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地图集·普通地图卷》的编纂
刘寅年
1958年,国家科委将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列为“国家科研规划”。这部大地图集共分四卷,即:《普通地图集》《自然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分别由国家测绘总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负责编制。
国家测绘总局在接到任务后,指定由副局长白敏同志主管,具体编制任务则由地图出版社承担。我俩当时是地图出版社编辑,遂有幸自始至终参加了这项工作。记得白敏同志在第一次动员会上就明确提出:“大图集编纂一定要以三性(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标准,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这给了与会者极大的鼓舞,也成了编辑部全体同仁工作中的准绳。
《普通地图集》作为首卷,是因为必须由它完成能反映真实地貌的各省(区)图,作为其他三卷图集的地理基础底图。因此,它
1959年春夏之交,全国设有地理系、制图系的知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有关教授、学者以及师从他们的研究生数十人,云集北京地图出版社,共商编纂大计。搜集现势资料任务提出后,编辑部立即组织部分师生和地图社制图人员近百人,同时分赴全国各省(区),历经三至四个月的努力,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的居民点、铁路、
近百人分赴全国搜集资料
杨柏如
也是《国家大地图集》必须先行的奠基工程。编辑部主任陈述彭(后授予院士称号)、苏联专家卡娅以及编辑室主任、编辑们很自然地首先想到:“资料是编纂地图的生命线”。白敏同志更是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通俗比喻,要求大家重视资料工作,并确定首
先从搜集现势资料开始。
关于日记的题名,在这里也要费一点笔墨。在整理过程中,对寻找出版单位我们也在同步进行。正好此时,我也正在为整理的《陈乃乾文集》欲寻找出版社。杭州罗以民先生为我联系到山西人民出版社。不久出版社的张继红先生来到杭州时,将我提供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的宋云彬日记,带回社里(当时全稿尚未整理出来)。没多时张先生打来电话,同意该日记在他们社出版,并询问书名,可报批立项。当时我就提出是否直接124 书之史·出版史料2010年第1期
用《宋云彬日记》为书名。张先生认为这样
太直白,要考虑一下再给回音。不久,电告是否用《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并解释道,红尘冷眼之意,即一个文化人用冷静的眼光,去看待中国走过的三十年。我将此标题向领导同志汇报,并得到认同。日记出版后,也有读者对此题目持有不同意见。
2001年8月23日,我与许树刚局长将整理完毕的日记,送至北京。并到宋剑行先
公路、水运、水文及地理文献资料,数以万计,极大地丰富了编图的基础材料。记得苏联专家卡娅以开玩笑的口吻对地图社资料室主任凌大夏同志说:“你这下可成富翁啦!”
用一次成图法将比例缩小二十倍现势资料丰富了,只是解决资料问题的一部分。地理基础底图资料,对编图则尤为重要。普通地图卷中的主体是省(区)图,大部分采用的比例尺是1∶150万,故编稿用1∶100万底图最为理想。然而我国当时的百万分之一地图已经陈旧,解放后完成的大量五万分之一的实测图资料均未用上,用它做编稿底图显然是不合适的,只能另辟蹊径。但要把大量新中国的实测成果,照国家规定的大比例尺编图程序,按部就班地编成百万分之一地图,必须历经多次缩编过程,这就不是三年五载能够完成的,怎么办?于是发动编辑部群众献计献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在1∶50000实测地形图上,以百万分之一普通地理图六大要素(水文、地形、政区、居民点、交通、植被)的容量为选取对象,用粗线条彩色标描后,通过照相一次性缩小二十倍,经过第二次照相缩小
晒蓝,从而获得完全反映地面真实地貌的1∶150万编稿底图。通过十多位优秀作业员
近一年的努力,处理了数以万计的1∶50000实测图,为《国家大地图集》的编纂抢前了至少五年时间,堪称制图史上一大创举。在时隔三十年的1995年重编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补充新资料时,仍如法炮制。足见新创“大比例尺地图高倍缩小一次成图标描法”在制图工艺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编图
迈上新台阶
