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对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方面也有不少的进步。学生成绩差,有多方原因构成,但就我对学生掌握的情况看,主要是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导致学习不理想。对此,就我对学生掌握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比较灵活,有一定的难度,高中数学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就不理想,高中数学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进入高中后就很难适应数学的学习,就导致数学学习更困难。难么如何处理好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你这科感兴趣了,自然就会主动地来学习数学了。也许有人就会站出来说了,数学就是一些文字符号,枯燥,怎么还会有兴趣呢?这是不了解数学才会这样说。如果真正进入到数学这片乐土了,你会觉得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历史。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向学生讲数学家的逸闻趣事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提高学生多数学的了解,达到多数学关注度的提升。
2、多表扬学生。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多表扬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多受到批评的孩子,并且自信心就强些。这样学生学习有了信心,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数学了,教师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3 、保护学习的信心。学生手的表扬多了,自然就有了信心,但是这信心也是需要老师的配合。比如测试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样都是不利的。从而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了。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作为一个老师,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是学生的兴趣维持下去,能够主动地学习?
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自学的能力。 由于现在的教材安排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所以对这些内容,老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下来讨论甚至有些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体会数学的奥妙。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一些课题会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体会其中的乐趣。比如讲椭圆的定义的时候,就事先让学生准备所需工具,让后动手做出椭圆,并注意其中的关系,这样不仅印象深刻还能提高浓厚的兴趣。
然后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故意设计一些矛盾,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新旧碰撞,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达到现在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叫习题课的时候,老师就不要平铺直叙。那有人又有疑问,那要怎么讲呢?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讲错一些,然后由学生来修改,或者是叫学生看例题,看完后问学生是否有问题,最后老师指出其中可能不明白的地方,叫学生来讲,当一次老师,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了。
最后,数学教师应想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富有幽默感来吸引学生,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样,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
要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乐趣,这样才会自觉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数学教学就轻松愉快多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