很难见到实物,这次也一样,《雪景寒林图》展出的是个摹本,而《万笏朝天图卷》压根就没露面儿。这也正常,中国古字画很难保藏,年代越久远的越容易褪色干裂,所以“国宝”级的字画一般不是有特展很少出展。字画想看真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奢求,其实网上的高清扫描版比看实物还要清晰(中国古字画只能在玻璃展柜中弱光展出,这点与西方油画就那么赤裸亮堂地挂在你面前相比,实在是两重天地);不像青铜玉瓷这些立体实物,可以展示在聚光灯下,现场观览的体验与看图片还是截然不同。

以下一共是4件青铜器、5件玉器、6件瓷器、2幅画,以及1件匏瓶、2张古琴。

这就是奔波一天的收获,可也。

一、青铜器 1. 西周.太保鼎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器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公斤。

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

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少见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有圆盘,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实为“太保”,在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因此这件鼎被称为“太保鼎”。太保是周朝的官职,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执政官之一,地位非常显赫。据《尚书》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所以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奭。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周成王时任太保。召公辅政时崇尚勤俭,深受敬仰。太保鼎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虽在商周鼎中器型不大,但弥足珍贵。

清道光(一说咸丰)年间,太保鼎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是著名的“梁山七器”( 伯宪盉、伯龢鼎、太保簋、大史友甗、小臣艅犀尊、大保方鼎一、大保方鼎二)之一。七器大多散落海外,目前尚在国内的仅有太保鼎。它曾被民国总统徐世昌收藏,后于1958年由其孙媳捐献给国家。

2. 西周.夔纹铜禁

此“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

禁是重要的礼器,是西周前期在祭祀、宴飨时摆放盛放尊等酒器的几案。虽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存世实物目前仅发现三件,另外两件则流失海外了。

器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都饰有精美的夔纹,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精良。

这件铜禁是上世纪初军阀党玉琨在陕西宝鸡戴家湾盗掘所得,后落入宋哲元手中,一直保存在其天津家中。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此铜禁被查抄,宋哲元三弟多方打点才将其赎回。至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被砸成几十块的铜禁碎块,后送至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修复。

3. 西周.克鎛

器高63厘米。

鎛是古代的打击乐器,椭圆体,平口。此镈器型完整,纹饰精美,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重要的是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叙述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接受了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而作此器以追念祖先并祈求幸福。因为克所铸造,故称“克镈”。

克是西周厉王时期的一个贵族,姬姓,是周王室宗族。“克氏青铜器”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共计有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克钟五枚,还有克盨等多件。津博馆藏其三,分别为克镈、克钟、小克鼎。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镈。

著名的国宝重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是上博的镇馆之宝。

4. 战国.楚王酓悍鼎

器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

圆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春申君的私生子)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及用于祭祀的史实。

此鼎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有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在内的大量文物。这批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同时也引发了各地文物商贩和地方官绅的强取豪夺。当时的政府闻讯缴获,追回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县教育

局,后移交省图书馆,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

楚王盫悍鼎就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口沿的铭文为“楚王酓(熊)忎(悍),战只(获)兵铜,正月吉日,室铸鐈鼎,以供岁尝(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