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来源:哗拓教育
第40卷第34期 2 0 1 4年1 2月 文章编号:1009-6825(2014)34—0013—03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1.40 No.34 Dec. 2014 ・l3・ 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孙晓萍摘谷岩 150040)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要: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 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 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 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佛寺建筑,场所空间,定位,认同,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TU一80 1 佛教建筑场所理论解析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几千年来与我国传统文化与生活 方式融会贯通已然成为了中国“儒道佛”三大教之一,不仅对民众 起到了心灵慰藉的作用,还一度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民众的 思想武器。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洗涤心灵、净化灵 魂的重要作用。作为佛教物质载体的佛教建筑庄严肃穆,不仅仅 是僧人修习佛法弘扬教义的修炼场所,也是香客游人礼拜进香休 闲赏玩的宗教场所,是着力于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形成的物。佛教 建筑创建了一种庄严肃穆神秘的理想场所,形成了独特的场所 感,并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场所精神。 场所理论源自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1)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提出,经由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进一步研究与论述从而为建筑现象 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198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 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发表《场所精神》一书正式提出了建 筑现象学这一名称,并指出建筑现象是包含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及 场所精神的环境现象的反映,而场所精神则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 内容。场所是经由人、环境与人建“集结”在一起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些物的总和形成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 2佛教建筑场所的建构 2.1 佛教建筑场所的空间 空间作为佛寺建筑的主体部分,是构成场所的重要因素。空 间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容纳人们日常生活和经历的具有更 普遍和具体意义的三维整体。场所具有实体上的形式,更重要的 是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对于佛寺建筑而言也不例外,但其精神 属性远远重要于物质属性。在场所的空间结构中,中心、路径、领 域与边界是其主要表现元素。 中心是由人的活动而构筑形成的,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模 式。我们的活动总是离不开中心。在佛寺建筑中位于轴线中心 的大雄宝殿显然作为其中心,起着焦点的功能,承担着僧人香客 参佛礼佛的行为活动中心的地位。而路径则是对于中心的必要 补充,表示里外关系的构成或是“出发”与“离开”的行为模式。传 统佛寺建筑是以庭院型布局的组群建筑,一般以山门殿作为入口 部位即“出发点”,沿着南北轴线布置的院落空间暗示着纵向的运 行轨迹,并用廊与廊的连接来形成通道以方便僧人香客的往来流 动。前后院落之间的台阶通道亦可扮演路径的角色。事实上所 收稿日期:2014—09-28 作者简介:孙晓萍(1991.),女,在读硕士 通讯作者:谷岩(1971.),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文献标识码:A 有的场所都是始于边界的出现而存在的。若无某种醒目边界的 限定,空间就会是无限扩展的。佛寺建筑大都由朱红色的围墙围 合,形成了一个适宜人活动的场所空间,而由墙体、门窗等内边界 围合的殿堂空间则更是人们宗教活动的主要场地。边界的围合 构成了场所要素之一的领域,以波多盖西的话来说:人最关心的 就是一个中心衍生的领域,或“场”。佛寺建筑的各个殿堂空间可 谓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往外延伸形成的院落则是殿堂空间的“共 识”。在场所空间中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围合。围合产生了内部, 包含了形成内部空间的“面”,即场所空间的界面。我们可以直接 接触实在的界面,间接感知虚无的空间,“实在”的接触造就了“虚 无”的体验,界面的特性决定了空间的性格。