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吐衄的病因病症
一、经行吐衄的概念
经行吐衄主要是由肝火上逆,肺胃燥热,迫血妄行,致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有经量减少或不行的病变。
二、经行吐衄的病因
(一)肝经郁火,肝司血海,若素性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附于肝,肝移热于冲脉,当经期血海充盈,冲气旺盛,血海之血随冲气逆上而为吐血、衄血。
(二)胃热炽盛,嗜食辛辣之品或过服辛温香燥之剂,致胃火炽盛,血分有热,冲脉附于阳明,于经期血海满盈之时,胃热挟冲气,逆上而为吐血、衄血。
三、经行吐衄的症状
每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以衄血或吐血为主症,临床以衄血者多见,一般出血不多,经净渐止,或数日后自止,常伴经量减少或无月经。
四、经行吐衄的治疗 (一)肝郁化火证
主症:经期或经前,发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或月经不行,面赤烦热,口苦咽干,乳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降逆止血。
常用方药:白茅根30g,当归、白芍各12g,生地黄15g,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各l0g,牛膝、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二)阴虚肺燥证
主症:经行前或月经期间,出现鼻衄或咳血。经行量少色红,甚或不行。咽干鼻燥,咳呛气逆,音哑不扬,潮热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常用方药:熟地黄、白芍各15g,沙参12g,当归、茯苓、荆芥穗、丹皮各l0g。水煎服,每日1剂。
五、经行吐衄的预防和护理
(一)保持心情舒畅,注意摄生,食饮有节,勿偏嗜辛辣炙博,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经行吐衄发生。
(二)经期用药,注意清热不过于苦寒,以免伤正。忌食辛辣如椒、姜、葱之类,有利于减少或控制吐衄。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