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孙国平 ,王海飞#(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2113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124(2018)03—0409—04 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8.03.041 摘 要 目的:了解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 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_2017年我院上报的ADR报告668例,对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给 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ADR发生率(0.87%,336例/同期出院男性总 病例数38 595例)明显高于女性(0.71%,332例/同期出院女性总病例数46 7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患者 ADR发生率(0.99%,254例/同期出院I>65岁总病例数25 683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668例ADR中,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573例,占85.78%);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294例次,占合计728例次的40.38%); 主要涉及抗微生物药(303例,占45.36%)和中成药(93例,占13.92%)。抗菌药物中,碳青霉烯类的ADR发生率最高,为 1.55×10 例/DDDs;其次为氟喹诺酮类,为0.92×10-‘4 ̄j,/DDDs。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多因素 相关,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护,避免静脉滴注药物,加强中成药、抗菌药物尤其氟喹诺酮类抗茵药物的用药监测,确保安全用 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静脉滴注;中成药;抗茵药物 Report on 66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SUN Guoping,WANG Haifei(Dept.of Pharmacy,Nanjing Gaochun People’s Hospital,Jiangsu Nanjing 21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in Naming Gaochun People’s Hospital(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our hospital”),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afe medication in clinic.METH0DS:668 cases of ADR reports reported by our hospital during 2016-2017 were collected,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patients’age and gender,ADR-inducing drug categorie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ADR 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etc.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DR in male(0.87%, 336 cases/38 595 male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0.7 1%。332 cases/46 732 female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with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of ADR in patients aged≥65 years old(0.99%,254 cases/25 683 patients aged≥65 years old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age groups,with extremely signiifcant difference(P<0.叭).Of the 668 ADR cases,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was intravenous drip(573 cases,85.78%);mainly involved skin and appendages(294 cases, 40.38%of the total of 728 cases);and antimicrobial drugs(303 cases,45.36%)and Chinese patent medicine(93 cases.13.92%)took a large proportion.In terms of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the incidence of ADR induced by carbapenems took the lcad.totally 1.55×10~cases/DDDs,followed by fluoroquinolones,totally 0.92×10 cases/ DDDs.CONCLUSIONS:The occurrence of ADR is related to patients’age,drug categorie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lderly medication care and intravenous drug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minimized.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the monitoring of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s and antibiotics especially luoroquifnolone to ensure the rational and safe use of medicine. KEY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Intravenous inf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Antibiotics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 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和临床药学研究。E·mail: sgp484320@163.com 应,对ADR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其发生特点,以避免或减少 其发生 1-2]。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 2005年起开展ADR监测工作,已建立院内ADR上报系 统,将其作为合理用药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现对我院 近年来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 提供依据。 #通信作者: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rebirth— haifeisi@163.con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年第l8卷第3期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ls ofa China 2018 Vo1.18 No.3‘409‘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6—_2O17年我院上报国家药品ADR监测系统的 ADR报告668例,采用Excel软件对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和 0.01),也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女性患者( =37.143,P< 0.01),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in ADR cases 性别、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涉及的药 物类别和给药途径及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 年龄段/岁 <1 男性 女性 合计 病例数ADR发生率/%病例邈ADR发生 1一<5 —ADR ̄-/% 析;统计同期出院总病例数及性别分布,计算不同年龄段、不 同性别患者的ADR发生率,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患者ADR 发生率=ADR病例数/同期出院总病例数,进行PearsonX2检 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极 显著统计学意义;统计不同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不同类别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引发 ADR病例数/该类抗菌药物DDDs。 5~<15 15 <45 45一<65 ≥65 336 0.87 332 0.7l 668 0.78 2.3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668例ADR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的ADR最多,其次为 1:3服给药,见表2。 表2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Tab 2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2 结果 2.1 ADR级别分布 668例ADR中,新的ADR 56例(占8.38%),严重的ADR 29例(占4.34%);考虑为联合用药引起的ADR有37例(占 5.54%)。 