为了保证编出高水平的地图,还需具有科学编图的人才。当时国家图集室成员共三十馀人,既有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工作了两到三年的中技生,也有虽具制图经验但缺乏理论的中年编辑。这样一支队伍要完成高水平的国家图集是有困难的。于是编辑部采取“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培养”的办法。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大学生、中技生,重在培养他(她)们的动手技能。派专家辅导,要求他(她)们切实掌握对各种地貌类型的现图方法,反复实践,直到编出合格样图,经编辑会议审议通过,方能正式作业。而对有经验缺乏理论的中年编辑,则采取专家授课,自学地质
生家,对日记中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一
番讨论,得到最后的统一。出版社张继红先生也来北京取稿,不久日记问世。
从组织整理小组到整部日记整理完毕,历时近两年,全体小组人员配合密切,从上到下都为日记倾注了大量心血,放弃了许多该由自己支配的休息时间,将校对作为一次学习过程,认真负责,力求完满。为增加日记的史料价值,负责照片配图的石晨阳同志,从馆藏的宋云彬照片册中,精心挑选,尽量
使文图相配。为使日记少留遗憾,陈伯良先生严谨把关,许多疑难问题及字体的辨认,都由伯良先生为之解决。伯良师与我,六易其稿方才搁笔。在点校过程中,宋剑行先生还将日记的整理稿认真统读了一遍,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日记更接近原貌。在许多关键时刻,均由宋京其同志出面进行调解,方得以顺利解决。
从宋云彬日记出版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说明这部日记在近代史上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010年第1期出版史料·书之史125
白敏副局长早已靠边站,且患鼻癌已至晚期。当他听到这一坏消息后,在一个星期日上午,拖着病躯,由他侄儿搀扶着从张自忠路职工宿舍东院,吃力地走到西院杨柏如家,半躺在床上,神情痛苦地对杨说:“大图集遭此厄运,我已无能为力了,你是图集室支部副书记、责任编辑,一定要和许剑同志(1963年大图室由地图社改隶测绘研究所后由许剑副所长主管)商量,千方百计保住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当败家子啊!”老首长的嘱咐,给了杨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书影
学、地貌学、小比例尺制图综合原理等书籍,
让他们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成为科学编图的中坚力量。经过三年时间的边培养、边工作,这支由宁笃义、黄秉成主任带领的队伍,一改过去模拟制图旧法,迈上了科学编图的新台阶。
编绘作业严格按《总设计书》(陈述彭院士执笔)和《分幅设计书》(责任编辑执笔)要求,以“量化选取指标图”为依据,注重对水系特征的表示和地貌类型的塑造;居民点按人口、交通、行政等级、文教规模、邮电局所……等资格排队选取;交通网根据其主次和密度选择上图。编稿完成经编辑室认定后,再送各省(区)组织评议和审核,最后修订定稿。历经八年努力,完成了图集的主体二十七幅省(区)图(共三十个省、市、区)。其中西部地区新疆、西藏等图幅,是由地理研究所的谢维汉、吕人伟(责任编辑)、范明华、蒋景疃、左国之等同志完成的。
“图”成半部
人才四散
大勇气。第二天就向许剑同志汇报。许剑
同志也甘冒遭批判风险,立即向军代表提出要求:将数十人八年苦战成果刊印出来,不冠《国家图集》名称,仅供全国作资料使用。几经力争,始获同意。于是国家图集室立即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小组,迅速将编就的省(区)图送测绘局综合队,用当时先进的刻图法取代清绘,高质量地完成刻图后,由上海中华印刷厂承印,终于在1969年以国家测绘总局名义刊印出了缺少专题序图和地区扩大图的半部大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此外还印了一些散装四色素图,由测绘局资料馆分发各省(区)作编图基本资料之用。从此全国编制小比例尺地图的基本底图旧貌换新颜,应用至今四十年未衰,成为制图史上名副其实的里程碑。1970年国家测绘总局宣布被撤销,国家图集室十年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亦随之四散。去工厂烧锅炉的室主任有之,下煤矿、去建筑公司的编辑有之,更多的当了工人,真是不堪回首。直到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恢复才得以技术归队,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测绘或出版单位后,他(她)们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也可聊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白敏、许剑老首长了。
正当“图集”工作顺利向前推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军宣队一进驻,就宣布“国家图集项目停止”。这时126 书之史·出版史料2010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