佛寺建筑的场所空 间界面是由地面、垂直面、顶面等构成的。佛寺建筑的空间构成 形态、界面形式以及围合形状、空间的明与暗、大与小、虚与实、简 单与繁复的对比等等,在这一系列空间的铺垫之后揭示出整个序 列构思的精神内涵。 2.2佛寺建筑场所的特性 除去空间概念,特征则是场所空间更普遍更具体的意义表 现。它既是总体的定性质量,也包含了限定空间元素的实体及其 具体形式。场所不同,其特性则不同。住房使人富于安全感,剧 院让人心情愉悦,寺庙则给人静穆庄重之感。 由墙体、木构架体系、台基以及大屋顶围合而成的建筑空间 变成了佛寺建筑最关心的一种“物质”,可加以塑型与明晰化。高 耸翘曲的凹面向天大屋顶构筑成了庄严不可冒犯的崇高的特性。 方形的殿屋空间由土堆砌或砖砌成的连续的量感的墙所包被,不 过包被则被木构架体系中对称有序排列的柱列所贯穿。因而建 筑物形象化了佛寺场所精神基本的空间特质。 佛寺建筑特殊的特性也体现在单体建筑的分量感和稳重规 整的外表下。厚重的台阶、矗立的柱间、雕刻精美的落地门窗给 人以接近大地的视觉感受。华丽翘曲的大屋顶的视觉力量使得 墙体被压低,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直破苍穹的恢弘气势。结构划分 明确和装饰简洁的山墙则是直耸天空与亲近大地两者之间和谐 的过渡者。 特征不仅仅展现的是建筑物与人为环境的联系,同时也是与 自然环境的遥相呼应。山峰的垂直性在佛寺高耸矗立的屋顶、高 高远远翘起的翼角中找到了回响,而对大地的眷恋则反映在了水 平扩展的多进院落中。整个佛寺院庭组群契合成一个整合性的 ・14・ 第40卷第34期 2 0 1 4年1 2月 山 西 建 筑 整体,契合成了广阔大自然背景中的团团图案,介于天与地之间、 现,通过对佛寺场所认同,人和场所产生了互动。这时,通过对佛 水平与垂直之间扮演着强大的结合力量。 寺场地自然环境、空间及细部特质的体验和诠释,充分感受到了 当香客沿着纵深轴线前往重重院落进行礼佛与观赏时,佛寺 佛法无边、超脱尘世的宗教信仰,对活动主体的内心世界引发了 的历史与信仰活生生地显现在脑海中,渐渐形成丰富而又连贯的 深深地思考与启发。 佛寺意象。进进院落以南北向为轴线依次排列高低错落,具有明 4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 显的视觉连续性。重重高高的围墙围合的院落空间布局在形制 建筑的灵魂在于空间,空间是展现建筑场所精神的物质载 形式上有着严密的等级限制,规整而富于变化,严谨而又不失于 体 』。场所精神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辨别自身的位置与 灵活,给予了佛寺空间独特的场所精神。 3佛教建筑场所的空间体验 3.1 定位 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认为定位是使人们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 具体地位,明确自己同场所关系的能力。俞孔坚将其概括为:定 位需要对空间的秩序和结构的认识,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必须具 有可辨析的空间结构。 在建筑场所空间中,人的行为可以用“中心一路径”来阐述。 只有通过中心、路径、领域与边界这些空间结构的构成因素的结 合才可能塑造出复杂的整体氛围,以符合人类对定位也就是方向 性的需求。 定位与环境意象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意象是指环境出现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人脑的认知结构与环境形象相互作用的 产物…。具有明确特征的空间结构和形象是产生美好环境意象 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产生场所精神的重要前提。如若一种环境 中秩序混乱、特征混淆、力量薄弱、光线不明则会造成定位的困 难,同时也会导致安全感、归属感与方向感的失去,取而代之的则 是陌生感和失落感。 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作为人们礼佛观光 的视觉重点,人们在那里膜拜、祈祷与思考,深刻感受到佛法的宏 大无边与神圣不可亵渎,同时也寻求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并建立同 周围世界的联系。而秉承着轴向前行的佛寺小道则是人们通往 中心——大雄宝殿的必要过程,我们藉由通道从佛寺外的喧嚣的红 尘世界进入到清净自在的宗教圣地,排除杂念、专于一境并得到心灵 的净化。定位并不只意味着可想象性,同时也是“发现”和“惊奇”。 3.2认同 一个场所的社会文化生活演变历程使得场所本身形成其特 定历史,一个有意义并能给人带来历史回忆的场所才会获得认同 感,从而使这一场所富有精神 。场所精神利用建筑物给予场所 特殊的特性并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和人发生亲密的联系。佛寺建 筑作为一种人造场所,是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建筑物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并由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有意义的综合“物”,是场所精 神的形象化与具体化,也是对场所特征的一种强烈认同感。佛寺 建筑不仅仅是人们参拜修行的物质空间,也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 宣泄与外露。 认同感是一种情感与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是人在世界中居 住存在与环境交往中意义的显现,是人认识自我、亲近环境、思考 世界的表现。人的生活从他降生于世便已开始,从那时起便开始 与环境发生联系。人们在土地上行走,享受鸟语花香,感受风吹 雨打、体验电闪雷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就 现代都市人而言,与自然环境的友谊已沦为一种片断的关系,更 多的是与人为环境的交流与认同 J。 