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一、回顾整理 夯实基础 1、快速抢答
0.6+0.3= 5.3+3.7= 0.6+1.2= 7.6+1.4= 1.2-0.4= 7.9-0.9= 1-0.8= 12.5-2.5= (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 2、用竖式计算
12.4 12.4 12.92 12.92 +5.87 — 5.87 — 4.5 + 4.5 3、问题诊断
9 8 1. 4 4 2 4.8 3 —0. 9 — 4. 1 + 4. 5 + 5 1. 6 8. 1 4. 1 1. 9 9 7 5 .8 9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是在对齐数位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对于小数加、减法中数位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如何对齐数位这个教学难点,设计了问题诊断这一练习题,列举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学生在判断、改错、对比的过程中,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二、对比练习 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
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自主练习
通过联系以上数据和小数的关系,再提出用小数计算的方法。 3、自主练习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组基本题目的练习,有意将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数
( ).4 14 . 5
+ 6 .( ) — 5.( ) 10. 7 8. 6
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
此题是应用小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与同位交流。 3、数字游戏:
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设计意图]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 因此设计了这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 ,又拓展学生思维,还将知识性、 趣味性有机结合。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 实践应用
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 3、超市购物
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
篮球 32.5元; 布娃娃 18.7元; 薯片 8.5元; 赛车 38.75元; 笔记本 15.45元; 小刀 9.6元
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 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在说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 设置超市购物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购物,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为了寻找到一种最经济、合理的购买方案,
而设计多种购买组合方式这样的形式,避免教师统一布置习题,全班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同练习的这种刻板的教学形式。学生练习量没有减少,且习题都是自己的选择,各不相同,从而丰富了课堂。此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和提倡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需要的算法,减少机械的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课后实践 升华体验
周日,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 课内外衔接、融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在中进一步感受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中的乐趣,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检测A:包含在课堂练习中,答案见PPT课件。
课堂检测B:
4、填一填
课堂检测B答案
1、口算:
3.4 9.4 0.54 0.7 1.9 1.6 2、计算并演算
4.12 28.03 16.77 4.68 25.6 12.5 3、
(1) 30.45+20.6+19.75=70.8(元) (2) 略 4、
3道加法依次是:10.32 3道减法依次是:3.08 16.08 20.24 44.4 0.4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