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哗拓教育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做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写了哪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 3.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激发兴趣,隐含核心任务

1.回忆刚度过的春节,说说家乡的春节都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风俗、活动。如果你的脑海中有一部家乡春节活动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哪几个画面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把关键词语(时间、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课文: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先生主要用文字记录了北京春节的哪几个场景画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

活动二 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1.走近作者

出示预习单上关于老舍的介绍,学生课前搜集与老舍相关的信息。 交流分享,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

味”。

2.感受“京味”语言特色

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并借此掌握需要认读的生字词。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充满“京味”特色的词汇,与我们平时的说法不一样。 擦黑儿 摆摊儿 铺户 花炮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味京韵,这篇课文写的是北京的春节,用充满“京味”特色的语言来讲述,更让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风物、民情风俗更真实感人。 3.借助工具,梳理脉络

默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顺序运用时间轴或表格进行梳理。 图片

通过梳理,我们能清晰的看出老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活动三 研读课文,感悟详略之妙。

1.借助表格工具,梳理出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活动? 时间 风俗活动 腊八

腊月初九-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2.从腊八到正月十五,一个多月,老舍先生哪几天是重点介绍的,哪几天是一笔带过?

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向读者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天的风俗活动。 3.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重点写了这五天的风俗活动情景呢?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读读《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看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与“交流平台”讲解的意思一致。

老舍先生写什么,怎么写,都是经过构思和选择的,都是要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服务的。我们读文章,分清文章的主次,能够更好地读懂作者的意图;写文章,也要先想好表达怎样的意思,重点选择哪些内容,做到详略安排得当,中心意思突出。

4.从这五天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天认真研读,圈画出最能突出节日风俗特点的词语,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民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批注。

小组分享交流,感受作者在不同的日子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来展现这一天的独特之处。 活动四 对比阅读,了解不同风俗

1.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将这些内容画出来,读一读,对比一下自己春节期间的活动和心情,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行动:如果让你从自己的视角写一写家乡的春节,你会写出一篇怎样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呢?

2.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斯妤选择具体描述的内容,与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图片

3.都写的是除夕,为什么斯妤笔下的除夕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这么多的不同呢?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写什么、怎么写,是需要根据作者意思的表达精心构思和选择的。

4.拓展阅读更多名家笔下的春节,深入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

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莫言《故乡过年》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 ——丰子恺《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梁实秋《过年》

五日内全国均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那是个黄道吉日,每人都盼望有一个更好更荣华富贵的新年,每人都乐于增多一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吉利话向他邻居祝贺。 ——林语堂《记旧历除夕》

过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还有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

——冯骥才《春节八事》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⑦,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琦君《春酒》

活动五 展望纪录片,拍摄方案预设计(课下完成)

1.以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为脚本拍摄纪录片,你会怎样设计分镜头,为什么?(简单了解脚本和分镜头概念)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2.如果以“除夕团圆饭”为主题,用对比的方法拍一个纪录片,你会重点选择什么角度来拍,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和大家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