在当今时代,佛寺建筑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宗教场所,而是功 能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场所,多样性、随机性、认同性是其内在需 要。佛寺场所的空间环境不仅有能够形成方向的空间结构,更能 让我们由衷地“认同”。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 所在位置的联系,能够对场所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能清楚地 通过场所空间具有的文化系统和特征符号认识到自身与场所的 意义所在。建筑是场所中被赋予意义的意识空间,其空间的大与 小、明与暗、虚与实、高与低、简单与繁复等形态变化,都会直接或 问接地引发人们的情感宣泄和激发思想共鸣。配合着建筑装饰 细部和构件的符号化,此时,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更是启发 心灵、教化众生的精神场所。 佛寺建筑不仅仅具有多种性质与功能的空问,而且其空间形 态、布局方式,装饰构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表现 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以及“礼”的制约。佛寺单体建筑通过其 屋顶性质、面阔进深、台基柱列和门窗样式等的多样组合,营建了 一种统一中富于变化的严肃而又不失灵活的艺术空间。 佛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城市居民公共游赏的场所 和风景名胜区内原始型旅游的主要对象 J。传统佛寺建筑最大 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要素,并补充创造了自然环境中缺 失的或是不利的元素,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赋予了环 境以文化的意义,使得其成为具有更普遍和具体意义的物的聚 集,即有意义的场所。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原先的传统建 筑形式如斗拱、屋顶等失去了原有的结构与作用,但是其蕴含着 的文化与美学精神却延续至今。场所精神并不会随场所的具体 结构和特征的变化或消失而失去,只要在场所中有对于历史的积 极参与,那么场所精神便会一直延续。人们在参与中找寻存在的 根基与立足点,这便是场所的意义所在。 5结语 佛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即表现它的“场 所精神”。今天的佛寺建筑已然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之一,也是 建筑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参神拜佛,在这里观 光放松,同时也承担着教育民众的重责。日益紧张的快节奏生 活,给人带来无限的压力与抑郁,人们渴望寻求心灵的放松与净 化。而透过佛寺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构件以及建筑空间与陈 设,从中探求对人生的思考,体会建筑各部分蕴藏着的文化及审 美意义,体验其场所精神。通过对佛寺建筑的空间、特征以及场 所定位与认同感的剖析与阐述,关注活动主体内心的感受,注重 建筑环境氛围的营造,这对于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8:124—125. [2] 李冰,李桂文.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J].建筑学报, 2007(2):95. [3] [挪]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0. [4] 李楚智,范迎春.湘南古宗祠的功能及其空间场所性[J].湖 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113. [5] 周维全.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O08. 第40卷第34期 2 0 1 4年1 2月 S HANXI ARCHITECTURE 山 西 建 筑 Vo1.40 No.34 Dec. 2014 ・15・ 文章编号:1009-6825(2014)34—0015—02 谈文水则天城商业中心 张鑫灏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摘要:通过分析文水则天城商业中心的地理概况,确立了该商业中心的设计目标,对该商业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论述,分 析了建筑单体、造型、道路交通、景观等设计方法,为同类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计,建筑,造型,景观,商业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区为商业组团。中间由景观道路相连。两大区域相对独立,避免 相互干扰,局部又相互联系。 1 项目概况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 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 1)西区:该区域居于地块内侧,较安静,不受街区干扰,设计 时定义为居住区,以三栋高层住宅为主体,局部点缀配套型小型 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 作为完整的生活模块,也创造了丰富的社区空间形象。 项目位于文水县县城中心。基地南接文水最繁华的商业街 商铺,2设计立意 2)东区:东区东、南两侧紧邻城市主干道,为充分发挥这一地 则天大街,东临兴华北路。