2.2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 668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336例,女性332例。同 期出院总病例数为85 327例,计算得出男性患者ADR发生率 为0.87%,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6.801,P<0.05);i>65岁患者254例,其ADR发生率为 0.99%,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 ¨埔 ∞拍 20.138,P<0.01);15~<45岁女性患者85例,其ADR发生 率为0.43%,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X2=14.225,P< n n n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668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合计728例次,主要为 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全身性,见表3。 晒"晒昭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例次) Tab 3 ADR 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例次数构成比/% 6 m 9踮H吣 n n L 跎 ∞ ∞ "拍 n n n n n ∞ 弛 斛 注:部分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合计例次数>688 Note:some ADR may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or)systems,SO the total number of eases>688 2.5发生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男性工作生活压力大,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较女性多有关。 668例ADR共涉及l4类药物,主要为抗微生物药(其中 抗菌药物致ADR 286例),其次为中成药,见表4。 2.6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及其发生率 目前,我国ADR报告分析在男性与女性ADR病例数方面存在 差异,有文献报道,女性由于存在月经生理周期,感官较男性敏 感,其发生ADR的病例数较男性多 1-2,5]。本调查中,发生 ADR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0.96,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 286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氟喹诺酮类引发ADR病例数 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的ADR发生率最高,其 次为氟喹诺酮类,见表5。 另外,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消除减慢,容易发 生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蓄积,从而导致其ADR发生率较高。本 调查中,I>65岁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而15~< 45岁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显著低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和不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与 Shepherd等报道的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ADR一致 ]。考虑与 同年龄段女性患者,考虑其主要原因为该年龄段妊娠及围产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年第18卷第3期 表4发生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Tab 4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drug categories 因均可能导致ADR发生 J。 由表4可见,发生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 为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和营养及维生素类药物。抗微生物药 致ADR病例数最多,考虑与医院感染性疾病患者较多导致抗 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使用量较大有关。抗菌药物中,氟喹诺 酮类抗菌药物致ADR病例数最多,其ADR发生率也较高。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无需皮试,抗菌作用强,临床较常用,其 致ADR的报道也较多 。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肌酐清除 率降低,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相关ADR,故应根据肌酐清除 率调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剂量。本调查中,老年患者用 药多未进行剂量调整,是导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ADR发 生率高的原因之一。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较 低,但由于用量大,其致ADR病例数排序居第2位。头孢菌 素类药物的ADR多为过敏反应,但由于其皮试符合率低,关 表5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及其发生率 Tab 5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antibiotics and its incidence 于其是否需进行皮试国内尚无定论。《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 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建议,药品说明书规定需进行皮试的必 须进行皮试,未明确规定的,则依据患者过敏史及疾病状态 等决定 。本调查中,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 最高,其原因可能为碳青霉烯类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 用者均为严重感染患者,机体状态差,且联合用药多,易发生 ADR。 本调查中,发生ADR的中成药剂型均为注射剂。中药注 射剂发生ADR的原因主要有:其组方和成分较为复杂,尤其 是一些复方制剂,多含大分子物质 ;不同厂家在提取和生 期妇女较多,产前住院观察不用药或用药较少,产后用药也较 少,故其ADR发生率较低。 由表3可见,ADR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 产过程中控制杂质的水平不同;加入药用辅料可能与中药提 取物形成杂质 ;其在储存过程中易发生变化,在临床使用 中与输液配伍可能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 。临床的不合理 应用也会导致ADR的发生,如中成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使用药品说明书规定之外的溶剂等均可能导致药物性状改 变,影响其安全使用。此外,多数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中 ADR项为“尚不明确”,患者和部分医师缺乏对中成药安全性 的认知,导致中成药使用较多或发生ADR而不怀疑为中成药 所致使ADR进一步加重等。为减少中成药致ADR的发生, 应从多方面着手:医院应加强对中成药的管控,如我院注射 害及全身性反应。(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瘙 痒,其临床观察较为直观,故上报较多。另有4例严重皮疹,分 别为卡马西平片致多形红斑药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 解坏死型药疹各1例及别嘌醇致严重皮疹1例。这2种药物 多长期使用,药师在发药交代时应提醒患者发生皮疹时及时就 诊。(2)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应引起注意的 是,1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患者使用泼尼松片20 m d及 硫唑嘌呤片、泼尼松片10 mg/d及以上剂量持续4周,上述药 品为高风险免疫抑制剂,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 10%,应预防性给予核苷(酸)类似物 J,而该患者未预防性使 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致肝衰竭死 亡。(3)全身性反应中,严重的ADR多为过敏性休克。应引 起注意的是,1例为奥氮平引发的恶性综合征,该患者在初期 用复方甘草酸铵2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过敏性休克,经药事 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后停用该药;医师开具中成药 时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护师在配置中成药注射剂 型时应现配现用等。此外,上级监管部门也应督促药品生产 厂家根据中成药的ADR上报情况修改药品说明书。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无法准确预测。 临床应注意:能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的先口服治疗,尽量减少使 用注射剂;老年人用药应根据其肝肾功能进行适当减量;严格 把握中成药注射剂的适应证,不得超说明书用药,以降低ADR 发生率。医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加强对ADR的认识与鉴别,避 免人为疏漏造成ADR乃至严重的ADR发生。 