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认识几分之一
1.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人人必须学习基本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尽量面向全体,在学生全部完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深化对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在完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老师注意拓展教材的空间,让学生思考“现在所学的分数和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同?”“五角星的个数不同,涂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是相同的呢?”“为什么同样是6个小圆片,表示的分数却不一样?”以达到发展思维、深化认识的作用。
2.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新知识的探究还显得有些仓促,如果准备再充分些,让学生每人画6个小圆,代替6个桃,全体参与分桃,这样受惠的将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在黑板上进行分桃的个别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当作一条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不能使一部分学生当演员,一部分学生当观众。即使只能是个别学生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也要组织其余学生进行观察、倾听、质疑,做到一人活动,全体收获。
7.1.2 认识几分之一
1.使学生体会到在一个情境中,既可以站在除法的角度来研究“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站在分数的角度来研究“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即“每份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苏教版 三年级 下 数学
2.为了便于从分数的角度研究,需要“将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理解“一个整体”;密切联系已经学过的“分数及其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知识的迁移,帮助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反馈信息虽然也不乏错例,但经过分析、比较,他们都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再思考,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在曲折中不断前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较为全面、深刻。
7.2.1 认识几分之几
1.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让学生认识几分之几时,利用“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用尝试、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以直觉感悟等方法另辟蹊径,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的舞台上展示智慧和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三分之几就是由几个三分之一组成的,它与三分之一比,只是所取的份数不一样,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能力、情感等得到提高和超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忽视了学生“做数学”的体验。
课一开始老师自己分,让学生认识三分之二,忽略了学生“做数学”的体验,只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只是口头说,看着老师分,没有真正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因此,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尽管老师多次强化,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个别学生没有彻底理解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苏教版 三年级 下 数学
7.2.2 认识几分之几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以前学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我们是用平均分的知识求出1份是多少,也就是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我们是先用平均分的知识求出1份的量再乘相应的份数解答。今天的学习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次方法上的优化和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