该区域属于文水最繁华商业地段,成 理位鼍的优越性及商业价值,将商业组团设计于此,并尽最大可 熟的商业氛围奠定了项目的可行性。但周边原始自发状态的商 能将沿街商业空间打开,加强商业入El空间的营造,从而引导商 业及住宅形态使整体风貌显得相对陈旧,业态差异也较大。 业人流向区域内发展,使之成为完整、立体的商业链。由于地块 沿则天大街的展示面相对较短,规划时充分整合则天大街及兴华 该街区内商业业态成熟,消费人群集中,针对该区域这一特 北路两大沿街形象展示面,高效的利用两大街面及用地边界,最 征及建设商住比各50%的要求,设计最终定位现代国际风情化为 大化布置体量规模较大的建筑,形成对外完整、连续、统一的形象 主的风格基调,局部点缀当地传统文化符号及材质,以开放式精 展示界面,形成了地块高度上的第一重围合。地块内部街区以多 品购物街区,点缀内置立体化庭院和街区,营造出引人人胜的全 栋低层建筑布局而成,相互错落叠加,由景观商业步行街将其串 新格局。设计同时注重以人为本,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相融合, 打造主题式商业、目的地商业,增加文化内涵。 联,共同围合布局形成了多层的第二重围合,构成了具有模块组 团化的商业购物空间,加之各街区的特色景观式指引性道路的引 入,强化了各组团的商业空间通达性和均好性,使散布在轴线各 3设计目标  在尊重区域固有城市肌理、传承传统及发展态势的基础上, 处的建筑空间呈现出活泼灵动的空间效果。创造新型的体验式商业场所。以引领当地居住、商业、消费方式, 5建筑单体设计 从而提升其品质和档次,使之成为城市重要的聚集地,发挥出新 1)住宅类产品:西区为纯住宅,为常规户型的组合;2)类公建 的区位生命力,更新成为城市唯一的形象名片。 化产品:东区高层建筑,根据位置和规划要求设计为酒店、公寓及 4总体规划布局 办公;3)商业类产品:分为小型商铺和集中商业。其中位于地下 城市道路交通作为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因此,它是 的集中超市业态,满足大空间的使用要求,而地上的小型商铺采 叠加、凹陷,研究各种 制约商业聚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商业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 用模块式设计从三维立体角度进行加减法,不断组合、分离,结合商业功能尺度要求形成层次丰富 尽可能大的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达商店。因 组合形式,此商业设施的选址必须是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使客源有充分 多样的建筑空间。庭院街巷、不同高度露台,这些元素穿插在商 使它们都极具个性化。 的空间来往,购物出行者得到适当交替,保持商城的活力。根据 铺中,地块特征,将建设用地分为东、西两大区域。西区为居住组团,东 6建筑造型设计 A search for the locus spirit of the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 SUN Xiao-ping GU Yan,l: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Noaheast Forestry Univem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By locus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temple locus space which have the special functions such as the cords of god and sacriifce and the temple fair and SO on.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eature of the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 is expounded,it has made further explains of the spatil experaience of the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an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cus spiit’S rconstuctiron by orientation and identiifcation of the places to build,analysis the way of the locus spirit of the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Finally summarizes the germinal and inheritance of the locus spiitr of the buddhist architecture,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bud— 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constuctiron of the natural place for buddhist temple,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IOCUS spirit. Key words:the buddhist,locus space,orientation,identiifcation,locus spiitr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张鑫灏(1977.),男,工程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