出现高热等症状,误为肺部感染,提示临床需对使用抗精神病 药的高热患者加强鉴别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指出,按给 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致ADR病例数占57.8%。我院静 脉滴注给药致ADR病例数占85.78%,与相关报告相似口 。 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口服剂型的肝脏首过 效应,生物利用度较高,医师和患者多认为其起效迅速,故在我 国的使用率较高 。但注射剂中的内毒素、不溶性微粒,药物 配置时的环境污染,药物使用时的侵入性及给药速度过快等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18卷第3期 参考文献 [1] 钱先中,金惠静,杨娟,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 药,2015,10(4):573 ̄77. (下转第414页) Evaluati0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18 V01.18 N0.3‘41 1。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 但医师对药品说明书的了解不够透彻,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 书使用,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作为溶剂,会导致溶液变 黄,出现浑浊 。 。 3.3超常处方 用药。 参考文献 出版社,2014:32. ]J[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 [2] 李志林,梁月晖.2500张皮肤病医院门诊处方的评价与分析 [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24426. [3]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02—14. [4]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本调查结果显示,超常处方116张,占不合理处方数的 6.80%,所占比例不大。(1)无适应证用药:医师开具处方未 写明临床诊断,以开药为名为患者开具适应证互不相同的药 品。(2)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例如,附子理中丸主要用 [s].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02-10. [5] 刘明丽,程湘君.高血压、高血脂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 素的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 (6):106,109. 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及呕吐腹泻等病症,对于消化性溃疡无 用药指征 。 3.4干预对策 综上所述,我院门急诊处方在抗菌药物使用率、注射剂 使用率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等方面符合要求,但仍存在一 些不合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1)部分医师不去了解药 品说明书,欠缺合理用药的意识,特别是一些不常用药品及 特殊剂型药品。(2)药剂师药理知识丰富,医师诊断知识丰 富,二者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医师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熟悉, 如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抗菌谱等知识欠缺。(3)处方书写 不规范,说明部分医师对待处方不够严肃认真,导致处方缺 少签章等低级问题的出现。(4)部分医师对中成药认识不 [6] 冯玉麟.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呼 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2):105-110. [7] 曾英彤,林璐,赖莎,等.盐酸氨溴索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的多 中心调查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29):40604065. [8] 黄坚候.浅谈口服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服用要点 [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161-162. [9] 姜鑫.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 用,2017,11(17):58-59. [1O] 彭萍华.急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分析[J].当代医学, r}2012,18(21):135—136. 足,不具备开具中成药处方的能力,导致不合理使用中成药 的现象。 [11]孙淑娟,袭燕.抗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礼, 2008:24. 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处方不合理情况:(1)举行各科 室研讨会,加强医师、药师及护士等的沟通协作,及时发现并 改正错误。(2)提高药学服务的观念,药剂科人员严格按照 “四查十对”的规定审核处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3)加强医 [12] 梁璐,朴晋华,马建丽.急性和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与动物模型 建立的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7):540d43. [13] 廉爱玲,杨威,王笑梅,等.头孢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存在配 伍禁忌[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52. [14] 李晓蓉.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 (S3):836—837. 院合理用药宣传力度,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常发生的配伍禁忌 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做成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 合理用药的意识。(4)建立合理的处方点评制度,定期抽查门 急诊处方,同时做好监督工作。 总之,医师应规范自己的处方行为,药师应严格把关、做 [15]汪建锋,许伏新,吕雄文,等.某医院奥美拉唑注射剂临床使用 合理性评价[J].安徽医药,2016,20(5):1004—1006. [16]赫嫒媛,钱旭.附子理中丸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河西学院学 报,2017,33(2):98—100. (收稿日期:2017.10--08) 好处方审核,全体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沟通,保证合理 (上接第411页) 20l3,17(1):165—166. [2] 孙美玲,李志荃,徐存军.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 药,2015,10(11):1683—1687. [9] 李家田.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 与分析,2013,13(10):938041. 傅明强,向会,陆萍,等.住院患者注射剂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6):93-95. 李星如,毕凤兰.浅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现状[J].中国 药物警戒,2013,10(1):4446. 郭会娟.17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 史红军,王海飞,翟文婷.某院药事管理与学科建设工作对合理 用药的效果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5,12(2):235-236. Shepherd G,Mohorn P,Yaeoub K,et a1.Adverse drug reaction deaths reposed in United States vital statistics.1999 2006『J].Ann Pharmacother,2012,46(2):169-175. 王崇薇,刘琳琳,孙言才,等.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1):162—165. 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5):570— 589. 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3):170—171. 赵志刚.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4):1-2. 苗明三,李艳,祝侠丽,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安全应用策略[J].中国药师,2015,18(10):1739 1743,1746. 杨小骏,谢海棠,汪慧芳.176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王海飞.多巴丝肼与奥氮平及氯丙嗪合用致抗精神病药恶性综 合征[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5,17(1):67-68. 马洪峰.我院38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 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4):1301 1303. (收稿日期:2017 12—15) 414‘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18 Vo1.18 No.3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年第l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